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脚树莺
强脚树莺(黑枕黄鹂普通亚种:Horornis fortipes)是一种体长约9-13厘米的小型鸟类,属于树莺科。它具有形长的皮黄色眉纹,上体呈橄榄褐色,两侧为淡棕色,下体偏白而染褐黄。与短翅树莺相似,但跗长一般不超过23毫米。虹膜为褐色或淡褐色,嘴为褐色,上嘴有时为黑褐色,下嘴基部为黄色或暗肉色,脚为肉色或淡棕色。 强脚树莺栖息于海拔1600-2400米的高度,主要分布在尼泊尔、不丹、克什米尔、印度(北部和阿萨姆邦)和缅甸。它们栖息在阔叶林树丛和灌丛之间,也常见于草丛或绿篱中。强脚树莺以昆虫为食,主要捕食鳞翅目昆虫、甲虫、金龟甲、步行甲、叩头甲、象鼻虫以及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的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此外,它们也会食用一些植物性食物,如野果和禾本科杂草种子等。 强脚树莺在南亚地区广泛分布,其模式产地位于印度。它曾被归类为“旧世界鸟类”,现在被归类为厚嘴苇莺科山树莺属的一种。
形态特征
强脚树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橄榄褐色,自前向后逐渐转淡;腰和尾上覆羽深棕褐色;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的细长而不明显的眉纹,呈淡黄色;眼周淡黄色;自嘴向后伸至颈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上覆羽棕色和褐色相混杂;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外边缘与背同色。颊、喉及腹部中央白色,但稍沾灰;胸侧、两胁灰褐;尾下腹羽黄褐色。
共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和华南亚种不同,上体概暗棕褐色;头具一淡皮黄色眉纹延伸至后颈;下体淡棕色,胸、两胁和下腹棕色较浓。该亚种与华南亚种比较,下体淡棕色较显,腋羽的黄色亦较浓。嘴稍长,翅和尾较短。
虹膜褐色或淡褐色;嘴褐色,上嘴有的黑褐色,下嘴基部黄色或暗肉色;脚肉色或淡棕色。
大小量度:体重♂9-14g,♀7-11g;体长♂106-130mm,♀100-120mm;嘴峰♂9.5-12mm,♀10-11mm;翅♂52-56mm,♀47-55mm;尾♂448-58mm,♀43-51mm;跗♂21-24mm,♀19-1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600-2400米高度阔叶林树丛和灌丛间,在草丛或绿篱间也常见到。冬季也出没于山脚和平原地带的果园、茶园、农耕地及村舍竹丛或灌丛中。
生活习性
多数为留鸟,不迁徙。部分冬季游荡。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而善于藏匿,总是偷偷摸摸的躲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一般难以见到,不善飞翔,常敏捷的在茂密的灌丛枝叶间不停地跳跃穿梭或在地面奔跑。迫不得已时也起飞,但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活动时常发出"zhe,zhe,zhe”的叫声,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春夏之间常作"er-jinsui”或"er-jinsuiqi“的叫声,清脆而洪亮,从早到晚久鸣不休。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包括金龟甲、步行虫、叩头虫等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此外也吃少量的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
分布范围
世界
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越南。
中国
陕西南部、甘肃省(文县、天水市)、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区、遵义市、绥阳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县、贵阳、清镇县、惠水、罗甸县、贵定县、丛江)、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四川省(东北部万源市、北部若尔盖县、中部宝兴县及峨眉山市、南部雷波县等地)、云南(贡山、腾冲、蒙自)、河北、湖北、上海、浙江(杭州、临安、宁波)、江西(南昌)、福建(武夷山、福州)、广东北部和台湾(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巢筑于草丛和灌丛上,距地面高0.7-1.0米。巢呈杯形,巢口位于侧面,用草叶、草茎、草穗或树皮筑成,内垫以金鱼藻茎和羽毛。巢的大小:外径6.5-8厘米,内径4厘米,高13-15厘米;深6-7厘米。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椭圆形,呈纯咖啡红色至孛艮地色,微具暗色斑点。卵重约1.6克,大小为16-17.5毫米×13-13.5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常在巢附近鸣叫和警戒。早成雏晚成性。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Horornis fortipes.The IUCN Red List.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