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姑鱼
黄姑鱼(拉丁学名:Nibea albiflora),别名有黄婆鸡、铜罗鱼等,英文名有黄色 drum、roncadore等。是一种地域性的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经济型鱼类。其成体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头中大,侧扁,吻稍突出而短钝。口大而斜,上颌稍长于下颌。背灰橙色,有许多斜向前下方的灰色波状条纹,腹部银白色,背鳍棘上部暗褐色,鳍条边缘黑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橙黄色。体被栉鳞,头前部被小圆鳞,颊部裸露无鳞。侧线弧形,往后延伸几乎达到尾鳍末端。黄姑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在中国沿海、朝鲜半岛沿海和日本沿海地区均有发现,平时栖息于水深70~80米的泥质底或沙泥质底海域,有明显季节洄游习性,可洄游至河、湖中。其鱼鳔有发出类似“咕咕咕”声音的能力,生殖期叫声尤其大。幼鱼主要摄食小型虾类、其他种幼鱼和多毛纲,成鱼以小型鱼类、虾类和瓣鳃纲等底栖生物为食。
黄姑鱼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黄姑鱼肉味鲜美,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具有多种养殖优点,适合于海上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大棚养殖,是很有养殖前景的品种。
命名历史
黄姑鱼于中国从南至北沿岸均有分布,但由于古人对海水鱼的分类并不了解,故历代方志上均没有对黄姑鱼的描述。因其会发出“咕咕咕”的叫声,得名黄姑鱼。其拉丁学名则最早由Richardson于1846年命名为Nibea albiflora。
形态特征
黄姑鱼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头中大,侧扁。成年体长的最大记录为43.5厘米,成体体长一般为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黄姑鱼雌鱼和雄鱼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但雌鱼的发育速度略快于雄鱼。
其头前部被小圆鳞,颊部裸露无鳞,体被栉鳞。吻稍突出而短钝。口裂大且倾斜。其背部灰橙色,腹部为银白色。背侧有许多斜向前下方的灰黑色波状条纹,不与侧线下方条纹相连。背鳍鳍棘部上部呈暗褐色,鳍条边缘黑色,每一鳍条的基部都有一个黑色小点。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均呈橙黄色。背鳍鳍条部和臀鳍基部有由1~2行小鳞组成的鳞鞘。侧线呈弧形,向后几乎延伸到尾鳍末端。
吻缘孔5个,中央缘孔为圆形,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在外侧缘孔处吻缘叶成3片状;吻上孔5个,中央3孔圆形,左右各有一外侧上孔;颏孔为5孔型呈弧形排列,中央颏孔隔成2孔。耳石为黄姑鱼型,腹面有呈“J”字型的尾区。腹腔膜有细黑点,胃为卜字形,幽门垂7~9个,肠为2次回绕型,鳔大,前端圆形,端侧不向外突出成侧囊。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姑鱼种群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在中国沿海、朝鲜沿海和日本沿海均有分布。中国区域的黄姑鱼种群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沿海、福建省沿海以及台湾西北地区。
栖息环境
黄姑鱼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其生存水温为6~34℃,适宜水温20~25℃,喜栖息于水深70~80米深的泥或泥沙底质海域,繁殖期游向近岸浅水区。
生活习性
食性
黄姑鱼为肉食性鱼,其幼鱼主要摄食小型虾类、其他种幼鱼和多毛类动物(常见如沙蚕、沙蠋等),食物不足时存在自相残食的现象。成鱼则以小型鱼类、虾类和瓣鳃纲动物等底栖生物为食,常见如鼓虾(Alpheidae)、口足目(Squilla)、蟹(Brachyura)、须鲫(Setipinna)和小型虾虎鱼(Gobiidae)等。黄姑鱼在夏季摄食量较大,而冬季海水温度下降,其摄食量随之减少,水温降至9℃时基本停止摄食。
