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兴
王文兴(1927年10月17日—— ):11出生于江苏省萧县(现属安徽省萧县),祖籍山东省临沂市,中共党员,环境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56年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1957年毕业后进入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工作,并担任研究室主任;1976年起从催化研究转向环境化学研究;1980年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任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委会主任、学术顾问。主要从事环境化学研究,包括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是中国大气环境科学的开创者之一,中国大气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参与了中国大气环境科研从无到有、从初创到深入的全过程,对中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与控治、大气酸沉降化学作出过重要贡献。:329-330《中国环境科学》杂志主编,国际大气科学与空气质量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tmospheric Science and air quality,国际 ASAAQ) 组织委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获得首届环境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得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人物生平
出身耕读世家
1927年,王文兴降生到耕读世家吕里王氏。吕里王氏是《二十四孝》“卧冰求鲤”故事中的孝子王祥的后人。高祖父王柱是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年)辛巳科的举人。曾祖父王麟章,曾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取了秀才。他们都是被载入《同治续萧县志》的饱学之士。父亲王振坤上过六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王文兴降生的这个年代,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水旱灾害频繁,王家已经家道中落,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他降生的具体日期也无处查询。王文兴只知道自己属兔,后来他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10月17日是他自己给自己选的生日。受祖上耕读传家的家风影响,在王文兴童年时,尽管家里常常食不果腹,家里人还是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们去上学读书。:9-12
坎坷求学之路
断断续续的小学
1934年,王文兴7岁,家里已经典当了最好的两亩良田,供他的大哥王再兴去读书,再也没有经济能力供其他孩子们上需要学费的学。王文兴就拎个小板凳,搬个“马”(方凳)当书桌,到邻家一间小小的天主教堂去上学。教徒马相模不传教,反而免费教书、发放课本。王文兴在那里断断续续上到二年级。1937年暑期,大哥王再兴毕业当了老师,家里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王文兴转入彭新庄正规小学三年级。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了,中国陷入漫长的中国抗日战争。其中最大的两次战役:淞沪会战和台儿庄大捷,战场离王文兴家只有30千米。1938年5月19日,徐州市沦陷,小学停办,王文兴上了一年的学,就没有学可以上了。他找到了一本《算术指南》,自学数学。沦陷三年,他自学三年。《算数指南》让王文兴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17
辗转流离的中学
1941年游击队政府创办萧县县立临时中学,且学生的食宿都免费。14岁的王文兴得知消息,他五更动身,绕过日寇炮楼,紧赶着走了一天的路到达学校,成功考入初中一年级。由于日寇的频繁扫荡,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42年3月,临时县立中学的师生从沦陷区步行四天,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到达中国军队占领的安徽太和县城西徐禅堂村。在这里王文兴考入初中二年级三班;1942年9月,学校搬到太和县城内山西会馆,战时物资缺乏,学生们一日基本只开两餐,甚至有时仅开一餐。:18-22
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王文兴和同学们始终学习精神高昂。1944年6月王文兴初中毕业,以第16名的成绩考入国立第二十一中学高一甲班。1944年1月,日寇实施“一号”作战计划,太和县陷于日寇包围之中。8月国民政府命令学校西迁。同年10月11日,王文兴和老师同学开始了历经10个月艰难而又危险的两千里徒步西迁”长征“。1945年8月到达西迁终点站蓝田县。1946年暑假,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一年,国立中学作出统一决定:学校回迁。国立第二十一中学迁回徐州市,改名江苏省立连运中学,王文兴在换了新名字的母校读完最后一年高中。:22-26
求知若渴的大学
1947年夏末秋初,王文兴考入了安徽大学数学系。1948年7月,王文兴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习。自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内战爆发开始,学生运动、校园处于半停课状态,安心学习成为一种奢望。1949年3月王文兴决定与同学到解放区求学。他们秘密北上,投奔解放区后,一位县长接待了他们,并给他们开具了一个特殊通行证,一路上都有人接待提供便餐宿食,顺利找到华东军政大学,王文兴进入数理系。但是王文兴由于肠胃炎复发回老家休养,只读了很短的时间,华东军政大学奉命迁往江南,他的大学生涯暂停。:27-33
1949年夏季,王文兴考入山东大学,成为该校数学系大二学生。22岁的王文兴决定畅游学海的时候肠胃炎复发。为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多做锻炼多多运动。他看到化学专业的学生每天忙于各种实验操作,身体活动的机会很多,就从数学系转到了化学系。而后三年,是王文兴求知若渴的三年。三年没回一次老家,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与研究。:33-39
主要经历
工学相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急需人才,山东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国家需要的地方。1952年9月17日,王文兴被分配到哈尔滨市重工业部基建公司。1953年3月,王文兴被调往沈阳技术干部学校,协助组织做党团的工作,兼任团分总支书记、工会主席等。1954年1月,中央号召青年学生技术归队,王文兴被调到沈阳化工综合试验所物化室,在吴冰颜主任的指导下筹建催化实验室。1955年组建催化研究组,王文兴任组长,这是化学工业部(以下简称化工部)第一个工业催化科研小组。当时国家号召青年向科学进军,向苏联学习,王文兴带领科研组人员突击学习俄语,每天背诵一百多个单词,很快就能阅读俄文资料,拓宽学术视野。在这个物化室,王文兴第一次开始了针对催化化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40-42、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
