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沟居士、淮海居士,高邮市(今江苏省高邮市)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宗。

皇祐元年(1049年),秦观出生在江苏高邮。他年幼聪慧,勤奋好学,十岁便略通经史,志向远大。后离家求学,四处游历,追求仕途,在此期间写下许多作品,如《浮山堰赋》等。熙宁十年(1077) ,以所作《黄楼赋》贽见苏轼。元丰元年(1078年),入京应举,虽未考中,但结识苏轼,并正式成为苏轼门下士,后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前往礼部应试,再次落第。元丰八年(1085年)登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秦观中进士,先后担任过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元五年(1090年),因范纯仁推荐,应制科,授太学博士。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贬监处州酒税,又以告写佛书为罪,削秩郴州,继编管横州,后又迁徙到雷州。其叔父秦定也因秦观而受牵连,贬知州。秦观身在雷州时,苏东坡在琼州,两人常常写信往来,互通音讯。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继位,大赦贬臣,秦观也被放还,在被遣还途中逝世,逝于广西藤州,享年52岁。建炎四年(1130年),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秦观一生学务经世,名重当时,却生不逢辰,命途多。他的诗词语言工炼和婉、清丽雅致,前后期风格显著,体现跌宕起伏人生经历和鲜明的个人心境,著有《淮海集》。学者李果林评价秦观词的地位:“秦观的词数量虽少,但是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宋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秦观出生于高邮市至和元年(1054年),秦观进入小学,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秦观年幼聪慧,勤奋好学,十岁便略通《孝经》《论语》《孟子》之大义,怀抱远大志向。后离家求学,四处游历,追求仕途。熙宁二年(1069),作下《浮山堰赋》。熙宁九年(1076年),秦观作诗三十首、《汤泉赋》一篇。

元丰元年(1078年),入京应举,途经徐州,与苏轼初次见面,正式成为苏轼门下士,期间作有《别子瞻》《戏云龙山人二绝》等诗。秋试落第,过泗州向东离去,参寥、苏轼特作诗歌安慰他。后来还与苏轼、苏辙兄弟常有书信往来,赋词《南乡子》。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市前往做湖州市知州,途经高邮市,与秦观、参寥相会,三人结船过无锡,游惠山,各写下不少诗篇。六月,秦观前往会稽郡看望祖父承议公,在这里结识了州守程公辟,并与之游鉴湖,访兰亭,谒大禹庙,留下不少诗篇。元丰三年(1080年),秦观写下诗《鲜于子骏使臣生日》,词《扬州集序》《望海潮·星分牛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写下《中秋口号》《徐氏夫人墓志铭》《与苏公先生简》。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前往礼部应试,不幸再次落第,写下许多诗词书法落第后的惆怅心情。

初入仕途

元丰八年(1085年)春天,秦观在京师登焦蹈榜进士第,写下《谢及第启》。三月五日,赵顼崩,又写下《神宗皇帝晏驾功德疏》。不久还被任命为定海主簿,但他没有赴任。后被任命为蔡州教授,年末前往就任。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写下《书川图后》。元祐三年(1088年)春初,秦观被召至京师,以应制科,上进策三十篇。

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秦观写下《孙莘老挽词》。五月,秦观受范纯仁推荐,被召至京师,应制科,除太学博士,校对黄本书籍。元祐六年(1091年),秦观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七月,诏除秦观为校书秘书省正字。八月初一,赵君锡迫于贾易压力,上表要求罢秦观正字,秦观亦自请辞免。八月底,罢秦观正字,依旧校对黄本书籍。

秦观在京都做朝官的四年期间,参加了元祐党人的政治活动,与苏轼苏辙等旧派人物过从甚密,同时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加上陈师道李廌,被称为“苏门六君子”。

党争遭贬

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新党执政,迫害旧党,秦观被贬为杭州市通判。四月,御史刘拯上表,说秦观影附苏轼增损《神宗实录》,请改贬监处州酒税。

