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
《洛神赋》是曹植在黄初三年创作的的浪漫主义佳作,是古代文学史上一篇较为知名的爱情赋,作者曹植虚构了自己与洛神邂逅并互生爱意的故事。本赋最早收录于《昭明文选注析》卷十九。关于作品主旨,历来有较大争议,主要包括感甄说,政治理想说,寄心文帝说,还有亡妻崔贵妃说。
《洛神赋》全篇一千余字,辞藻华丽,句式优美,想象非凡,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市回封地时,看到“丽人”洛神伫立山崖;第二段铺陈洛神仪容服饰的华美;第三段直言“我”对洛神的爱慕之情,直抒胸臆,洛神太过美好,既知礼仪又善言辞,“我”虽已向她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并与洛神互相赠以信物,有了约会,但仍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的一片赤诚所感后的情态和举动;第五段写洛神来临时一众拥护者熙熙攘攘的浩大声势,但二者终因人神道殊含恨而去;第六段写洛神离去后作者顾望思慕,怅然若失,不忍离去的深情。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
洛神赋情节完整,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表现形式多样和形式隽永,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笔墨,《洛神赋图》成为书画史上难得的艺术瑰宝。《洛神赋》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描写洛神的名句多被后世诗人化用。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植就被曹操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又提封为临淄侯。这一时期的曹植的生活在刘勰[xié]笔下是“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rèn]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的。至文帝即位后,曹植的身份虽贵为魏之王公,但在这个“承大乱之后,民人损减”时代背景下兴起的魏朝政权中,作为皇帝亲眷的宗室王族有名无实,曹植作为众兄弟之一始终被更高的皇帝权力所监视,并成为这个监视中心的囚徒。他的具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曹丕对于曹植这位有能力的皇权竞争者采取了全方位的监视策略,可谓“防守禁闭,有同狱囚”。曹植在221年,被贬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直郁郁不得志,心中充满恐惧,惶惶不可终日。
个人背景
曹植是三国时期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植自小就展现出极高的创作才能,爱作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 曹植身为贵胄最后近似囚徒,一生可谓尝尽世间百态。黄初四年(223)五月,曹丕邀请诸侯王朝京都会节气。曹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去参加朝会,在会中,曹彰暴毙。关于任城王之死,《三国志·曹彰传》载曰: “四年,朝京都,疾于邸,谥曰威。”正史中只是简单叙述任城王之死,并没有说其死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对此进行艺术加工,直言曹丕嫉妒曹彰的将才而将其迫害致死,而曹植在朝会中与曹彰独聚喝酒叙情而拒绝与诸侯宴饮,被曹丕发现,险些遇害,幸而曹植才华横溢七步成诗,才免于一死。《魏氏春秋》载曰: “任城王暴毙,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此时,曹植的人身自由已被严格控制,内心郁结又痛失亲人,在低沉情绪中身心疲惫的曹植在经过洛水之畔时, 脑海里忽然浮现屈原诗作中关于洛川女神的传说,又联想到宋玉笔下似真似幻的楚王神女之事,有感而发写下《洛神赋》。
作品素材
《洛神赋》虽借用了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神女与楚怀王、楚顷襄王相遇的故事框架,但却淡化了其中肉欲化和情色化的意味。“神女”是宋玉为满足楚襄王的情欲而虚构出的形象,在其笔下巫山神女是楚王意淫的对象,其神人遇合是色情而低俗的。但在曹植笔下,这种情色化的人神欢爱的色彩就已经消失,转而成为一种神人心灵遇合的美好爱情而实际成为知音难觅的理想抒写。洛神既汲取着前世神女之美又承载着曹植自己内心的神女述求,集外表的美好和心灵的知遇于一身的洛神成为美女的典范。 曹植写《洛神赋》源于他自身的政治理想,是他入世情怀的投射,其中继承了屈原《离骚》的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来写一种君臣遇合和寻求知音的政治理想与用世情怀,但又淡化了其中的怨悱,以避免被其兄曹丕怀疑。
内容情节
原文收录
洛神赋 并序
黄初三年 ,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洛神。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马烦。尔乃税驾乎皋,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出波。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修袖以延伫。体迅飞,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河伯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銮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过南冈,素领,回清扬。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注释见下文)
内容解析
