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
王(公元177年—公元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辞赋家,“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出身名门,曾祖父是东汉太尉王龚,祖父是东汉司空王畅。王粲少有才学,受到学者蔡邕所赏识。王粲十七岁时,被朝廷征召任命为黄门侍郎,但是因为长安动乱,他都没有赴任,而是南下荆州市投奔了同乡刘表。期间,王粲为刘表写下《三辅论》《荆州文学记官志》《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等名篇,但是仍然没能得到刘表重用。刘表去世后,王粲劝其子刘琮归附曹操;后来刘琮投降,王粲也归于曹操,并因此得到曹氏父子的信任,封为关内侯,历任丞相掾、丞相府军谋祭酒。这一时期,王粲受到曹丕、曹植等邺下文人的亲善与赏识,作有《征思赋》《悼夷齐文》《咏史诗》等名篇。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国建立,王粲被任命为侍中,负责主持宫中的礼仪制度。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王粲随曹操西征张鲁,写下《从军诗》其一。同年五月,曹操晋爵为魏王,王粲写下《宾钟铭》及《无射钟铭》称贺。同年十月,曹操征伐东吴孙权,王粲再次从征,并写下《从军诗》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王粲于返回邺城遗址(今河北省邯郸市)途中病亡,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博学多识,善属文,一生所作诗、赋、论、议近六十篇,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等,后人辑有《王侍中集》。王粲的作品兼具功利价值与抒情言志的文学功能,整体风格慷慨凄怆,在文辞表达上精巧华丽;作为建安时代创作五言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王粲在创作形式上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五言体形式,推动了五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发展;同时,王粲创作出的大量抒情小赋也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汉赋的臼,为抒情小赋的成熟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王粲与曹植并称“曹王”,被认为是“建安七子之冠”。不过也有后世评论家认为王粲的作品真挚有余而含蓄不足,文风较为柔弱。
人物生平
少有才学
王粲于刘宏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生于山阳郡世族王氏,其曾祖父王龚官至太尉,祖父王畅官至司空,都位列汉朝的三公之位,其父王谦曾在大将军何进的麾下担任长史。出生望族的王粲,年少时期就很有才学。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协西迁长安,王粲也来到长安,时任左中郎将的东汉学者蔡邕见识了王粲的不凡才华,对他非常欣赏。蔡其人才学广博,在朝廷里很有名望。因此,平时慕名前去拜访蔡邕的学者很多,他的家里常常太子宾客满座。有一次,王粲也去求见他。蔡邕得知前来的是王粲,赶忙出来迎接。王粲进门之后,宾客见他年纪不大,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样子,都十分惊讶。蔡邕却向众人称赞王粲才华不凡,并表示自己不如他,以后要把自己的藏书和文章全部送给他。
投奔刘表
王粲因为博学多才,十七岁的时候就受到司徒的征召,皇帝也下诏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但是因为当时长安的政局动荡,王粲就没有赴任,而是南下荆州市投奔了时任荆州牧的同乡刘表。同年,王粲写下《七哀诗》,描述了当时“西京乱无象”的动荡局势。不过王粲此后在荆州一直不得志。刘表见王粲相貌平平,身体孱弱,又举止随意的样子,并不看重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的建议,集中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兵力背叛刘表,刘表发兵征讨。为宣传此次出兵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王粲为刘表执笔写下《三辅论》,颂扬刘表平定叛乱、治理一方的功绩,并申明此次用兵的动机为“去暴举顺”。刘表在荆州设置负责讲述儒学典籍的官职期间,王粲还写下《荆州文学记官志》,记叙了刘表设置这个职位的意义和效果。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病逝。逢纪、审配假借袁绍的遗命,拥立袁绍幼子袁尚为嗣。袁绍长子袁谭随之与袁尚反目,兄弟二人开始相互攻杀。次年(公元203年),刘表为劝和兄弟二人,让王粲分别起草《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与《为刘荆州与袁尚书》,规劝兄弟二人应当以大业为重,摒弃旧怨以联合御侮。
