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
电影《大白鲨》(英语:Jaws)是一部惊悚电影,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罗伊·施耐德、罗伯特· 肖等人主演,于1975年6月20日在美国上映。《大白鲨》因其自身非凡的娱乐价值、扣人心弦的悬念、令人敬佩的冒险精神和希区柯克式的惊悚手段而受到广泛好评,6被誉为怪物电影中的经典之作。2006年1月14日,该剧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佳片有约》在播出。
影片根据彼得·本奇利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制作方花费约25万美元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翻拍权,在电影上映后,彼得·本奇利的小说也再度成为热门,让他又获得了100万美元的海外销售利润。电影讲述了海滨城市艾米提岛出现大白鲨频繁攻击游客的事件,警长布罗迪等人最终冒险除掉大白鲨的故事。片中创新性地使用了“少即是多”的视觉方法,极大提升了悬念感、惊悚感和刺激感。
《大白鲨》上映后,获得了多个项奖及奖项提名,其中包括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电影配乐等奖项。影片在票房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收益,仅美国国内票房就超过了2.72亿美元, 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
剧情简介
布罗迪警长(Police Chief Martin Brody)一家刚刚搬到艾米提岛,在海边小屋生活得十分幸福。
海滩度假的旺季即将到来,布罗迪警长却接到报警电话,得知海滩有人失踪。警长在海滩找到了尸体,检验结果显示是被鲨鱼撕咬致死。警长要求暂时关闭海滩,但赖利市长(Mayor Larry Vaughn)却不同意,认为海滩是整个市的收入来源,不能轻易关停。法医也迫于压力改口宣称女人死于渔船螺旋桨。
海滩照常开放,尽管布罗迪警长整日在沙滩盯着,意外还是发生了,鲨鱼又吞食了一名小孩。市长召开发布会悬赏三千美金猎杀鲨鱼,昆特(Quint)在会上提出独自捕杀鲨鱼却遭到拒绝。小镇的渔民丹贺德(Mr. Denherder)与查理(Charlie)尝试去捕获鲨鱼,险些丧命。在一群人拿着炸药准备去猎杀鲨鱼的时候,海洋研究学家马特·胡珀(Matt Hooper)也来到了岛上协助警长调查这一事件。
做过尸检后,胡珀确定这就是鲨鱼食人。小镇的渔民们在此时已经带着猎杀的虎鲨上了岸,胡珀怀疑不是虎鲨作案,但市长只想息事宁人。当晚,胡珀来到警长家中。酒后,两人解剖了虎鲨证实了虎鲨并未食人,而真正的噬人鲨还在海里,随后两人便出发去海里寻找。航行中胡珀发现了一条残破的船,下船查看时意外发现死去的船员与大白鲨的牙齿。但由于胡珀在慌乱中丢失了牙齿,因此市长并不相信大白鲨的存在,并执意向公众开放浴场。
海滨浴场正常开放,前来游玩的游客众多,电视台也到现场进行报道。众多的游客都躺在沙滩上,海中却无人玩耍。在市长的劝说下,游客们才逐渐靠近海边、下水游玩。此时,一个鲨鱼鳍露出水面并快速向人群移动,游客们惊慌失措地跑向岸边,而这却只是两个孩子的恶作剧。
片刻后,真正的大白鲨出现在了水湾,但当众人赶到时,大白鲨已经攻击了一个孩子并迅速离开。布罗迪警长的孩子也受到惊吓住进了医院,这让布罗迪更坚定了猎杀大白鲨的决心。
布罗迪与胡珀去请昆特来猎杀大白鲨,三人争论后决定一起出海猎杀大白鲨。在海中航行时,三人常常因分歧而争执不断。但当大白鲨出现后,三人都想尽办法合力对抗它。胡珀潜进水里想给大白鲨注射药物,但计划失败,他躲在海底礁石后才逃过一劫。接着船体被大白鲨撞碎,昆特不幸丧命。在搏斗中,鲨鱼误将氧气瓶吞入口中。千钧一发之际,布罗迪开枪打爆氧气瓶,将大白鲨炸成碎片。袭击游客的大白鲨终于被猎杀,艾米提岛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剧本
