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铜仁市下辖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东邻江口县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南抵石阡县、思南县,西与德江县,北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总面积1969.1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29.04万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下辖1个乡、13个镇、3个街道,县人民政府驻峨岭街道县府路286号。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丘陵及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形成了东高西低,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地貌,该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20条主要河流分布。印江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活动,唐代初期在此地建立了“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七年改设“印江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名茶之乡”,茶、食用菌、白酒等为优势产业。第一产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为主。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1.26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30.4:16.1:53.5。2018年贵州省各区县GDP排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排第52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有303、304省道穿境而过,境内有印秀高速、沿印松高速、印思城际快速干道穿过。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截至2023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祭风神、过赶年、印染等10个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堂戏等16个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1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印江文昌阁、印江坨寨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县有一个AAAA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印江团龙景区、大圣墩映美湖景区等3个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唐代初期即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设“印江县”。相传从“邛江”改为“印江”,是当年地方官员向皇帝呈报印江政况,皇帝一时没注意,把“邛”字认做“印”字,于是便有了“印江”这个名称的由来。
历史沿革
先秦
印江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活动,商周,印江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春秋时,印江为楚国西南境黔中地。战国时,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讨伐楚国,秦国定黔中地为黔中郡。次年,楚国攻占秦国江南十五邑,黔中地又被楚国收回。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赢致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印江仍属黔中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印江被正式列入中央政府版图,隶属于武陵郡。新朝时期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东汉时期,印江又复称武陵郡,领导12个县。
三国时期,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改巴东蜀国为涪陵郡、改永宁县为万宁县。晋泰始三年(267年)又将泽州分到梁州,涪陵郡归属于梁州。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将奉州改名为黔州,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印江一直都是蛮酋领地。
隋唐至宋元
根据明嘉靖《思南府志》和《东华录》记载:“思王县地在思南府属之朗溪司”,表明在唐武德三年(620年),印江境内已建立了思王县。李隆基开元四年(716年),朝廷以唐代名山思邛山(即梵净山)和思邛水(即印江河)一线为界设立了思邛县。李亨至德二年(757年),思邛县、思王县、多田县三县划归到了宁夷郡思州,思邛、思王转地约为6600平方千米。李纯元和二年(807年),由于中国赋税加重,民不堪负,为躲避徭役和瘟疫,人们从人口密集的荆楚地区顺着长江、乌江(即乌江)逆流而上进入了思邛地。这一时期,由于地区因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加之难以派官,朝廷便让当地的土蛮自理政务。
宋建隆二年(961年),思王县改名为朗洞,设洞官自理政务,思邛县改名为邛水司,归属于思州羁(节制)。宋大观元年(1107年),思州的土酋部长田祐恭自愿将思州地归还给朝廷,朝廷决定在此地区设立土司政权,任命田恭为思黔巡检,建寨堡、设立长官司。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印江增设了隘门巡检司、杨溪公俄巡检司,印江境内共有思邛江、朗溪、厥册三个行政长官司和隘门、杨溪公俄两个地方武装机构。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印江改隶为湖广行省。
明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思邛江、朗溪、厥册三长官司改隶思南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沱江宣抚使田儒铭率兵攻打黔东北部分的土蛮政权,正式建立了长官司,由朝廷颁发印信,为朝廷认可的土司政权。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撤思南、思州两宣慰司,分设了八个府,思邛江、朗溪二长官司隶属于思南府。明弘治七年六月(1494年),撤销了思邛江长官司,建立印江县,改土官制为流官制,山东举人周文任为印江首位知县,但也保留了朗溪蛮夷长官司,仍然直隶思南府所辖,形成了土流合治的政局。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印江开始有学署训导的设置。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屯扎印江共500余人,明末宁侯张先璧起义,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入黔,军逼四川,途经印江,将驻扎在印江的500余名清军在秀堡关全歼。清乾隆八年(1743年),朗溪长官司在合水场上建造万寿宫,后改为江西会馆,即商人帮会组织,在此从事商业活动。爱新觉罗·旻宁十年(1830年),朗溪长官司合并印江县,合并后县域面积为3180平方千米,朗溪仍保留土司衙署和长官司级别,但不再行使土司政权。印江、朗漠的人口通过雍正、乾隆广泛吸收“客籍户”,当地土司为了扩大赋源,促使人口增长,积极鼓励“客籍户”定居,准许他们垦荒种植,并规定三年内可不缴纳赋税。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思南县撤府,印江县属于黔东道,即镇远道。民国十二年(1923年)印江受辖于贵州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印江黄胜利会师。一年后,贵州省设立了11个行政督察区,印江隶属于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思南。同年八月,原直隶省属的县公安局改隶县属并兴建农业研究所,引进优质棉花种籽并在朗溪试种获得成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积极开展娱乐活动,印江县民众教育馆成立,隶属于县教育局。两年后(1940年),印江全县被分为了5个区、共有26个联保208个保、2225个甲、27273户、17686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6日,解放军二野三兵团第十军三十师从松桃苗族自治县抵达印江县城,宣告印江解放。一年后,在印江成立了中共印江县委、印江县人民政府。全县设4个区、15个乡(镇),归铜仁专区管辖。1952年,印江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将地主所占有的大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1986年12月13日,撤销了印江县,以原有建置设立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同年,贵州省政府将印江县确定为省级贫困县。1989年5月3日,贵州印江家族苗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9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被国务院列为内陆对外开放县。
地理
位置境域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斜坡地带、贵州省铜仁市市西部,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8°17'52"—108°48'18",北纬27°35'19"—28°20'32",东邻江口县、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自治县,南抵石阡县、思南县,西与德江县,北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重庆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东西最宽间距49.4千米,南北83.6千米,总面积共1969.1平方千米。
气候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较长,雨量较充沛。年均气温16.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6.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4.9℃,年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八月的降雨量为全年最高,达到2008毫升,多年年均日照为1100—1300小时,年平均风速1.0米每秒,主导风向东北风。年太阳辐射能为3390.7—3683.7焦耳/平方米,无霜期为301天。
地质
地质构造
境内地质构造,系梵净山隆起与黔北凹陷交接地带,有三阳枢纽深大断裂,故断层纵横交错。主要为一系列的北北东向、北东向雁列式褶皱、断层构成组成。
褶皱构造以复式为主,具有窄向斜宽背斜特征,轴向多近南北,单个褶皱显“S”形弯曲,常出现向斜山。主要褶皱有沙子坡向斜、四季岭背斜、谯家复式向斜、朗溪向斜、梵净山穹状背斜。较大褶皱的展现,致使印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相对高差2,118.4米。
断裂主要三种走向。断裂线从北北东走向南西。北北东端延伸到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南西墙延伸到思南县。境内穿越刀坝、天堂、板溪、印江城、农场乡。断裂线从北东走向南西。北东端延伸到松桃县三阳,南西端延伸到思南县。境内行经新民、建厂、木黄、合水、坪柳(东部)、两河(东、南部)、罗场、凯望乡。断裂线从北北东走向南西。北北东端与境内从北东走向南西断裂线相交,南西端延伸到石阡县。境内贯通茶园、打杵场、杨柳、坪林乡。包括北西杨家坝断裂,通过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附近的有尖山压性断裂,南部石阡断裂及郭栗压性断裂等断裂带。