洄游
黄姑鱼具有明显的季节洄游习性,其越冬期间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外海。每年初春时鱼群北上进行生殖洄游。四月中旬鱼群到达石岛东南,然后鱼群分出一分支游向乳山市外海,而主要鱼群继续北上。主要鱼群到达山头后再次分为两支,一支游向鸭绿江口一带,另一支向西越过渤海海峡游入渤海。也有鱼群洄游至连云港市和舟山群岛等处产卵。
生长繁殖
繁殖产卵
黄姑鱼产卵期为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产卵水深在5~10米之间,产卵初期底温约为15摄氏度,产卵盛期约为18摄氏度,产卵末期约为23摄氏度,底质为硬沙泥。黄姑鱼的受精卵为端黄卵,呈无色透明圆球状。中央存在一个油球。受精约12小时30分钟后,原口封闭,出现克氏泡。受精约17小时20分钟后,晶体出现,生出鳍膜,脑开始分化,胚体背面出现少量棕色粒状色素,油球上部黑色素增多,油球下部出现少量黑色素。
鱼体发育
仔鱼期
黄姑鱼的仔鱼期约在1~25日龄,体长从约2.20毫米逐渐成长到约5.16毫米。该阶段卵黄囊消失,鱼鳔出现,仔鱼开始摄食,生长发育的能量来源从消耗胚胎储存转向从外界摄入。同时仔鱼开始游动,骨骼发育逐渐完善。鱼体透明度减小,鳃盖形成。
稚鱼期
黄姑鱼的稚鱼期约在26~30日龄,体长从约6.94毫米逐渐成长到约11.66毫米。此阶段历时5天,各鳍条形成,全身被鳞形成,体色变浅呈淡黄色,但仍有一定透明性。阶段末期具幼鱼体型,各部器官基本完善。
幼鱼期
黄姑鱼的幼鱼期约在31~49日龄,体长从约12.47毫米逐渐成长到约60.45毫米。在此阶段黄姑鱼大小差异非常明显,体色呈淡黄色,腹部桔黄色,鱼体不再透明,外观上与成鱼已经一致。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在中国温州市地区,黄姑鱼资源短缺,故洞头区于1988年率先进行黄姑鱼的人工网箱养殖并获成功。其生长速度快,养殖一年即可出售,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除满足温州市当地需求以外,更对外出口到日本等地。
养殖方法
黄姑鱼具有食性广、生长周期短、死亡率低、不易发病、产量高等养殖优点,是很有养殖前途的品种。
大棚养殖黄姑鱼时,养殖池使用温室大棚内的水泥池。养殖大棚具备保暖、通风透气、防雨防风等功能,每个养殖池均具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将养殖池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冲刷干净,在鱼苗入池前24小时加入清澈、无毒的沙滤海水至池深1.0米处备用。
鱼苗的入池时间为8月中旬,入池时水温为25℃,随着鱼苗生长应逐步降低养殖密度,及时进行疏苗分池。自8月中旬入池至10月下旬高温季节可采用流水养殖。11月后随着海水温度的降低,可转为每天大换水培育模式。进入12月,随着海水温度进一步降低,黄姑鱼摄食量逐渐减少,可适当降低投喂频率及投喂量。
病害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为减少病害的发生,可定期药浴。在分池疏苗的过程,因黄姑鱼体表脆弱容易擦伤造成鳞片脱落,倒池时需小心操作。且在每次倒池后进行药浴。
8月中旬-9月水温25℃左右时,养殖过程应特别注意海水小瓜虫病害的发生。其症状为鱼体表及头部有发红处及小白点,病鱼在池中分布散乱、不停游动;病鱼不断翻转身体,食欲不振或不摄食,身体瘦弱,单独离群紧贴池壁游动。发现症状后应及时药浴治疗。
物种保护
黄姑鱼的野生种群在21世纪初期有衰竭趋势,但仍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黄姑鱼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其具有食性广、生长周期短、死亡率低、不易发病、产量高等养殖优点,同时肉质鲜美,适用于多种烹方式,是高档的海鲜品种,深受人们的欢迎。
参考资料
黄姑鱼.台湾鱼类资料库.2022-12-21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中国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