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剧本创作阶段,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大量的改动。彼得·本奇利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1916年发生在新泽西海岸的真实事件,当时有4个被鲨鱼攻击并丧生。在制作人理查德・D・扎奴克和大卫・布朗买下原著小说版权时,曾向彼得·本奇利承诺可以让他担任编剧一职。彼得·本奇利前后共写出了三版剧本,但制作人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表示对剧本不太满意,彼得·本奇利只得退出编剧工作。后来,还是斯皮尔伯格找到托尼奖及普利策奖得主霍华德・塞克勒(Howard Sackler)、编剧卡尔・哥特列布(Carl Gottlieb)、约翰·米利厄斯(John Milius)来共同完成了剧本创作,其中还包括本片演员罗伯特・肖的协助。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对原著小说中的细节进行了调整。在原著中,生物学家胡珀和布罗迪警长的妻子艾琳有染,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认为这一设定会使得布罗迪警长和胡珀之间的兄弟情谊受到伤害,便将其删去。原著小说中大白鲨最终因多处受伤而死亡,在电影中则是被口中的氧气罐炸成了碎片。这些改编都更加符合视觉艺术的规律,使故事的呈现更为电影化。
选角
制片人大卫·布朗和理查德·D·扎努克曾要求导演斯皮尔伯格挑选知名演员作为《大白鲨》的主要角色,推荐罗伯特·雷德福、保罗·纽曼和史蒂夫·麦昆分别出演布罗迪、胡珀和昆特。斯皮尔伯格却想选择名气不大的演员,以使角色形象能够更加贴近观众,更大程度地凸显鲨鱼及其所带来的惊悚感。著名演员查尔顿·赫斯顿、罗伯特·杜瓦尔都曾被考虑过出演警长一角,但都因他们的名气而被斯皮尔伯格否决。对于胡珀这个角色,斯皮尔伯格最感兴趣的是乔恩·沃特,但也考虑过蒂莫西·博茨、乔尔·格雷以及杰夫·布里吉斯,最终选择了老朋友乔治·卢卡斯推荐的德莱福斯。对于昆特,斯皮尔伯格有明确的人选,他想聘请出演过《《奇爱博士》》的斯特林·海登或硬汉演员李·马文。但马文拒绝了斯皮尔伯格,海登则因私事无法参演。
拍摄
《大白鲨》的主要拍摄地是马萨诸塞州的马萨葡萄园岛。除了符合剧本中艾米提岛经济条件一般的设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地海岸周边的自然环境对拍摄十分有利,尤其是便于操作“大白鲨”。影片中的大白鲨实际上由机械装置拼合而成。机械鲨鱼的制造成本十分昂贵,但在拍摄过程中却屡屡受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坚持在露天的水上拍摄,这使得拍摄过程充满了不可预测性。拍摄时间从原计划的55天延长至159天,电影制作成本也在不断飙升。
拍摄延期、预算超支以及机械鲨鱼故障频发这些意外情况,反而让斯皮尔伯格发现了一种更加具有悬念的表达方式:“少即是多”。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几乎没有看见大白鲨的全貌,最常出现的是在海面上快速移动的鲨鱼鳍。即使是在最后布罗迪警长等人与大白鲨的惊险搏斗中,大多数场景都只是展现了大白鲨的局部,多用黄色浮筒来表现鲨鱼的运动轨迹。而观众自始至终只能隐约看见从水下快速游过的鲨鱼全貌。但就是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方式,营造出一种危险无处不在的氛围,使片中人物和观众无时无刻都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状态,但面临真正的危险时却毫无防备。
音乐
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大白鲨》制作了配乐,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交响乐引入了电影配乐的创作中,并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奖。影片中最突出的配乐是以鲨鱼为主题的配乐,每当大白鲨出现时,这一段配乐才会出现。这种非常节制的配乐方式,将配乐和剧情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出与画面密切配合的戏剧性效果。这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效应:每当配乐响起,观众的紧张情绪就会立刻被调动。从构成上来看,这一主题配乐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两个音符简单交替。在观众的潜意识中,这一主题配乐与鲨鱼出现的场景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当鲨鱼再一次从水里跳出时,配乐却没有响起,这加深了观众受到惊吓的程度。
