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
太和县是中国安徽省阜阳市的下辖县,古名鹿上、邢丘、丘,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东邻涡阳、利辛,南靠颍泉区,西与界首市接,北与州市为邻。。县政府驻地为太和县政府办公楼五楼。太和县总面积为1867平方千米,下辖31个乡镇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4年2月,太和县户籍人口为177.97万,常住人口136.9万。
太和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地面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大平小不平”之势,有颍河、茨河、西淝河、谷河等河流。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105国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太和县内纵横交织,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千米,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太和县自秦朝置县,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太和县,寓意太平祥和。太和县四大支柱产业为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再生、发制品、工业筛网。2023年太和县地区生产总值530.5亿元,同比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亿元,同比增长10.8%,总量稳居安徽省县域第一。
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该县还有七处故城遗址、五处古文化遗址和元代文庙建筑群等古建筑。截至2024年2月19日,太和县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包括太和清音、太和狮子灯等;市级项目3项,包括太和剪纸等;县级非遗项目50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
历史沿革
先秦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三年(前639),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曰“南有新”,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前253),由陈迁都巨阳。
秦汉至南北朝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郪。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205),益封夏侯婴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186),封赵王张敖之子寿为乐昌侯。宇文赟地节四年(前66),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刘秀建武十一年(35),封岑彭子岑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以军功封郭亮为新郪侯。汉章帝建初四年(79),徙封殷后宋公于新郪。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隶属亳州市。
晋废细阳。宇文邕泰始二年(266),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唐至宋元
唐贞观元年(627)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市),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于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1131—1162)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复置县,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清
明洪武三年(1370),改“泰”为“太”,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亳州市。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7年1月,县境北部属鹿亳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5月,恢复太和县。
1948年全境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8年12月与界首市合并为首太县。
1959年4月,撤销首太县,恢复太和县,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96年,阜阳撤地建市,属阜阳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5 度25 分至115 度55 分,北纬33 度04 分至33 度35分。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郸城县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86 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 公里,东去津浦路之蚌埠209 公里,西去平汉路至漯河210 公里。县境南北长52 公里,东西宽60 公里,面积1822 平方公里,占阜阳市域总面积的18.6%。
气候条件
太和县地处田原大陆东部,气候按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温润地区,又接近北亚热带气候,实质是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其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但因处在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天气往往变化无常,低温、连阴雨、旱、涝、冰雹、霜冻和大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年平均气温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热,平均27.9℃,年温差27.2℃。年极端最低气温-20.4℃,极端最高气温41.4℃,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4天左右。
县域内年平均降雨量830.1mm左右,雨情不稳定,由南向北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有季节性变化,而且年季间差异很大,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涝灾害。
地形地貌
太和县境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黄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始于刘彻元光三年(前132 年)以来的黄河多次泛滥淤积而成。境内地势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 米),东南低(海拔30.5 米),高差5.55 米,自然坡降一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类,可分为剥蚀堆积河间平原和最新泛滥带。削蚀堆积河间平原广泛分布在河间地区,由青黄杂色亚粘土构成,顶部有50 厘米左右的黑色风化壳,地表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最新泛滥带分布在沙颍河、茨河沿岸,基本与河流流向一致,呈狭窄的条带状分布,宽2~5 公里,为沙颍河、茨河洪水期泛滥堆积物。
地震裂度
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太和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
地表水系
太和县有三大水系,即颍河水系、黑茨河水系、西淝河水系。其中颍河流经税镇、旧县、城关、赵集至界牌集入颍泉区,境内河道长度40.5km,流域面积275km2。黑茨河流经清浅、关集等乡镇后入颍泉区,境内全长78.9km,流域面积1062km2。西淝河是与亳州的分界河,境内长47km,流域面积529.9km2。
地下水
太和县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Ca型为主。地下水类型为单一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其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联系程度及含水层埋藏深度可划分为浅、中、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潜水—微承压水)赋存于50m以浅的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地层;中层地下水由中、下更新统组成,埋深50~150m、深层地下水为上第三系组成,埋深大于150m。
土壤植被
太和县境内,土壤分为两个土类:砂黑土、潮土;4个亚类:普通砂礓黑土、碱化砂礓黑土、黑潮土、碱化潮土;11个土属:砂礓黑土、砂礓黄土、青白土、砂礓土、淤黑土、白碱土、淤土、两合土、飞沙土、花碱土。境内土壤类型划分3个地区,一区:以沙土、两合土为主和部分淤土,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南部金庄、界牌、城北、镜湖、张路口、大庙、陈新、李阁、肖口、税镇、旧县、八里、郝庄等地,该区主要发展粮食、棉花和泡桐生产,兼顾香椿、中国樱桃种植。二区:多为黄泛冲积淤土,分布地县境西北部王阁、李台、李兴、陶洼、双庙、清浅、谢寨、茨北、叶塘、倪邱、许寨、大庙、黑虎、张阁、胡集等地,该区以发展小麦、大豆为主,并积极发展棉花、林业生产。三区多为砂礓黑土和黄土,主要分布在县境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关集、阎庙、唐璐、草寺等地,主要发展小麦、黄豆和玉米生产,逐渐建成烟叶基地,并逐步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
太和县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较高。70年代小麦种植面积较大,春、夏季种植覆盖率为80%,秋冬季覆盖率为约40%。进入80年代,由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春秋季种植覆盖率提高到85%,秋冬季提高到60%以。全县有林地面积50.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00万m3,森林覆盖率达17.9%,林木绿化率超过20%。