绍圣三年(1096年),秦观在处州被罢职。夏初,朝廷以秦观诗中写有佛书语为罪名,贬他前往郴州市。遭此突变,行前有诗《留别平阔黎》以记恨。途经山水美景,写下许多不朽诗作、词作,有《白鹤观》《梦中题维摩诘像赞》《祭洞庭文》《临江仙》《木兰花》《阮郎归》《减字木兰花》《如梦令》《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年末抵达郴州。除夕之夜,还写下《阮郎归》。

元符元年(1098年),自郴州前往横州,后悔为官误身,秦观写下《反初》诗。后写下词作《醉乡春·唤起一声人悄》,《青门饮·风起云间》。九月,朝廷下令除秦观之名,永不收叙,移送雷州市编管,这是秦观为官一生的终点。十月,叔父秦定也因秦观而受牵连,贬知濠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年),秦观身在雷州,其恩师苏轼在琼州,两人常常互通音讯。这一时期秦观诗作有《雷阳书事》三首、《海康书事》十首、《饮酒诗》四首。

元符三年(1100年)元月,赵煦崩,宋徽宗即位。秦观在雷州,自觉不久于人世,效陶渊明自作挽词。五月,获得大赦,得知苏轼将内移廉州。六月,苏轼内移廉州,与秦观相会于海康。与苏轼别,赋词《江城子》。七月,诏复秦观宣德郎,放还衡州府。八月十二日,行至藤州,中暑醉卧,在他人即将送水到来时面带笑容的去世了。听闻秦观死讯,儿子秦湛来奔丧,扶梓北还。苏轼大哭不已,两日为之食不下。参寥、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各有哀辞。建炎四年(1130年),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淮海闲居集》。秦观逝世后,后人为其整理为《淮海集》。《淮海集》前后集共四十九卷,其中只有三卷是词,其余赋一卷、诗十四卷、挽词一卷《以上为韵文》,而以文为最多,共三十卷。

创作特色

主题思想

这个时期,秦观主要是读书和冶游,词的内容以爱情和怀古、纪胜为主。这个时期的词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没有确定的人和事,词的主人公也大多是闺妇、妓女之类,词人代她们写愁、抒发感情;第二,自己也没有什么切身之恨,只不过抒点闲愁,表露怀才不遇的惆怅,惟在第一次考场落第后写的词感情比较深沉、挚切;第三,由于村居和冶游,写过一些村民生活和水乡风情之类的作品。

这个时期秦观生活稳定,政治得意,词作大致有三类;第一,给心爱的妓女的寄赠之作;第二模仿京都勾栏艺人的说唱形式而写的通俗作品;第三,记述宴游盛会的应酬之作。同时,京城的繁华荣盛和个人的生活稳定,致使秦观在这一时期的词风呈现出形象生动鲜明,情绪自然流露,极具感染力的特征,写景词清新自然,构思巧妙;抒情词情真意切,情感真挚,抒发了自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秦观词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很好的时期。这个时期他的词作有四个特点;第一,始则对京城怀有眷恋惜别之情,对以前的政治活动有所悔恨和对当权者有所幻想;第二,幻想破灭后,渐趋伤感沉郁,对政治开始淡漠,有寄情山水、寻找世外桃源的思想;第三,至郴州市后,作品中屡屡流露出误入宦途、思乡心切的感情,似乎在为自己寻找后路,但又拿不定主意;第四,在被贬谪中结识了一位长沙市义妓,对此妓有患难知音之感,生命最后期的一些作品都是为怀念她而作。

艺术特色

秦观的大部分词作都是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尽情抒怀,因此,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

秦观屡遭贬谪,身世凄苦,诗格婉美,多写幽寂凄凉迷茫之景,如飞红败叶、斜月冷晖、落花流水等清冷意象,加以温婉平和的笔调,加以天生敏感多情的词人之心,往往能捕捉很多常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导致词作弥漫着哀怨感伤的情调,意境也具有独特的凄迷之美。