归附曹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过世,儿子刘琮继位。王粲观其时势,规劝刘琮归附曹操。后来刘琮投降,王粲归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关内侯的爵位。不久,曹操在汉水之畔宴请群臣。席间,王粲举杯祝贺,他向曹操表示,袁绍在河北省起兵,有兼并天下的志向,但是袁绍喜爱贤才却不知重用,所以有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市坐观时势,自以为可以成为像周文王那样的明君。然而,面对众多到荆州躲避战乱的国家俊杰,刘表同样不会知人善用,以至在国家社稷的危亡关头,他身边没有一个能辅佐他的人;而曹操从平定冀州以来,就整顿军队,招贤纳士。等到长江、汉水平定之后,更是网罗了那一带有才德的人士,并将他们安置在朝位之上,以至海内人民远望曹操的风采,都心向往之,文武方面具有才干的英雄人物也都愿意为曹操效劳。曹操在用人方面的风范气度,与过去夏商周的开国君王们一脉相承。后来王粲得到曹操的重用,升任丞相府军谋祭酒。同年十二月,王粲随曹操征讨刘备,曹军大败于赤壁市。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王粲随曹操于赤壁还军。同年七月,曹操引军自涡水入淮河,王粲奉曹丕之命作《浮淮赋》。《初征赋》亦作于同年。
文华扬名
自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归曹以来,王粲不但受到曹操的赏识与重用,还与曹操的二子,即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平原侯曹植,以及当时的许多邺下文人有了深厚的交往。曹丕和曹植二人都十分欣赏王粲的才学,常与之悠游宴乐,诗赋酬和。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王粲跟随曹操西征马超,并作《征思赋》叙述此事。期间,王粲过首阳山时作《悼夷齐文》、还长安时写下《咏史诗》,咏三良殉葬秦穆公事。同年,王粲又奉曹丕之命写下《闲邪赋》。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征讨孙权,召荀到谯犒劳军队,王粲作《为荀彧与孙权檄》以激励军队的斗志。同年,王粲作《阮元瑜》,哀悼“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死;又奉曹丕之命作《寡妇赋》,以叙阮孀妻之悲苦。
官至侍中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国建立,王粲被任命为侍中。为颂扬曹操晋魏公,始立宗庙,王粲写下《太庙颂》《俞儿舞歌》四首。王粲博学多识,没有什么问题是回答不出来的。因此曹操外出游览的时候,大多让王粲在车子右边陪乘。王粲才学很高,擅长机辩;钟繇、王朗等虽为魏国的卿相,但是到了朝堂奏议的时候,都停笔措手不及。那时旧的礼仪制度废弛,王粲就负责主持恢复建设新的礼仪制度。汉末丧乱时,玉佩至此断绝。而王粲因为认得旧佩又将其重制。故而晋朝时期的玉佩皆受法于王粲。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还邺,王粲从征,并写下《从军诗》其一。同年五月,曹操进爵魏王,王粲写下《蕤宾钟铭》及《无射钟铭》,歌颂曹操的功德。此后王粲与陈琳、刘桢等奉命作《大暑赋》,又奉命作《刀铭》。同年十月,曹操征伐孙吴孙权,王粲再次从征,并写下《从军诗》其二、其三、其四、其五。次年(公元217年),王粲于返回邺城遗址(今赵都)途中病亡,终年四十一岁。
人物作品
王粲生平著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十一卷,《去伐论集》三卷,《英雄记》十卷,皆佚。今存辑本,有明代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王侍中集》一卷。据俞绍初编有的《建安七子集》所录,王粲今存诗十二题二十五首,另有失题诗四则(残),赋二十七篇,文四十六篇。据吴云、唐绍忠《王粲集注》统计,王粲今存诗二十三首。
王粲诗多以四言、五言形式为主,代表作有《赠蔡子笃诗》《赠士孙文始诗》《赠文叔良诗》《七哀诗》《三良诗》。王粲赋包含咏物、纪行、抒情诸类,代表作有《鹦鹉赋》《初征赋》《登楼赋》等。此外,他所作的书信、散文,如《三辅论》《与袁尚书书》《谏袁谭书》及《难钟荀太平论》《安身论》也为人称道。
创作特点
追求文学功利价值
王粲作为三公之后,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志和对名声的追逐。由于王粲仅有文士之长而无在沙场立功的能力,因此他追求文学的功利价值,将个人对国事、民生的关怀,对教化现世的积极理想都付诸于诗、赋、文的创作。例如在荆州追随刘表时期,他就曾写下《荆州文学记官志》以表自己对推行儒家教化的尊崇;他所作的《赠文叔良》《赠士孙文始》都旨在勉励友人勤于政务;而《三辅论》则体现了王粲以文参政辅政的积极意识,类似作品还有其后期创作的《公宴》《咏史诗》《从军诗》等。
题材注重抒情言志