旅游资源
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有沙颍河中国湿地公园、太和温泉度假村、镜湖公园、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太和文庙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太和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人民中路46号。
政治
太和县主要领导:
人口民族
人口数量
截止2020年11月1日,太和县常住人口为1379982人。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702513人,占50.91%;女性人口为677469人,占49.09%。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70。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32037人,占24.06%;15-59岁人口为804500人,占58.3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3445人,占17.6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 202061人,占14.64%。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14876人,占44.5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65106人,占55.44%。
民族
太和县是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有回、满、蒙等26个少数民族,全县有26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其中回族最多,占全县少数民族的98.6%,30%左右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太和县4个乡镇的35个民族自然村,其余70%左右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县城的4个民族社区。
经济
综述
太和县有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再生、发制品、工业筛网四大主导产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家,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2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5家。2013年,太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2014年,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015年,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桔梗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和安徽省“十大皖药”。在《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21)》中,太和县位居安徽县域产业竞争力第6位、县域投资环境竞争力第7位。连续三次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
截至2023年,太和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5亿元,增长5%;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61.8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亿元,稳居全省县域第1,增长10.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388元、18454元,分别增长5.4%、7.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亿元,增长18.4%。
第一产业
2022年,太和县粮食播种面积296.3万亩,粮食产量100.7万吨,比上年增产0.3%。其中,小麦70.9万吨,玉米18.7万吨,豆类10.6万吨,薯类0.5万吨。油料产量8173吨,增产5%。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生猪存栏48.7万头,增长13%;生猪出栏90万头,增长4%。肉类总产量11.6万吨,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8.2万吨,增长5.1%。
2022年,太和县水产品产量1.2万吨,增长4.3%。
第二产业
2022年,太和县30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分行业看,2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6个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食品制造业业增长43.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7%,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9%,医药制造业下降4.6%,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下降3%。170家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75.8%,增长4.2%,其中现代医药产业增长3.6%,绿色新能源产业增长10.8%,发艺文化产业下降3.5%,工业滤布产业下降5.1%。全市“13581”龙头培育企业实现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39.6%,增长8.9%2022年,太和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1.6亿元,增长22.4%。
2022年,太和县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亿元,增长2.8%。
第三产业
2022年,太和县服务业增加值249.6亿元,增长4.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6.2%;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5.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长3.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6.5亿元,下降0.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1%;金融业增加值28.6亿元,增长4.4%;房地产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3.2%。2022年,太和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9.8%。
2022年,太和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3亿元,增长4.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8.1亿元,增长1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6.2亿元,下降19.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373.8亿元,增长5.1%;餐饮收入50.5亿元,下降2.2%。
2022年,太和县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下降15%。其中,出口2.7亿美元,下降9.3%。
2022年,太和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20亿元,下降4.6%。2022年,太和县商品房销售面积105.5万平方米,下降0.3%;商品房销售额65亿元,增长6.4%。
2022年,太和县邮政行业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3415.9万件,增长37.8%。快递业务收入13980.7万元,增长19.7%。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8.2%。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35.8万户,比上年增加14.4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4.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6万户。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37.8亿元,增长13.9%;人民币贷款余额517.4亿元,增长15.1%。
文化
文物古迹
早在新石器时代,太和县境内就有原始先民繁衍生息,创造了发达的原始农业文化。先秦时期,太和是沟通中原与东南地区的战略通道,春秋鹿上是著名的诸侯会盟地与汇通四方的重要驿站,战国新郪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钜阳是楚晚期暂迁都会。两汉之际,王公列侯封食本境,名贤大儒见诸史册。三国时期,太和是曹魏政权着力经营的腹心要地和邓艾穿渠屯田的富庶名区。隋唐两宋,太和居淮颍漕运要道,舟车四达,农商并兴,物阜民丰。元明清时期,太和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文治武功称著天下。近代以来,太和人民忠勇大义,全民抗战,拥军支前,谱写了迎接曙光的英雄战曲。
截至2020年,太和县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14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博物馆馆藏文物(可移动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文物99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县级四次申报公示,目前建立县级非遗项目50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十大类,拥有省级项目5项,分别是:1、太和清音;2、太和狮子灯;3、细阳刺绣;4、太和武当太极拳;5、坟台唢呐。市级项目3项,分别是:1、太和剪纸;2、太和贡椿制作技艺;3、细阳锣鼓。