秦观在词创作中,常常能敏锐地感受到所描写的对象,同时结合平实质朴的语言使词作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正如其作品《淮海集》,他以对物色、对情调的敏锐的感受力,通过对景物颜色的渲染和光线的烘托,以不洗铅华且自然淡雅的语言描绘出特定的物态和景象,突出对象特征。

秦观善于将诗句经词加工后融入词作中,使词增色,且贴切、自然、新颖,毫无抄袭之感,达到了妙语天成的境地。“千岩万壑争流”用《世说新语·言语》中顾长康赞美会稠山川之语:“千岩竟秀,万壑争流”。“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秦观借前人之诗词,以之化用为自己的词句,全诗全词浑然天成,显得十分自然高妙。

秦观诗歌风格的发展比较全面,语言工炼和婉、清丽雅致,前期诗风偏于绮丽,多呈宋调,后期渐于老辣厚朴,感事伤怀,情真意切。

这一时期,秦观的主要活动为居家读书和出游,写下了许多田园诗、闲适诗,写出了春耕秋收的艰辛生活、农人的情趣和自己对大自然的观感,情味真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田居》《秋日》《还自广陵》等。这一时期虽然是秦观诗歌创作的发端期,但是其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却缺乏青年所应有的激情和朝气。从风格上说,这一时期秦观诗中“工整华丽”确有之,但主要是清新淡雅,和煦温婉,清雅格调已开秦观后来诗基本风貌的先河。

从元丰元年到元丰三年,秦观经历了第一次赴京应举失败,相识苏氏兄弟,与苏轼同船南下如越省亲并游历吴越大地,交结程公辟并与之往来甚欢等诸多事件。人生阅历的丰富极大地拓掘了秦观的诗材,而同苏轼等人的唱和酬答也提高了他的诗艺,促使他的诗歌创作急剧增多,共存诗101首,著有《奉和莘老》《游龙门次程公韵》等。

从元丰四年到元丰八年,秦观赴越省亲,吴越大地的优美景观激发了秦观描绘山水美景的能力,所作诗词尽显山水田园之秀美。同时因为交际面的扩大和眼界开阔,秦观胸襟舒展,诗境也随之阔大。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秦观诗歌风格呈现出清丽雅致和意境辽远的特点。

这一时期是秦观政治生涯的开始也是高峰阶段,诗人在蔡州教授任上,以范纯仁蔡肇举荐,为太学博士、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历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元丰八年秦观及第至元祐二年,是秦观诗歌创作的低潮期,仅存诗二十八首,其疏、表、状、启等应制作品数量远远在诗之上,原因是初入仕途的秦观急于显露才华,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诗中的政治性和功利性因素也明显增多,如《南京妙峰亭》等。元祐三年至绍圣元年秦观坐党籍出为杭州市通判止,共存诗一百零七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年代分布较均匀,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上的第二个高峰,著有《幸驾太学》《瓯北诗话》等。

这一时期,遭遇党争之祸的秦观经历了越走越远的连续贬谪,远离自己朝夕相处的京城,他的失落感令他写下《春日杂兴十首》(其九),他的心中颇多伤感。但从煎酷的开封市政治纠葛中暂时摆脱出来又令他写下《赴杭倅至汴上作》。在处州监酒税任上的秦观职务轻闲,消遥自在,写下《处州闲题》。秦观后期所谪居郴州市、横州、雷州市等地,相对于他原来所居高邮、汴京、处州等地方来说,自然条件恶劣,风物习俗迥异,生存环境极差,写下许多内容复杂的诗作,如《留别平阇黎》《自作挽词》等,反映了秦观内心的苦闷焦虑。

策论

秦观擅长各种文体,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就其政论文中的策论来看,秦观的策论极具文采,时事议论锋芒毕露,既师承东坡,又上溯陆贽贾谊及先秦诸子,博采众长,又富有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儒家思想为根本,以仁德为核心,与时俱进,具有务实精神。秦观策论语言通俗易懂,观点脚踏实地,理念具体务实。秦观深刻理解社会形势之变化,写下《治势上下》,并将其归结于宽仁之政。秦观论政时采用儒法杂举并用的方法,多方结合,以全面的知识体系对时事加以论述,而不是拘泥于一方之见。秦观对官制也有务实而辩证的分析,他强调用人必须要重用人才,且选拔人才的方式要积极打破常规,创新人才选拔手段,以更好挑选到奇才。其作品中体现了实践性和发展性,彰显了儒学和理学色彩,是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彰显务实精神的独特风格。