1956年3月,王文兴被派往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班学习进修,得到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指导,其中有化学家唐敖庆院士。3月28日,王文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7月,王文兴进修结束,回到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42-44、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
1959年9月,王文兴被派往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Физико-хим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 Л. Я. Карпова)进修,主修催化动力学,得到苏联催化化学领域的学术权威鲍列斯柯夫的指导。1960年9月,王文兴离苏回国,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立了电磁流动循环法研究催化反应动力学实验装置、放射性元素14C研究有机化合物催化氧化反应机理试验方法。1964年,王文兴任北京化工研究院物化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和主持下,该研究室的实验设施、人员配备、研究水平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1963年,设计并搭建国内第一台傅立叶红外测量装置。业余时间开始翻译俄文《烃类的多相催化氧化》一书。:50-51、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王文兴调入他妻子工作的天津化工研究院。两人两地分居八年,相聚九天,王文兴被派遣支援“三线”建设,到兰州研究所搞基建,任“兰州24号信箱”技术副所长。:52-54、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
1969年秋,王文兴申请回天津研究所。1970年,王文兴回到天津市。当时“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王文兴暂时停下了科研脚步,通过广播电台自学日语,翻译了俄文著作《烃类多相催化氧化》,后来参与翻译日语著作《触媒变览》。:52-54、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
半路“转行”
20世纪70年代初期,恢复了工业生产,大型化工项目工程开工建设以及社队办厂的兴起,中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却又基本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研究,相关技术人才十分欠缺。1973年6月3日国家派出一个环境科学技术考察团赴英国考察,王文兴被选中成为考察团中的一员。:55-56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环境考察中,令王文兴印象深刻的是:曼彻斯特保留的在一条工业革命年代被煤灰烟尘熏得黢黑街道;苏格兰王国化学家罗伯特·A·史密斯研究曼彻斯特郊区空气污染,测定降水酸度并分析降水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被煤烟型大气污染200多年的伦敦,通过20年的治理,到处空气清新;被当做排污明沟的泰晤士河,通过日处理量达300多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于养鱼、灌溉、生态保护等——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件新鲜事。他看到了伴随工业发展产生的难以置信的环境污染,也看到了女王陛下政府与民众治理环境取得的成就和进展。:55-70
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环保刚刚起步的阶段,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由于一年前,王文兴参加了国际环境科技考察团且是天津市的唯一代表,因此,上级组织部门一纸调令,任命王文兴担任天津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改为天津市环保局)副主任。王文兴再次离开他心爱的催化专业,干上行政事务。王文兴一边干着行政事务,一边继续看以前的化学专业书籍,跟着广播学日语口语。:71-72天津是个老工业城市,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里经常烟气弥漫。王文兴提出治理天津的大气污染,成为天津大气防治污染第一人。:73-76
1979年3月,王文兴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常务理事、环境标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受学会委托组建《中国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挂靠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并兼任编辑工作委员会主任。:80-83
1980年春,王文兴率领代表团分别到日本、美国考察环保经验各一个月。1981年王文兴带着120多研究人员赴兰州市开展《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的科研任务。:90-93同一时期,王文兴带领课题组进行《太原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项目,在太原首次实施大型地空垂直综合观测:124-129。在这两个项目都在1984年9月完成。:90-93、124-129在这多地奔波做研究的1983年3月,王文兴调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9月,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80-89、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
酸雨攻关
1981年开始,王文兴先后担任“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到“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主持工作和酸雨研究课题组的组长。1993年离休后还参与“九五”科技攻关和国家“973”(2005-2010)酸雨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研究。:145
1984年和1986年,王文兴两次带队赴美国进行酸雨研究专项考察;1985年8月20日,王文兴作为负责人签署了《我国酸雨的来源和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研究项目的合同。1987年10月完成了这项研究。:145-247
1989年11月,王文兴应邀参加在美国召开的项目总结报告会:国际酸雨会议。:145-247
1998年王文兴主持的《我国酸沉降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47这是中国环境科技领域第一个,也是截至2015年唯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11月,王文兴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250
老骥伏枥
2002年,王文兴担任四川大学名誉教授、山东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兼职教授;2003年,王文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特邀顾问,安徽生态省建设顾问,山东大学环境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导师;:252-2902005年,王文兴担任国家“973”酸雨项目管理办公室专家;2010年,王文兴受聘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2012年,王文兴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科学顾问;2016年,王文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我国东部沿海大气复合污染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项目顾问。:附录一 王文兴年表年岁虽长,王文兴一直“说:“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但我还想再干几件事”,拒绝”卸甲归田”。