目前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其中太和清音2名:张洪奎 谢树英(女);太和狮子灯1名:薛程(回);细阳刺绣2名:苑玉玲(女)白丽(女);太和武当太极拳1名:杨春;坟台唢呐1名:王飞龙;阜阳市剪纸:任怀俭。市级传承人7名,太和清音:于飞 高虎 ; 坟台唢呐:周溜溜 ;太和贡椿:高俊英 ; 细阳锣鼓:哈继文 李洪杰;太和剪纸:韩萍。批准成立6处市级非遗传习所。
太和非遗门类分布比例如下: 民间文学14%,民间美术4%,民间舞蹈10%,曲艺6%,民俗音乐占6%,民间杂技2%,民间手工技艺38%,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0%,其他10%。
传统体育竞技--太和武当太极拳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一支直接承传于道门古老的太极拳门派,与当今各派太极拳没有传承关系,拳理拳法、功理功法与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大差别,由于道门秘传的原因,在传代上有的严格规定,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濒临失传。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我国道家修炼文化中的珍品,无论是它的拳理和拳法上都是与众不同的。是以道家理论指导修炼的法门,把拳法、道法融入人体修炼之中。使之拳道合一。
行功走架以静为始,调和阴阳,以松入柔,运肌成刚,筋如弓弦,骨如弓背,意如五行。阴长阳短,阳拔阴缩。意透气力催,骨开筋纯钢,处处皆争力,起点柔,落点刚,气沉丹田尾骨张。
太极身立平准,要以脐门(肚脐,命门)为中准。虚领含拔,周身阴阳相争。动动有方圆,动动不离缠旋,缠象,缠身,缠骨,缠筋,伸筋拔骨,缠拧卷放,是本门太极拳势的特点。
民间舞蹈--太和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节、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后来,家族中一直把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民间音乐--坟台唢呐
坟台唢呐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来自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流传的过程中,吸收了该地区流行的梆子戏、坠子、清音、曲剧、泗州戏等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2006年,坟台唢呐被列入首批县级非遗名录;2016年,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晋升为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才有了“安徽唢呐看太和,太和唢呐数坟台”的美誉。
传统手工艺--细阳刺绣
细阳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又有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卞绣的粗狂与古朴。针对绣面景物与寓意的不同,采取相应针法。绣品精细规整,色彩浓艳,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坚牢。
细阳刺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所绣图案多用一些隐喻的象征性的图形,以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为主,运用不同的针法,突出主题,表达美好愿望和向往。
细阳刺绣地处中原,所绣作品多与当地文化相融,老年用品以“福禄寿”为题材,祝愿老年人健康长寿,针法多用打籽绣;儿童用品多以“狮子、老虎、五毒”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小孩健康成长之寓意,针法多用贴布绣;新婚夫妻喜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鲤鱼闹莲”的图案,期盼家庭和美,多子多福,针法多用辫针绣与麻衣绣。
细阳刺绣作品人物肖像、布帖绣12生肖多次荣获省内外奖项、传统绣品“云肩”、“虎头帽”、“虎头鞋”等多件作品被海外收藏家珍藏。
曲艺太和清音
太和清音,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据《清音筝谱》记载:元末明初,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
太和清音2006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太和清音传承走进学校,太和县政府为清音基地在太和二职高成立授牌,2017年太和二职高被评为市级传承基地。
传统手工艺--太和贡椿
太和贡椿简称香椿,又名香椿叶,是安徽省名特产品,相传已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太和县志》对太和椿芽有如下记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尤以谷雨前椿芽品质优良,芽头鲜嫩,色泽油光,肉质肥厚,清脆无渣而被称为“太和椿芽”,佳誉驰名中外。
太和贡椿制作方法源于民间,吸收当地的百姓智慧结晶,形成当地独具特色的产品。
太和贡椿腌制后,储存日久,常年即可食用,且味道鲜美如初。
太和贡椿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均能保留自己的营养价值、药理功效和保健作用。
太和县阳初香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太和椿芽为原料,在传承人高俊英老人的帮助下,公司开发研制的系列产品20多种,产品远销海外及周边省市,销售收入高达亿元。
民间美术--太和剪纸
剪纸艺术以其简便的材料,易行的工艺手段,形简意深,充盈舒适,造型夸张,传神抒情的独特表现形式,寄托和传承着几千年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历史情思。
剪纸艺术采用剪、刻、染等方法,通过镂空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创作出各种形象、趣味的艺术作品,创作者通过心中所想,随着用剪的过程,不需经过细致的底稿和繁琐的修饰,而是随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富于用剪的过程,就如同画家手中的笔,古代剑客手中的剑,龙飞凤舞,若影蛇形,所过处,如繁星点点,似飞花片片。
民间音乐--细阳锣鼓
细阳锣鼓,铿锵有力,锣鼓点和响亮的锣鼓等铜器融为一体,加上清脆明亮的竹笛唱和。其节奏明快,音乐悠扬动听,产生了极大的审美效果。遂之宜用于商业活动,逢年过节各种喜庆活动,民间文艺的演出活动。当时太和县“五门五关”均出现了民间文娱团体,每年春节至正月十五,西关竹马灯,南关肘歌,小南门“拉秦桧”,东关狮子灯,北关小车子旱船等,这些文娱团体彩灯演出均少不了锣鼓的伴奏伴唱。
当时常演奏的锣鼓节目有:常锤、七子锣、状八、马牌子、狮子滚绣球、紧急风,传统曲目有《笛笛经》《捕蝴蝶》《五圣佛》《小十番》《闹京节》等。
太和县非遗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对全县50个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对省市级项目直接由县非遗保护中心直接实施做好重点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对县级非遗项目实施属地管理,由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保护传承,并取得一定成效和成绩。
2014年,新创曲目《让座》参加首届安徽省群星奖,荣获三等奖,2016年,该曲目荣获安徽省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金奖;2018年,新创曲目《女儿情》参加中曲协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中,一举荣获“节目推荐奖”和“新人入围奖”两项国家级大奖,同年,在参加沪浙苏皖四省市优秀曲目展演中,太和清音曲目《女儿情》《水调歌头》分别又荣获“汇善汇美表彰(一等奖)“出类拔萃表彰”(二等奖)优秀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太和清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饮食
太和县境内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红芋为主,饮食习俗历来以面食为主。一般一日三餐,早、晚饭多为稀饭、馍,午饭多为面条之类。面食种类很多,如卷子(也称馍)、油饼、菜馍、锅巴、包子、糖包、烙馍、枕头馍、面条、面叶、格拉条、拉面、刀削面、麻糊、油条、油酥烧饼、油茶(太和称辣糊汤)、豆腐花、彩色水饺等不下百余种。
20世纪50—70年代,红芋成为农民的主食,一日三餐离不开红芋,民间流传“红芋面,红芋馍,离开红芋不能活”之说。
80年代后,城乡人民主食以小麦面和大米为主。豆杂面(豆面、小麦面、高粱面、红芋面混合而成)擀面条,农民多作为午饭。过去,本地人早饭多吃自腌腌咸菜和酱豆。冬天有一种常备的腊八菜,以胡萝卜、葱、蒜等加醋、盐闷制而成。特别是农家自制的臭豆腐,用香油调匀,味道甚为可口。农家早晚以自家腌制的咸菜(酱豆、萝卜干、雪里蕻、腌辣椒之类)佐餐,午餐多是炒些萝卜、白菜、豆芽、阳芋、芹菜、豆腐一般的蔬菜。只有待客或逢年过节时,才买肉杀鸡,吃点鱼肉。
90年代,肉蛋之类的荤菜逐渐增多。城市居民的中餐菜肴较为讲究,一般家庭有荤有素。菜肴的口味一般偏爱咸辣。随着生活提高,饮食结构有所变化,长年吃小麦面和大米,平常日子也吃些肉类。
进入21世纪后,境内城乡之间在饮食上差别逐渐缩小,主要体现在菜肴的多少,食米的多少以及口味的追求方面,鸡、鸭、鱼、肉长年不断。
馍类的种类很多,由蒸馍(半圆形,通常春节时食用)、卷子(似长方形)、发面花卷(由一层麦面和一层杂面卷成圆柱形,用刀切成长方形)、饼子、油馍(饼)、烙馍、煎饼、菜馍等,因形状不同、做工不同而得名,在本地,馒头是最大众化的主食。
太和人爱吃烙馍。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擀成圆形,直径约20~30厘米,厚薄如纸,放在鏊子上烙成,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也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既有弹性又柔软。如果有鸡蛋、小磨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子上烙,就更好吃。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既软和又有菜香味。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多以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面团,略略拍按,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贴在锅内蒸熟。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杂面做成。随着杂粮在主食中日益减少,这种锅贴农村中也渐渐绝迹。
