鲣
鲣(学名:Katsuwonus pelamis),又称肥烟、烟仔虎、烟仔、柴鱼、小串、鲲,是鲭科鲣属动物,体长一般为5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1米,体重一般2~3千克,最重可达25千克。身体粗壮,鱼身呈纺锤形,吻短,口裂斜向上方,下颚突出,尾柄细,平扁,每侧中央具1条发达隆起嵴,体除胸甲和侧线有鳞外,其余均裸露,背鳍2个,尾鳍呈新月形,体背部蓝紫色,腹部银白色,腹侧有4~6条明显黑色纵带。
鲣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海域,季节性分布于温带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喜栖息在温度20~26摄氏度,盐度千分之34~35.5的海区。栖息的水深范围为0~596米,通常集群于水上层。鲣的食物包括沙丁鱼及其他鱼的幼鱼、乌贼、软体动物门及小型甲壳亚门等。鲣为暖水性上层洄游鱼类,会形成密集的鱼群。
鲣在体长0.4米左右时首次性成熟开始产卵,在热带水域会常年产卵,在亚热带水城只在温暖季节(晚春到早秋)产卵。3龄时全部性成熟。鲣的寿命平均3~4年。2021年,鲣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等级。鲣鱼是金枪鱼中重要的一个种类,在全球金枪鱼渔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鲣鱼也是国际水产品贸易的主要商品鱼之一,常被加工成金枪鱼类罐头,在日本鲣鱼还常被用来制作生鱼片。
形态特征
鲣,体长一般为5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1米,体重一般2~3千克,最重可达25千克。身体粗壮,鱼身呈纺锤形,横断面近圆形,头稍大,吻短,前端尖,眼较小,呈椭圆形,眼间隔宽而稍突;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呈圆形,后鼻孔呈裂缝状,口裂斜向上方,下颚突出;上颌骨后延至瞳孔前缘下方,上下颌有1列细小的圆锥齿,犁骨和腭骨无齿,舌上有皮瓣突起2叶,鳃盖骨后缘圆形。
尾柄细,平扁,尾鳍呈新月形,每侧中央具1条发达隆起嵴,尾鳍基部具2条小隆起嵴,体除胸甲和侧线有鳞外,其余均裸露;背鳍2个,第1背鳍前部鳍棘甚高,后部较低,第2背鳍及臀鳍均小而低,后方各具小鳍7~8个;臀鳍起点在第2背鳍基底后下方,胸鳍稍小,呈镰状,腹鳍短,腹鳍间突为2片,短于腹鳍长的1/2;体背部蓝紫色,腹部银白色,腹侧有4~6条明显黑色纵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鲣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海域,季节性分布于温带海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在大西洋中出现于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和地中海,分布在非洲西岸南到开普敦和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在北大西洋,常见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向东到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域;在印度洋,出现于莫桑比克到亚丁的整个非洲东岸,还分布在红海、印度-澳大利亚群岛海域的斯里兰卡、塞舌尔、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等海域。在太平洋,黑潮暖流密切影响着鲣的分布和渔场,在夏季鲣的分布区会扩大到北纬42°。
栖息环境
鲣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均栖息于表层水温15~30摄氏度的海区,喜栖息在温度20~26摄氏度,盐度千分之34~35.5的海区。鲣栖息的水深范围为0~596米,通常集群于水上层,很少下降到40米以下。并且,只有在溶解氧浓度异常高的海水中才能长期存活。夏季表面水温高,含氧量少时,就会下沉或转移栖息场所。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鲣是一种高度机会主义的摄食者,其饮食多样化,食物包括沙丁鱼及其他鱼的幼鱼、十腕总目、软体动物门及小型甲壳类等。鲣幼鱼阶段食物中甲壳类所占比例较大,随着鲣的生长软体动物在食物中所占比例随之增长,但是鱼类却是鲣最主要的食物。鲣摄食量很大,每日的摄食量可达其体重的14%左右。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每日黄昏前是鲣摄食活动的行为高峰期。
集群行为
鲣为暖水性上层洄游鱼类,通常集群于水上层,且会形成密集的鱼群,密集群可达5万尾,常做长距离的索饵洄游,不会在一个海区久留。
洄游行为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孵化的鲣会迁徙到温带水域,这种迁徙行为被认为是季节性的觅食迁徙。
在望加锡海峡,鲣鱼群大多位于其东部,1月鲣鱼群会迁徙至马吉纳近海,2月迁至马穆朱水域,3月返回波尔曼和马吉纳水域的边境地区,4月继续迁徙至巴鲁和帕雷帕雷近海西南部地区,5月再次迁徙至马吉纳水域南部地区。在日本近海,鲣会在春季到夏季北上,秋季到冬季南下,作季节性洄游。
在太平洋鲣分成西部群体和中部群体:西部群体分布于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附近,向日本、非律宾和新几内亚岛洄游;中部群体栖息于马绍尔群岛和土阿莫土群岛附近,向非洲西岸和夏威夷群岛洄游。
生长繁殖
产卵繁殖