幕后花絮
在影片进行前期筹备时,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好友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和约翰·米利厄斯一起参观了正在制作中的鲨鱼“布鲁斯”。卢卡斯将自己的头伸进了鲨鱼嘴里,试图看它是如何工作的。米利厄斯和斯皮尔伯格偷偷靠近控制装置,恶作剧般用钳子夹住卢卡斯的头。有趣的是,鲨鱼恰好出了故障,卢卡斯被卡在了鲨鱼的嘴里。
在鲨鱼袭击胡珀笼子的场景中,有一个实拍鲨鱼的镜头。这一场景由著名的鲨鱼摄影师罗恩·泰勒和瓦莱丽·泰勒拍摄在鲨鱼专家罗德尼福克斯的协助下拍摄而成。由于他们拍摄的大白鲨体型比机械鲨鱼更小,因此他们建造了一个较小的鲨鱼笼。
主题与风格
母题与象征
“拯救”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母题。在《大白鲨》中,尽管惊险刺激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绝大部分注意力,但其中依然暗含着“拯救”的线索。
从剧情层面看,这是布罗迪警长对于即将破碎的家庭的拯救。但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可以发现这样的“拯救”具有更深刻的哲理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逐渐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人性异化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中,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腐蚀了艾米提岛的多数人,包括一心维持海滨浴场开放的赖利市长以及为了赏金捕错鲨鱼的渔民。布罗迪等人的捕鲨行动不仅仅拯救了居民们的生命,同时也极具象征性地拯救了他们趋近腐朽的道德观念。
影片中还存在着另一层隐喻。与其说攻击游客的大白鲨是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毋宁说它代表着人们的内心恐惧,这种恐惧的情绪直接指涉了当时的美国社会。影片中,昆特自述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参与捕鲨显然是他为了修复战争创伤记忆的一种尝试。昆特最终丧命于大白鲨的口中,他死前的痛苦嚎叫与大白鲨的血腥残酷也在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灵魂的吞噬,至此,“反战”的母题也凸显了出来。
叙事
《大白鲨》延续了部分经典好莱坞时期电影的风格。首先是戏剧化的叙事结构。在电影《大白鲨》中,剧情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通过 “起、承、转、合” 的戏剧冲突架构来讲述故事,使剧情连贯而递进。影片结尾时,攻击游客的大白鲨被捕,所有的冲突都得到了解决。尽管昆特在捕鲨行动中丧命,但居民的安全隐患被消除了,也可以称得上是圆满结局,这一点和经典好莱坞电影也十分相似。
在《大白鲨》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使用了非人称的叙事视角,即客观叙事。在电影呈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对于剧情发展的阐释或叙述,观众无法意识到是谁在讲述故事,剧情似乎只是自然而然的在推进和发展。摄影机和连续性剪辑一同引领着观众的目光,把观看者者的感知藏进了连贯的剧情中,隐去了衔接的痕迹,使观众可以完全沉浸到剧情和角色中。
画面
在电影《大白鲨》中,主观镜头是斯皮尔伯格营造紧张感和惊悚感的重要手段。首先是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影片中,导演使用了主客观镜头交替的手法来展现布罗迪眼中的海滩。布罗迪的视线常常被遮挡,在这样的主观镜头中,观众只能看到布罗迪所看到的画面,这营造出一种悬疑惊悚感。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正是通过这样的“视线游戏”,将影片的惊悚感放至最大。
