1. 简单百科
  2. 伍瑞隆

伍瑞隆

伍瑞隆(1585-1666),字国开,又字铁山,号鸠艾山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解元出身,天启元年(1621)乡试举第一。

人物介绍

伍瑞隆,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享寿八十有二。字国开,号铁山,别署鸠艾山人。香山县大榄都西头坊(今小榄镇永宁)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科解元。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副榜,任化州市教谕,次年改授化州学正,聘修高州市郡志,以信史称。崇祯十四年(1641年)提升为翰林院待诏,先后调升户部主事、员外郎(管仓场)、河南大梁兵备道、兼署藩两司。崇祯十七年(1644年)游黄山,后客居于南京,其间常与金陵名士结社,抨击专权的马士英阮大铖南明唐王韦金粤绍武元年,为朱聿鐭特进太仆寺正卿,中议大夫(正四品)。南京被清兵攻陷后,便回广州市,清兵入广州时,伍瑞隆被捕,后放还,归故里香山县大榄都飞驼山下西头坊,结庐于鸠、艾两山之间隐居,从此自号鸠艾山人。其间常与鼎湖山和尚道邱以诗相唱酬。诗曰:“我岁乙酉夏,师年丙戌春,所争九个月,同作七旬人。老官曾何补,名僧自有真。鼎湖山月白,为照劫灰尘。”流露出诗人晚年的消极情绪。

伍瑞隆诗、书、画、酒皆能,他在家乡小榄镇开雩溪诗社,擅写竹枝体,泛咏榄溪本地风土。他写的竹枝词通常仅笼统冠“竹枝词”三字标题,甚至以杂咏题赋冠名,标题前不署地名,其作品在明末清初岭南竹枝词中具一定代表性。他著有《怀仙亭草》、《零乐林草》、《临云集》、《辟尘集》、《金门草》。《白榆草》、《石龙草赋》、《铁笛草》等。

伍瑞隆的书法以草书最为擅长,其书得法于东晋王献之,又参合唐朝张旭怀素的笔意,结构秀逸自然,用笔挥洒自如。他善于在字体的大小粗细和黑色的浓淡方面下足工夫,变化万端。他的草书有别于一般画家的意笔草草,而是硬朗道健,墨韵明净,别有一种意趣。李履庵《关于何吾驺、伍瑞隆史迹之研究》云:“瑞隆书法,出入羲、献父子,乃转为画名所掩,明季邢、张诸家,当不及瑞隆之圆劲飘逸。八十以后,犹能作行草,精妙臻绝。虽自谓老年不喜作字,亲友见索,经年不应,然所作书神光离合,令人见而色舞。”

伍瑞隆在画方面,师承赵焞夫水墨花卉,尤其水墨牡丹画最卓有建树,名盛一时,是晚明后岭南绘画潮流类似于“青风藤白阳”风格的代表之一。他在《墨牡丹》诗自序中云“予学墨牡丹五十年矣”(见《伍氏家谱》),正是这个功底,他画墨牡丹的笔势是奇纵豪放不受约束的,水墨淋漓,注重以黑色的浓淡表现牡丹之神态,将牡丹转化为一种高洁、脱俗之态。清康熙举人刘裔烗曾称伍瑞隆的水墨牡丹是:“笔势飘逡,苍劲如将军挺矛挥,又如二八佳人轻盈妙舞。”清代岭南诗僧成鹫(俗名方恺)曾有这样的评价:

铁山写铁干,留色不留香。

墨妙传三味,灵台放毫光。

天香非有香,国色亦无常。

即此明真幻,何须向洛阳市

一般说来,历来画牡丹者难以脱离艳俗或富贵之樊篱,唯独伍瑞隆传世的牡丹画迹中,几乎悉为水墨,可见其清新脱俗,这也是他写牡丹之与众不同处。今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艺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广东佛山市博物馆等均藏有他的传世绘画,但数量不多。从传世作品中,署款最早的作于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夏的《牡丹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最晚的乃作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富贵平安图》(藏广州艺术博物院)。伍瑞隆的画在中晚期并无多大变化,他的水墨牡丹多为立轴,在构图方面也多写一折枝牡丹于画心之左侧或右侧,上下及画心—侧有大片留白,款识多在画心的另—侧,且多为草书,在用笔、用墨方面也是别出心裁,一般多用浓墨钩线,淡墨晕染,枝单叶茂,仪态万千,虽无色泽渲染,但牡丹之王者风范已毕现墨中,这是伍瑞隆运墨之独具匠心之处,这种近乎程序化的风格成了伍瑞隆水墨牡丹的一大特色。