“黄初三年”,先是曹植交代了这篇赋的创作时间,“黄初”是曹丕称帝后的首个年号,但从隶书中的记载看,曹植是在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去的京师洛阳市,所以结合“余朝京师”来理解的话,这个时间是有问题的。曹植在这个时间点上的错误,有学者认为其是有意写错时间,“作者是有意把时间弄错了的,说明不完全是纪实,这个故事里有想象、虚构成分。他这样闪烁其词,正是有难言之隐”。这种说法实际上是隐喻曹植创作此赋在于同情文昭甄皇后的遭遇。当然也有人认为没有写错时间,史书中没有记载曹植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去京师,是因为这一年朝拜没什么要紧的事情,所以略去了。
第一段文字起笔便是平中孕奇的氛围:“西倾”的红日,辉映着“车殆马烦”的主人公穿山过谷;长长的车影,缓慢移动在崎岖的山上。来到长满蘅草的川边——洛水,辘辘的车音顿时消歇。只留下主仆二人,欣喜地伫立川岸,向着暮霭沉沉的远山眺望。这里实际上交代的是事情的起因,通过与御者对话的形式引出所见,算是整篇文字的引子,其中的“精移神骇,忽焉思散”,有人根据这句话认为《洛神赋》其实是曹植在洛水边做了一个梦。
第二段文字落笔描摹所见洛神的形貌,重在展示她那照人的神采和明艳的姣容,采用了“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学波”的排喻,和“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的点染,曹植把洛神形象具体化了,不再是之前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形象,而是从容貌、服饰、表情、动作、神态诸方面细致描绘了洛神的美。
第三段主要写“我”见到洛神后的反映,洛神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使作者不由得心生爱慕之情并向她表达情意。“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叙写作者对洛神一见钟情的心意。“愿诚素之先达,解玉佩而要之”,与洛神互赠信物,定下约期。“惧斯灵之我欺”,“我”内心担心受欺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真实而让人心有所感。“怅犹豫而狐疑”,极言对洛神爱慕情意之深,作者还是尊崇男女交往之礼,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冒犯,虽然心有所属,但不敢越礼,仍需良媒沟通。
第四段文字重心又回到洛神,“于是洛灵感焉……令我忘餐”,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是全篇寄意之所在。集中笔墨凸显了洛神神采飞扬的一面,极写其动态之美,洛神携众侍女嬉戏洛水上,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在天地间留下了如梦似幻的华丽乐章。“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作者希望与洛神在一起,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但最终天地间归于沉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洛神不得不“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作者抒写自己与洛神相合的过程的曲折,为接下来两人的分离铺垫。
接下来的第五段点出人神交接之难,二人身份天差地别,洛神与“我”虽心意相通,但终究不能永久相处,分别之际各自伤心洒泪,哀叹咏伤,洛神“长寄心于君王”的离别誓言使“我”更添一份心伤。最后一段文字写洛神离去后“我“顾望思慕,万般不舍,久久伫立凝望的状态,“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思绪难断,夜长不寐,只好怅然若失地离去。这种状态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得细腻而华美。“夜耿耿而不寐”,表明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绻缱。“怅盘桓而不能去”,表明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我”的心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台湾学者陈葆真在论文《从辽宁本〈洛神赋图〉看图像转译文本的问题》中指出,这篇《洛神赋》包括五个情节,分别是“邂逅”“定情”“情变”“分离”“怅归”这五个情节被画家顾恺之处理成了画卷上的五幕,每一幕之间用山水做间隔,实现了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完美转译。
作品赏析
主题争议
感甄说
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指的就是曹丕之妻甄后,曹植的嫂子文昭甄皇后。这种观点来源于《昭明文选注析》李善注引《东观汉记》。此说法称他对甄后“倾慕”。在学界仅有“感甄派”支持,但在民间受众广泛,属于迎合大众猎奇心理的谬论。出自《文选》李善注引《记》:“甄逸女本为曹植所求,后为曹丕所得,谗死后,曹丕将其枕曹植,植过洛水有怀而作《感甄赋》,曹叡改为《洛神赋》。”对“感甄”说,学术界的态度一般是持否定意见的。认为此说是小说家笔下的杜撰,既有悖于客观情理,又与历史事实不符。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中注云:“当是后人旁记于题旁,而阑入《昭明文选注析》,误为李善注。”但是还是有人支持此说。郭沫若就写过《论曹植》支持此说。周勋初《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陈祖美《\u003c洛神赋\u003e主旨寻绎——为“感甄”说一辩兼驳“寄心君王”说》都支持此说。
寄心文帝说
认为此赋写给曹丕曹丕,表达曹植对兄长的尽忠之意。这是最为传统的观点。宋人在“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一句提出“寄心文帝说”,清人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何焯说:“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原之志也。”何焯认为,曹植不被曹丕信任,内心煎熬,在途经洛水之时托辞宓妃书写《洛神赋》寄心文帝。同时他又评价,萧统在编选《昭明文选》时根据好事者无稽之谈的“感甄说”把《洛神赋》归为情类, 使曹植几乎成为不遵循儒家伦理的罪人,实在是轻率之举。
