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湖
运城盐湖,别称“解池”“河东盐池”,地处山西省运城市南郊,面积达132平方千米,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以及世界第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
运城盐湖形成于地质史上的新生代时期,受当地独特的地质构造位置、物质来源和气候三大条件共同影响而产生,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开发历史,为生活在附近的先民们提供了宝贵的盐类资源,是河东地区先民们扎根于此繁衍生息的条件之一。 20世纪80年代,该盐湖逐步停止生产食用盐,转向开发芒硝、sodium sulphate anhydrous等化工产品。21世纪初,开始对盐湖区进行旅游开发,2008年,运城盐湖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运城盐湖的地理坐标为,地处中国山西省南部晋南盆地的最低处,其北面紧靠运城市市区,南面依靠中条山,西至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东邻运城市夏县。
地形地貌
运城盐湖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有汤里滩、鸭子池、盐池、黑龙潭、硝池、六小池、杜家营池和五姓湖等小湖,呈串珠状排列。盐湖东西长20~35公里,宽3~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水深0.22米(一说0.2~2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湖水面积30平方千米。
形成原因
运城盐湖的形成与所处特殊的地质构造位置、物质来源和气候条件三大因素密切相关。其成因演化可划分为聚水盆地的形成,盐类物质的补给 ,盐类矿物的结晶与沉淀三个阶段。
聚水盆地形成
进入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总体发生隆升、裂陷及挤压作用,至新近纪中新世在山西省南部形成临汾市—运城盆地。进入新近纪上新世盆地进一步下陷,该盆地积水成湖并向箕形发展。进入第四纪早更新世,盆地因抬升湖水面积已明显减小。再至中更新世晚期,稷王山隆起,汾河改道,临汾—运城盆地运城凹陷部分退出了汾河流域,该处便形成封闭—半封闭的聚水盆地,且自北东向南西缓倾斜,湖面越趋缩小,盐湖区形态初步形成。
盐类物质补给
运城盆地两侧古陆古老的变质杂岩和各时代的火成岩,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形成碎屑物,被风或水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碎屑物中含有丰富的盐分,经地表水或地下水溶解汇聚于盐湖盆底,为盐湖成矿不断输送了大量的盐类物质。
盐类矿物沉淀
运城盐湖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盐湖光照资源丰富,长时间的日照,使湖水中的水分不断蒸发,而又缺少降水的补给,盐类物质结晶、沉淀便形成了盐类矿床。
历史沿革
舜帝时期
盐池资源属于社会公有,居住在盐池周围的部落,共同采用。
春秋战国至开皇三年(583)
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工商户发展,鲁国穷士猗顿定居山西省,开发盐湖,经营盐业。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魏献安邑,盐池归为秦国所有,盐湖生产仍袭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由商贾役工捞采,官府坐场征税。
至西汉初,盐业沿袭秦制。到文帝时,实行开放政策,允许商民自行制盐,免税运营,盐池产量逐渐攀升。
唐朝至宋朝
唐朝时,盐池仍归中央管理,开元初年(713),河中尹姜师度看到盐池水渐竭,采用地浇晒法,引水入池,收益颇大。不久,废除军屯制,将盐池畦地分上、中、下三等,租给富豪经营。宋朝南迁后,因战乱,盐池疏于管理,生产日益凋敝。
元代至明代
元代蒙古族不善盐业生产,只对盐池中析出的盐进行捞采。盐池进入休养生息的时代。
明代,既进行自然捞采,也重视畦地浇晒。隆庆、天启年间,先后开发过女盐池和六小池,使这些常年荒芜的地区,全部投入了生产,盐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至明代,垦哇浇晒这种方法,经历代劳动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已臻于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
1958年运城盐湖开始进行硝酸钠联产,较好的处理了在单一制取氯化钠过程中产生的硝板废盐。
运城盐湖停止产盐,逐步转向化工生产,原盐年产量保持在4~6万吨,结束了千余年的产盐历史。
1990年北方铜业开始开发硫酸镁,并逐渐重视对盐湖中的卤水进行综合利用。
2002年后盐湖的旅游开发与卤水利用双线并行。
主要景观
夏日七彩
每到夏天,运城盐湖气温高达40摄氏度,盐湖中的藻类和盐水虫迅速繁殖,使得湖水呈现出各种颜色,空中俯瞰犹如“调色盘”。游人可立于景观大道,欣赏七彩盐湖的美景。湖中的盐水虫也吸引了鸟类来此觅食。自然与生物在此处和谐相处。
冬日硝花
“硝花”又叫“硝凇”,是芒硝结晶在盐板上的一种特有的物理现象。当气温低于零下5摄氏度时,硫酸镁便会从粉红色卤水里结晶而出,形成“硝花”。硝花凝结于盐湖的滩涂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瑞莱斯漂浮浴场
“瑞莱斯漂浮浴场”是由南风化工集团开发建设的运城市盐湖旅游开发项目。其利用湖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密度高于人体密度,使人人入水后,可自然漂起。漂浮浴场的建立使游人可以亲身体验到盐湖的自然景观。