在建安文人中,王粲擅长五言诗的创作,其五言诗作内容广泛,重于抒情。其诗作不仅意象丰富,而且多用比兴、象征等手法抒发意境,挥洒诗情。比如在《七哀诗》中,王粲就以“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这些鲜明的意象寄托了浓烈的乡愁;在《车渠赋》中,王粲用“挺英才于山岳,含阴阳之淑真。飞轻缥与浮白,若惊风之飘云。光晴朗以内曜,泽温润而外津。体贞刚而不挠,理修达而有文。”这些人格化的赞美之词,寄托了个人内外兼善的君子人格理想。
作品风格慷慨悲怆
王粲早年经历了家国的动荡离乱与个人的怀才不遇,这些人生经历使其作品也融入忧患意识与济世情怀,整体风格显得悲壮慷慨。在《从军诗》中,王粲就以“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这样的豪迈之词表达了自己效命时势的热切渴望;与此同时,他也以“征夫多心怀,恻怆令吾悲”,“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等悲语直抒心中郁结。在《杂诗》中,他同样以“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闲。邂逅见逼迫,俯仰不得言。”的苦闷之句,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无法挣脱的压抑与孤愤。
文辞表达精巧华丽
建安时代自曹丕、曹植以来,标榜文学技巧与形式上的华美。王粲受此影响,在美学风格上也向这个方向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突出语言的骈辞丽藻和谋篇布局的精巧细致。比如他的一组《杂诗》就以“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这样的句子,将色彩的艳丽与意象的绮丽发挥到极致。此外,王粲的《大暑赋》《思友赋》《神女赋》等小赋作品,也都在对仗、节奏和文辞表达上流畅华美。
后世影响
文学影响
推动五言诗的发展
王粲不但擅长四言诗的创作,在五言诗的创作上也不逊色。在建安时代,王粲是继曹丕、曹植之后,创作五言诗最多的一个诗人。在五言诗的创作上,王粲重视从汉乐府民歌的五言诗中汲取营养,他的诗歌化用或暗用《诗经》《周易》《尚书》的情况较多,同时也吸收楚辞的句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作资源过于依赖六艺经典的偏枯化,从而体现出典重渊雅与厚貌深情兼有的特点。如《杂诗》其一“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句就典出《诗经•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句则典出《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对汉乐府民歌的五言体形式的继承,使得建安以后,五言诗逐渐取代《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体裁。
促进抒情小赋的成熟
在赋的发展史上,建安年间,过去传统的汉大赋逐渐向抒情小赋演变。在这个过程中,王粲创作了大量小赋作品。他的赋作多用来状物抒情,而非美刺,在创作上完全忘掉了汉赋的规讽之义,比如他的《寡妇赋》《出妇赋》描绘的就是女性的孤苦无依,悲伤忧愁,《伤夭赋》抒发了王粲对早夭者的哀婉,《思友赋》表达了王粲对逝去友人的思念,而颇负盛名的《登楼赋》表达的则是王粲对个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在创作形式上,王粲的抒情小赋兼具篇幅短小、题材广阔的独特性。王粲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了汉大赋和传统东汉抒情小赋的影响及窠臼,同时又开抒情小赋创作之热情,为赋的发展演变、抒情小赋的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王粲创作的咏物赋之多,也为南梁咏物赋创作高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政治影响
王粲作为名门之后,受家学熏陶,主张的是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社会主义。经历过乱世之祸的他还吸收了法家思想,主张宽猛相济,儒法并用。与此同时,王粲对汉末群雄逐鹿导致的农业荒弃也表达出了一定的忧患意识。王粲主张政府要重视农业,不仅要不失农时,充分发掘劳动潜力,还要建立严格且具体的赏罚体制,例如“黎稷茂则喜而受赏,田不垦则怒而加罚”,“野积逾冬,夺者无罪;场功过限,窥者不刑”,“种不当时,耘不及节,收不应期者,必加其罚。苗实逾等,必加其赏也。农益地辟,则吏受大赏也。农损地狭,则吏受重罚”也是因为王粲提出的这些重农举措,汉末因战乱造成的生产凋敝、农村残破现象才得以大大改善,以有了后来统一兴盛的政治局面。
历史评价
三国时期曹丕曹丕评价王粲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的,在文辞上也没有什么借用的,尤其擅长辞赋。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在《王仲宣诔》中称赞王粲既有高尚的修养道德,又有卓群的才智技艺。
