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鮣鱼

鮣鱼

鮣鱼(拉丁学名:Echeneis naucrates),别名鮣、长印仔鱼,是鮣科鮣属的一种鱼类,是极具特色的游钓鱼以及观赏鱼。其平均体长为12.35-64.8厘米,最长可达约110厘米。平均体重2.01千克。体呈长形,前方略平扁,向后呈尖柱状。头顶有椭圆状吸盘,由背鳍特化而来。除头及吸盘外,体被小长圆形鳞。侧线前端较高。身体常呈现深灰色或栗色,腹部黑色,体侧有边缘白色的深棕或深灰条纹。眼小,侧中位,两眼之间的间隔被吸盘占据。口略大,微斜,下颌较长。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齿,下颌上有许多尖尖的绒毛状牙齿。

鮣鱼分布广泛,常活动于热带温带海域。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西部、太平洋以及印度洋。中国各海均有鮣鱼分布。鮣鱼常吸附于鲨鱼、绿海龟、鲸甚至轮船及潜水员上,依靠被吸附者的寄生昆虫以及食物残渣维生。

鮣鱼既有观赏及经济价值,也有科研及研究价值。可食用,也可以作为观赏鱼类,它吸附在其他海洋生物上的景象极具观赏价值。鮣鱼吸附于鲨鱼等海洋生物的特性可以帮助人类定位平时较难寻找的鱼类或海洋哺乳动物。同时鮣鱼极富特色的吸盘也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灵感。鮣鱼种群数量稳定,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命名历史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在1758年首次将鮣鱼定名为“Echeneis naucrates”。属名“Echeneis”源于希腊语,“echein”意为抓住,“nays”意为船。林奈所定名为使用最多的学名,此外,鮣鱼有许多异名,如Echeneis lunata Bancroft,1831、Echeneis vittata Rüppell,1838、Echeneis fasciata Gronow,1854、Echeneis fusca Gronow,1854、Echeneis guaican Poey,1860、Echeneis METALLICA Poey,1860以及Leptecheneis flaviventris Seale,1906等。除学名外,鮣鱼一般被称为Sharksucker,意为“吸在鲨鱼上的鱼”。

形态特征

鮣鱼成年体长平均为12.35-64.8厘米,最大记录为110厘米;成年体重平均为2.01千克,最大记录为2.3千克。鮣鱼体长通常是体宽的11-12倍,体呈长形,前方略平扁,向后呈尖柱状。头顶有椭圆状吸盘,由背鳍特化而来。吸盘由16-28个薄层组成,占据从头顶到身体前部的位置,吸盘中央有纵轴褶。这个吸盘能够形成极强的真空,用来附着在宿主身上。

眼小,侧中位。口略大,微斜,下颌较长。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具齿,下颌上有许多尖尖的绒毛状牙齿。除头及吸盘外,鮣鱼体被小长圆形鳞。侧线前端较高,体侧有较宽的栗色或深灰色条纹,有白色边缘。胸鳍和腹鳍为深色,腹部为深褐色。背鳍和臀鳍为黑色,且轮廓上有较浅的阴影。尾鳍为黑色,有白色角。

鮣鱼第二背鳍有22-27根硬棘,37-40根软鳍条(XXII-XXVI,37-40);臀鳍有35-38根软鳍条(35-38);胸鳍有20-24根软鳍条(20-24);腹鳍有1根硬棘,5根软鳍条(I,5);尾鳍有15根软鳍条(15)。第一鳃弓外鳃耙数为13-16,鳃孔侧位,大约位于口角下方。鳃盖膜微连。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在世界范围内,鮣鱼常见于所有温暖的海洋水域。在西大西洋,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到百慕大和墨西哥湾,再到乌拉圭,都有鮣鱼的分布。它们还出现在地中海以及西澳大利亚西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海岸,但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附近的水域分布较少。在印度洋-太平洋区域,还分布在东非、红海波斯湾、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中国等区域。鮣鱼在中国分布较广,各沿海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鮣鱼生活在20-50米深的海域中,依赖它们的宿主生存,但人们也经常在浅珊瑚礁上观察到鮣鱼成群自由游动。在附着在宿主上的情况下,鮣鱼也可以在淡水河流中游动,如在美国哈德逊河流经的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以及长岛附近也发现了鮣鱼,它们附着在宿主上沿哈德逊河逆流而上。