地层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地层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中间缺失泥盆系、石炭系、诛罗系、白圭系及第三系。
前震旦系有梵净山群和板溪群,分布在永义至新业乡的东南部。梵净山群由灰绿及兰灰色变余砂岩、粉砂质板岩、绢云母板岩
组成。板溪群由变余砂岩、绢云母板岩、粉沙质云母板岩组成。
震旦系有上统和下统,上统由浅海相大理石、薄层状细粒白云岩和炭质、硅质、黏土质页岩组成;下统由冰砂砾岩、含砾绢云母板岩、变余含砾长石、石英沙岩、沙质板岩组成,分布于梵净山区。
寒武系有下统和中上统,下统上部以灰岩为主,下部为页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农场、新民、木黄(东部)、建厂、落均乡。
奥陶系由浅海相炭酸盐岩及少量砂岩、页岩组成,主要分布在刀坝(北、西部)、兰克、陡溪(东南部)、新场(东、北部)、合水(东、北、西部)乡。
志留系有下统和中上统,下统为炭质页岩、硅质页岩、砂质页岩、砂岩组成;中上统由泥岩、页岩夹粉砂岩组成。主要分布于庙坪(西部)、坪底(西部)、毛寨、杉树、凯扩、玉屏(东部)、印江城、凯望、新场、合水、坪柳、两河、罗场、缠溪、打样场、杨柳、槽门乡。
二叠系有上统和下统,由大理石组成,主要分布在何家、中坝(西部)、花园、沙子坡、天堂、陡溪、泡木、曾家、打样场(西部)、打拌均(东部)、木黄、永义及梳杆西部至洋溪北部。
三叠系为下统和中统,下统由灰岩、白云灰质岩、白云岩、页岩组成,中统由浅灰岩、白云岩、灰岩、泥质主要分布于花园、沙子坡、朗溪(西部)、曾家(北部)乡。
第四系由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组成,主要分布在毛寨、板溪、印江城、中坝、农场、朗溪、合水镇、木黄、建厂、新民、杨柳、洋溪、打梓场(东部)乡。
地形地貌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云贵高原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中,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地貌。
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县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米,西部与思南县、德江县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米,相对高差2116.1米,高低点直距46.12千米。
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米,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侵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米,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米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米一带,相对高差200—300米,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县境河流分为南、北两大水系,以梵净山为分水岭:北部属于乌江水系,南部属于沅江水系。河长大于10千米或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条,多发源于梵净山。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印江河、车家河、冷水河、乐茂江河,洋溪河以及印江河的主要支流长滩河、芙蓉河、金厂河等八条河流,总长223千米。县境内河流总长度为427.3千米,河流的年径流总量12.5亿立米,地下径流总量2.05亿立米,地表水为9.9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2.5亿立米,年平均径流深636毫米,径流系数0.32,人均水量3802.1立米,亩平均水量399立米,全县共有20平方千米积雨面积。
印江河在唐以前称思邛埠水,元称思邛江,发源于梵净山,东西流向,属于乌江下游一级支流。河流总长95千米,县境内长92.4千米;流域面积1251.6平方千米,县境内流域面积861平方千米,县境流域内有耕地12.56万亩。印江河有长滩河、芙蓉河、金厂河等八条主要支流。
车家河发源于板溪区核桃坪,南北流向,经杉树乡、板溪乡、穿天堂区坪底乡、天堂乡,过 板溪花园乡,至六洞进沿河县注入乌江,全长81千米,流域面积674平方千米。县境内长为 51.4千米,流域面积484平方千米。河道纵坡平均为14.1%,有天然落差725米,可利用落差 108米,水力理论蕴藏量0.888万千瓦。
乐茂江河发源于梵净山南缠溪区打杵坳乡郎堕村,东南流向,经缠溪区茶园乡、两河乡、曾家乡、峨岭区新寨镇、凯望乡、大塘乡至老鹰岩入思南县境汇入乌江,全长47.3千米,流域面积435.3平方千米。印江境内长38千米,流域面积364.5平方千米,河道纵坡14.6%,天然落差690米,可利用落差为212.2米,水力理论蕴藏量1. 33万干瓦。
地下水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种类型。截至2007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每秒涌1公升以上的泉水有268处,其中温泉5处,地下水径流模数4.1公升每秒每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的分布与降雨量趋势一致,东南部高于西北部。洋溪河流域集雨面积225平方千米。锦江片区集雨面积33.5平方千米。印江河集雨面积744.5平方千米,地下水径流模数4.1公升每秒每平方千米,年径流总0.955亿方米;冷水河集雨面积118平方千米,地下水径流模数3.6公升每秒每平方千米,年径流0.955亿立方米;车家河集雨面积484平方千米,地下水径流模数3.5公升每秒每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0.536亿立方米;乐茂江集雨面积364平方千米,地下水径流模数3.3公升每秒每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为0.378亿立方米。
水利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35座小(二)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2座小(一)电站。总共完成水源整治17处、维修水池43座、新建水池28座,安装管道199.12千米,完成了职高新校区饮水工程建设。完成河道综合治理6.13千米,新建防洪堤4.65千米,河道清淤6.13千米;2020年,该县开工建设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郊生态坝项目,完成生态坝建设一座。
清渡河水库位于罗场乡广东坪村,从2019年开始建设到2022年建设完成。工程总投资4.7亿元,水库总库容768.5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774米,该水库是铜仁市首座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它有效保障水库下游罗场乡、缠溪镇、新寨镇和峨岭街道办事处2.12万人的供水,以及2.37万亩农田旱地的灌溉用水、小云工业园区供水。
土壤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土壤类型繁多,全县共分山地灌丛草甸土、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7个土类,19个亚类(地灌丛、山地黄棕壤、黄壤等),40个土属(草甸土、硅质黄棕壤、硅铁质黄棕壤、硅铝质黄棕壤、黄棕壤性土,铁质黄壤等)。92个土种(中层山地灌丛草甸土、中层硅质黄棕土、中层硅质黄棕壤等),其中水稻土34个土种,旱作土20个土种,自然38个土种。在海拔1400米以下多为黄壤,1400—2000米地带为山地黄棕壤,22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勾土。
土壤以黄壤分布面积最大,全县共有170.09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0.52%,其次为石灰土,有274790.4亩,占土地面积的11.9%。
全县的水稻土分为6个亚类,其中淹育型水稻土分布面积较大,有103671.7亩,其次是猪育型水稻土82303.2亩、侧渗型水稻土10164亩、潜育型水稻土12486.7亩、沼泽型水稻土2961亩,矿毒型水稻土836.6亩,只占0.00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共1969.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29.9375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340.245平方千米,草地面积4.8725平方千米,湿地面积0.0562平方千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3.5892平方千米,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2.7794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1.2548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矿、硫铁矿、铜、金、锰、铅、锑、锡、、、磷矿、紫袍玉、重晶石、石英石、大理石、长石、方解石、白云岩等40多种。原煤保有资源量1442万吨,重晶石资源量789万吨,磷矿石资源量154万吨。硫铁矿主要分布于板溪区甘岩和峨岭区玉屏乡鸡冠山一带。磷矿主要分布在木黄区芙蓉坝一带。铁矿主要分布在峨岭区中坝乡皮家山、苦竹林,新寨镇乌坡湾、七岭头、天堂区胡家岩、洪溪口等地。重晶石主要分布在峨岭区中坝乡新村、农场乡后坝村和玉屏乡土黄坝村一带。金矿主要分布在六角岩、老鹰嘴、平所等地。铜矿分布在郎溪区石祖岩和标水岩之间。铀矿主要分布于印江标水岩、木黄芙蓉坝和板溪区沙子坡一带。石英石主要分布于芙蓉村干溪沟。白云岩主要分布在上扬子块黔北隆起区凤岗南北隔槽褶皱变形区,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县内北部以及东南部的共和乡等地。
截至2020年末,全县共有非煤矿山21个。截至2022年10月,矿石厂有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办事处大云兴业砂石场、峨岭街道办事处普桐村燕子阡砂石厂等。其中,峨岭街道普桐村燕子阡砂石厂保有资源量(推断资源量)1101.43万立方米(2863.72万吨),其中边坡预留资源量(推断资源量)289.02万立方米(751.45万吨),可开采资源量(推断资源量)812.41万立方米(2112.27万吨)。
水资源
截至198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20条主要河流分布。河床上游陡、水流急,中游平缓下游更陡、水流湍急、流量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拥有理论资源10.14万千瓦,可能开发资源5.87万千瓦。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降水总量22.5亿立方米,径流模数平均为20.2升每秒每平方千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64万立方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9.9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54亿立方米。当保证率为20%时,径流量为15.6亿立方米、50%时为12.1亿立方米、75%时为9.62亿立方米、95%时为6.75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地形、气候的双重影响下,自然生态呈现出垂直带状格局: 低叶常绿阔叶林和暖性针叶林带,中山常缘、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树的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整个县区森林资源丰富,以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兼带草原,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截至2020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森林覆盖率达69.86%,印江县利用森林资源总面积达5万亩,林下养殖1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加工1万亩、森林景观利用3万亩。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兽类有熊、瘴、虎、豹、狼、狐属、青猴、九节灵等50余种;鸟类有白头鹎、白鹤、杜莺、大鹰鹃、红腹锦鸡等170余种;两栖动物有青蛙、鳖科、中国大鲵、哀牢髭蟾等30余种;爬行纲有尖吻蝮、银环蛇、乌梢蛇、纯绿翠青蛇等40种;鱼类有四鳃鱼、鱿鱼、灯鱼等30多种。列入中国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鳞甲目、娃娃鱼等30余种。