鲣在体长0.4米左右时首次性成熟开始产卵,在热带水域会常年产卵,在亚热带水城只在温暖季节(晚春到早秋)产卵。北纬20°以南、表层水温20摄氏度以上的热带岛屿附近饵料丰富的海区为鲣的产卵场,而在太平洋,常年产卵于马绍尔群岛和中美洲的热带海域,主要产卵场在东经150°和西经150°之间的中部太平洋。鲣的产卵受暖水影响很大,大多数鲣的仔鱼被发现在表温24摄氏度以上的水域中,在低于23摄氏度的水域中很少发现。鲣的单次产卵量约在30万~100万粒,中西太平洋海域的鲣鱼每年春季在赤道附近产下直径约1毫米的浮游性卵,分数次产下。
孵化发育
鲣的卵经2~3天可孵化,幼鱼一年可长到15厘米左右,3龄时全部性成熟。鲣的寿命平均为3~4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中西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大西洋鲣的最大持续产量的变化,从2009年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鲣的数量估计下降了百分之2~24,鲣的种群数量总体是在减少中。但是,根据2019年的种群评估,中西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大西洋的鲣鱼群的开发与为捕捞鲣所投入的工作量是适度的,因此,鲣鱼种群总体暂时没有过度捕捞的危险。
威胁因素
虽然鲣鱼群暂时没有过度捕捞的危险,但是全球捕捞量的增长是不可忽视的。中西太平洋是全世界海洋中最大的鲣鱼生产地,鲣鱼鱼获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35万公吨以下增加到1990年的100万公吨以上,并在2010年代达到200万公吨。在印度洋,20世纪80年代中期鲣鱼渔获量达到100000公吨,在2000年代超过400000公吨,2000年代中期达到600000公吨。在东太平洋,2010年至2019年的鲣鱼渔获量在150000至350000公吨之间,2019年鲣鱼渔获量最高。
保护等级
2021年,鲣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等级。
保护措施
虽然鲣暂时为无危等级的物种,每年的捕捞量没有过度,但是,中西太平洋北方蓝鳍金枪鱼渔业管理委员会仍然制定了从2019年起每年7月至9月禁止人工网捕捞以及安装渔船监控系统的措施。在2020年,IATTC(美洲国家热带鲔鱼委员会)制定保护措施对载重量超过182吨的围网渔船进行年度禁渔。在印度洋,IOTC(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在2018~2020年期间规定鲣鱼的年捕获量限制在470029吨以下。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鲣鱼肉的优质蛋白质含量高;鲣鱼背部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10种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比例合理且种类丰富,易于人体吸收;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低,而且DHA和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日本传统的加工制食品木鱼花便是以鲣鱼为原料,经煮熟、熏干、发酵等几道工序而做成的坚硬的干鱼段;日本人还喜欢用鲣鱼制作生鱼片食用。
经济价值
鲣鱼是金枪鱼中重要的一个种类,在全球金枪鱼渔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鲣鱼也是国际水产品贸易的主要商品鱼之一。鲣可供鲜食或制成咸干品,主要用来加工成鲣鱼罐头。美国捕捞的鲣鱼多用于在国内加工金枪鱼类罐头的原料鱼;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把捕捞的鲣鱼一部分用于在国内加工金枪鱼罐头的原料鱼,加工后的罐头即向欧美市场出口,一部分作为商品向海外出口,主要出口至日本等国。在1999~2003年期间,曼谷市场冷冻鲣鱼的平均价在400~1000美元/吨之间波动。2002年全世界各海区的鲣鱼产量为210.5万吨,占2002年世界金枪鱼类总产量的一半。
相关知识
在中西太平洋,鲣鱼鱼群的位置分布变化受到ENSO(厄尔尼诺暖流南方涛动指数)的影响,ENSO 现象对赤道太平洋的海洋环境温度影响很大,主要是会引起鲣鱼鱼群位置分布的变动。通常情况下鲣鱼分布在西经130°~180°、北纬20°至南纬15°的海域,但在厄尔尼诺现象(平均地平线温度≥0.5摄氏度)发生时,鲣鱼鱼群的分布位置会明显东移;在拉尼娜现象发生(平均海平面温度≤-0.5摄氏度)时,鲣鱼鱼群的分布位置呈整体西移趋势;而在强厄尔尼诺发生时(平均海平面温度≥1摄氏度),鲣鱼鱼群主要分布在西经150°~17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海洋环境大尺度的变化影响。在东部边界附近海域由于上升流和沉降流等作用,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栖息和生活,从而为鲣鱼的聚集和生长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
鲣.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12-21
Katsuwonus pelamis.ADW.2024-08-30
Katsuwonus pelamis.fishbase.2022-12-21
中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遵守金枪鱼国际管理措施的通知.农业农村部.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