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有圆形和梭形两种,圆形太和称包子,长方形称角子。正月十五点花灯,要包角子。旧时,生活艰苦,人们吃的东西少,初冬,收红萝卜时便把萝卜叶留下,晒干,用来剁碎洗净包角子。角子个大,通常用直径15~20厘米、厚2~5毫米的面皮,馅料有荤有素,素包以各种干菜、青菜、豆芽、豆腐、粉条等,配以葱姜辣椒等调料包成,食用可口。
糖包用发面包入红糖或白糖,三面捏起,折成三角形,蒸熟即食,小孩最爱。
是太和人最喜爱的食品,多用麦面制作。面粉加水和匀达到一定的硬度和柔软度后,放在案板上揉搓、揉透,用擀面杖擀成大大的薄片,折叠后用刀切成细条状即为面条。1986年后,出现机械类的面条机,制作出的面条长短、粗细一样,称为挂面。有的食品厂也专门生产挂面,晾干后包装成一斤一卷在商店销售。
吃面条俗称吃汤,清水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开锅后放入面条,经两滚(水沸)或三滚(水沸)后用漏勺捞出,浇上醋、酱油、盐、味精即食,喷香爽口。
旧时,一般过年节才吃。饺子馅主要由猪肉和各种青菜,配以葱、姜、辣椒、芫荽等辅料,混合剁成泥状。用面擀成5~7厘米大小的圆片包成,用清水煮熟后即可食用。彩色水饺做工精细,程序复杂,用料考究。食用时蘸上酱油、醋、香油或其他香料,颇有风味。也有用鸡蛋、韭菜或其他青菜脱水后做馅的,称为素饺子。
是太和人最喜爱的早餐食品。用浸泡过的大米、黄豆,按一定的比例,经过石磨磨成浆,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熬制而成。盛在碗里,上面撒上厚厚一层配有茴香、丁香等多种大料煮熟的黄豆和香芝麻盐,醇香可口,回味无穷。
太和常见早餐食品之一。由粉丝、豆皮、花生仁、海带丝、木耳、生姜、烧烤面筋等,待熬至八成熟后勾入适量精粉,加以搅拌,然后兑入配好的调料及花椒粉、胡椒粉、精盐、酱油等,食用时也可加入豆腐花。
太和烧饼闻名全国,品种多样,有油炸烧饼(马蹄形)、油酥烧饼等。主要原料为面粉,辅料为葱、油、盐、芝麻等。以发酵面团揉入油酥擀制成饼后撒上芝麻,成形后放入烤炉烤制而成(所用的烤炉为圆柱形开口朝上大型煤火炉子),其中还可包入或咸或甜的馅料。太和烧饼中以原墙烧饼为佳,所以又有“无炉不太和,太和数原墙”之说。
80年代以前,由于受生活条件限制,太和人很少吃米饭。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米饭已成为太和人的主食之一。
馓子是面食的一种。把面拉成细细的面条,缠成一束,拉成细丝放在油里炸,即成馓子。 环饼可干食,也可与其他食物一起做菜做汤,还可放糖冲开水成馓子茶,是当地人平时或节日必备食品。
把添加芝麻、酥油和盐的面皮切成菱形,放在油锅里炸成焦黄,称“麻叶子”又叫“(芝)麻叶子”, 也是当地的传统食品,酥脆可口。
民俗
生育
女子婚后怀第一胎,临产前一月,娘家备上红糖、鸡蛋送至婆家,名曰“催生”。婆家以红鸡蛋相赠。催生除祝愿女儿分娩时平安顺利外,兼有为女儿补养身体的意思。
孩子生后第三天(也有七天的),父亲即去岳父母家报喜。生男孩则带书1本(红绳系之)、红糖2斤、单数红鸡蛋若干;生女孩则带红花1朵、红糖2斤、双数红鸡蛋若干。外婆见到礼物即知生男生女。
也称“送中米”,旧时通常孩子生后12天、女孩出生后9天,外婆家备上小孩衣物及红糖、鸡蛋、油条和几段彩幛等,装在专用的盒子里,贴上写有“x月x日喜封”的红对联抬着送去,以示贺喜。盒子分好几层,约一米半高,两人抬。一层米,一层面,一层红糖、鸡蛋,外用红纸封条,上披各色布料,红毛线和小孩穿戴衣物——小毛毯、包被子、虎头帽子、虎头鞋之类。抬起约有百斤,到男家门前不远处鸣炮以示来到,男家派人接迎。
这天,用艾叶、槐叶水为婴儿洗浴。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将带来的铜钱及龙眼、大枣、花生之类的喜果放人水中,边放边说些吉利的话,俗称“添盆”。之后由有经验的接生婆给婴儿洗身,边洗边唱:先洗头,做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再用姜片和艾团灸脑门和四肢关节,说这样能使孩子不得病,体格健壮。此俗流行不衰。
产妇分娩后一般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一般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能出门。妇女一月内不能串门。满月时,举行比较隆重的仪式来庆贺,设宴招待送粥米和送礼的亲戚朋友。这种宴会称为“满月酒”“请满月”。
接满月,又称“接挪窝”。婴儿满月,外婆家去人带一块二尺见方的红布裹着桃条,把女儿和婴儿一同接回住上十天半月,谓之“接满月”。去时,婴儿脸上抹点黑灰,回时脸上搽点白粉,俗称“黑脸去,白脸来,婴儿越养越富态”。外婆还送一只“头鸡”,用一块红布挖孔套在鸡脖子上;也有送“铰头羊”的。不管是鸡是羊,只能饲养,不能宰杀。旧时,头胎生女孩,娘家多在28天“接满月”,有“接得早,生个小(指男孩)”之期盼;头胎是男孩,多在一月零三天“接满月”,说是“一月零三天,能坐朝廷能做官”。
婴儿出生100天,给孩子剃胎发,给穿百家衣,戴百家锁,拍百日照。举行庆贺、祝福,称为“百日礼”。百家衣状如僧衲,集各种颜色的碎布头连缀而成。虽不一定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因为“紫”音谐“子”,紫色的布块就比较难找,谁也不愿把“子”送给别人,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说穿这种衣服可保小孩顺利成长、长寿,命大福大。百家锁是收集许多人家的金银(或铜),打一条项链,上面铸上“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的吉祥语,也叫“长命锁”,给孩子佩戴,喻义借百家福寿来增添孩子寿命。还有的家长向人求赏“赠金”,用百家金购白银,打造银锁套在孩子脖子上。病弱婴儿及独生子女多有佩戴。
寿诞
生日礼是指过生日的礼俗,旧时特指给50岁以下的人在其诞辰纪念日举行的贺诞活动(给老人过生日叫办寿或做寿)。一般家庭,父母等长辈给孩子送些礼物,如玩具、学习用具、食品、衣服等,也有的举办生日酒宴。年轻人往往将一些适合自己兴趣的娱乐活动融入其中,如举办生日舞会、晚会,或去歌厅唱歌。中老年人过生日,喜欢邀朋友来家打牌、搓麻将、喝茶、聊天、看碟片。送鲜花、生日贺卡、电视台点歌正成为人们给亲友庆贺生日的一种新形式。
寿堂 农村祝寿较为隆重,张灯结彩,家设寿堂,中堂案桌上摆满寿桃和吉祥植物之类的物品(如松柏枝叶),燃烛焚香。寿堂正墙上,挂一幅充满喜庆吉祥色彩的寿星图,图中老南极仙翁笑容可掬,头部隆起,一手拄拐杖,一手捧仙桃。如果为妇女祝寿,则挂年轻貌美、手提花篮或捧着仙桃的麻姑图像,或挂书有一个大大“寿”字的图案。寿堂两侧高挂亲友馈赠的寿幛、寿联,大都为金色或红色的纸质、布制条幅,色彩艳丽,写有各种祝寿长寿的吉庆语,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
拜寿 拜寿时,寿翁端坐正位,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跪拜,人们按顺序入堂行拜。儿子媳妇先向老人奉觞上寿,磕头行礼,然后依次轮到女儿女婿、孙儿孙女、侄子外甥,最后是朋友邻里。一般宾客以作揖方式致贺,口中说些表示祝福的吉利话,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健康”等。年龄幼小、辈分较低的孙儿孙女向祖父祖母磕头后,可得到—个红包,内装钱币若干,算是老人对小辈的赏赐。
寿宴 仪式结束后,主家向亲友们分送寿桃、寿糕之类的食品,分享南极仙翁的福气。招待宾客席宴的最后一道是面条。吃面条时,各人从自己碗里挑出面条数根,放到寿星碗里,说些“添福添寿”之类的话,叫“添寿”。碗里的面条不能盛满,因为“满”意味着“尽”和“终”,“满寿”为不吉语。
六十六 老人66岁生日时,女儿和至亲好友备上66个红点馒头、66个饺子或水饺、6 斤6两猪肉,以及糕点、酒之类礼物前往祝寿。俗称“六十六吃块肉”。女儿所送数量一般超过66个,以祝老人延年益寿。另外还给老人添新衣。老人家中设宴招待亲朋。
七十三 俗语说“七十三不死鬼来缠”;为度此劫,又讲“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窜”。老人吃条鲤鱼,即可度过生死关。因之老人73岁生日时,女儿和亲朋都备鲤鱼1条及馒头、扁食(彩色水饺)各73个为老人祝寿。
八十四 84岁属于龄,过去有此髙寿的不多。所以人们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请自己去”。遇此高寿,有条件的一般都要大办。
双寿 翁妪都在的,子女将父母的“祝寿”以老翁的生日举行同庆,俗称“做双寿”。一般是父母寿期相近,而且母亲又是父亲的元配夫人,子女才有这种举动。
丧葬
太和的丧葬仪式演化成新旧混合,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县境丧葬仪式大体程序为:老人去世后,制作孝衣帽、告丧、搭建灵棚、亲朋致祭、瞻仰遗容、设奠送葬,入土安葬等。
老人咽气后,要给老人先穿寿衣。儿子要赤脚、敞头到亲友家磕头报丧。待至亲朋好友全部到达,方可将遗体移于棺内。请阴阳先生看墓地、定坟向、确定殡葬日期。晚上移尸体入棺,盖棺前子孙绕棺一周,瞻仰最后一次遗容。然后用大铁钉钉紧棺盖,楔钉子时,长子连声呼喊: “躲钉啊,躲钉!”棺木以贫富而定,质地坚实为好,柏木、灰楸为上,桑木次之,再次为杨木、桐木等。棺木底、帮、盖规格为“四、五、六”寸、“三、三、四”寸、或“一、二、三”寸,多油漆成黑色。死人入棺后,背下置12枚钱,称为“垫被钱”,口内放一枚钱,称为“噙口钱”。棺前放一碗面条、一盏“长明灯”(旧时为煤油灯,现时多为电灯),子孙们轮流跪于棺道守灵。殡葬之前,亡人之子女每日晚列队到十字路口焚化某纸钱和泼面汤,说是给死者送路费,让死者吃饱上路。人死后,一般在家停棺三天再出殡,亲友前来吊唁,子孙要磕头致谢。
出殡时,棺离地,长子在棺前将一瓦盆摔碎,俗称摔牢盆。而后由长子扛招魂幡,在前面引路至墓地。
殡后的第一个七天(称一期,后同)、三期、五期、百日,儿女们都要去坟地焚纸祭奠。死者安葬后一、二、三周年,其子女和主要亲属去坟地烧纸祭奠。丧家三年内除夕门上不贴对联,或第二年贴蓝底白字联,第三年贴绿底黑字对联,联语多含孝道。三年内不办喜事。
2000年以后,农村通行新旧结合葬礼,对旧丧礼进行简化,出现“先火化”“后土葬”的双重葬仪。政府虽强力推行火葬,偷埋土葬现象依然存在。城市随着殡葬改革的实施,丧葬习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去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搭灵棚,接受亲朋好友祭奠,定日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戴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简朴、肃穆。在城镇,火葬已成习惯,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打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表达哀悼。
回民死后实行土葬,且速葬、薄葬,不信风水、不择吉田、不用棺木。人死后先将尸体沐浴干净,撒上香料、冰片,然后用新白布裹起,子女亲友绕尸体一周,作告别仪式后移尸于“塔卜”(尸匣),抬至主房门前,由阿訇念悼词,之后即将死者的衣物金钱等施舍给贫苦的人。然后将“塔卜”放在架子上抬到墓地,墓坑上面用砖砌拱形,北头用砖封住,尸体由南头缓缓放进墓内,头朝北仰卧,脸向西,以示亡人归根圣地,然后将墓封起。安葬毕,亲属一齐回到丧家,儿子望见家门哭着进家,家庭妇女一齐痛哭一场,俗称“送到坟地哭到家”。回民吊丧不带礼物,带包香沫或安息香缩合,不磕头、不行礼,可哭可不哭,丧家给一个孝帽和一个束腰带。死者入墓时,尸体必须着地,墓内不陪葬任何衣物。
