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又称为“竖吹”“单管箫”,一种边棱音气鸣乐器,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在汉武帝时期由乐工丘仲根据西域的羌笛制造,但和笛的界限较为模糊,经过不断发展,直到唐宋以后才将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它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之一。古往今来,箫是一件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民族乐器。

箫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由一根竹管挖空、钻孔而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的数量,可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并配有两个专门的调音插口,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风格丰富的乐器。它的音域在两个半八度加一音,音色低沉柔美、幽雅醇厚,适于演奏委婉的曲调,表现宁静幽远的意境,有独奏、合奏、重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与古琴合奏时,意境深远、表现细腻,适于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2006年,贵州玉屏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姚茂禄、刘泽松被指定为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2008年,吉林省珲春市朝鲜族洞箫音乐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陕西省高陵区洞箫音乐被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永汉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

构造

箫构造简单,通常由竹子制作,为了防止管身开裂,也有用铁、玉、铝合金、TC4黄铜不锈钢亚克力聚氯乙稀塑料等材料制作的,明代时出现过用烧窑法制成的德化窑白釉瓷箫。

箫由竹作管身,长度约60~80厘米,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并开半椭圆形吹孔,为箫头;在封口的竹节上开有一个U型的小缺口,经过打磨后为吹口;箫的底端打通为箫尾;管身正面开设5~7个按音孔,背面下端开设2~5个出音孔,根据筒音音准来设定数量,从箫尾至箫头依次把按音孔分为一孔、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也叫背孔) ;箫身内部的竹节都是被打通了的,内壁是光滑的、打磨过的;管身上还配有两个专门调音的插口,一方面可将箫的下下端拔出,减少箫的长度,方便携带。二是在气温变化时,适当调节插口长度,以保持良好的音准。

箫种类繁多,根据尺寸和构造可分为多种类型。传统洞箫直径约2.2厘米,在管身正面开设5个按音孔,背面开设1个出音孔的六孔箫,而现在增加了两个音孔为八孔箫,扩大了音量,方便移调,多运用于各文艺团体和各艺术院校中;琴箫主要用于和古琴合奏,直径稍小于洞箫,约1.7~1.8厘米,开设八个音孔;玉屏箫管身多为扁圆状,直径约为1.05厘米,开设六个音孔,它的音量较小,管身刻有龙、凤等装饰图案,一般用于作为自娱或收藏、馈赠的工艺品;南洞箫因长一尺八寸,所以也称为“尺八”,是中国唐宋遗存下来的,主要流行于我国福建省沿海一带,是“南音”唱腔和“南音”乐器套曲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音域

常用的箫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音域在两个半八度加一音,可吹奏出七声音阶,运用不同的吹奏方法可吹奏出八度音或十二度音;现代八孔箫可吹出九个音,运用手指变化可以吹奏出。

演奏

演奏技巧

箫的演奏和竹笛有相似之处。演奏时有坐式和站式,根据具体的演奏场景而定,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持箫一般采用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的姿势,运用指肚按孔法或指尖按孔法,总体要自然舒服、灵活松驰。运用胸式、腹式、胸腹式等呼吸方法吹奏,用循环换气的方式使吹奏具有连贯性。

吹奏时的口型是唇肌与两颊面部肌肉的协调配合而成的,吹奏时人中对准吹孔中央,压住吹孔的四分之一处,两边嘴角力量均衡向两侧拉开;用口风控制气体的流动速度,吹高音时口风较急即流速快,吹低音时口风较缓即流速慢;随着曲调音的高低来控制风门的变化和调节,吹低音时气流缓,风门放大,吹高音时气流急,风门缩小;口劲是用来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的力量,吹低音时,风门大、口风缓、口劲相对小一些;吹高音时,风门小、口风急、口劲相对大一些。

演奏特色

箫的发声原理简单,通过吹孔把气吹进腔内,使音孔的变化和竹管内的空气柱产生振动。有轻吐、单吐、双吐、三吐、花舌、滑音等多种吹奏技巧。吐音技巧时需弱、干净、清晰,以避免破坏原有的音乐表现力,但箫多用以表现优雅平稳的情绪、低调委婉的曲调,通常不用吐音技巧。在G调洞箫的四个音区里,低音区发音低沉而有共鸣,弱奏时很有特色,但发音较困难;常用的中音区的发音圆润柔美;高音区及超高音区的发音紧张、明亮、尖锐,一般很少用到。

