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鼬獾

鼬獾

獾(学名:Melogale moschata),是分布于中国、印度(阿萨姆邦)及东南亚的一种鼬科动物,体色为深灰色至灰褐色,额面部呈黑色,颊部有大的淡白色斑块,眼之间有白斑,耳间头顶有一条长短不一的白色斑纹,最长可延伸至肩部。头体长30.5~43厘米,体重0.5~1.6千克。多栖息于亚热带森林、草地和农业区,以小型动物为主食。

由于大部分野生种群不存在严重威胁,2015年鼬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在中国,鼬獾被列入2000年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类及亚种

分类

鼬獾属鼬科(鼬科)鼬獾亚科(Helictidinae)鼬獾属(Melogale),鼬獾属为鼬獾亚科唯一属。鼬獾亚科与獾亚科亲缘关系最近,两者大约在1160万年前分化。

鼬獾属下分类长期存在争议,传统上该属只包含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大齿鼬獾(Melogale personata)两个物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有另外两个物种爪哇鼬獾(Melogale 短头怪蝠蚤东方亚种)和婆罗洲鼬獾(Melogale everetti)被从缅甸鼬獾中拆分出来。

2011年越南菊芳国家公园(Cuc Phuong National Park)的标本被视为一新物种,命名为越南鼬獾(Melogale cucphuongensis),2019年中国福建武夷山挂墩林区一车祸致死个体也被认为应归入该物种,但此地点距离越南鼬獾正模产地过于遥远,对越南鼬獾在中国的分布范围需进一步查明。

据2019年一项基因研究证据显示,分布于中国台湾的鼬獾应独立一个物种,即台湾鼬獾(Melogale subaurantiaca),但该观点尚未得到公认,鼬獾属内部分类问题复杂,仍需进一步整理。

亚种

鼬獾传统上分为6~7个亚种,但台湾亚种可能构成一独立物种,下列其他亚种尚缺乏基因学验证。

指名亚种(Melogale moschata moschata),正模采集于中国广东省广州一带,分布于中国广东、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该亚种体背黄灰褐色,针毛具白色毛尖。额部白斑大,头顶后的白色纵纹宽而连续,腹部灰白色,毛尖沾染乳黄色,尾毛色泽前后一致,尾端圆形。

江南亚种(Melogale moschata ferreogrisea),正模采集于中国湖北省,分布于华东、华中地区各省及四川省、陕西南部。根据福建福清标本命名的东南亚种(Melogale moschata sorella),可能为此亚种同物异名。该亚种体形大,尾较长,体背浅灰褐色,针毛具白色毛尖。额部白斑大,头顶后的白色纵纹宽且连续。腹部苍白色,尾色前后一致,尾毛细软稠密,尾端圆形。陕西南部采集的标本体背灰褐色,针毛粗显紊乱,不具白色毛尖。额部白斑呈棒状,超过眼之后部。

阿萨姆邦亚种(Melogale moschata millsi),正模采集于印度阿萨姆邦那加山(Naga hill)一带,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缅甸西部及中国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据原始描述此亚种毛发较短,体毛呈暗紫灰色,头面部毛色更深,额部白斑大。

滇南亚种(Melogale moschata taxilla),正模采集于越南北部湾,分布于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及中国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额部白斑在所有亚种内最小,头顶后的白色纵纹长短不一,体侧针毛有少量白色毛尖。腹部肉桂色,尾部针毛毛尖浅肉桂色,由尾基至尾尖色调减淡,针毛粗硬蓬松,尾端扫帚状。

海南亚种(Melogale moschata hainanensis),正模采集于海南岛大里,分布于中国海南。该亚种体色深而鲜艳,体背近似棕褐色,针毛不具白毛尖,额斑呈浅杏黄色,体侧色泽稍浅,并杂有杏黄毛尖。下体自领、喉、颊、腹部直至尾基杏黄色,尾基浅棕色,尾端扫帚状。

形态特征

鼬獾头体长30.5~43厘米,尾长11.5~21.5厘米,后足长4.5~6.5厘米,耳长2~4厘米,颅全长7~8.4厘米,体重0.5~1.6千克。鼬獾比真正的獾类小,形态比獾纤细,但比鼬类更粗壮。四肢短,鼻吻长,耳廓短圆而直立。前后足均具5趾,趾垫较厚,爪侧扁而弯曲,前爪较长,尤以第二、三爪最为发育,以此适应挖掘及攀爬生活,后爪较短,长度仅及前爪之半。

头骨颅形狭长,鼻部相比狗獾较狭窄,上颌门齿略呈弧状排列,犬齿圆锥状,下裂齿前端有锋利的齿尖。

鼬獾不同亚种和个体间,毛色均存在较大变异,体背与四肢外侧呈灰褐色、黑褐色或暗紫灰色,头部和颈部色调较深,面部几乎呈黑色。耳间头顶有一条长短不一的白色斑纹,最长可延伸至肩部。前额、眼后、耳前、颊和颈侧有形状不定的白色或乳白色斑。上唇、鼻端两侧白色或浅黄色,鼻端无毛,皮肤呈粉色。耳内、耳缘被有白色或乳白色短毛,耳背、体背同色。下颌、喉、腹部直至尾基为白色或浅黄色(具体可分苍白色、黄白色、肉桂色或杏黄色)。

尾较长(在江南亚种中尾长平均为体长的45.25%),尾部披覆有浓密的毛发,毛尖呈现灰白色或乳黄色,向后逐渐增长,色调减淡。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鼬獾为亚热带类型,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包括安徽、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中国之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缅甸西部、老挝北部和越南北部。曾有报道称在不丹泰国也有分布,但未能证实,部分可能是属内其他物种的误记。

