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猎豹
亚洲猎豹(学名: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隶属于食肉目猫科猎豹属猎豹种。亚洲猎豹四肢细长,体型轻盈,头体长1~1.89m,尾长59~77cm,体重23~38kg,雄性个体略大于雌性个体。头较小,面部有两道黑色的条纹从眼角垂向嘴边,皮毛为棕褐色,躯体布满黑色斑点,尾巴末端1/3处有黑色环纹。
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纪录显示其时速可达104km/h左右。作为猎豹亚种之一的亚洲猎豹历史上主要分布于中东和中亚,北至哈萨克斯坦南部,东南至印度,现在只分布在伊朗。主要栖息地由沙漠组成,地形从平原、盐田到山麓侵蚀面,再到海拔高达2000-3000米的崎岖沙漠山脉。
由于数量急剧下降,伊朗境内数量不足40只,亚洲猎豹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并于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附录Ⅰ。
演化历史
猎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700万年前,其几乎跨越了地球上所有的大陆。猎豹的迁徙始于大约10万年前,其穿越陆桥从北美洲进入亚洲大陆。
亚洲猎豹和非洲猎豹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基因上分化以及它们在基因上的差异程度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维也纳兽医大学沙鲁奥(Charruau)等人2011年研究发现亚洲猎豹与非洲猎豹是明确分化的,推测其大约在32000-67000年前发生分化。
形态特征
亚洲猎豹雄性个体略大于雌性个体,雄性个体体重25~38kg,头体长1~1.82m,尾长62~77cm,雌性个体体重23~35kg,头体长1.6~1.89m,尾长59~75cm。相比于猎豹的非洲亚种,亚洲猎豹的头更小。
亚洲猎豹整体皮毛为棕褐色,眼睛边缘为白色,从眼角到嘴边有两道黑色条纹,口吻两侧和前部颜色较浅,胸部、口鼻、臀部和腿内侧都是浅黄色或浅黄褐色。黑点不规则地分布在身体、腿和爪子上,但在头部和颈背上呈直线排列,尾巴末端1/3处有黑色环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历史分布
亚洲猎豹曾经的分布范围从印度次大陆,经过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再到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猎豹分布在伊朗东部和西部靠近伊拉克边境的大多数草原和沙漠地区,相当于三分之二的国家面积。直到20世纪70年代,虽然其他地区的亚洲猎豹被认为已经灭绝,但伊朗亚洲猎豹的数量一直在上升。但是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以及随后与伊拉克八年的战争,都对亚洲猎豹的数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亚洲猎豹几乎从伊朗全国各地消失了。
现今分布
2017年,亚洲猎豹的全球分布仅限于伊朗中央高原。在伊朗,亚洲猎豹的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卡维尔国家公园、哈尔图兰国家公园、奈班丹野生动物保护区、巴夫保护区和安吉尔野生动物保护区。
栖息环境
在伊朗,亚洲猎豹的栖息地主要由沙漠组成,其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到100mm,地形从平原、盐田到山麓侵蚀面,再到海拔高达2000-3000米的崎岖沙漠山脉。亚洲猎豹偏好丘陵山脉、起伏的地形以及靠近山或者温暖靠近荒野的栖息地,而很少或从未出现在开阔的平原上,尽管这些地区瞪羚密度明显更高,另外它们还会避开炎热的沙漠和避免靠近密集的人类定居点。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由于亚洲猎豹栖息地不及非洲大陆多样化,其食物来源受限。有关亚洲猎豹食用牲畜的证据很少少,其超过九成的食物来源由三种中型有蹄类动物组成:野生绵羊、野生山羊和印度瞪羚,剩余部分由草兔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构成。其中亚洲猎豹捕食最多的是野生绵羊中的维氏盘羊(Gazella bennettii),虽然野生绵羊是亚洲猎豹的主要猎物,但印度瞪羚是其最偏爱的猎物。
亚洲猎豹的捕食行为多发生在白天,因为它们在白天最活跃,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因为它们已经适应了干旱的环境,所以不需要喝水,但是会通过摄食猎物、饮用它们的尿液来满足自身的水分需求。
领地行为
雄性亚洲猎豹会用尿液标记它们的领地和常用路线。此外,它们也会用后爪刨地、抓树、碾压草地或在显眼的位置排便来标记领地,它们经常有规律地在观察点附近进行标记。在伊朗,相机多次捕捉到成年亚洲猎豹在指示牌上定向小便的标记行为。
生长繁殖
雄性亚洲猎豹会在大约一岁时寻找雌性猎豹进行交配,雌性亚洲猎豹则在两岁时才开始交配。由于雄性亚洲猎豹的精子数量很少,导致亚洲猎豹的出生数量较少。雌性亚洲猎豹妊娠期为90至100天,最多能产9只幼崽,但大多数都会死于捕食者。雌性亚洲猎豹会养育幼崽,直到它们达到1至1.5岁。