《大白鲨》中的水下主观视角镜头则让观众的恐惧感最大化。所谓的水下主观视角镜头,其实就是大白鲨的视角镜头。斯皮尔伯格创造性的从水下拍摄,观众将自己代入到鲨鱼的视角,从而意识到镜头中在水中游动着的或是躺在橡皮筏上的人们正面临着的危险,而被观察的人自己却截然不知。这种主观限制性极强的镜头配合间奏性极强的剪辑手法,让观众具有了一种全知的视点,而这种反差感可以完全激起观众的恐惧感。
中产阶级英雄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中的主人公,大多都被塑造成具有美国中产阶级特色的平民英雄。这些中产阶级英雄大都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 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使命,同时又具备普通人的身份。《大白鲨》中的布罗迪警长就是美国中产阶级英雄的代表:他有着稳定体面的警局工作和幸福美满的家庭。在影片中,无论是市长还是普通居民,都对大白鲨带来的威胁熟视无睹,布罗迪警长因此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尽管昆特和胡珀都前来帮忙捕猎鲨鱼,但昆特丰富的水手经验和胡珀的专业知识都无法成功捕杀鲨鱼。最终,患有“恐水症”的布罗迪警长直面恐惧、和鲨鱼贴身搏斗,才得以战胜鲨鱼,保护了家人和小镇居民。
连环画式画面造型
在《大白鲨》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采取了连环画式的画面造型设计,用再现造型和动态构图创造出极具冲击力的场景。在影片后半部分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中,从鲨鱼第一次出现到鲨鱼拖着渔船游动,再到笼中猎鲨、发动机爆炸,斯皮尔伯格用不规则构图、摇摆的画面、高速的切换,将这一段搏斗场景拍得极富动感,展现了极度惊险刺激的血腥和暴力画面。
制作与发行
《大白鲨》为当时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了新的宣传发行模式。在试映中,《大白鲨》获得了很多积极反馈,树立起良好的口碑。环球影业便趁机开始打出一场营销闪电战。当时,电视广告较为昂贵,传统的电影宣传尽量不采取这一宣传方式。而在《大白鲨》上映之前, 环球公司用70万美元买下了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位播放30秒电影预告片。
上映信息
《大白鲨》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公映策略。在当时,投资较多、备受关注的大片一般会选择先在纽约或洛杉矶的某家影院上映,放映数月后慢慢进入其他主要城市的影院,最终才进入小城镇的二三线影院。只有“烂片”才会在多个城市、影院同时上映,以确保票房收益最大化。而《大白鲨》却选择了“烂片”路线,制作方决定让影片在 465 家影院同时上映。最终,影片在78天内超过了《教父》的票房纪录。
荣誉奖项
影响与评价
影响
《大白鲨》对好莱坞及其商业运作方式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为好莱坞电影创造出“暑期大片”的概念。《大白鲨》原定于1974年圣诞节期间上映,但由于拍摄一再延期,环球影业只好将影片定档于1975年夏季。在《大白鲨》试映期间,获得了不少正面评价,良好的试映口碑让定档于夏季的《大白鲨》赢得了超高的票房收益。《大白鲨》也开创了投放电视广告的宣传方式以及多影院同时上映的公映策略。
《大白鲨》改变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事业。电影上映前,斯皮尔伯格获得了2.5%的净利润分成。由于影片的票房成功,斯皮尔伯格在28岁时就已实现财务自由。但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最重要的是电影为他带来的创作自由:《大白鲨》的成功使哥伦比亚影业公司追加了《第三类接触》的电影预算。
评价
《 大白鲨》自发行后,多年来经常被影评人和业内专业人士评为历史上最优秀的电影之一。影片在票房收益上的表现同样优秀,是世界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
在烂番茄网站上的99条评论中,97%的评论家对这部电影给予了积极评价,用户评价平均得分为90/100分。在Metacritic网站上,根据主流评论家的21条评论,这部电影获得了87分(满分100分)的高分,获得了评论家们的普遍赞誉。在中国内地的豆瓣网上,获得了7.8/10的分数,被认为好于93%惊悚片以及86%剧情。