生活习性

吸附行为

鮣鱼的第一背鳍特化为吸盘,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力。这使得它们可以吸附在其他生物或物体上,即宿主。鮣鱼的宿主包括鲨鱼、大型硬骨鱼、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有时它们也会附着在船只上。鮣鱼通常附着在宿主的底部或鳃区。这样的行为不仅可以帮助鮣鱼获取食物,也可以减少游泳造成的能量损耗。还有研究人员通过流体动力学研究解释了鮣鱼的这个习性,模拟结果显示,鮣鱼附着宿主后所遇到的阻力可以减半,使得游泳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增加。同时,鮣鱼最常附着的位置也是阻力最小的位置。

鮣鱼吸盘上存在推杆状机械感受器复合体,可以感知触摸与剪切力。这种在鮣鱼上发现的复合体也是首次在鱼类中发现,暗示人们鱼类可能存在以往人们并不了解的感受外界的方式。

觅食习性

鮣鱼附着在各种宿主上,一般情况下,吸附期间鮣鱼以宿主捕食留下的食物残渣和宿主皮肤上的较小甲壳亚门生物为主要食物。除此之外,鮣鱼还以自由活动的甲壳纲动物、螃蟹、鱿鱼和一些小鱼作为食物,进行补充。年幼的鮣鱼有时充当清洁鱼,清洁青点鹦嘴鱼身上的寄生昆虫。在水族馆人工饲养的情况下,鮣鱼通常栖于底部,头部微微抬起,当饲养员喂食时会上升至水面取食,可以投喂丽文蛤和鱼。当随宿主移动到食物丰富的水域时,鮣鱼也会脱离宿主,自主捕食。

生长繁殖

鮣鱼在三到五年内达到性成熟,性成熟的鮣鱼在温暖的春夏产卵,精子通过特别发育的导管从睾丸输送到体外,雌鱼会批量产卵,并且不同个体产卵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卵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较大,呈球形,外部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以保护其免受损伤和干燥。

刚孵化的幼鱼长0.47-0.75厘米,卵黄囊较大,眼睛不含色素,身体发育不完全。随着年龄的增长,幼鱼的吸盘开始形成。幼鱼可以自由生活大约一年,直到它们长到约3厘米长,这时它们就会附着在宿主身上。在这一时期,鮣鱼上颚长出较小牙齿,下颚长出较大牙齿。

雌性鮣鱼的寿命大约为8年,雄鱼大约为10年。雌鱼的生长较雄鱼来说更为缓慢,但最终雌鱼会生长到更大的尺寸。

物种危害

在一般情况下,鮣鱼对人类无害,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鮣鱼会伤害人类或造成经济损失。鮣鱼可能跟踪潜水员并附着在其腿上,这种附着对于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因为鮣鱼的吸盘有许多尖脊。当鮣鱼的吸盘附着在船体上时,有可能对船只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沉船。

相似物种

鮣鱼很难与只出现在西大西洋中部的近缘白鳍鮣(Echeneis neucratoides)区分开来。两者有相似的外形,并且为同属生物,但鮣鱼分布广泛而白鳍鮣只局限在西大西洋。由于相关数据缺乏,故不能更好地进行这两个物种的比较研究。白鳍鮣于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位为数据缺乏(DD)。

物种现状

鮣鱼的种群数量较多且稳定,目前暂未发现存在捕食者以鮣鱼为食。故鮣鱼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鮣鱼的主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观赏及经济价值,鮣鱼可食用,但肉质并不好,所以食用价值较小。主要可以作为观赏鱼类,其独特的吸盘以及吸附在其他生物上的景象使其极具观赏性,使其受到水族馆的欢迎。

其次,鮣鱼具有科研及研究价值,鮣鱼吸附于鲨鱼等海洋生物的特性可以帮助人类定位平时较难寻找的鱼类或海洋哺乳动物。同时鮣鱼极富特色的吸盘也为人类科技发展提供了灵感,科学家运用仿生技术,模拟鮣鱼吸盘结构,制造吸附机器人,既可以更好地研究鮣鱼本身,也可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

..2022-12-22

鮣鱼.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22

..2024-09-09

..2022-12-22

鮣 Echeneis naucrates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