春节扫墓祭奠是太和的习俗之一。扫墓活动共进行两次:一次是在除夕的下午,除夕之前;一次是在次日早晨,即在新年第一顿早饭后。人们以家族为单位,由大人们带领(一般都是男性),携带鞭炮和火纸去扫墓上坟。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寒衣节也是祭奠已逝老人的日子。
艺术
剪纸
太和剪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民俗的发展,在民间婚庆嫁喜时,剪纸在民间广为流传。老一辈剪纸艺术家王家和,生于1917年,自幼酷爱剪纸,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任中国剪纸学会理事,安徽省文史馆员,作品《清明上河图》代表阜阳市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赴京参展,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其作品《剪纸服装》获杭州市首届国际剪纸中国艺术节创新奖,《爱我中华》《富贵锦屏》等多次在全国获奖。进入21世纪以后,太和剪纸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了一批以韩萍、任怀俭等新一代剪纸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细阳刺绣
细阳刺绣源于宫廷,发展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地处中原,吸收东西南北文化于一体,因此,细阳刺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又有汴绣的粗犷与古朴。绣品精细规整,色彩浓艳,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坚牢。
细阳刺绣技艺繁琐而细致,是皖北独有的工艺制作,工艺水平的高低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细阳刺绣文化内涵丰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多用一些隐喻的象征性的图形,以花卉、虫鸟、动植物等表达人们期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以福禄寿为题材的绣品多用于老人,寓意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则以狮子、老虎、五毒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健康成长的寓意;新婚夫妻则用鸳鸯戏水、莲生贵子、鲤鱼闹莲的图案,寓意家庭和美,多子多福,最具有皖北的特色文化。
细阳刺绣技艺针法独特,集南北所长,至今保留原始的手工制作,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传承人苑玉玲作品云肩、猫头鞋、虎头帽等参加澳门、新加坡民间手工艺展览获奖,并被海外爱好者收藏,“虎头帽”绣品被北京市服装收藏家王金华先生收藏。2010年,细阳刺绣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塑
代表人物李浩华、桑成林、徐志强泥塑技艺较为突出。李浩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绘画和泥塑,少儿时期喜欢捏制一些家畜、禽、鸟之类,尤以捏制泥蛙擅长。人称“蛤蟆李”,投奔天津市“张明山”工作室学艺五年,创作了大量的人物、彩塑艺术作品,时常应邀国内外技艺展演。1998年,其雕塑《八仙》荣获中国民间文化中国艺术节民间工艺展二等奖。2008年,李浩华作品《铁拐李》参加安徽省民间工艺精品展获银奖。2009年8月,去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卢家大屋展演,澳门特区政府颁发了感谢状。徐志强,是中学美术教师,历时三年时间,于2008年塑出了“千蛙迎奥运会”的作品,在合肥市展出后,得到多家报业媒体的报道。
特产
交通运输
交通
公路
截至2024年1月,太和县公路总里程3420.4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6公里(南洛高速39公里,亳阜高速21.6公里,分别在三角元、苗集设出口),105国道、329国道116.604公里,省道4条195.017公里,县道14条160.017公里,乡道93条725.228公里,村道1689条2162.953公里。全县乡镇(开发区)驻地314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
铁路
太和县火车站始建于1990年,主要以货运为主。
太和东站位于太和县赵集乡,是商合杭高速铁路沿线重要的站点之一,总建筑面积21019平方米,为线侧平式车站,设一座天桥一座地道,两台四线。其中,站房面积1.5万平方米,以站台面为基准,架空层一层、地上两层,局部夹层。2019年12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
水运
太和县境内颍河40公里全通航四级航道,上游建耿楼枢纽一座;茨河70公里,下游10公里为六级航道。
运输
截至2024年1月,太和县道路运输企业205家。拥有货车1.6多万辆,客车369辆,出租车354辆,城市公交线路14条,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261辆,公交保养场2个。县城二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1个,五级客运站2个。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0条,投放班车253辆,全县建制村均通客车。有二级驾校1家,一类、二类、三类维修企业114家,汽车检测站3家。
社会
科技事业
2022年,太和县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10.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2.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3.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0.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6.5%。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1.5万人。普通高中73所,在校生10.3万人。初中62所,在校生7万人。小学232所,在校生13.2万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
体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拥有1个国家级全民健身馆、3个省级全民健身广场,310个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后举办“太和县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太和县气排球联赛、太和县县直职工气排球大赛、太和县中小学生足球联赛、承办了2022安徽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2022安徽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两场省级赛事。省十五运中,共荣获金牌8枚(成绩带入1.5枚),银牌1枚,铜牌3枚的好成绩。2022年,太和县销售体育彩票1.1亿元。
卫生事业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82个,其中医院(含民营)1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860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89人,注册护士3791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93.6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6.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7.1万人。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4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6362人。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7亿元。
环境保护
截至2022年末,太和县共有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1个。全县PM2.5年均浓度为43.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2%。
安全生产
2021年,太和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8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起。
旅游
太和县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太和县城西部,总面积714公顷。2009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始试点建设,2015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是目前全省五家获得授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
2.太和县沙颍河汽车露营地
太和县沙颍河汽车露营地为国家AAA级景区,是皖北首家五星级汽车露营地,项目占地约244亩,投资约1.16亿元。包括房车营位、木屋、帐篷酒店、服务中心、汽车影院、文化创意园、亲子家园、水上乐园、婚纱摄影、农业采摘园等内容,汽车露营地与体育中心、体育主题公园隔河相望,与嘉年华游乐园、沙颍河湿地公园、“六馆两中心{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图书馆、综合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书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大健康产业园融为一体,形成健身、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大健康经济带,为我县造就了一条新型、绿色的经济产业链。
3.太和环球嘉年华游乐园
太和环球嘉年华游乐园坐落于安徽星省阜阳市太和县颍河三桥西南岸,临近湿地公园建设与经济强县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娱乐中心,它以时尚、欢乐、动感、梦幻的人文魅力,将成为皖西北地区体验旅游的重要标志!