《芝加哥太阳时报》的罗杰·伊伯特评价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是一部轰动一时的动作片,一部恐怖惊悚片……这是一部和《驱魔人》一样可怕的电影,但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恐惧。”
部分评论家称赞了斯皮尔伯格出色的恐怖氛围营造手法。《卫报》影评人德里克·马尔科姆评价道:“这是一部‘令人崩溃的娱乐作品’。”德里克·马尔科姆认为,《大白鲨》令人恐惧之处在于影片中看不到的威胁,这比肉眼可见的威胁更令人忧心忡忡。
《纽约日报》的凯瑟琳·卡罗尔评价道:“斯皮尔伯格对于这部电影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他让观众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那些被证明是误报的可怕时刻而紧张(例如,在水中的黑色“鲨鱼鳍”,其实是女人的浴帽),而对真正的冲击却完全没有准备。”
特蕾丝·拉克森评价影片:“作为一部电影制作,在没有数字特效的帮助下,《大白鲨》仍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尽管是一部 47 年的电影,但悬念、情感和动作都在那里,而且感觉很相关。针对攻击的内在本能,特别是来自未知的攻击,是人类将始终努力解决的问题。它激发了从僵尸电影到怪物故事再到外太空冒险的一切。这样一来,《大白鲨》依然是经典,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故事。”
也有影评人并不看好《大白鲨》,《洛杉矶时报》的查尔斯·尚普林就给出了较为负面的评价,认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有处理好影片中的人物关系:“这是一部粗制滥造的剥削性作品……尽管年轻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表现出了处理大场面的天赋,但电影中人与人的斗争远不如在人与鲨鱼的对抗上成功。”
衍生与续集
《大白鲨》上映后,环球影业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周边产品,其中包括T恤衫、沙滩毛巾、充气鲨鱼以及用鲨鱼牙齿做成的首饰。
电影的续集《大白鲨2》《大白鲨3》《大白鲨4》也分别于1978年、1983年、1987年陆续上映,但都反响平平。此外,众多影片都表现出对《大白鲨》的致敬,如1995年布鲁诺·马泰拍摄的《新大白鲨》、2018年上映的《巨齿鲨》等影片。
参考资料
大白鲨 (1975).1905电影网.2022-11-22
节目时间表 2006年01年14日 星期六 CCTV-电视指南.央视网.2024-03-26
大白鲨 (1975).1905电影网.2022-11-22
约翰·威廉姆斯音乐风格分析——以斯皮尔伯格影片为例.[J].电影评介,2010,(08):53+110.2023-03-14
《大白鲨》中的配乐.[J].北方音乐,2014,.2023-03-14
“拯救”中的情感与哲思——浅析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中的“拯救”主题.[J].大众文艺,2014,(23):16-17.2023-03-14
斯皮尔伯格艺术论.[D].王珠银.南京师范大学.2006.2023-03-14
汪春蕾.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的演变.[J].当代电影,1988,(06):60-70.2023-03-14
陈勇曦.浅析斯皮尔伯格电影叙事中的好莱坞元素.[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66-67.2023-03-14
刘岩,张国庆.论斯皮尔伯格电影作品的叙事特征.[J].电影文学,2016,(08):91-93.2023-03-14
吓了我们四十多年,当初差点逼疯导演.环球银幕.2022-11-22
大白鲨 Jaws (1975).豆瓣电影.2023-07-12
SFA·院线 |《巨齿鲨》算里程碑吗?.上海电影资料馆.2022-11-22
大白鲨2 Jaws 2 (1978).豆瓣电影.2022-11-22
大白鲨3 Jaws 3-D (1983).豆瓣电影.2022-11-22
大白鲨4 Jaws: The Revenge (1987).豆瓣电影.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