理想象征说
上世纪张亚新《略论洛神形象的象征意义》认为洛神是作者抽象的理想抱负的想象化身。《洛神赋》是作者对于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 以及追求失败、理想破灭后悲愤凄苦心情的作品。认为赋文表达曹植在黄初年代呈现压抑、失望、精神紧张而近崩溃。由于政治排挤,他的事业理想破产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心理。对于赋中的“洛神”进行了抽象化解释,认为其代表内心理想。此派融入心理学理论和“原型”,但不同于纯粹的“原型说”流派,用现实政治事业来解释他的理想。
悼念亡妻崔氏说
此说出自王书才《曹植\u003c洛神赋\u003e主旨臆解》认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怀念当年与妻崔氏一同度过的美好时光,为悼念其亡妻而作,洛神形象是其前妻崔氏女的化身。崔氏为名士崔琰兄之女,嫁给曹植为妻室,后因穿衣太过华丽被曹操所杀(《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令,还家赐死)。之后几年,曹植都没再娶,可见曹植对亡妻情深义重。洛神形象鲜明而具体,并不像是想象中的人物,而是一个真正和曹植有过心心相印的爱情的女子。主张此说的学者认为其中“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四句,是埋怨妻子当年抛下自己,使得此刻“人神之道殊”,天人两隔。“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是模拟崔贵妃的心理,虽然处于阴间,但心里还是挂念着曹植。“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瓜本是一个整体,如今分而无匹,牵牛织女本是一对,如今只剩自己一人,都是反映由成对而分开的情形,来形容曹植与崔氏及其合适,而来形容文昭甄皇后实为不妥。
艺术特色
整体写意与工笔细描相结合
首先整体描写洛神的形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整体书写洛神的情态样貌,给读者留下翩然婉转的整体印象,并对洛神如秋菊的淡然面容和如松的挺拔身姿有了具像认识。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个画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既写了洛神光采照人的面貌又叙写了其面如莲花的卓然面貌。继而视线回到洛川女神的身型、臂肩、腰肢、颈面、发髻、红唇、白齿、明眸等部分,用14 个四字短句精心工笔细描: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 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语言精细华丽。
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
对于洛神的描写,赋中既有对其静态的身形样貌的描写,例如“秋菊”“春松”与“太阳升朝霞”和“芙蓉出渌波”,从静态容貌方面,给人以明丽、清朗的静感。也有对其翩然动态的描写,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都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绰约的动感;而这种动感与静感彼此交错,织成了一幅流光溢彩的神奇景象,它将洛神的绝丽至艳突出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
《洛神赋》中综合运用比喻,排偶,对仗等修辞方式,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辞赋中的精妙比喻运用形成了曹植式语言特质。用“秋菊”“春松”与“太阳升朝霞” 和“芙蓉出渌波”来喻洛神的容貌,惊鸿,游龙来喻洛神的身形,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位“沉鱼落雁”式的文学女性形象。排偶的使用,使得语气一致、结构相似的语句平列于一语言序列,其句式形式整齐,节奏一致。例如“税驾蘅皋,秣驷芝田,容与阳林,流眄洛川”一句中对仗的使用使语音平仄合乎韵律,前后句式相互对应,从而提高了语言音律的表达效果。
作品影响
《洛神赋》无论是在争议性的主题探究,还是其中反应曹植本人的思想境界,哲学修养,文本中秾丽铺排的语言都吸引着后世学者,他们打破文史哲的学科界限,将更广泛的史料纳入进来,让文学回到它的历史语境中去,尽力做好古代文学的解读。尽管赋早已不是主流文体,现在更少有人写,可是《洛神赋》中的一些词句,比如“翩若惊鸿” “明眸善睐”“气若幽兰”等,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而且在书法、绘画、戏曲、小说等领域, 包括在影视这样的现代传媒中,《洛神赋》仍然是经常被利用的素材。它在这么长的历史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感染力,不断影响到后来的文学以及文学以外的创作。
在曹植《洛神赋》的传播过程中,文学领域雅俗兼备的多样接受、书法领域名家经典的代代传承以及绘画领域优美生动的图文转译三线并举,不仅使《洛神赋》传播的广度得以拓宽,深度得以增加,类型得以丰富,而且使其在朝代的更迭中总能找到继续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并广泛获得精英与大众阶层的青睐。伴随着与其他艺术作品的共生,《洛神赋》远远超越了文学文本自身,发展为一个融合了文学、书法及绘画三重精华的立体的艺术经典。
相关评价
南朝·沈约: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也。(《南齐书》卷五十二《陆厥传》)
南朝·钟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诗品》)
南宋·刘克庄:《洛神赋》,子建寓言也,好事者乃造甄后以实之。使果有之,当见诛于黄初之朝矣。唐彦谦云:“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似为子建分疏者。(《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三)