师承东坡,又博采众长。秦观策论融合众家众体之长处,合了众家的精神和诸多文体的元素,不一味拘泥于苏轼的文章,而是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积极求变。明人徐渭评论秦观的策论,指出他的《进策序》“文法古健似老子”,《任臣》的语义则“从李斯《逐客》来”,《人材》“文势迅利酷似长公”,《将帅》”多祖蒙庄《说剑篇》《辩士》“可翼韩公子《说难》”,将秦观策论的博采众长讲述的淋漓尽致。

对兵法造诣深刻,思想灵活,兼具正统和奇思,具有守正创新之特点。秦观谈兵在同时代士大夫中十分不凡,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苏轼。其兵法论述不受“苏家议论”约束,敢于创新思维,著有系列谈兵之作:《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边防上中下》《李陵论》《王朴论》等。

注重君子小人之辨,派系观念深刻,忽视人格复杂性。北宋士大夫议论探讨天下时事,门户之见根深蒂固,党争在复杂的派系争斗中辗转,矛盾逐渐激化,扰乱政治秩序。而秦观所著《朋党上下》,就是站在旧党的立场上指斥新党,派系观念十分突出,在新旧党争中激烈争辩,却忽视了士大夫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复杂性,也是对皇权政治下权力结构的简单化。

人物影响

秦观被认为是北宋词坛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他的词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在词史上,秦观具有独特的地位,他的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在婉约词的发展上,秦观对后世两位婉约词代表作家周邦彦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秦观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继承了他的丽,发展为精雕细琢的典雅富丽;李清照继承了他的清,而朝更加本色自然的方向发展。

人物评价

苏轼评价:”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王安石评价:”公奇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诗,手之而不释。”

清代书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评价:”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

夏敬观评价:”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

李清照评价:”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庭坚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重典。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李纲评价:”少游诗字婉美萧散,如晋宋间人,自有一种风流,所乏者骨格尔。然要是一时才者。”

王灼评价:”张先、秦少游俊逸精妙。少游屡困京洛,故疏荡之风不除。”

杨万里评价:”断肠浪说贺方回,未抵秦郎水才。欲向湖边问遗唱,鸳鸯鹦鹉两相推。”

魏庆之评价:”少游小词奇丽,咏歌之,想见其神情在绛阙道山之间。”

张炎:”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学者李果林认为:”秦观的词数量虽少,但是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宋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孙思琦、李莉认为:”秦观是一个心思细腻、感情丰富、思想深刻的人,创作的题材也很多样化。”

学者马良信认为:”他青少年时期慷慨豪隽,宏议纵横,志向恢宏,喜读兵书,思有建树,希望杀敌疆场,恢复故土,报效国家,是个学务经世、爱国忧时的知识分子。”

学者孙琴安认为:”秦观的词既有深婉的感情色彩,又有含蓄的艺术韵味,在寄情托寓,铺文摘采,炼词逐句,造境谋篇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对词学的继承和发展,及其纯熟、精到的艺术技巧,从而成为词坛公认的‘词人之词’的典范性作品。”

轶事典故

梦中题诗

秦观在雷州时,在海康宫亭庙下,梦见天女拿一幅维摩画像让他写字,秦观笃信佛教,于是欣然题道:“竺仪华梦,瘴面囚首。口虽不言,十分似九。应笑荫覆大千作狮子吼,不如搏取妙喜似陶家手。”醒来后,就把这段话记录下来,据说真迹落在天宁寺。宋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说,自已在南通天宁寺,还亲眼从和尚戒禅那里看到这幅字,正是秦少游的笔迹。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也提到真迹在雷州天宁寺。