植物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因气候适宜,生长着近2884种植物,其中珍贵植物80余种,全县有维管植物260种,普通植物2112种,苔植物111种,藤类植物199种,裸子植物25种,被子植物门177种,其中有梵净山冷杉、穗花杉、鹅掌楸、南方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6处。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总面积为775.14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为97.6%,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自然灾害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雨量充沛而分布不匀,气候温和却差异悬殊,区域性小气候突出,形成部分地区灾害性天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县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倒春寒、冰雹、大风、暴雨、山洪等六种,其中以干旱出现的频率为最多,危害最严重。旱灾偏重于县境西北部的低山地带,以沙子坡一带较为严重。
干旱是干旱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2022年,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导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部分乡镇的高海拔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政府立即启动了抗旱IV级应急响应,积极组织人员抗旱救灾。同时,组建了抗旱救灾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为群众送水。
冰雹是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2020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出现强对流天气,突降冰雹,冰雹最大直径为6-20毫米。
大风是风即空气的流动现象,气象学中常指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当瞬时风速大于等于17.2米每秒,即风力达到8级以上时,就称作大风。2021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遭受强对流天气14级大风,县城区多处彩钢雨棚被大风掀翻。
暴雨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2021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出现强降雨天气,全县出现大到暴雨,西北部乡镇出现大暴雨,有17站大暴雨,9站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中兴街道向家村,为160.2毫米。
山洪是发生在山区溪流中快速、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是特指发生在山区流域面积较小的溪沟或周期性流水的荒溪中,为历时较短,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2016年7月20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大园子村苏家坡组发生了一起山体滑坡,一栋民房被埋,住在民房中的11名高三毕业生被困。经过当地武警、公安、消防、地方武装等救援力量3个多小时的全力搜救,成功救出了8名被困学生,而另外3名学生不幸遇难。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17个乡(镇),其中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峨岭街道县府路28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全县常住总人口29.04万人,全县公安户籍人口44.54万人,根据第七次中国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为294490人,2022年人口出生率9.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4‰。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8491人,占50.42%;女性人口为145999人,占49.58%。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8395人,占23.22%;15—59岁人口为166154人,占56.43%;60岁及以上人口为59941人,占20.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8954人,占16.62%。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1416人,占41.2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73074人,占58.77%。
民族
截至2017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67%,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75%,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5%,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08%。土家族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乡镇都有分布,苗族主要分布在与松桃邻近的朗水十五洞附近。
语言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除少数方言外,均通用汉语、汉文,印江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印江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使用印江方言,印江方言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支,按方言片区划分是西南官话—西蜀片—岷赤小片。
印江方言的第一声与普通话的第一声基本相同;第三声与普通话的第四声相适,在发音时,普通话的第四声稍显短促,略带清脆,印江话稍稍拖长并略显浑浊;印江方言的第四声则与普通话的第三声相近;印江方言的第二声与普通话的第二声在调值上有一定差距。印江方言除正常使用汉语拼音的21个声母外,在O声母中增加ng音。在思南县、新寨、大塘、凯望、花园杉树等乡的部分居民,往往把韵母ian读成in、uan读成un、an读成n。
宗教信仰
截至2005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三个教别。经登记备案的宗教活动场所11个,宗教组织3个(佛教协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天主教教务管理小组)。佛教共有佛教僧人18人,皈依居士208人,佛教寺庙9座;基督教共有一座基督教教堂,基督教受洗礼信徒334人,慕道友397人;天主教共有一座天主教教堂,天主教信徒共169人。
在明、清时期,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内就设有僧学司,中华民国时期设贵州佛教会印江梵净山佛教支会,1983年县人民政府行文成立县宗教科,处理宗教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佛教的主要活动场所有玉泉寺、印龙寺、双龙村双龙寺。
基督教从1944年从松桃苗族自治县乌罗区传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一带,信奉耶稣,在木黄镇下街田道成家里设有“福音堂”。1958年,有神职人员4人,教徒 260人。1985年4月、5月,县委统战部、县政府宗教科、县公安局在新场乡、合水乡召开信教群众会议。基督教主要活动场所在龙津街道基督教堂、桅杆村雷家沟组基督教家庭聚会点。
天主教从1931年传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的神父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坪兴寨黄金顺家居住、传教。1938年,该教传入木黄地区,并建教堂1栋3间,发展教徒18人。1949年,全县有教徒90人,其中印江镇70人,木黄镇20人。天主教主要活动场所在龙津街道天主教堂。
经济
概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该县第一产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茶叶种植、绿色果蔬种植、中药材种植、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加工业为主,主要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白酒产业等特色产业。第三产业以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为主。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1.03亿元,贵州省省各区县GDP排名第52名。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1.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8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0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31亿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0.4:16.1:53.5。
第一产业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该县第一产业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有茶叶种植、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绿色果树种植等特色产业,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全年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为626333万元。