太和环球嘉年华的太和之眼、急速飞车、激流勇进、水寨等项目与当地的自然景色、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完美地结合一起,形成融观光游览、游乐赏玩、旅游探险与度假休闲为一体,以新、奇、特、独为表现形式,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
4.万亩森林公园
万亩森林公园又称柳青沟生态公园,与西部沙颍河湿地公园相呼应,形成围城造林,建设县城绿色屏障,打造环境优美、生态适宜、富有活力的重要功能片区。该项目占地22.7平方公里,一期工程投资4.2亿元,形成皖北地区最大的连片造林绿化的生态林区,省市林业现场观摩会相继在这召开,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一心、一带、一环、四片”总体规划布局,打造以林、水为自然基底,以科技体育为特色,集生态休闲、康体运动、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5.有机良庄休闲旅游度假村
有机良庄休闲旅游度假村位于太和县国家级农业示范园核心区,规划占地5000亩,计划总投资5.8亿。一期占地1200亩,投资1.2亿,已建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团建、研学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公司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省产业扶贫十大企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并已被授予阜阳市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阜阳市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
6.旧县镇孔雀园
旧县镇孔雀园是一家从事是养殖及加工、特色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综合型企业,从2009年的120只开始养殖,到现在拥有5800多只种孔雀,现在主要养殖孔雀、花孔雀和白孔雀三个品种。在2013年4月17日成立安徽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利用一支羽毛开始创新,利用孔雀每年自然脱落的羽毛创作,一支羽毛设计制作一支耳坠,利用孔雀不同部位的羽毛设计制作不一样的饰品,从饰品到工艺品再到家居产品,现拥有产品500多个款式,孔雀公主系列原创设计产品,其中包含胸花、项链、头饰、手链、戒指、耳环、扇子、壁画、车挂、室内软装饰、服装鞋帽等。
孔雀公主工艺品是纯手工制作,纯天然羽毛加工而成,原创设计手工工艺制品,拥有注册商标“蓝翎”、“雀之翎”“孔雀公主”“孔雀王子”“孔雀皇后”“孔雀园”等发明专利11项、外观专利82个,实用新型专利6项,科技成果转化2项。
代表人物
历史名人
汉代张酺、张济、张喜、范滂、孙吴吕范父子、五代西梁杨师厚、明代王质、清朝徐广缙、刘之协等历史名人。
现代名人
男,旧县镇高小庄人,幼年在旧县小学读书,1919年到阜阳省立第三师范读初师,1923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1925年和顾衡等人参加“五”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8月在北平市清华大学化学系读书,1926年3月18日,参加北平群众向段祺瑞政府请愿大游行。1929年9月在北平《华振社》任英文编辑。1931年1月至9月在太和县北关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邀请共产党员葛春霖、顾衡等人到学校任教。1932年到河南焦作矿业学院高中部任教员兼部主任。1932年12月至194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工作,先后任庶务组代理主任、大学总务处驻院办公室主任,学校西迁重庆后,任中央大学本部事务组主任。1941年1月,任昆明大成实业公司新成炼油厂厂长。1942年到昆明利滇化工厂工作,1950年7月任副厂长。1952年后,先后任云南省工业厅工程师、石油化学工业厅工程师,1966年任云南磷肥厂高级工程师。1984年退休,1996年6月因病去世。
男,字葆华,曾用名朱保,太和县旧县集人。少年在阜阳市读书,后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28年下半年,“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成立,与蒋介石争夺党权和政权。1929春,朱荫桐从小行星2197前往安徽省省府所在地安庆,成立了安徽省改组派总部,任省干部委员,9月,负责指挥安徽的工作,并就近指挥皖北各县的工作。之后,朱荫桐与陈尹珍到上海,积极参与了策动驻蚌埠市的石友三部军事讨蒋活动。1930年初,朱荫桐因参加“改组派”被上海交通大学开除,到了小行星2045,结识了共产党人葛春霖、李大林等人,积极赞助党的工作,成为共产党的朋友。1935年,被铁道部派赴美国读研究生,1937年毕业,随即去美国北英机车工厂实习一年,于1940年回国。先受聘于国立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授,1943年又转回铁路系统到西安市陇海铁路局机务处任工程师、三桥车辆厂厂长、并兼任西安总机厂筹备处副处长等技术职务。1946年,西北工学院由城固县迁咸阳市后,又兼任西北工学院教授,1949年,调入教育系统。之后,随着国家对高等学院院系的调整,先后在西安动力学院动力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陕西工业大学(现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动力系任教授及教研室主任等职务。1965年,在骑自行车上课的路上摔伤致脑震荡,后因脑震荡后遗症退休。
粉碎“四人帮”以后,受友人之邀返回故乡,在阜阳师范大学住了4年,期间曾应邀就能源问题先后给地委领导和地县科技人员作过4次讲座。讲稿《能源问题和四化建设》被刊登在《阜阳科协》第三期(1981年7月)。2001年9月20日在西安区逝世,享年97岁。
男,税镇镇渔池村人。幼年读私塾,13岁进入新集渡口小学,15岁就读于河南省开封中学,后转学到南京。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1928年秋,联系在北京就学的太和进步青年邹安中、张筠如、刘志一、吴幻舟、孙云锦等人,出版了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宗旨的《太和月刊》和《青芒》。1929年秋,参加了清华大学进步同学李兆瑞(李大钊之子)、陈志安、冯仲云、张钦益等30多人成立的清华“社会科学研究社”,研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1929年冬,经陈志安、张钦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5月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此间,他积极参与一些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底,为了响应党中央去苏区工作的号召,徐子佩前去上海,由于党中央正在开展反立三路线斗争,未能与组织取得联系,又返回北平市,被市委任命为中共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
1931年7月,北平市委遭到破坏,徐子佩遭到敌特拘捕,幸得同志和同乡的鼎力相助,才逃脱敌人的魔爪,离开北平去青岛市女子中学任教。期间,因支持学生闹学潮,任教二个月即被辞退。此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学生南下示威,徐子佩参与示威运动,包围了中国国民党的南京总统府,捣毁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馆,因此被国民党当局武装押解回青岛,后在亲友的极力掩护下,到济南师范教书。1932年3月被捕,被判处死刑,后幸得冯玉祥营救,但仍被监禁四年,直至1936年才被营救出狱回到家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只身来到西安区,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1938年1月,经批准回到太和,投入抗日动员工作,成立“太和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任县委员,兼任第三区动委会指导员。积极从事各级动委会与各界抗敌协会的发动和组建工作。5月,徐州沦陷后,他集中全力投入到武装群众工作中,组建自卫军、举办政训队、抗战学校,为皖北抗日人民自卫军培训政治工作骨干。
1939年春,安徽省动委会第十二抗日委托工作团成立,徐子佩任团长,带领工作团编排文艺节目,进行抗日宣传。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3月,抗日团体被迫解散,在中共太和县委统一安排下,徐子佩带领一批进步青年转移到涡北抗日根据地,从事肖(县)、宿(县)、永(城)、夏(邑)联合中学的教学工作。1941年春,日伪联合进攻涡北根据地,他随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洪泽湖边区新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从事边区的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淮北市中学教导主任、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教育处秘书。
1944年夏,任雪商县副县长,后任鹿(邑)亳(州)太(和)县副县长。1947年1月,任鹿亳太县县长。5月,鹿亳太县三分而治,建立了太和县人民民主政府,任县长。他积极组织骨干力量,组建县大队,开辟新区。县大队扩编为独立团时,兼任独立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子佩调河南省教育厅工作,先后任秘书、副厅长、省党校副校长、省科委副主任、省科协副主席等职。“文革”时受迫害,1978年恢复工作。1980年河南省科学院恢复,任命他为科学院副院长,1981年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党组书记。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病逝,享年95岁。
男,安徽寿县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组建寿县人民自卫军,先后担任寿县人民自卫军第三大队政治干事,江北游击纵队淮西大队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新八团民运干事,定远县古城乡乡长,定凤怀县第二区区长,民事科长。1945年11月任定合县秘书、代县长。1948年3月5日,太和县大队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一举攻克太和县城,太和全境解放,吕超任县长。
1948年10月,为支援淮海战役,太和县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吕超任指挥,发动全县筹集物资,组织担架3150副(每副担架6人)、各种车辆(主要是太平车和独轮车)1840辆,参加运输人员和担架队员7万多人。先后为前线送面粉300万斤,土布20余万尺,军鞋11万余双,还有大量的柴草等。1949年5月,带领县大队投入剿匪战斗,1949年底,共捕获土匪70余人,其中匪首6人,缴获步枪219支,短枪107支,镇压了一批罪大恶极的匪首。之后,带领太和人民支援渡江战役,开展生产救灾运动,发展生产、振兴教育,改善民生。1951年2月调任涡阳县县长。
1953年,吕超调入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合肥工业大学的前身),参与学校的筹建工作。在担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长工作期间,贯彻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为提高教育质量辛勤工作。1978年1月,任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享受厅局级待遇。1982年离职休养。1989年9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合肥逝世,享年80岁。