历史与发展

关于箫的起源一直备受争议,学界一直有多种说法。古人认为古就是箫,或就叫龠,清代王士祯的《香祖笔记》、毛奇龄的《竟山乐录》 中认为龠就是单管的箫,即汉魏时期的竖吹笛,但现代学者郭沫若、杨荫浏,以及音乐大百科、《辞海》《大夏》《中国古龠考论》则认为古龠是排箫;有学者认为笛就是现在的单管箫,但是古代学者朱熹,现代学者刘正国,以及的《音乐百科全书》中的记载持反对意见,认为笛、箫的形制、吹法,音色、音区都有所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古代文献《庄子・齐物论》《淮南子・齐俗篇》《汉书・音义》《广雅》的记载籁就是箫,而现代学者认为籁不是某一乐器的特指,而是就古代吹管乐器的通称来;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箫是古代从西域流传进来的,现代学者杨荫浏 、文音 、伊鸿书皆认为中国箫来自羌笛等多种众多说法,但暂无定论。

箫和笛的形制和吹奏方式相似,都是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笛,是1999年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大约9000年。由于箫由竹子制作,不易保存,故留存实物箫不多,不过根据根据文献,舜在演绎其代表性乐舞《韶》的伴奏乐器就是箫,从文献《诗经》《周官》的记载,箫在西周时期就可能出现了。

现在常用的箫,根据汉代文献的记载,是汉武帝时期由乐工丘仲根据西域的羌笛制造的,最初只有3~4个音孔,在汉代称为篴笛或竖笛;到了西汉时,音乐家京房在背面增加一个音孔,从而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五音;汉朝以前排箫盛行,但是每管管只发一个音稍显浪费材料,故被一管多孔的单管箫取代,箫有既容易携带,也容易吹奏的优势,因此从宫廷、文人之手流向民间,多运用于戏曲、词作配乐、日常演唱之中。魏晋时,已有六指孔,已经与现代的箫较为相似了。唐宋以后,为了防止将竖笛和横笛混,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即横吹为笛,竖吹为箫,排箫则称为“古箫”。

新中国成立后,箫有了较大的发展,被广泛运用于独奏与合奏。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查阜西琴箫合奏的古曲《平沙落雁》《关山月》被被录制成唱片流传国内外;孙裕德卫仲乐先生演奏的《薰风曲》《鸪飞》,以及1956年全国音乐周安徽盲艺人张奎明演奏的《小乔哭周瑜》让人印象深刻;1958年中央歌舞团赴日本演出,王铁锤与查阜西的琴箫合奏曲《梅花三弄》《关山月》受到追捧;古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还制成唱片,拍成电视音乐片,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这件古老的乐器在电影、电视的音乐配器中占有相当位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乐器,2006年,贵州玉屏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姚茂禄、刘泽松被指定为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2008年,吉林省珲春市朝鲜族洞箫音乐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陕西省高陵县洞箫音乐被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永汉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这对箫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让它得以稳定传承,不断走向新的繁荣。

名曲名家

箫被广泛运用于独奏、合奏中,有独奏曲目《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熏风曲》等;有琴箫合奏曲目《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关山月》等,以及古曲《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众多流传曲目。同时,也有诸如郭沔谭宝硕、唐壁光、常留柱王铁锤以及盲人张奎明等众多优秀演奏家。

民间传说

关于箫,流传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箫史是秦穆公时代的人,他擅长吹箫,吹奏出的声音会吸引很多鸟纲来临。秦穆公的女儿叫弄玉,擅长吹笙,两人结婚后经常琴瑟合奏,他们居住的地方合奏发出的声音经常吸引不死鸟来此停歇,后来为了纪念这一神迹,建造了凤女祠

参考资料

..2022-10-29

..2022-10-29

..2023-02-05

..2023-02-05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4

朝鲜族洞箫音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4

洞箫音乐(高陵洞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4

..2022-10-29

..2022-10-29

..2023-02-05

..2023-02-05

..2022-10-29

..2023-02-05

..2023-02-05

..2022-10-29

..2023-02-05

..2023-02-05

..2023-02-05

..2023-02-05

..202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