截至201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已建成348个养殖小区、8个种猪场、34个优质仔猪基地、188个商品猪场,形成了“东南西北”良种布局和三级良种推广体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设了10个种羊基地,4条生猪燎原产业带,还有林下生态养鸡和大鲵属、野猪、竹鼠、中华鲟、三文鱼等特种养殖,该县还培育了近10个畜牧龙头企业。2019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被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列为中药材产业重点县,重点发展黄精、湘蕾金银花、黄花蒿等特色优势品种,实现了中药材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截至2021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覆盖全县12个乡镇82个行政村,全县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保有量面积10万亩以上,全县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各类经营主体共有20余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茶叶主产县,截至2021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已发展了湄坨、塘房岭、楠星等16个种茶村近万亩茶园,生产名优茶、中高低端红茶、绿茶、白茶近10个品种,年均茶叶产量超过100吨。
第二产业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第二产业是以制造加工业为主,主要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白酒产业等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该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4.64亿元,以茶叶、食用菌、白酒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的企业有28户。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达75家,转化率达56.6%,居铜仁市前列。白酒产业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支柱性产业。截至2023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从事白酒产业各类人才2860余名,共有白酒生产企业201家,木黄窖、红色木黄等系列酱香白酒成功销往了中国的18个省市区,建立了160余个销售网点。
第三产业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第三产业以商贸业、服务业、旅游业为主。截至201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从事商贸流通业近3000户,其中,外地客商636户,大规模以上的流通业户56家。截至2021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功打造了团龙、凤仪、亚盘林、石板寨、云上居等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乡村旅游点90多个,该县利用紫薇温泉、紫薇王、杜鹃花海等元素打造了紫薇康养中心,依托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2022年全县接待游客6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68亿元。
经济功能区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南小云片区,东距铜仁凤凰机场130千米、铜仁火车站110千米、大龙高铁站170千米,距思南乌江码头11千米。该经济区于2012年10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15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为“中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开发区规划总面积22.17平方千米,首期开发面积9.75平方千米。该开发区成为推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承载产业集聚的新平台、驱动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铜仁西部产业新城。截至2021年,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76户,规模以上企业46户,园区就业人员近6000人,共计招商引资落户项目76个,项目投资达32.6亿元。
重要企业
贵州印江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印江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镇文昌村,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通过实地考察福建同发集团,招商引资成立。公司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业、畜牧养殖业的废弃料即秸杆:稻草、麦草、玉米杆,畜禽粪便等循环利用,搭建绿色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解决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项目总投资22632万元,总用地面积91074.42平方米。公司年工厂化养殖销售双孢菇6000吨,年产有机肥3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3300万元,果园观光收入60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500户,解决富余劳动力近1000名。
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峨江南路108号东馨园5栋2楼2—2号,该公司于2019年组建,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唯一一家集茶叶精制加工、市场营销和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该公司按照“股份制龙头企业+区域中心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带领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茶叶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宏源公司联合覆盖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80%以上的茶园,公司有茶叶基地6.2万亩,其中自有茶叶基地2万亩,签约茶园基地4.2万亩,所辖茶叶基地先后获得有机茶园认证、雨林认证。公司旗下有茶叶粗制加工厂21个、茶叶精制加工厂2个,加工厂房面积6.5万平方米;有各类茶叶加工机械设备1000余台,年生产能力达12000吨以上,有产品包装流水线1条。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37所。小学62所,其中教学点13所;中学22所,其中:高中3所,初级中学1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1所。小学在校生28143人,初级中学在校生15234人,高级中学在校生931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314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5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805人。全县有教职工6154人,其中专任教师4803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5.63%,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2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92%,九年义务教育固定率111.66%。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865356平方米。其中:幼儿园155751.11平方米,生均13.19平方米;小学275402.67平方米,生均9.79平方米;初中263492.99平方米,生均17.3平方米;高中187487.99平方米,生均20.12平方米。
印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印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1986年,位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北部。印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印江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印江自治县电大工作站三校合一,形成了一所集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教师培训、成人电大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训基地。2001年经贵州省教育厅评估评为全省首批13所合格职业高级中学之一,2005年,经贵州省教育厅评估评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省级示范单位,2008年,经铜仁地区教育局全区电大工作站办学条件评估评为优秀单位。截至2020年,学校共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17人、本科学历38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地级骨干教师2人,年均在校生800人左右,成人培训3000人次左右。
印江自治县第一中学
印江自治县第一中学创建于2013年,是贵州省首批18所突破高中阶段教育项目学校之一。学校依马鞍山而建,傍邛江河而居,与美女峰相望,以文笔桥为邻。校园占地面积20.9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1994平方米,馆藏图书20.14万册。截至2023年5月,在校学生4219人,教职工365人。2019年2月,该校被评为贵州省首批10所“特色学校”建设支持计划项目学校之一。2022年1月,该校通过了省级“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示范校”初评。
贵州省印江中学(印江民族中学)
贵州省印江中学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民国后经历了“印江县立高等小学堂”“印江县桑蚕学校”和“国立印江县初级中学”三个阶段。1987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学校更名为印江民族中学。2000年学校过渡为独立高级中学,2003年7月成为地级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6月升类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2016年经上级批准恢复“贵州省印江中学”校名。截至2023年,印江中学共有68个教学班,学生3537人,教职工295人,其中研究生19人、高级职称74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黔东首席名师培养对象3人,市级名师工作室8个,市级骨干教师22人。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433家,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甲”中医医院1家,“二乙”妇幼保健院1家,乡镇卫生院14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卫生所5家,民营医院10家,个体诊所20个,村卫生室377个。县乡村实有医卫专技人员2707人,全县有执业医师729人,其中执医545人、助理184人,注册护士1215人,有高级职称154人,中级职称303人,初级职称1062人。全县有全科医师133人,公共卫生人员550人,基层卫生人员709人,累计申报新技术、新项目71个、验收38个。全县医疗机构编制床位2191张,实际开放床位2287张。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2017年度医改工作考核并列贵州省第一名,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新一轮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县”“全省人口计生利益导向示范县”“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实现县乡医疗机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建设与省市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医疗”信息化应用场景进一步便民。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科技