男,太和县关集镇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张鹤云为地方开明人士。张仲明少时家庭生活优裕,早年在南京陶行知创办的安徽中学读完初中,在阜阳省立第三中学学习2年,因反对校方的高压统治闹学潮被开除。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就读3年,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开除,后又就学于上海持志学院国学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一面教书,一面在太和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担任秘书、特务部长等职。1938年,余亚农到太和组织抗日人民自卫军第五路军,张仲明以已发动的民众武装为基础,编入第二支队,先任第二大队长,后任第二支队长。亳县克复后,自卫军进入亳县地区,经常配合新四军彭雪枫部作战。1939年,中国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自卫军被编遣,张仲明离开部队回乡。两年后,他在地方派系斗争中,被国民党县政府以共产党嫌疑份子的罪名关了80天。恢复自由后,先后任国民党太和县政府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粮食征购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县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安徽省政府参议等职。
1948年12月,张仲明至全椒县,依附其时任国民党全椒县长的表兄吴,出任全椒县税捐稽征处处长。不久,吴去职,潘禹三继任县长,张仲明与潘亦素有交往。这时,中共皖北军区在巢湖分区和(县)全(椒)办事处派在全椒作策反工作的韩耀庭与张仲明取得联系,领导全椒策反工作。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军经蚌埠市南下,潘禹三在张仲明的策动下率七个中队的兵力起义,全椒和平解放。后张仲明到巢县地委联络部任第二办事处副主任。渡江战役后,联络部工作结束,张仲明以肺病请假偕家人前往芜湖市就医。1951年6月,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芜湖民革宣教组组长。1958年被判刑7年,1979年4月改正,恢复政治名誉,办理退休。退休后曾任芜湖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著有《新庄人诗稿》。
男,1914年8月出生,原墙镇名利村人。1926年,12岁的韩振江逃荒到六安市给地主放牛。1929年初,参加六安独立团。1931年10月,在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二营五连当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5月,韩振江被任命为排长。1933年2月提升为五连连长。1934年2月上旬,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次阻击战中,左腿和肩膀多处受伤。1935年3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准备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合。在跨越天险剑门关风景区的战斗时再次负伤,脑袋被子弹打穿了个洞,脑浆都流了出来。但两个多月后,竟奇迹般地又回到了部队,被提升为副营长,不久又被任命为营长。
1935年6月,在长征途中被任命为先遣团副团长,并带领前卫营为全军开辟行军路线。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韩振江被编入八路军第129师,任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二营副营长。10月初渡过黄河,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1938年3月15日,在神头岭伏击日军,他一人就消灭了七个日本鬼子,打伤了两个。
1939年8月,韩振江所在部队到山东省境内发展抗日武装,在山东、河南省交界处的一个集镇,他带领主攻连连续炸掉了敌人3个堡,在战斗中,弹片削碎了他的右眼瞳仁,失去视力。
1943年12月,韩振江带领二营围攻日军据守的山东临州据点,在翻越城墙时,他的腿上被击中了7发子弹。1944年春天,他带领部队参加了收复邱县、莘县、清丰县、濮阳市、内黄县、寿张镇、朝城镇等7座县城的战斗。随后,他又带领部队从河北省打到山东境内,参加了攻占日军据点的20多次战斗,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15日,他作为100个团的干部之一,到了东北地区。1946年2月13日,率团参加秀水河子战斗,在其他部队的全力配合下,全歼了敌人一个加强团。12月,代理二十二团团长,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战斗,历时三个半月,歼敌6000多人。
1948年10月9日,他带领部队攻打义县,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万人,敌师长王世高及副师长、团长等全被活捉。之后,又率二十二团参加了解放锦州市、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12月,率部到北京近郊,攻克了牛堡屯、马驹桥一线傅作义的守军阵地。15日拂晓,全歼北京南苑机场守敌,断了傅作义与国民政府联系和逃跑的空中路线,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2月20日,率团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参与了四野组织的几次大的战役,12月14日,在雷州半岛集结,担负海南岛战役的作战任务。1950年4月16日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他率领的登陆第一梯队冲破了敌舰的拦截和敌人的海边防线,在向纵深发展的战斗中,歼敌近一个团,生俘敌人1200多人。21日,在围歼薜岳集团的战斗中,经过48小时的激战,俘虏敌副军长以下2000多人。之后,他带领部队开始了7天7夜的大追击,以最快速度到达榆林、三亚,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入榆林港,俘获敌舰两艘,使敌两万多人没有跑掉。在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利用木船击沉敌舰艇一艘、击伤三艘。战后,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在看到上报的战果时说:“这个韩振江就是有办法,在海上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海南岛战役结束后,被任命为虎门要塞区副司令员,从团长直接提升到副军职。韩振江走马上任,建立虎门要塞防御体系,组建川岛水警区。他在川岛水警区任上的前4年,先后打掉了13股海上特务,打得台湾特务再也不敢从川岛水警区方向登陆了。
1969年底,韩振江被调到东海舰队福建基地任副司令员。1980年4月,我国进行第一次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4月27日至6月2日,已经66岁的他亲自带领舰艇编队,在预定海区巡航,历时一个多月,圆满完成了军委交给的各项任务。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15日,戎马一生的韩振江在杭州疗养院走完他的人生旅途,享年91岁。
男,字万事,号三泰,又称万和山人,笔名畔丁,太和县人,文化馆退休干部。1927年从师孙丹仪。1939年以绘画谋生离乡背井,流落他乡。
1949年,投入文化工作,搞剪纸创作。历任中国剪纸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省老年书画联谊会会员、阜阳市剪纸学会副会长、太和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县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97年,被聘为中国民间艺术研究院顾问。除剪纸艺术外还擅长国画、泥塑、纸扎等艺术。其作品取材广泛,山水、花鸟、鱼虫、人物、无不采。国画作品多以喜庆、大气见长,崇尚自然。五十多年来,他创作各类作品2000多幅,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展出。其中《四季花鸟屏》被选在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红楼梦四条屏》《家禽四条屏》等10余幅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作品《芦雁》为北京文史馆收藏。1990年10月,作品参加“世纪名家书画展——1990年国际老人节中国书画展”,获“世界名家创作奖”。2000年初,作品参加《中国剪纸回顾展》荣获一等奖。国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各大城市展出,收入《二十世纪中华画苑掇英大画册》《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中国书画作品精选》。其传记载入《中国百人剪纸集》《中国群众文化名人录》《当代篆刻名家大辞典》。2000年1月,巨幅国画作品参展“中国二十世纪中华民族书画长卷大展”,获“20世纪国家书画篆刻铜奖艺术家”称号。2007年去世。
男,高级农艺师,安徽省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城关镇刘响场村人,十五岁考入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十八岁赴南京读高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因走上街头,呼吁抗日,抵制日货,被学校除名。1939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论文《小麦蛋白质之研究》,获金陵大学农学院费氏奖学金。毕业后在陕西农业改进所大荔农场当技佐兼小麦辅导员。1944年,回到阜阳,进行棉花种植试验,后因日军进犯,试验田被毁。
1949年9月,在淮南煤矿教师进修班学习后参加革命工作。当年,安徽大雨成灾,他撰写《皖北水旱灾害问题的研究》一文,刊于《皖北日报》,受到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邀请,破格加入由省、市、地委书记组成的水利委员会。水灾造成淮北市大豆严重歉收,从东北地区调进一亿多斤大豆作副食品原料。此豆颗粒饱满,有人建议留作种子。而他撰文《对解决皖北大豆种子的几点建议》,阐述了东北大豆乃短日照作物,对光照极为敏感,此豆如在皖播种,将不能结荚。《人民日报》全文刊登,《皖北日报》转载,两报都加了编者按。皖北行署立即发出通告,严禁用东北大豆作种,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损失。
50年代初,“豌豆象”为害严重。他用5年时间,主持消灭“豌豆象”的试验,把80%的豌豆受害率,降至基本不受害。而且,一次大面积的防治,效果可持续10年。研究成果,写成专著。
1959年10月,王劲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历任皖北区农业试验总场工程师兼副场长,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安徽省农业厅副厅长,安徽省农科院院长兼安徽省农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正厅级),安徽省人大农业经济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从1957年至1965年,他先后撰写《全局着眼 全面增产》《掌握自然规律 提高领导水平》《农业科学研究如何为农业生产服务》等多篇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文章,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发表。《农业八字宪法的辩证关系》一文在《光明日报》刊出后,多家报刊转载,《天津报》还设专栏讨论。王劲草曾任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七届安徽省人大代表。著有《小麦生产技术讲话》《谈谈小麦增产办法》《农业三改中几个问题的探究》《农业生产辩证法》《消灭豌豆象》等。