晋朝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总结王粲的文学之才在三国时期广受称道,还担任了侍中的要职,主持制定了一代的制度,但是他在性情恬淡寡欲和品德气度方面,还不如徐干那样纯正。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拟邺中集》中有诗曰:“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指王粲因为早年的身世离乱之悲,性情多愁善感。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作品《文心雕龙》中认为王粲的论文,能精炼地考核名实之理。王粲写的文章又快又好,没有什么瑕,其诗赋之才可居建安七子之首。
南梁诗歌评论家钟嵘在其专著《诗品》中表示王粲的诗歌出自李陵,唱出忧伤的歌词,文采秀丽而气力柔弱,在曹植与刘桢之间另外构成一种风格。王粲的诗歌比起曹植尚有不足之处,比起曹丕曹丕却绰绰有余。
唐代诗人骆宾王认为,在河朔(泛指古代黄河以北地区)词人当中,王粲可以称首。
唐朝散文家独孤及在《送朱侍御赴上都序》指出好的文体必当“词旨相经,文声相会”,并将王粲的作品比作“天文”“仙章”一类的范本。
南宋进士罗大经在作品《鹤林玉露》一书中认为王粲忠于汉室,是像陶渊明、罗昭谏这类识大义有气节的诗人文士。
清代诗论家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也认为,王粲的诗体气不足,文风柔弱,其伤乱的基调,有《小雅》《变风》的余韵。
清朝文学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表示建安七子中,除了曹植之外,其他几位略同,而要论作品的格局之大,其他人都不如王粲。他的作品苍凉悲慨,才力豪健,仅次于曹植。
轶事典故
记忆惊人
王粲的记忆力惊人。从前,他和朋友同行,曾停下阅读路边一座碑石上的文字。朋友问他是否能够背诵,王粲转过身去就将碑文背了出来,一字不差。还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子被不小心碰乱,他竟能按照原来的棋形将棋局恢复。下棋的人难以置信他有这样的能力,又拿出一块帕子盖在棋盘上,要他在另一个棋盘上重摆一遍,没想到王粲真的再次摆了出来。旁观的人把两副棋局相互对照,竟一个棋子的错误也没有。
讳疾忌医
王粲二十几岁的时候,曾遇到东汉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根据多年行医经验告诉王粲,他已经身患“厉病”,应当及早治疗,如果不然,到了四十岁就会眉毛脱落,并将在眉毛脱落半年后死去。如果现在服用五石汤,还可挽救。但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身体也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张仲景之言,也不服药。几日之后,张仲景问王粲是否服药,王粲骗他说已经服了。张仲景观察他的脸色之后看出他未服药,摇摇头感叹他不该如此轻视生命。果然,王粲因为不信张仲景之言,于二十年后眉毛慢慢脱落,并在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去了。
驴鸣哀悼
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安葬时,曹丕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同行的友人们戏称,王粲喜欢听驴叫,要众人都各自学一声驴叫送他一程。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学了一次驴叫。
家族成员
祖父:王畅,东汉大臣,官至司空。
儿子:史书记载王粲有二子,受魏讽谋反案牵连,为曹丕诛杀,但是没有留下姓名。
从孙:王宏,魏国时期曾担任尚书郎,给事中,西晋时期官至大司农、司隶校尉。
后世纪念
王粲故居
王粲故居位于襄阳市万山县西二十里的岘山陂下,万山北坡现有王粲故居遗址和王粲井。
仲宣楼
现仲宣楼位于襄阳城垣东南隅,得名于王粲登楼的事迹。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王粲因“董卓之乱”南下荆襄依附刘表却不得重用。寄人篱下又怀才不遇的王粲悲从中来,登上城楼,作出了传世的千古绝唱《登楼赋》。后世之人为纪念王粲,以他的名字将其登临过的城楼命名为“仲宣楼”。后世关于“仲宣楼”的位置还另外有两种说法,一说其位于湖北荆州市,一说其位于湖北当阳市。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王粲是曹操麾下的忠诚文士。自荆州刘琮投降以来,王粲便归附曹操,受封关内侯。为官时期,王粲与钟繇、王朗、陈琳等一众文官,进献诗章,内容多为对曹操的歌功颂德,深得倚重。此后,王粲还力主尊曹操为魏王。
戏曲形象
在元代杂剧《王粲登楼》中,王粲是一个才高八斗又恃才傲物的文人形象。王粲之父王谦在世时,曾为尚未出生的王粲与当朝丞相蔡邕之女指腹为婚。王粲成年后进京拜见蔡邕,蔡邕以轻慢之态有意考验这个未来女婿,王粲不知情理,愤而离去。后来他流寓荆襄,又不得刘表重用,所幸蔡邕暗中引荐相助,王粲最终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来经曹植说出始末,岳婿二人终于尽弃前嫌,王粲也与蔡邕的女儿喜结良缘。
影视形象
在1994年出品的电视剧《武圣关公》中,演员贺琳饰演王粲。
参考资料
武圣关公 (2004).豆瓣电影.202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