继“十一五”期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两次顺利通过贵州省县(市)科技进步考核,1次通过中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之后,“十二五”期间又进一步顺利通过了中国县(市)科技进步2011—2012年度考核工作,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县”称号。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科技部立项的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星火计划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农业成果转化项目等科技计划4项,省级项目10项,共计14项。从2011年至2016年8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专利申请量为349件(其中发明专利95件、实用新型专利60件、外观设计专利194件)、授权专利142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32件、外观设计专利104件)。截至2023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已参与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立项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院士工作站1个,梵天菌业星创天地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1个文化馆—印江自治县文化馆,印江县洋溪镇文化站、印江县木黄镇文化站等5个文化站,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三馆一站”持续免费开放,各类文化场馆累计游客30余万人,完成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体工程补短板项目等14个行政村的审批,通过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健身路径设施5个,完成了无线转播台地面数字电视频率的迁移工作,开展了16期声乐、戏曲、广场舞等的培训,开展了下乡的文化活动50余次,博物馆举办中小学生“我与博物馆”征文活动、现场书法竞赛活动、小小解说员评选活动等活动6场次,图书馆“光影述说”电影展播、《名师讲坛》等活动60场次,成功的举办了“幸福土家过赶年”系列活动。同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放了三条长征历史步道,建成了邛江古镇首个非遗文化体验馆,成功创建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县。
印江自治县文化馆成立于1951年,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旅局。1987年印江县人民文化馆更名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2021年11月18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文化馆入选第五次中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成立于1981年,位于解放路215号(旧馆)。2021年5月,图书馆搬迁至新馆,位于书法广场正对面一楼,馆舍面积4080平米,内设动区、静区和公共办公区3大区域,下设22个功能室(区)。馆藏文献总量49万余册(件),其中电子文献40万册,纸质文献9万余册;可供读者使用阅览座席300余个,可同时容纳500余人入馆阅览。
印江博物馆成立于2017年,位于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书法广场南侧,占地面积8618.53平方米,建筑面积17298.53平方米,其中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是一座高规格建设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是由博物馆、图书馆、会议中心三个部分组成。博物馆一楼为图书馆,二、三楼为博物馆及办公用房,四楼为会议中心。2020年11月该博物馆成功申创为第四批“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体育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拥有三个体育馆(即:印江体育馆、印江一中体育馆、印江中学体育馆),四个标准田径场(即:印江体育场、印江一中体育场、印江二中体育场、印江三中体育场),一个游泳馆;有室外灯光塑胶篮球场11片,按全县17各乡镇(街道)计算覆盖率达80%;乡镇(街道)、社区塑胶篮球场33片;举重房两间,网球场两片,羽毛球馆一个,乒乓球室2间,垂钓池一个,城区登山健身步道达10000米,健身路径28条,争取国家和省、市农体工程297个。
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广场舞节目获得了铜仁市的一等奖,同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高规格承办了贵州省“美丽乡村”篮球赛的半决赛(铜仁赛区总决赛)、市校园足球联赛、市气排球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环保
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首要污染物为臭氧,两河口国控断面1至12月水质达标率100%,清渡河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县森林覆盖率70.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5%。全县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8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3.34万立方米/日,其中:县城以上污水处理厂5座,设计处理能力2.4万立方米/日,建制镇污水处理厂13座,设计处理能力0.94万立方米/日。全县已铺设污水管网196千米。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34015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5251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享受城乡低保保障对象10589户23546人,特困供养对象1618人。其中城市低保2585户6236人、农村低保8004户17310人。城市低保保障标准660元/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5280元/年,特困供养保障标准1004元/月。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7905.95万元,特困供养金1587.89万元,护理费322.36万元。解决843户1751人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80400斤。
该县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97529人,参保率98.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384人。2022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集基金36970.20万元,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共计补偿1056323人次33756.65万元,大病保险补偿6192人次2143.84万元,基金使用率达97%。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共计补偿348802人次7710.19万元,生育津贴发放28人次128.48万元。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敬老院14所,特困供养1618人,其中农村特困供养对象1568人,城市特困供养对象50人。敬老院床位410张,入住敬老院253人,集中供养率15.6%,床位利用率61.7%。
人居环境
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投入300万元,实施特色田园乡村示范项目,在村里建设了庭院花池、凉亭、路灯等。还对人行步道、人饮管网、排水沟等进行了提级改造,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17个乡镇23个村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共计投入资金8500余万元,在人居环境整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编制实施了45个项目。
交通
综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距铜仁凤凰机场135千米,西距省会贵阳324千米,北距重庆秀山火车站100千米,距渝怀铁路孟溪火车站80千米,其中303、304省道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而过,县内有印秀高速、沿印松高速、印思城际快速干道穿过,截至2023年,G352县城至两河口、G211沿河黑至县城、乐茂江至慕龙工程已实现通车。
公路
“十三五”之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建成农村公路202条1360千米,通畅建制村274个。到2019年,通村公路总里程达3672.9千米,畅通建制村365个。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通车里程为4871.33千米,其中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896.24千米。县道由6条233.14千米增加到40条577.98千米。乡道由17条196.34千米增加到137条834.24千米。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45条,投入农村客运车辆149辆,网络预约出租车108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25辆,进入共管车辆303辆,匹配车辆司机近500人。该县共有一路、二路、三路、五路共4条公交路线。
文化
概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截至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10个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个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共有多种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和生态文化等融合。
饮食
印江人长期以来形成了“膳食以五谷杂粮为主,菜肴以素食为主、副食以水果为主”的饮食习惯。以土家美食文化为底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连续举办了三届美食文化节,形成“十大山珍”“十大美食”“十二宴席”等特色菜品。其中,芋荷酸汤荣获国际金勺奖,6道菜品入选“大美黔菜”最受欢迎美食,印江社饭、绿豆粉、洋溪腊肉等土家传统菜品,被赋予“中国长寿之乡”的文化内涵,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菜单之上。而在传统烹技法上,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也进行了美食的开发和创造。
芋荷酸汤