主要成就
在催化领域
20世纪50年代,王文兴在化工系统建立催化研究室,首先在中国应用电磁泵流动循环法和标记放射性14C示踪法研究烃类多相催化氧化反应。:11971-1978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工业催化领域的著作《工业催化》,对烃类氧化工业催化剂的研制具有指导意义。:77
在大气环境科学领域
王文兴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建立了国内首套带有真空系统、长光程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光化学烟雾箱:107;野外观测发现臭氧O3浓度随边界层高度变化规律;得到了全国酸沉降时空分布规律,并在东北地面和山上首次发现强酸性降水,查明了来源与成因,推动了中国大气环境立法。:1、90-93、105-290
在大气环境容量、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降水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建立了各种室内、室外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和煤烟型污染的规律;将量子化学引入环境科学领域,在山东省率先开展PM2.5研究。:105-290、312-319首次在太原地区发现煤烟型城市的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粒子和气体生消转化规律。:1、89
具体表现在:1981年开始,王文兴先后担任从"六五"到“九五”的酸雨科技攻关项目组长,领导、组织、实施,并亲自参与现场观测和实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大气光化学污染规律和防治对策、煤烟型大气污染与防治、大气环境容量、酸沉降化学等,搞清楚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酸度和化学组成的时空分布。:71-247
1981年,作为国家项目《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氧化剂污染控制对策的研究》课题组的主持人,他与课题组成员观测取得10万多个大气污染测试数据和1万多个气象观测数据,首先发现我国兰州是石油化工型光化学烟雾,并提出相应对策。该项研究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中国环境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90-104
1981-1984年9月,王文兴带领课题组进行《太原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项目,在太原首次实施大型地空垂直综合观测。该项目获得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24-129
2004年,王文兴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量子化学计算在环境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其中的一项成果是研究发现了二噁英的形成机理及其动力学性质。:324-329
2005年,担任山东省《山东地区大气PM2.5污染特征、来源及形成机理》课题组长,研究结果明确了环渤海地区PM2.5的来源及影响其浓度变化的大气过程,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67-269
截止2008年3月,王文兴院士撰写、编著了多部学术专著,发表150多篇(包含合作)学术论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承担的主要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主要著作
人才培养与公益
王文兴认为作为青年教育者、青年研究者取得成功应该具备的四个要素:从事科学研究要有远大的志向;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要坚持;对于自己确立的方向、从事的工作要坚持,不要见异思迁;实事求是,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要妄想,不要脱离实际。:3、312-323截至2019年,王文兴已指导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40名。:3、312-323学生张庆竹在王文兴的亲自指导下,已在EST发表论文十几篇,在环境量子化学研究方面已居世界前沿,成为环境研究院学术领军人物。2011年,王文兴指导的博士生屈小辉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王文兴曾以每年5000元人民币长期资助一位来自家乡的经济困难学生,直到那位学生毕业;曾帮多位学生和职工解危济困。2005年,王文兴捐献个人积蓄40万元人民币,设立“王文兴院士环境科学奖学金”以帮助刻苦却家庭贫困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312-323截至2015年,已有18名硕士生、9名博士生获得了奖励资助。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王文兴院士长期致力于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从酸雨到霾,扎根大地,守护蓝天。他做事认真负责、亲力亲为,对人和渴谦逊、善于合作,是环境科研工作者的惜模。:封底(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评)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在王文兴院士领导下参加我国酸雨研究,相识近40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心胸坦荡、谦虚谨慎,甘为人梯、提携后学;他对科学研究求真务实、细致认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他老骥伏柄、孜孜不倦,淡泊名利、爱国奉献;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封底(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评)
王文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环境化学家。早年从事物理化学研究,由于国家需要,多次调动工作,20世纪70年代转向环境科学。他为人谦和正直,治学严谨刻苦。他是我们事业的领头人,更是我们做人治学的楷模;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悉心培养了几代人。他的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封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柴发合评)
参考资料
王文兴:“半路出家”的大气环境研究先行者.人民网.2022-12-07
王文兴:植根大地 守护蓝天.中国工程院.2022-12-08
院士名单 王文兴.中国工程院.2022-12-07
年过半百再启新征程——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中国科技部.2022-12-30
王文兴:让雨滴来讲述“降魔”故事.中国科技部.2022-12-30
王文兴.中固工程院院士馆.2022-12-30
环境科学界的不老松(逐梦英才).中国科技部.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