据载,小榄镇在明代嘉靖年前已盛产荼薇,境内落霞峰南麓的低箕花田终年有雩溪之水滋润、土质肥沃,所出之荼薇花的品质、亩产为小榄之冠。伍瑞隆晚年在大榄都西头坊文章里(里近落霞峰南麓)辟建“玉溪园”,与名流文酒唱酬时喜好把荼薇糖浆注入自酿之白酒内,令酒芳香无比,使一众名流意趣倍增。自此本地酒坊纷纷仿效试配荼薇酒,清代所酿之荼薇酒已胜于菊酒,至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万多人口之小榄,竟有酿酒作坊50多间。小榄的老酿酒师尊他为小榄荼薇酒的始酿者,据传中山酒厂保存的五副古酒曲架是其当年自酿家酒工具,为小榄荼薇酒工艺的传承证物。

康熙三年至八年,榄乡因海禁遭受迁界之劫(伍瑞隆去世时亦是死于异乡,是后人在复界后将其移回小榄镇安葬),加上之后沧桑屡易,伍瑞隆故宅今已无存。故居所在地的西头坊,就是今永宁社区西头上村,文章里就是今西上的文章社,玉溪园、雩乐园、绿玉城、白燕池等都在西头坊内,玉溪池位置在西头坊陈大法师庙(俗称大口庙)对涌鱼塘处,但这地方今已楼房林立。其诗中常说的落霞山等其实就是今永宁的飞驼山,雩溪就是流经山下的小溪,今永宁南村今仍有“雩溪社”这一地名。

道光《香山县志》云:瑞隆“晚卜筑于邑南鸠艾二山间。”至于鸠艾山在何处?县志无载。不过有关瑞隆隐居之处,可从李履庵所辑的《鸠艾山人遗集》内番禺李文灿(雩乐林草序)》中可知其处。其序有“先生(瑞隆)谢绝世氛,独往大尖山中,长吟万仞之顶,背负青天,手弄白日……”。据乾隆《香山县志·山川》载:贵峰山本名大尖山,在县南四十里,高三百余丈,为县治前案,其东有野牛径,南有小尖峰,叶岭”。由此推测,这鸠艾山或许在大尖山中。大尖山清代香山县仁良都(今中山市五桂山镇)。

人物作品

初秋送弟有开儿昌年还玉溪兼柬刘衍崖舅氏

老舅亦已老,去年七十时。

赏花棋百局,留客酒千。

一别冬还夏,双鱼远复迟。

天涯送儿弟,相忆泪如丝。

按:刘君眷,字而,号衍涯。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由贡生特授鸿胪寺序班。士腾子。寿七十余。此诗写在崇祯十年初秋。

赠刘良倩

词场侠少年,谁在刘生前。

傲骨世不赏,清才吾独怜。

松为稽子韵,兰是楚人编。

终令乘风起,名高日月边。

祝栖老和尚七十有一

我岁乙酉夏,师年丙戌春。

所争九个月,同作七旬人。

老宦曾何补,名僧自有真。

鼎湖山月白,为照劫灰尘。

按:栖老和尚即道邱。

依韵答胡明府绢庵

重阳节风雨不成秋,官署山城一样愁。

载酒未辞篱畔菊,题诗空上水边楼。

邀欢岂必期来岁,卜醉还应续旧游。

寄语江东张季子,好留清兴在三洲。

按:绢庵名仁,戴姓。直隶容城人,拔贡。顺治十四年(1657年)任香山县知县。

答程周量

香风吹动笔花新,羡尔当今第一人。

慧镜自天悬似日,文泉随地出如神。

遭逢偶处还非偶,鉴别真时却未真。

世事但存知己在,未须怀宝泣孤臣。

荔园座上赠诸子

杨柳新寒水面风,吹花送酒画筵红。

芙蓉洗出青天上,薜荔晴分碧霞中。

四海莫悲坭畔絮,万家愁听泽边鸿。

诗成写向台湾相思,聊与君期紫极宫

按:荔园乃何吾驺所辟,其故址即今之小榄文化路车站。

客冈州送栖壑和尚还鼎湖

昔人从师断二愚,别来原只在须臾。

肉身喜见生菩萨,法座前称老腐儒。

满月一帘天在水,香风万里露中珠。

凭师试展琉璃臂,入我冈州立雪图

参考资料

伍瑞隆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