芋荷酸汤是南湖食府的特色菜,更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特色食品之一,该菜用酸芋荷制作火锅可搭配牛肉、猪蹄、鹅肉、鸡肉等一同食用。
绿豆粉
印江绿豆粉是以大米和绿豆(或者是黄豆)作原料,特殊加工而成,具有颜色翠、煮不烂、泡不溶、口味好、扑鼻香等特点。
印江社饭
印江社饭是用粘米、糯米各占一半做原料,食用野菜(雀雀菜、粑粑菜、茼蒿)、家菜做配料,腊肉、高山韭、蒜做佐料而成。
洋溪腊肉
选用农村的土猪肉将花椒、食盐等十几种香料混入其中。腌制的猪肉需等上两三日,待到入味后,便用粽叶绳或细铁丝悬挂起来进行风干,风干后的腊肉需进行熏制。
习俗
土家族哭嫁
哭嫁是印江土家族的婚俗活动之一。梳妆打扮后的姑娘在出嫁前两天晚上,先由母亲“开声”引导,然后有节奏地放声大哭起来,同时,有好友陪哭。哭词有固定语句,如《开声歌》《哭娘歌》《哭爹歌》《开脸歌》等,也有即兴发挥,所诉内容有叙骨肉之情、离别之苦以及自己成长过程等。气氛时起时落,时高时低,最后一个晚上成为哭嫁高潮,一直延续到次日凌晨新娘上轿前结束。
过赶年
过赶年,亦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相传明朝时期,正值岁末之际,为抵抗倭寇入侵开赴前线,印江土家族先民毅然打破除夕过年的规矩,提前一天过年。先民们首战告捷,屡建战功。为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后人也提前一天过年。过赶年程序是半夜起床,然后煮饭,不用刀切,把肉、豆腐、菜做成混合饭,祭祖仪式过后,人们立刻食用,吃完后马上出征。
印江下洞祭风神
宋末元初以来,每年六月六日,板溪下洞村老百姓设旗于广场,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便产生了祭风神,分启神、神、竖日月旗、杀牲四道程序进行。其跪拜仪节,先设神坛于风神庙或宗祠内,供雷公、金光圣母、风后、雨师四神位和七十二种牲肉祭品。土师身着大红袍,戴高帽,执宝剑,先步入厨房作法,后返回坛前祷告,坛前神汉在土师作法后,即进行杀牲、跩神、竖旗、烹饪、煮稀饭,众人共同享用。
葬红棺
葬红棺起源于唐初,城南云半曹某赴京殿试,高中状元,皇帝询其家况,曹某赋诗以答,忌,杀之。国人鸣冤,追曹以显爵,特赐葬红棺。为表纪念,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成年人去世后,皆实行红棺土葬,这种习俗延续至今。礼葬过程有赶信、哭丧、堂祭、山殡(清棺、封棺、定向、下葬、掩土)等。
艺术
曲艺
印江傩堂戏
印江傩堂戏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傩堂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的黔东、黔北、黔南、黔东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和汉族。傩堂戏表演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闭坛是酬神和送傩仪,开洞是正戏,腔调有9板13腔。祭祀仪式有“四大坛”:开坛、发文、立楼、搭桥;“八小坛”:领牲、上熟、参灶、招魂、祭船、和坛、投表、清册、送神、游傩等。除傩祭、傩仪外,还有傩戏、傩艺、傩技等杂耍。
印江合水长号唢呐
合水长号唢呐,始于明洪武年间。长号唢呐常以锣、鼓、、笛子、二胡、尺口(类似鼓板)配合演奏,8人为一拔或一堂,称为八音师或八仙师。唢呐的声音清脆圆滑,长号则浑厚低沉。其表演形式有双人演奏、四人演奏,有单钹演奏、双钹演奏,可以坐堂表演,也能行进表演,灵活性强,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的限制。唢呐曲牌分三类,即正调、小调和散调。
印江塘口高腔山歌
塘口高腔山歌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演唱以一人领众人合的形式表演,其音调高亢明亮,腔声如呐喊,音律起伏叠荡。山歌内容多与山民生活环境、生产劳作相关,常于节日、集会等活动中表演,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代表。
印江长路引
长路引是一种曲牌总称,一般在大型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时,花灯锣鼓人员在行进中演奏,由一个简单曲牌为间奏(过门),把望天香、牛擦痒、金线吊葫芦、鬼挑担、麻雀子嫁女、幺二三、堇巴郎等20多个曲牌串联演奏,各曲牌既可独立演奏,又可串联演奏,演奏时间长达3个小时。
工艺
印江红雨伞制作工艺
十七世纪末,印江城北官庄坝覃姓从江西省引进红雨伞,之后,印江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制作出来了独特的红雨伞。红雨伞由竹子、印江白皮纸、柿子油等19种材料精制而成。制作时先把竹子加工成雨伞骨坯,用氢氧化钙浇淋、浸泡,然后用桐油掺油红(或红色、黄丹)涂抹,再用梓油罩面即成。每把雨伞共72道工序,故有“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上算”之说。
印江“韵酒”酿造工艺
印江朗溪韵酒是用本地所产糯高梁为原料,用药曲(米粉加草药汁做成)发酵、蒸煮等传统工艺酿制而成。韵酒时温度要适中,一般在15℃—25℃之间,其味甜酸而清香,色泽红黄而透明,能解渴清心。清末曾用此酒进贡皇族,故又称贡酒。
文物古迹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8处,不可移动文物点345处。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革命遗址(旧址)共3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4处,省级文物7处,市级文物1处,县级文物16处,未立保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土地湾,于1934年建立。会址坐西向东,为砖木结构,面积约400平方米,正房上方悬挂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址名匾额,是原红三军第九师政委廖汉生所题,2006年5月,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省委、省政府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共有10个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个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印江印染工艺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染工艺流传已近千年历史。印染分染色和印花两个部分,以土蓝为染料,以白土布为底布,印染成蓝底印花布,其代表作品“凤凰升子底印花被面”被收藏家青睐。印江印染工序繁复,在花板制作、染料制作、染色印花等工艺流程中有几十道工序。其工艺品形式多样,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独特,富有灵性和美感。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整个工艺均为手工操作,技艺全靠师徒相承,世代相传。2007年成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印江蔡家坳古法造纸
明代天启年间,印江蔡家坳一带就生产白皮纸,一直延续到今天。构树皮(又称楮皮)是古法造纸的主要原料,作坊及工具有土窑、舀纸房、铁锅、晒架等。生产过程包括选料、蒸煮、浸泡、漂洗、碎料、筋、打浆、舀纸、晒纸、收垛、分刀、捆扎、包装等多种工序,号称七十二道工。其产品具有质韧、抗氧化、拉力好、吸水性强等特点,常用于书画、制雨伞、斗笠、包装、祭祀用纸。其工艺相传为蔡氏后裔传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故人们把这种白皮纸叫蔡伦纸。蔡伦被印江民间造纸业主尊为鼻祖、纸神,供奉于神。2009年成为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产品
印江油纸伞
传说油纸伞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鲁班的妻子云氏从风雨桥供游人避雨休憩得到启发而设计制作出来的。明洪武年间,江西省十大姓迁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同时带来了珍贵的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油纸伞技艺就是其中之一。2007年,印江纸伞入选《印江自治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铜仁地区首批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印江手工制作油纸伞被贵州省商务厅批准为第一批“贵州老字号”品牌。
梵净山茶
梵净山茶在明朝永乐年间被赐为“贡茶”,1994年6月被评为国优新产品,荣获“中茶杯”一等奖后,2000年元月,又荣获第六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经科学测定,茶园土壤中对人体有害的铅、六氯环己烷、铜及其他有害物质低于规定指标的数百倍。梵净山茶的氨基酸含量高于3.5%,茶多酚含量高于30%,营养价值丰富,将传统手工艺精髓与现代加工技术融合。
风景名胜
综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印江团龙景区、大圣墩映美湖景区、印江自治县博物馆,正在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中国湿地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石漠化公园1个,省级生态体育公园2个。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还有护国禅寺、文昌阁、天庆寺等许多著名景点。
重要景点
印江团龙景区
印江团龙景区位于梵净山西线山脚,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作为全县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景区完整的保留了土家吊脚楼、风雨桥等民居建筑,传承了土家过赶年、傩戏、土家花灯、山歌对唱、摆手舞等民俗活动,因此被誉为“露天土家民俗博物馆”。2014年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大圣墩映美湖景区
大圣墩映美湖景区建立于2021年,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北郊,距县城中心城区1千米,景区总面积533712.44平方米。大圣墩映美湖景区作为贵州省100个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试点项目之一,建设有大圣墩索道、映美湖景区、拓展营地、游客中心、玻璃栈道、玻璃滑道、悬崖秋千、健身步道等体验型游览项目。景区以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建设目标,通过索道把博物馆、书法广场连接到大圣墩山顶上,形成山上独特的自然景点,并且和山下的文化风情旅游商业圈有效的融合。景区通过北环线把邛江古镇、农业公园、映美湖串联,逐步形成旅游景区与市民休闲公园的发展格局,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
印江博物馆
印江博物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津街道书法广场南侧,占地面积8618.53平方米,建筑面积17298.53平方米,其中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是一座高规格建设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按照功能集聚要求,由博物馆、图书馆、会议中心三个部分组成。博物馆一楼为图书馆,二、三楼为博物馆及办公用房,四楼为会议中心。博物馆设两个展区,主要陈展印江籍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先生馈赠家乡的100多个国家的外事活动工艺礼品以及印江历代书法名家作品展;陈列印江历史文化展品,由三个专题介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方风土人情。现馆藏及陈展外事礼品200多件(套),地方文物300多件(套),其中珍贵文物有汉代铜釜,元代铜权,明代碎花瓷瓶,清末维新派重要人士李端棻亲笔书写十二条屏,清乾隆印江籍进士王道行行书立轴,清末印江籍举人知名书法家严寅亮条幅作品等等;另外图书馆珍藏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数百册和戴秉国捐赠图书两千余册。2020年11月成功申创为第四批“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护国禅寺