男,原名在岭,双浮集人。1938年,太和成立抗日人民自卫军,毅然从军,在张普庆手下当一名传令兵。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太和抗日人民自卫军被国民党改编,遂前往涡北参加了新四军。
1941年,张峰在新四军第四师十旅任连长。在反顽作战中,主动请缨担任特别行动队队长,强行登岸,抢占了阵地,保障旅主力顺利渡过运河,建立了淮海地区区。
1944年夏,张峰任四支队十团副团长。1945年4月,率部攻打阜宁城,消灭伪军2000余人,使苏北盐埠、淮海两区根据地连成一片。10月,随十旅挺进东北,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即以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序列。1946年2月,任十旅作战科长。9月,东北民主联军统一整编,任五师十三团参谋长。11月,奉命率十三团攻打靠山屯,歼敌一个连和土匪武装900余人。1947年1月10日,奉命率十三团再打靠山屯,连续摧毁敌7座地堡,为部队扫清道路,歼敌1300余人。战后荣记大功一次。
1947年夏,张峰任副团长,率部参加连续发动的夏、秋、冬季攻势,屡克强敌。1948年1月6日,在闻家台歼敌新五军的战斗中,生擒敌军长陈林达。同年4月任团长。10月1日,在辽沈战役中率团攻打义县,4分钟破城,4个小时激战,歼敌3000余人,俘敌师长王世高以下2000余人,创造了攻坚突破战的先例。14日,率团攻打锦州,右腿负伤,无法行走,让警卫员背着继续指挥战斗。张峰率十三团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历时52天,共歼敌6000余人,荣立大功一次。腿内弹片直到1981年才取出。
张峰随大军南下,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在广西战役中,张峰率团先后歼敌7600余人。1950年6月,张峰被任命为一一六师副师长。10月21日,率部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反侵略战场。参加了首战云山、收复平壤、突破临津江、攻克汉城等战役。10月底,一一六师担任围歼云山之敌的主攻任务,歼敌2000余人,在与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初次较量中,重创了美军王牌部队——骑兵第一师。1950年底,志愿军发起第三战役。12月31日,张峰率一一六师担任临津江主要方向突破任务,由于准备充分,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5分钟冲上对岸敌阵地,11分钟全线突破敌前沿,1个多小时基本占领敌人阵地,经过13个小时的激战,深入敌人纵深15千米。1951年1月4日,攻占了南朝鲜首都汉城。1月25日,张峰代表一一六师在中朝部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上,介绍临津突破战斗的经验,金日成、彭德怀、陈赓等高级将领听了介绍。会后,陈赓将此次突破战斗总结为“三险三奇”,后又作为典型战例,被选入军事学院的战役战术教材。1952年升任师长。在马良山地区防御战中,率部坚守110天,战果卓著,受到金日成、彭德怀的接见和赞许。
朝鲜停战后,1953年4月,率一一六师回国,转入建设的和平时期。1956年8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四年毕业,被任命为副军长。1964年6月,晋升为少将,9月任军长,大比武中培养出了闻名全军的“神枪手四连”。1967年奉命进驻鞍山市,为保护鞍山钢铁集团、恢复生产、稳定大局作出了贡献。1969年9月,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分管东北地区国防工业和军事训练,完成了坦克、飞机、核潜艇等重大武器装备的研制。1975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获独立功勋荣誉章。离休后仍然关心部队建设,参加军史研究和编写工作,还经常回老部队,给年轻的一代军人作革命传统报告,宣传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1997年12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75岁。
获得荣誉
1995年10月,荣获“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称号。
2010年4月,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2011年11月,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3年7月3日,荣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
2013年8月,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2019年9月21日,太和县入围安徽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榜单;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县(市)榜单。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投资潜力全国百强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19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第9)。
2020年7月10日,入选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
2020年12月1日,2020年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名单发布,太和县排名第233位。
2021年7月30日,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2年9月6日,太和县获“省级双拥模范县”称号。
2024年3月4日,太和县上榜安徽县域经济总量10强。
2024年11月19日,太和县入选“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第73位。
参考资料
太和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7-26
太和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3-18
安徽党史方志网.安徽党史方志网.2024-03-18
太和县2018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规划.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人民政府.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25
太和县情.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名优特产.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精心组织 积极争取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历史沿革.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节选).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主办单位:太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所辖区域.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4-03-18
邵兵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公告(第一号).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领导之窗.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政协召开党组会议暨十一届三十一次主席会议.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人大视察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太和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2022年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文物保护.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饮食.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生育.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寿诞.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丧葬.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剪纸.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细阳刺绣.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泥塑.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太和县交通运输局简介.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26日起 太和北站开通客运.阜阳市人民政府.2024-03-19
太和东 诗画之乡迎高铁.今日头条.2024-03-19
【主动回应】【便民服务】太和东站停车需要收费吗?.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太和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太和县2019年国庆期间旅游精品线路.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8
历史名人.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太和名人.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这些“国家级荣誉”的背后,是太和.今日头条.2024-03-19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经济规模差距扩大,GDP超千亿县市增至24个.经济观察网.2018-12-05
2018年度安徽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评价结果正式发布.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4-03-19
阜阳4县市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榜单.凤凰安徽网.2024-03-19
安徽县域经济20强榜单出炉 多个县大爆发!.凤凰安徽网.2024-03-19
阜阳一县跻身全国示范!将迎来新机遇.澎湃新闻.2024-03-19
2020全国“百强县”名单重磅出炉:江浙鲁百强县共减少7席,长沙县入围前十.今日头条.2020-12-01
关于公布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2-02-18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国家能源局网站.国家能源局.2022-02-18
太和县再获“省级双拥模范县”殊荣.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太和县上榜安徽县域经济总量10强!.太和县人民政府.2024-03-19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