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日本鲭

日本鲭

日本鲭[qīng](学名:Scomber japonicus),英文绿背龟鮻Pacific Chub Mackerel,别名青辉、花飞、白腹鲭、日本鲐[tái]、鲐鱼、鲐巴鱼、青花鱼。其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体呈纺锤形,左右侧略扁,横切面近椭圆形。眼大,在头的两侧上位。口开于吻端,斜向下裂。腹部银白色,背部青黑色,具有深蓝色不规则波状条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域。

日本鲭具有经济、药用、食用三方面价值。在药用方面,中医认为日本鲭具有补益脾肾、健脾开胃、滋补强壮的功效;在食用方面,日本鲭的肉味道鲜美,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在经济方面,日本鲭是中国东海黄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2022年,日本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形态特征

日本鲭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体形呈纺锤状,体侧略扁,体被细小圆鳞。体背青黑色,带深蓝色不规则斑纹,斑纹延伸至侧线下方、腹部上方,腹部为银白色。头顶黑色,大小中等,吻端尖突。口大,开于吻端,斜向下裂。鼻孔在头两侧各有前后两个,前鼻孔小、呈圆形,后鼻孔呈裂缝状。眼睛大,在头的两侧上位(接近头的背缘),具有发达的眼睑。上下颌各有一行细齿,犁齿、腭骨有牙。鳃孔宽大,鳃盖膜与峡部分离。全身只有一条完整侧线,沿体侧上半部向后呈波状延伸至尾鳍基部。它有两个相距较远的背鳍,臀鳍和背鳍后有五小鳍,尾鳍基部左右侧各具两个小隆起。尾柄细而短,为深叉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海域。如在大西洋东部,一些日本鲭种群经常沿着非洲海岸,从摩洛哥游到南非;在太平洋东北部,一些日本鲭种群分布于阿拉斯加州东南部至墨西哥的班德拉斯湾,以及加利福尼亚湾波多黎各;在印度洋,一些日本鲭种群会出现在阿拉伯半岛海岸附近。

中国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栖息环境

日本鲭常出现在20~50米的水层中,冬季向下潜到100~150米越冬,在生殖季节成群到水面活动。因为日本鲭分布范围较广,所以不同海区、不同季节日本鲭的最适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盐度有所差异。如在东、黄海的日本鲭种群在8~11月份海表温度变化时,都会有一定距离的向北移动趋势,适宜的海表盐度在34左右;在毛里塔尼亚海的日本鲭种群偏好的海表面温度为19~22℃,偏好的海表面盐度为36.3左右;在美国附近海域的日本鲭种群适宜的海表面温度为10~22℃;在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佛得角海岸的日本鲭种群最适海表面温度为20~22℃。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日本鲭每年都会进行洄游。在中国东海黄海的日本鲭种群,一般被分为东海西部种群、闽南地区粤东近海地方种群、五岛西部种群。

觅食行为

日本鲭成鱼食性较广,主要的食物为浮游甲壳亚门(如磷虾类、端足目桡脚类[ráo zú lèi]等),其次是日本鳀[rì běn tí]等小型鱼类。幼鱼主要食近岸的桡足类和其它种类的幼鱼。成鱼在产卵前会大量进食,在产卵期间进食减少或不进食。日本鲭在未进食时,在水下的固定深度会形成一个紧凑的集群,摄食后,部分形成一个较松散的集群,摄食活动缓慢,最后又恢复到紧凑的集群状态。

防御行为

日本鲭的游泳模式为摆尾式,遇到敌害(北方蓝鳍金枪鱼、鲨、颌针鱼、海鸟、海狮等)时,依靠其游泳能力迅速下潜,或是游到水面,凭借自身体背的颜色与海面融为一体,难以被捕食者发现,从而躲避危险。

集群行为

日本鲭是群居生活的生物,它们在生长到30毫米左右开始集群生活,成鱼的群体最紧凑和有组织性。当环境处于低光照和低温时,日本鲭群体处于杂乱的状态,即弥散性聚集,但随着光照的增加,又会形成组织严密的集群。群体的游泳速度随时段不同会有波动,群内每个个体会保持相同的方向和恒定的距离,当群体转向时,每个个体根据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调节自己的旋转速度。日本鲭群体数量是可变的,每群可能包括多达50000至100000个个体。

生长繁殖

生长

刚孵化的日本鲭仔鱼平均体长为3.1毫米,不能觅食。最初10~15天仔鱼生长缓慢,在体长6~7毫米后迅速增长,当仔鱼体长达到15毫米时,进入幼鱼(15~55毫米)生长阶段,幼鱼长到30毫米时外形与成鱼相似,骨骼基本长成。孵化后一年的日本鲭叉长(从吻端至尾叉)达到25~28厘米,两年后达到29~32厘米,三年后达到33~35厘米,四年后达到36厘米,五年后则能达到37厘米左右。日本鲭在在3龄时基本全部达到性成熟,部分在1~2龄时达到性成熟。

繁殖

日本鲭繁殖期一般在3~6月,4~5月为盛期,如阿根廷沿海的日本鲭种群的产卵季节一般为春季和初夏;南加州海湾的日本鲭种群产卵高峰期为4月,它们在繁殖期约排三次卵。不同地区的日本鲭洄游产卵地点不同,怀卵量也不同,范围在25~263万粒左右。其卵透明、呈圆形,直径为0.95~1.25毫米,带有1个油球,能漂浮在水中。在水温20℃条件下,受精卵经过约52个小时孵出仔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70~1979年间日本鲭太平洋群体的资源量约为300~500万吨,随着补充量(自身繁殖补充的数量以及人为补偿因开发利用而损失的个体)的减少以及捕捞压力的增大,2001年的资源量降至15万吨。2004年以后,补充量增加,捕捞压力降低,直到2013年,资源量恢复到207万吨,到2016年资源量估测为152万吨左右。

保护级别

2022年,日本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保护举措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日本鲭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中医认为日本鲭具有补益脾肾、健脾开胃、滋补强壮的功效。

食用价值

日本鲭肉结实,味道好,可用于腌制和制作罐头。脂肪可炼制黄油。鱼肝富含维生素a,可制鱼肝油。

经济价值

日本鲭是中国东海黄海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欧洲渔业主要捕捞的鱼类之一。北大西洋捕捞的日本鲭年均交易额为8.7亿美元(以2009年鱼价标准算得)。根据美国NOAA渔业商业捕捞数据库,2021年,日本鲭的商业捕捞总量为200万磅,价值为480000美元。

物种危害

日本鲭体内含有大量组胺酸,贮藏不善容易腐烂,使组胺酸分解产生组胺,如进食不新鲜的日本鲭,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

相关文化

日本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就已经有所记录。在《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中写道: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zhuān]鱼;《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鲐鮆[cǐ]千斤。其中的鱄鱼、鲐都指日本鲭。

参考资料

Scomber japonicus.IUCN.2024-08-25

日本鲭物种详细信息.Species 2000.2022-09-08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Scomber japonicus.Fishwatch.2022-09-08

..2022-11-09

..2022-11-09

Scomber japonicus.FishBase.2022-09-08

..2022-11-09

农业部关于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通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