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永义乡大园址村,护国禅寺是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也是梵净山最大的古刹,位于梵净山西大门。寺庙背靠象鼻山,左右有大小狮子岩拱护,有双狮拜象之称。《敕赐碑》记载,护国禅寺最早建于唐末宋初,名为天池寺,清朝重建后更名为护国禅寺。1998年,高僧释佛友化缘募资1300余万元重建护国禅寺,恢复了大雄宝殿、天王殿、放生池、山门、东西厢房、钟鼓楼等,再现了“大山、大寺、大佛、大和尚”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景象。
印江文昌阁
印江文昌阁位于印江中学的校园内,该阁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初名“澄清楼”。清康熙十七年(1687年)重建,更名“文昌阁”,后被毁坏。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再建。印江文昌阁坐西向东,七层八角攒尖顶式,飞檐翘角,通高37.8米,占地面积64平方米。文昌阁是贵州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00年印江中学校庆时,印江中学在文昌阁到校门之间辟出一片500多平方米的“名人广场”。广场通道两旁,排列着12尊白色雕像。其间有中国的孔子、屈原、鲁迅,外国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托马斯·爱迪生、玛丽·居里、诺贝尔等。
对外交流
2022年11月21日至22日,东莞市石排镇考察团到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协作交流活动,并且召开了石排镇·印江县2022年的东西部协作联席会。
2023年5月18日,广西崇左市天等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方向阳率考察组一行10人到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考察交流农村电商建设工作,实地考察了实地考察了印江电商云仓、印江商贸中心、贵州多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地。
2023年5月24日,东莞市寮步镇党委委员黄桥沛带领镇财政分局、教育管理中心相关人员,部分学校校长及东莞市广源装饰有限公司董事,东莞市华辉水务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到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流教育帮扶工作,并且召开了印江县·步镇东西部教育协作座谈会。
2023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东莞市石排镇考察团到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协作考察交流活动,实地参观考察了印江白酒和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情况。
2023年7月4日,玉屏侗族自治县机关事务中心到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考察交流,双方详细了解了印江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公务接待工作的创新举措,双方围绕着公务接待未来的发展定位方向进行探讨,重点对接待创新模式、地方特色菜肴等方面进行了座谈。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报.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9
【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新风漾邛江——印江健全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多彩贵州网.2023-10-05
印江建县史概述.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气候资源概述.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行政区划.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贵州省司法厅.2023-10-05
印江行政区划.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10-05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印江方言词汇的变异研究.维普期刊专业版.2023-10-05
人口就业.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自治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2018年88县GDP总量排序及人均值一览.贵阳网.2023-10-05
印江自治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自治县邮政编码表.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铜仁停发带"4"车牌 车管所:此举是便民措施.中国新闻网.2023-10-21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各地民政求助电话公布.亚鲁紫云.2023-10-05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划.中国小康网.2023-10-05
地形地貌概述.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05
一千多年前,“贵州”首次出现在文献里.多彩贵州网文化频道.2023-10-05
印江历史概述.印江网.2023-10-05
政企携手 共谋发展!印江召开2023年春节返乡印商暨县内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天眼新闻.2023-10-05
印江农业概述.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聚焦特色优势 做强新型工业.天眼新闻.2023-10-05
印江县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改革成果.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自治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交通概况.中国小康网.2023-10-05
第二批省级名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10-20
第三批省级名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10-20
贵州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10-20
省、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05
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铜仁市人民政府.2023-10-20
铜仁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单公示.思南县人民政府.2023-10-20
贵州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81处).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0-05
印江:“五措并举”加强红色文化保护 传承红色基因.金台资讯.2023-10-05
印江“五个聚焦”稳步推进旅游产业化.金台资讯.2023-10-05
印江旅游攻略,带你度过愉快的“十一”黄金周!.光明网.2023-10-05
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历史沿革.中国小康网.2023-10-05
「带您看铜医」铜仁市人民医院:赓续红色基因创新业 党建引航勇攀新高峰.天眼新闻.2023-10-05
回望解放历程 坚定信心发展 铸就新的辉煌.铜仁日报.2023-10-05
贵州省印江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压覆 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2020年水利建设.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筹资2000余万元实施县城东郊生态坝项目.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19
一坝锁奔流 甘露润万民——印江县清渡河水库成功下闸蓄水.澎湃新闻.2023-10-27
印江重点水源项目工程稳步推进.铜仁日报.2023-10-27
印江自治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省印江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压覆 矿产资源评估报告.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30
贵州印江依托丰富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生态产业 绿色森林释放更多红利.中国经济网.2023-10-19
景区概况.梵净山.2023-10-05
印江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公示.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贵州省林业局.2023-10-05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名录(截止2009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10-05
干旱.中国气象局.2023-10-19
持续高温,印江干群合力抗旱救灾.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19
冰雹.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10-19
贵州18县突降冰雹!瓦片汽车玻璃被洞穿,岑巩冰雹最大.天眼新闻.2023-10-19
大风的定义.中国气象局.2023-10-19
吓人!昨晚14级大风突袭贵州开阳!这些地方千万注意…….澎湃新闻.2023-10-19
暴雨.中国气象局.2023-10-19
印江:升级暴雨预警 及时启动叫应机制.中国气象局.2023-10-19
山洪.中国气象科普网.2023-10-19
贵州印江11名学生遭遇山体滑坡 3人遇难.国家应急广播.2023-10-05
张浩然到印江县信访局开展信访接访工作.金台资讯.2023-10-05
印江自治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召开“强村富民”三年行动工作专题调度会.金台资讯.2023-10-05
主席:黄仕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2023-10-05
印江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1] (第一号).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读土家族民俗 品印江多彩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2023-10-05
贵州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庆祝活动· 新闻发布会.国际在线.2023-10-05
峨岭街道概况.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20
洋溪镇概况.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20
龙津街道概况.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20
