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六斑二齿鲀

六斑二齿鲀

六斑刺(学名:Diodon holocanthus),又名六斑二齿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刺鲀科的一种,白面刺尾鱼刺龟、刺规、刺乖。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主要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的亚热带海域,包括中国台湾各地海域。一般行独居生活,有时会聚集成群。无食用经济价值,其内脏和生殖腺有毒,但常被饲养于水族馆供人观赏。

形态特征

背鳍13-15;臀鳍13-15;胸鳍20-24;尾鳍9。体长为体高1.8-3.0倍,为头长2.2-2.9倍。头长为吻长2.6-5.3倍,为眼径2.9-5.4倍。

个体一般不大,多在100-20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300毫米左右。体宽短,稍平扁,头和体前部粗圆。尾柄细短,稍侧扁,尾柄长短于或约等于眼后 头长,为尾柄高1.5-2.7倍。头宽平,头长小于鳃孔至背鳍起点的距离,体长为头宽2.2-3.8倍。吻宽短,前端呈三角形突出,小于眼径。眼大,上侧位,距吻端较距鳃孔为近。眼间隔宽平,中央微凹,眼间隔宽为眼径2.1-4.0倍。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的两侧,鼻瓣呈卵圆形突起,距眼比距吻端稍近。口小,前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口裂约与眼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上下颌齿各具1喙状齿板,无中央缝。唇发达,下颌口角具1唇褶。鳃孔小,中侧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浅弧形。

头、体除吻端及尾柄外均被长棘,棘大多具2棘根,能活动。吻端至背鳍前具12-16棘,吻端至臀鳍前具12-15棘。额棘很长,体长为其长3.6-7.7倍,稍短于或明显长于胸鳍后方棘,其长约为眼径1.3-1.8倍。鳃孔上方有1-2短而具3棘根的小棘,不能活动。眼前缘下方无1指向腹面的小棘(大西洋种类有此棘)。尾柄上无棘。

背鳍1个,位于体后部、肛门前上方,略呈长方形。臀鳍与背鳍同形,起点在背鳍基底后端下方。胸鳍宽短,侧位,略呈方形,上部鳍条较长。尾鳍后缘圆形。

体背侧面灰褐色,头体上具一些大形黑色斑纹,通常黑斑边缘无浅色环纹:背鳍基底有1圆形黑斑;背鳍和胸鳍间的背中央具1黑色横斑;左右胸鳍基底上方各有1黑色斑块;头顶枕区有1黑色横带;眼区有1黑斑自眼下方向上延伸至眼间隔处,通常左右黑斑连接而横过眼间隔;鳃孔前一般无黑斑,但有些标本在鳃孔前方偶而也有1扩散的黑斑。头腹面无横行的喉斑。体背部及侧面有一些分散的小形黑色斑点,通常不一定分布在棘根附近。体腹面白色,有一些黑色斑点分布。各鳍灰白色(新鲜时为黄色),无黑色斑点。

栖息环境

六斑刺鲀为热带海洋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栖息水层为0-30米。

生活习性

六斑刺鲀平时常单独活动,春末繁殖季节,则大量聚集。幼鱼则行大洋漂游性生活。肉食性,一般行独居生活,有时会聚集成群;幼鱼则行大洋漂游性生活。主要于夜间捕食,以软体动物门海胆寄居蟹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遇敌害时气囊能使腹部膨大似球状,各棘竖立,以作自卫。

六斑刺鲀动缓慢的,可以在它喜欢的浅礁或海草床上游动。它的牙齿形成一个喙,可以碾碎它在夜间捕食的软体动物和甲壳亚门的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热带海区。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沿海。

东萨摩亚安哥拉(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岛萨巴岛、巴西(三位一体)、英属印度洋领土、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智利(复活节岛)、中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省)、圣诞岛、可可斯(基林)群岛、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古巴、象牙海岸、吉布提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科隆群岛)、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国克利珀顿岛)、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法属波利尼西亚、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加蓬、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关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牙买加日本约旦肯尼亚基里巴斯(基里巴斯群岛、凤凰群岛)、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特塞拉特、莫桑比克、缅甸、瑙鲁、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北马里亚那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皮特凯恩群岛波多黎各、留尼汪、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阿森松岛)、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荷兰部分)、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坦桑尼亚泰国、多哥、托克劳群岛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夏威夷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屿(豪兰贝克群岛)、乌拉圭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美属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也门也有分布。塞舌尔也可能存在该物种。

繁殖

六斑刺鲀有上层或开阔海洋的生活阶段。雄鱼个体一般比雌鱼大,产卵时雄鱼轻推雌鱼腹部,然后一群雄鱼将一尾雌鱼顶到接近水面,然后就排卵、受精卵。卵球形,有浮力,漂浮在水中。卵大约在4天后开始孵化。幼体以黄色为主,散布着红色斑点。它们发育良好,具有功能性的嘴巴、眼睛和游泳囊。不到10天大的幼体被寻氏肌蛤覆盖。在最初的10天后,壳消失了,脊柱开始发育。

幼体在孵化后大约三周经历一次蜕变。在这段时间里,所有的鳍和鳍线都出现了,牙齿也形成了。幼体的红色和黄色不会持续到幼鱼期,取而代之的是橄榄色和棕色,这是成鱼的特征。幼鱼的下腹也出现黑点。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六斑刺鲀被流刺网、一支钓、手钓等皆可捕获,无食用、经济价值,但常被饲养于水族馆供人观赏。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