明·王世贞:“頩薄怒以自持,曾不可乎犯干”“目略微盼,精彩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此玉之赋神女也。“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盼”,此玉之赋登徒也。“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进止难期,若若还,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此曹植之赋神女也。其妙处在意而不在象。然本之屈氏“满堂兮美人,忽与余兮目成”,“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变法而为之者也。(《艺苑言》)
清·何焯: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洛神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原之志也。(《义门读书记》卷一)
清·马位:《洛神赋》大似《九歌》。(《秋窗随笔》)
清·朱乾:按《文选·洛神赋》注载子建感甄事,极为荒谬……然则《洛神》一赋,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离,托为神人永绝之词,潜处太阴,寄心君王,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无贰之志,小说家附会“感甄”,李善不知而误采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乐府正义》卷十四)
清·潘德舆:即《洛神》一赋,亦纯是爱君恋阙之词。其赋以“朝京师,还济洛川”入手,以“潜处于太阴,寄心于君王”收场,情词亦至易见矣。盖魏文性残刻而薄宗支,曹植遭谗谤而多哀惧,故形于诗者非一,而此亦其类也。首陈容色以表其才,次言性修以表其德,继以狐疑为忧,终以交结为愿,岂非诗人讽托之常言哉?不解注此赋者,何以阑入甄后一事,致使忠爱之苦心,诬为禽兽之恶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予久持此论,后见近人张君若需《题陈思王墓》诗云:“白马诗篇悲逐客,惊鸿词赋比湘君。”卓识鸿议,论一空,极快事也。(《养一斋诗话》卷二)
清·丁晏:又拟宋玉之辞为《洛神赋》,托之洛神神女,寄心君王,犹屈原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余尝叹陈王忠孝之性,溢于墨,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曹集诠评》附录)
清·刘熙载:曹植《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而屈子深远矣。(《艺概》卷三)
古代文学史研究专家逯钦立:八代辞赋之寓言一类,其代表作当推曹植《洛神赋》。
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专家詹锳:曹植《洛神》一赋,脍炙人口,历代诗篇蹈袭其词句,影射其事迹者,不知凡几,然大都以言情之作目之。厥原始,实以昭明选文,类人情赋,李善为注,间采杂说,有以致之。
版本流变
从六朝到明清,《洛神赋》先后被纳入南梁萧统《昭明文选注析》、明代朱《文章类选》、袁宏道《精镌古今丽赋》、汪廷讷《文坛列》、俞王言《辞赋标义》、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代陆葇《历朝赋格》、王修玉《历朝赋楷》、赵维烈《历代赋钞》、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以及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等诸多选本中。各个选本中的内容几乎无异,但由于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书写习惯的差异使得同一个字出现笔画或结构方面的改变。这些选本均有助于《洛神赋》的保存和流传,而作为中原地区现存第一部荟萃了先秦至齐梁时期文学精品的总集,《昭明文选注析》所发挥的功用尤为突出。《洛神赋》被编入《文选》卷十九“情”类,是汉魏六朝辞赋中唯一入选该类的作品。
衍生作品
诗歌
《洛神赋》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人借洛神以形容女性之美,化用赋中诗句如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来形容“出东邻”之“美女”。元代杨维桢之《李夫人》、清代王端淑之《邻妇》皆以洛神比佳人。《红楼梦》中,曹雪芹亦以洛神为警幻仙子的原型:“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 黄……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另外自唐宋起后代诗人也以洛神形象咏莲花、水仙花。如温庭筠《莲花》之“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戏剧
以“感甄说”为题材的民间故事,独立于主流文学,开始频繁出现在后世通俗文学作品中。如杂剧有明人汪道昆的《洛水悲》,短篇小说有清代蒲松龄的《甄后》、乐钧的 《宓妃》、管世的《洛神》,戏曲有黄燮清的《凌波影》等。这些杂剧、小说、戏曲以各具特色的方式改编原有素材,体现了较强的艺术创造力。1923年10月,梅兰芳编排了古装歌舞神话剧《洛神》,于11月在北京开明剧场首演。梅兰芳演洛神、姜妙香演曹植,1955年被拍摄成戏曲电影。
书画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均书写过《洛神赋》。唐代时,“二王”在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洛神赋》作为“二王”的代表作追随者甚众,欧阳询、 褚遂良、孙过庭、钟绍京等都曾临摹。与唐代相比,宋代对“二王”的推崇有过之而无不及,书法家钱勰、 黄庭坚、画家李公麟、宋徽宗、赵构等都有《洛神赋》书法作品记录在册。宋徽宗曾下令将辛苦搜集的十三行王献之小楷《洛神赋》书丹行世。史传晋明帝司马绍曾作《洛神赋图》,顾恺之有《洛神赋图》长卷遗憾的是,六朝真迹今已不存,但后世很多画家争相临摹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现存最接近六朝原貌的作品是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摹顾恺之《洛神赋图》(12世纪中期摹本,手卷,绢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