贵州印江县厚植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崛起——县城绿集镇“特”乡村美起来.中国经济网.2023-10-05
印江发展壮大中药村产业.人民网.2023-10-05
印江茶业实现“蝶变”升级.人民资讯.2023-10-05
印江县年3000吨茶叶精深加工及包装项目.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人民网.2023-10-05
稳粮仓 调结构 强龙头!印江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农业大发展.微印江.2023-10-05
印江:“产才融合”赋能白酒产业.天眼新闻.2023-10-05
发展中的商贸物流经济.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全域旅游之花绚丽绽放.人民网.2023-10-05
2023年贵州生态日|印江: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天眼新闻.2023-10-07
贵州印江经济开发区.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10-05
贵州印江同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同发生态农业.2023-10-05
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贵州印江宏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2023-10-05
【产业振兴看铜仁】印江:龙头企业引领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多彩贵州网.2023-10-05
多彩民族有多彩|这杯印江干净茶里,有多年的回甘.天眼新闻.2023-10-05
2022年全县教育基本情况.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印江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简介.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立足综合实践活动 全面激发办学活力 ‒‒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激发办学活力实践侧记.中国日报网.2023-10-05
贵州省印江中学.贵州省印江中学.2023-10-05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2023-10-07
2022年卫生工作和发展统计数据.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卫生事业.印江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0-05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名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名单.2023-10-05
喜讯!新起点 新征程—印江自治县人民医院正式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天眼新闻.2023-10-05
印江县定点医疗机构名录.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简介.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自治县妇幼保健院简介.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科技创新.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多举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贵州省科学技术厅.2023-10-05
贵州铜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多彩贵州网.2023-10-07
铜仁市农业科技园区.铜仁市科学技术局.2023-10-07
欢迎来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2023-10-07
印江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2023年新春贺词.印江梵净西游记.2023-10-05
印江印象·回眸2022 | 这一年,印江经济发展稳健前行.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欢迎来到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2023-10-05
贵州88个!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名单公示.澎湃新闻.2023-10-05
印江自治县图书馆简介.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一曲花灯唱百年.人民网.2023-10-05
印江博物馆.国家文物局.2023-10-05
体育事业.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广场舞节目获铜仁市一等奖.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关于印江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 开放的公示.中国小康网.2023-10-05
印江:改善人居环境 和美乡村增颜值.铜仁网.2023-10-05
省公路局项目管理处一行到G211沿河黑獭至印江县城段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开展第二季度检查工作.铜仁交通信息网.2023-10-05
德江:国道G352已完成沥青全面铺设 明日可通车.天眼新闻.2023-10-05
印江自治县交通运输局关于对“四好农村路”示范路(乐茂江至慕龙公路)进行绿化补植补栽的通告.长江乡村行.2023-10-05
印江:建设“四好农村路” 绘就乡村振兴梦.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四好农村路”让群众奔赴幸福新生活.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县公交车站台路线及站台点.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27
美山珍恋上“土”文化 新农特奏响金“食”声——印江美食加文化促消费兴产业.天眼新闻.2023-10-05
印江县:构建大格局 打造大旅游.多彩贵州网.2023-10-07
印江“美食+文化”促消费兴产业.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10-05
冬天来了,给你推荐几款铜仁暖冬美食.微铜仁.2023-10-05
【春节去哪玩】印江县美食特产推荐.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10-05
来印江,这组养生美食,太好吃!馋得流口水.......印江网.2023-10-05
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非遗】戏剧活化石——傩堂戏.中国网.2023-10-05
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0-07
【红军在印江20】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落成.印江网.2023-10-05
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自然而然的梵天净土.凤凰安徽网.2023-10-05
《乡村地理》|探访贵州古建筑——甲秀楼与文昌阁.天眼新闻.2023-10-05
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贞丰县两处遗址榜上有名.黔西南州贞丰县人民政府.2023-10-05
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10-05
Wuli金银花竹荪被“盯”上 啧啧!贵州5地将建国家级示范区.多彩贵州网.2023-10-05
第一章 历史文化.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2023-10-05
文化 | 这个暑假,来贵州铜仁追寻红色足迹.澎湃新闻.2023-10-05
多彩民族有多彩|印江油纸伞手工艺人张朝全:一生一把油纸伞.中国青年网.2023-10-05
梵净茶 香天下 | 梵净山茶的前世今生.澎湃新闻.2023-10-05
文化 | 印江木黄:红色文化带火红色旅游.澎湃新闻.2023-10-05
印江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公示.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印江:梵净山水 醉美风华.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县委组织部关于对自治县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第66号提案 办理情况的回复.印江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国际博物馆日|印江老年人展“书法之乡”风貌.天眼新闻.2023-10-20
【聚焦县庆】印江:加快团龙景区建设 推动旅游景点美丽发展.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祝 贺】印江县大圣墩•映美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印江梵净西游记.2023-10-05
印江全域旅游之花绚丽绽放.金台资讯.2023-10-05
护国禅寺.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五一特别推荐】梵净山西线十景——万米睡佛、护国禅寺.今印江新闻客户端.2023-10-05
印江文昌阁.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东莞市石排镇来印开展东西部协作交流活动.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7
广西天等县考察组一行来印考察交流农村电商工作.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7
【莞铜协作】东莞市寮步镇到印江交流教育帮扶工作.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7
东莞市石排镇来印开展东西部协作考察交流期间实地考察印江白酒和电商产业发展.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7
玉屏县机关事务中心来印考察交流.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7
黄世发.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王道行.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徐玉琳.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顾复生.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吴学超.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戴秉国.印江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0-05
农业部命名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3-10-05
全国爱卫会关于命名2014-2016周期国家卫生县城(乡镇)的决定.卫健委网站.2023-10-05
【小康榜】“宫小主”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小康杂志.2023-10-05
四部门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国家文物局.2023-10-05
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梁河县人民政府.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