后世纪念

秦观墓

秦观墓位于无锡市惠山二茅峰南麓,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由其季札秦湛将秦观棺柩从高邮市迁葬于此。

墓地背依惠山,面对东大池,林木荫,环境清幽。墓冢建于石岩下,石岩上及两侧原建有近方形的石砌罗城,正南门外有踏步10余级,其下为一平坛,内设拜坛。正中有踏步5级,两侧黄石护墙。墓上原有一亭。亭中有赠碑、诗石,碑上刻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的命,诗石上刻黄庭坚送行诗。南宋中叶,秦氏后裔逐渐贫困,墓址四周土地被豪绅侵占,墓地遭到破坏,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修复墓亭,赎回诗石,重立赠碑。明清以来,秦氏后裔对墓地曾作过多次修。现存墓地总面积为540平方米,呈方形,墓前立有青石墓碑,上镌”秦龙图墓”4字。2002年10月22日,秦观墓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观祠

秦观祠初建于洛阳西街。康熙初,祠堂遇灾,仅存基础。雍正戊申(1728年),重建祠于桥东。乾隆庚辰(1760年),复迁于桥西。初建时,前后才三楹,后由秦道立董事重建,以原第二进移后作第三进,成为前中后三进,每进各五楹,大堂后增设东西两厢,并于祠东建灶屋二间。前进大门有秦观祠匾额,中进为顺德堂,后进有整齐严肃匾额,正中供奉秦少游公牌位,上方有敕赐龙图阁匾一方,在右配祀少游公子处度公秦湛和五世孙思齐公秦宗贤牌位。前后庭院内有花坛假山,桐荫如盖、松柏繁荣。抗日战争期间,祠堂为伪保安队驻地。解放初,还曾作为洛阳派出所,后又改建为粮库,再改为乡农机站。后为适应洛阳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当地政府决定拆建祠堂,并在祠堂原址上建造了洛阳镇文化宫。

淮海亭

淮海亭建立于1991年。在拆建秦淮海祠过程中,在祠堂第二进东墙发现乾隆三十一年所立《重建祠堂碑记》,镇政府视为洛阳镇最古老的文物,有其收藏价值,于是决定在文化宫大院西侧建纪念秦观先生的人文景点淮海亭,将祠堂碑记置于亭中,并邀扬州大学教授秦子卿先生雕塑《秦淮海先生遗像》,悬挂在碑记上方,碑记左右为秦子卿先生撰文并书之楹联。上联为:”策论济时艰词宗誉满三千界”,下联为:”江淮存世泽学士风流九百年。”淮海亭现成为秦氏子孙缅怀先祖的重要场所。

文艺形象

文学作品

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有一篇著名的故事讲述了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即“苏小妹三难新郎”。文中讲述苏小妹不但长得美丽,并且才华横溢。苏小妹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后,前来求亲的青年才俊们趋之若鹜。苏小妹的父亲决定举办一场比文招婿,如果苏小妹看中哪位青年才俊的文章,那么他就有幸成为苏小妹的丈夫。前来参加比赛的人非常多,苏小妹收到了多篇文章,其中很少有苏小妹喜欢的。当苏小妹看到秦观文章时,心情大悦。她认为除了哥哥苏轼和苏辙外,秦观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于是,苏小妹决定嫁给秦观为妻。俩人拜堂成亲后,苏小妹在洞房花烛之夜,又以三副对联为难秦观。幸亏秦观才气颇高,加上苏东坡的帮助,很快就对上了苏小妹的对联。此后,俩人生活十分幸福。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秦观.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03

秦观.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1-02

..2023-10-31

..2023-10-08

淮海居士秦观:寂寞人间五百年.中国作家网.2023-10-08

少游后裔在常州--毗陵洛阳顺德堂秦氏家族简述.人文常州.2023-10-08

..2023-11-01

..2023-11-21

..2023-11-01

..2023-11-01

..2023-11-01

..2023-10-08

秦观.古诗文网.2023-10-08

秦观墓罗城.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10-08

秦观墓.博雅旅游.2023-10-08

苏东坡.豆瓣电影.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