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朱沱镇

朱沱镇

朱沱镇是中国重庆市永川区下辖镇,地处永川区南部之门户,东与江津隔江相望、西南与合江县和泸县接壤,自古便是长江水道的重要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朱沱镇面积128平方千米,下辖2个居委会、18个行政村,是永川辖区内第一大镇。截至2020年11月,有常住人口62219人。

朱沱镇区位独特,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享有重庆长江上游第一镇的美誉,已有1300多年历史。朱沱古称汉东,唐朝置县,因康熙朱姓移民众多,且长江在此形成一深泓回水沱而得名。

朱沱镇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永川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建设“双城经济圈”泸永合作的黄金连接点和重要支点。位于朱沱镇的永川区港桥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主要发展纸及纸制品、木及木制品、新材料、物流及市场、智能制造五大产业。截至2021年,园区已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余家,建成区面积近12平方千米。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02.76亿元。

朱沱镇先后荣获重庆市中心镇、商贸强镇及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小镇等称号,成功入选重庆市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2014年首届“重庆最美小城镇”评选活动中朱沱镇获得十大最美小城镇称号。

历史沿革

唐武德三年(620年),在朱沱镇一带置万寿县。

北宋元二年(1087年),撤县并回江津县,原县衙及周边地区成为江津汉东乡。

1985年,成立朱沱镇。

1992年8月,涨谷、跃龙、四明乡并入朱沱镇。

1998年9月,朱沱镇析置涨谷乡。

2003年11月,大河镇、涨谷乡并入朱沱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朱沱镇下辖港口、福龙桥2个社区,18个行政村;下设16个居民小组、132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朱沱镇下辖2个社区、1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港口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朱沱镇地处永川区南部,东与松溉镇相连、与江津区隔江相望,南、西南与合江县接壤,西北与泸县为邻,北与仙龙镇相接,东北与何埂镇相邻,距主城区42千米,区域总面积127.2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朱沱镇地处浅丘,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以丘陵为主;主要山脉有青龟山脉,境内最高峰青龟山位于四明村海拔400.9米;最低点桌子角位于四望山村,海拔206米。

气候特征

朱沱镇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8℃,最低月平均气温7℃,最高月平均气温29℃。年平均日照时数1596.7小时,无霜期年平均341.5天。

水文

朱沱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长江自九层岩村入境,由南向北流经镇内15千米,水域宽度400余米。

自然灾害

朱沱镇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等;洪涝年均发生1次,主要发生在7—8月,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7月23日长江沿岸地区。

自然资源

朱沱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天然气、河砂卵石等,其中天然气储量达50万亿立方米,日供气能力可达20万立方米;长江朱沱段河砂卵石,年开采量5万吨;石材储量180万立方米。2011年,朱沱镇有耕地面积3.98万亩,人均0.46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朱沱镇总人口8671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3145人,城镇化率38.2%;另有流动人口27651人。总人口中,男性44341人,占51.1%;女性42370人,占48.9%;14岁以下13421人,占15.5%;15—64岁57283人,占66.1%;65岁以上16007人,占18.4%;以汉族为主,达86651人,占99.9%。2011年,朱沱镇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1.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79.0人。

2017年末,朱沱镇常住人口为88015人。

截至2018年末,朱沱镇户籍人口为88611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朱沱镇财政总收入3621万元,比2010年增长22.4%,其中工商税收54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17.5元,比2010年增长17.6%。2011年,朱沱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025元,比2010年增长17.6%。

2013年,朱沱镇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52.03亿元,工业总产值为35.9亿元,招商引资1.4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333万元。

2018年,朱沱镇有工业企业51个,其中规模以上2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2个。

农业

2011年,朱沱镇农业生产总值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7.7%,农业增加值3458.3万元。朱沱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蜀黍属为主。2011年,朱沱镇生产粮食5.49万吨,人均633千克。朱沱镇主要经济作物有龙眼、柚子等。朱沱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2011年,朱沱镇生产肉类12761吨;畜牧业总产值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2011年,朱沱镇水果种植面积3.1万亩,产量1903吨,主要品种有桂圆、柚子。朱沱镇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2011年,朱沱镇渔业总产值0.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9%。

工业

朱沱镇工业以港运、造纸、化工、冶金为主导产业。2011年,朱沱镇工业总产值为18.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4%,工业增加值22805.7万元,占生产总值的64.3%。2011年,朱沱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家,职工193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比2010年增长18.3%。

商贸

2011年末,朱沱镇有商业网点6个,职工187人。2011年,朱沱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4亿元,比2010年增长19.9%;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66亿元,比2010年增长18.1%。

金融

2011年,朱沱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654万元,比2010年增长15.8%;年末有3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境内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为10.38亿元,比2010年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9782万元,比2010年增长117.3%。

交通

朱沱镇有永川区至朱沱国家二级公路过境,境内长16千米;有朱四路、朱转路、朱涨路、大江路4条镇级公路,总长42千米。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朱沱镇有幼儿园35个,在园幼儿1250人,专任教师55人;小学10所,其中中心小学3所,村校7所,在校生5983人,专任教师1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中学4所,在校生2849人,专任教师6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朱沱镇主要学校有南华宫小学、永川十二中。2011年,朱沱镇教育经费达677.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42.4万元。