亚洲猎豹的出生高峰时间在3月和4月,这种季节性可能在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有所不同。在北部地区,这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而在南部地区,则可提前发生。另外有少部分幼崽出生发生在非高峰期,大约在夏末和/或初秋。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一个世纪前,成千上万的亚洲猎豹分布在从中亚到印度和阿拉伯的各个地区。2000年,亚洲猎豹只在伊朗剩下不到100只。自2010年之后的数十年间,在伊朗的大部分猎豹分布区,亚洲猎豹繁殖数量非常少。2017年,亚洲猎豹已经在其98%的历史范围内灭绝,濒临灭绝的亚洲猎豹种群只出现在伊朗境内其历史范围(37000km²)的36%。2021年官方统计显示,伊朗境内亚洲猎豹数量不足50只。亚洲猎豹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猫科之一。
致危因素
亚洲猎豹的主要致危因素包括牧民捕杀、交通事故、偷猎、栖息地减少等威胁,这些威胁直接或间接抑制了猎豹的物种数量。
在2001年至2016年期间,亚洲猎豹死亡记录显示,大多数伤亡是由人类造成的。在伊朗,当地牧民是人类导致亚洲猎豹死亡的最显著原因。亚洲猎豹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其猎物野生有蹄类动物的密度极低,很容易被偷猎。由于猎物数量的减少,亚洲猎豹可能会发生捕食家畜的行为,牧民认为亚洲猎豹对家畜构成威胁,因此会杀死亚洲猎豹。同样重要的是,不断增长的道路网络是亚洲猎豹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每年有1-2只亚洲猎豹死于公路上。从2004年到2016年,在伊朗不同地区,公路碰撞导致14只亚洲猎豹死亡。此外,偷猎也可能是导致亚洲猎豹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2017年12月25日,在伊朗警方和环境部的一次联合行动中,在德黑兰的一所房子里发现了一只8个月大的雌性亚洲猎豹幼崽。栖息地的丧失是危及亚洲猎豹和其猎物生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可能是因为过度放牧、发展计划(如道路建设和采矿活动)和干旱造成的。此外,家养骆驼在沙漠地区漫游,与野生动物争夺稀缺的水源,而穿越沙漠寻找骆驼的当地人往往会捕猎野生动物。
保护举措
2001年8月,伊朗猎豹协会(ICS)成立,总部设在德黑兰,这是一个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拯救最后的伊朗猎豹。
从2001年9月开始,伊朗能源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发起了“保护亚洲猎豹及其相关生物群”的联合项目,纽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WC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猫科动物专家组(CSG)和猎豹保护基金(CCF)都参与其中。该项目的目标是“在当地社区的支持和合作下,确保对伊朗国际保护区的亚洲猎豹和相关的稀有和濒危野生物种及其自然栖息地的保护”。
在伊朗,亚洲猎豹的主要保护区有卡维尔国家公园、哈尔图兰国家公园、米安达什特野生动物保护区、奈班丹野生动物保护区、达尔班德拉瓦尔野生动物保护区、达尔赫安吉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卡姆基巴哈巴德狩猎禁猎区和阿里兹狩猎禁猎区。2009年,阿富汗政府将猎豹列入国家保护物种名单,这意味着在阿富汗境内所有猎豹的狩猎和交易都是非法的。
保护级别
2019年,亚洲猎豹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2021年,亚洲猎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相关文化
关于亚洲猎豹与人类长期联系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时代,在一枚官方印章上发现刻有猎豹图案,这只猎豹是被拴着的并且头上似乎还戴着头罩。
早在16世纪,亚洲猎豹就在苏美尔和亚述被驯化用于狩猎。
16世纪,印度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在其49年的统治期间,拥有超过39000只亚洲猎豹用于狩猎,它们被称为“Khasa”或“皇家猎豹”。
据马可·波罗报道,元世祖忽必烈养了数百只亚洲猎豹。元朝画家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描述了忽必烈在统治中期率亲随打猎的情景,在这幅图的底端中部有一位异族骑士,他的马鞍后铺着厚垫,上面蹲坐着一头亚洲猎豹。豹口用皮索套住,拴豹的绳索握在克利夫兰骑士队手中。
伊朗猎豹协会(ICS)提议将8月31日定为伊朗的“国家猎豹日”,以鼓励保护最后剩下的亚洲猎豹种群。伊朗环境部、亚洲猎豹保护项目和一些伊朗非政府组织每年都认可并庆祝国家猎豹日。
为了提高国际社会保护亚洲猎豹的意识,伊朗国家男子足球队在201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的球衣上使用了一幅亚洲猎豹图案。
参考资料
CITES附录中文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