栖息地

鼬獾栖息在亚热带森林、草地和农业区,主要适应低海拔地区,多栖息于海拔100~500米间,最高不超过1500米。常见于河谷及丘陵的森林、草从中,在农田地带的土丘、草地及木堆中亦可栖息。一般在石洞和石缝中穴居,亦善打洞,洞口圆形,通常只有一个,开口于山势较陡和草木丛生的地方,有鼬獾居住的洞穴往往臭味浓烈,洞口两侧常有黑色长条状粪便。鼬獾一般不会在一个地点长久栖息,居所往往是一次性的,或仅在同一地点停留几日。

食性

鼬獾是杂食性动物,以蚯蚓、虾、蟹、泥鳅、昆虫及幼虫、小鱼、蛙和小型鼠类或鼩鼱[qú jīng]等为食,没有捕食家禽的报告,亦食植物根状茎和果实。食鸟时用前爪按住鸟身撕咬,抛弃羽毛和喙爪,吃其内脏及骨肉。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家钱国桢曾在江苏太湖、浙江常山、宁海县和江西波阳等地,于冬季对87只鼬獾进行食物分析,发现其最大胃容量为80克,解剖检验含食物的胃60个,占总数的69%,发现鼬獾冬季食物包括蚯蚓、昆虫(主要是金虫幼虫和蝼蛄科)、蜗牛腹足纲、泥鳅、小鱼以及青蛙泽蛙和鼠类等,植物性食物包括薯类、果实等。

粪便研究显示,鼬獾对肉质果实及富含浆液的种子也有一定偏好,食用李子、枳椇[zhǐ jǔ]果实、君迁子果实和猕猴桃等。

行为

鼬獾独居生活,家域面积4~9公顷,属夜行性动物,一般在傍晚开始活动,至凌晨回洞,有时活动和觅食时间可达拂晓。白天一般隐藏在洞中,偶尔亦在洞穴周围的草木丛休息。若遇惊动,便立即潜入洞中。据华东师范大学盛和林教授研究,鼬獾每天活动总时间雄性平均为8小时20分钟,雌性为7小时42分钟。

鼬獾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冬季节常活动于山坡向阳面;夏、秋季节多活动于山坡背阴面。喜好在干涸的水沟或小溪边觅食,用脚爪和鼻吻扒挖泥土中根状茎、蚯蚓等食物,常留下半月形的翻掘土壤痕迹。除挖掘之外,鼬獾前爪也适合攀爬,有时会上树觅食或休息。

鼬獾活动范围小而固定,出入往往遵循一定路径,依河沟谷地的坎壁下或小山梁边往返穿行,并留下显著的“兽径”。日常活动较迟钝,行走时腹部几乎贴地,常以鼻贴近地面摸索前进。

在受到其他动物攻击时,鼬獾能够从肛门腺散发出具有强烈异味的分泌物,从而保护自己。

繁殖及生命周期

鼬獾约在每年5~10月发情交配,由于对野生鼬獾观察仍极其有限,因此它们交配的具体过程尚不清楚。妊娠期60~80天,每年繁殖一次,产仔主要集中在两个季节,分别为晚春(5至6月)和深秋(9至10月),一般在隐蔽的洞穴中产仔,每胎2~4仔。据记载1975年3月中旬,屏南县曾解剖一孕兽,经检查左右侧各有2个胚胎。4月末又解剖一孕兽,发现幼体大小似家兔幼仔,体重约50克,体长5厘米左右,头部和体背被有短的乳黄色绒毛,腹部及尾几乎裸露。

母兽一般带育幼仔两个月,其后幼体与母兽分离独立生活,一年后性成熟。

由于缺乏研究记录,野生鼬獾的具体寿命不得而知,圈养个体可活10.5年左右,最高记录达1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目前缺乏对野生鼬獾种群的估计,因此它们具体数目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其主要分布区域内,鼬獾仍比较常见,种群状态基本健康。鼬獾对经过人类开发的次生环境也有较强耐受能力,可以适应农田等非自然栖息地。在中国南方,鼬獾虽然承受较大捕猎压力,但仍然普遍存在,且相对常见。

保护级别

在中国,2000年8月1日,鼬獾被列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由于野生鼬獾在主要分布区内较为常见,且整体种群健康,对次生环境适应力较强,2015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将鼬獾评定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整体而言,鼬獾对次生环境适应力较强,并未受到栖息地破坏的严重威胁,但鼬獾毛皮可用于裘皮原料或作装饰皮,尾毛可制笔,因此它们有时会因毛皮贸易而遭受捕杀。另外,食用野味对鼬獾也是一种潜在威胁。野生鼬獾狂犬病毒携带率较高,造成带病个体死亡,但目前而言病毒对野生鼬獾种群威胁并不明显。

保护措施

由于缺乏该物种在野外的具体种群信息,目前各国对鼬獾尚无具体保护措施。在中国,可通过管控狩猎、清理猎套等方式,减少鼬獾非正常死亡率。此外应提高公众科普,加强分布区内群众对鼬獾与狂犬病关系的认知,杜绝食用野味及其他猎杀行为。

参考资料

Melogale moschata (Gray, 1831).物种2000.2024-09-02

Melogale moschata.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e.T41626A45209676.2022-11-08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政府.2025-02-18

"Melogale moschata" (On-line). Animal Diversity Web.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