池神庙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座河东盐业博物馆坐落在山西运城市南郊。它是历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处,是我国盐业及盐运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山西运城起源之所在,于1996年被评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池神庙的建筑始建于唐代,历经唐、宋、元,至明代重新修建、整改,汇集了各代建筑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建筑文物研究价值和考古价值。
景观大道
滨湖路全长56.13千米,是运城盐湖生态文化旅游南山片区串联滨湖各个功能的景观大道,是市民游憩、健身、出行的绿色廊道,可承担国家级马拉松、竞走、自行车等体育赛事。该工程将对26.36千米的道路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新建道路约29.77千米。
火烈鸟栖息地
火烈鸟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南北美洲、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等地,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因栖息地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火烈鸟开始大范围迁移,寻找适合的环境。据悉火烈鸟已连续七年来到盐湖越冬,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8只。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2002年南风集团打造了“中国死海——运城盐湖”这一旅游铭牌,并于2004年3月取得 “死海 ”、“远东死海”、“三晋死海 ”、 “华夏死海 ”、“神州死海 ”等商标的核准注册证 。
2008年11月运城盐湖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山西省一处独特的休闲度假景区。
生态保护
2010年12月11日,为了加大对盐湖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运城市政府召开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规划专题汇报会。总体规划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承担,囊括了整个盐湖,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5年。
盐池文化
运城盐池文化是在运城盐池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生成的,属于晋南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盐池文学又是盐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盐池文化的重要体现。盐池文学按具体内容可分为盐池传说、盐池歌谣、诗词作品三大部分。
盐池传说
盐池传说主要是古人们因科学知识匮乏而自我想象的关于盐池形成的传说,包括“神牛造盐池”“黄帝战蚩尤”。
神牛造盐池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庭有一头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犯下大错。神牛被贬下凡间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决定造盐池福祉人间。最终神牛在中条山下落脚,化身一座盐池造福百姓。”这反映了人民的美好理想。
黄帝战蚩尤
远古时期,黄帝是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蚩尤是九黎氏族部落的首领。蚩尤想要占领更多的领地,决心与黄帝开战。黄帝与炎帝联手,打败了蚩尤,肢解了他的尸体。蚩尤的血就化作了盐池。蚩尤作为一个反面形 象 , 生前作恶 , 受到惩处,表达了人民对于作恶多端的罪魁祸首深恶痛绝的意愿。
盐池歌谣
盐池地区较早的歌谣为舜帝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表达了舜帝对万民的关爱以及对“南风”的赞美。其次有反应盐工生活的歌谣《下了中条山》《上工天不明》。这两首歌谣均表达了盐工劳作时的艰苦。
诗词作品
诗词以其独特的文体描写了盐池的景象。较为经典的有宋朝王禹偁的《盐池十八韵》,“岸平开雪苑,渠渗银河。众鹄齐翔舞,群羊自寝讹。”这四句集中描绘了盐池水汽蒸腾,白色接天,水鸟盘旋,牛羊栖息之景色。明朝朱知的《盐池》“增棱雄跨海光楼,霁色横空宿雨收。”这首律诗以优美的措辞描写了盐池雨后的景色。空山新雨,山峦青翠,盐池也清新动人。
参考资料
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光明网.2025-04-14
名胜古迹-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2022-12-15
运城盐湖夏日呈现七彩奇观.今日头条.2022-12-22
航拍山西运城盐湖.今日头条.2022-12-26
数九冬日 运城盐湖“硝花”凌寒怒放.今日头条.2022-12-26
图文:山西运城建成中国“死海”.新浪网.2022-12-26
池神庙(唐代 唯一 运城) -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01-03
投资16.8亿元!运城将建全长56公里的环盐湖景观大道!|景观大道|运城|全长_新浪新闻.新浪看点.2022-12-29
“中国死海”旁的火烈鸟守护者.百家号.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