科技

2011年末,朱沱镇有各类科技人才5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88人,经营管理人才32人,技能人才334人,农村实用人才124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朱沱镇有艺术团1个、腰鼓队2个、健身队5个;有文化站1个,公共图书室1个,藏书30000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50人。朱沱镇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金港口艺术团。2011年末,朱沱镇有学校体育场7个;村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5%。2011年末,朱沱镇有线电视用户数为1.57万户,入户率5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朱沱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个,其中有二甲中心卫生院1个;病床300张;专业卫生人员87人。2011年,朱沱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6万人次,住院手术142台次,出院病人5000人次。朱沱镇重点医院有朱沱镇中心卫生院。2011年,朱沱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6.8万人,参合率92.3%;孕产妇死亡率为0。

社会保障

2011年,朱沱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46户,人数231人,支出49.8万元,比2010年增长30%,月人均180元,比2010年增长20%;城市医疗救助8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31人次,共支出91.1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56人次,支出5.2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84户,人数2006人,支出288.9万元,比2010年减少29.6%,月人均120元,比2010年增长2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7人,支出51.1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407人,支出131.9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农村医疗救助158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431人次,共支出91.1万元,比2010年增长12%;农村临时救济203人次,支出15.5万元,比2010年增长24%;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37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46人,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46万元,比2010年增长20%。

文化

地名由来

朱沱镇因地处长江段江流回旋,有深泓一沱,加之朱姓居多,取名朱家沱,简称朱沱。

有正史记载,朱沱的历史已有近1400年。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天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分江津县,置万春县,县衙所在地即今汉东城遗址。武德五年,更名万寿县。

随唐而兴的万寿县,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撤万寿县,并回江津县,原县衙及周边地区成为江津县的一个乡——汉东乡。

明代,汉东乡更名“思善乡”(清代,更名为思善里)。

清朝,康熙湖广填四川,外迁移民入籍思善。因迁来移民中朱姓众多,仅场镇附近就有五个朱氏祠堂,又因居住地(今朱沱镇老街至汉东村地段)江流回漩,有一深泓长江回水沱,此地开始被叫做朱家沱,后简称朱沱。

文物古迹

汉东城遗址,位于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遗址分布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存保存较好区域面积为6.45万平方米,核心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1年,开始第二次中国文物普查时,在镇上的汉东村发现了汉东城遗址。原重庆市永川县人民政府将"朱沱汉东古邑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出土的文物涵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唐宋元及明清等各个时期,专家认定其为“通史式古城遗址”。

旅游

景点

朱沱烈士陵园(烈士墓)位于朱沱汉东村(原汉东村天河5社)的王坪(地名),建筑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是重庆永川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50年土匪暴乱,从上午9时到夜里12时,土匪到处作恶,人民军队为了保卫朱沱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经过奋战最后将土匪铲除。这次土匪暴乱战斗,共牺牲8名同志。

烈士陵园内矗立着六边形高碑,正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后长眠着解放初期历次剿匪战斗中牺牲的19位烈士。

代表人物

综述

朱沱镇著名人物有清代教育家赖文海和武术家罗希樵,近代地理学家徐近之,经济学家樊弘,书法家李德益,舞蹈家郭明达等。

罗希樵

罗希樵,武术家,生于明末,长于清初,家住朱沱深耕子。生时乡里有反清复明之士,相率习武,保家抗满。

赖文海

赖文海,清末朱沱人,教育家。清末废考兴学,创办新学,时人称为洋学堂,即中心校(现朱沱镇南华宫小学前身),其校址就在原朱沱镇高石坎居四组。曾两次出任高小校长。

樊弘

樊弘(1900年—1988年),号止平,永川市(现永川区)朱沱镇人,经济学家、教育家;先后任湖南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在开国大典上,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显赫人物中,就有经济学家樊弘。著作有《劳动立法原理》《工资理论之发展》《现代货币学说》《凯恩斯的整个就业理论的崩溃》等。

徐近之

徐近之(1908年—1982年),原名念庄,字希朗,朱沱镇渡牛村人,中国近代地质学家,研究风格注重历史中的气候变迁,并找寻遗址,是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著作有《关于青、藏、康主要西文文献介绍》、《南极洲地理概要》、《长江流域河湖结冰年表》、《我国历史气候学概述》等。李德益

李德益(1914年—1978年),书法家,名泽沛,生于重庆市市江津(现为永川区)朱沱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美工,是重庆书法界的馆阁体书法大家。郭明达

郭明达(1916年—2014年),舞蹈教育家,重庆江津人(现永川朱沱);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舞协常务理事,儿童歌舞学会会长,九三学社社员;曾留学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编写有《新儿童舞蹈理论与实践》,整理翻译资料200万字,形成10本著述、140万字。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重庆市永川区朱沱镇人民政府.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2024-02-03

永川朱沱镇 绘就特色小镇多彩画卷.百家号.2024-02-03

入选全国重点镇的三教、来苏、朱沱长啥样?.凤凰网.2024-02-03

关于重庆市永川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镇街常住人口情况的公告.重庆市永川区人民政府.2024-02-03

永川朱沱罗式武术家罗希樵.罗氏家园.2015-04-04

全国脱贫攻坚1981名先进个人和1501个先进集体名单发布.澎湃.202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