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
茄(拉丁学名:Solanum melongena L.),又称矮瓜(广东广州)、吊菜子(梅县区)、茄子(通称)、落苏(江苏省南部)、紫茄、白茄、大圆茄、长弯茄,为茄科(Solanaceae)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原产于中国的中南部、老挝、马来亚、缅甸、泰国、越南及印度,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喜温,对温度要求高,且不耐霜冻,适合生长在土质肥沃、松软厚实、排灌方便且保水保肥性强的土壤中,对土壤肥力要求高。
茄为直立分枝草本或亚灌木;叶片较大,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其上具有星状绒毛;雌雄同花,能孕花单生,不孕花蝎尾状与能孕花并出,本种因经长期栽培而变异极大,花的颜色及花的各部数目均有出入;果实形状有长有圆,颜色有白、红、紫等。种子一般为黄色。
茄具有长期的食用历史,有多种烹方法和菜肴搭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观赏茄的根系发达,常制成盆栽放置在室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生产已由小农经济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此外,茄果实可入药,具有清热、活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肠风下血、跌打损失、皮肤溃疡等症状。
研究历史
传播途径
关于茄的传播途径有多种路线,其可能的传播路线是从印度及东南亚栽培起源,4~5世纪从印度传入中国,7~8世纪从中国传到日本,13世纪传入欧洲,17世纪由欧洲传到北美洲;但由于历史文献不足,缺乏考古证据,并没有确定主要是哪种途径所传播的。
栽培起源
关于茄的栽培也有多种假说,第一个为印度栽培起源说。印度学者通过梵语中相关茄的语言证据认为野生的茄只在印度分布并且在印度栽培起源后传入非洲和中国,但是缺少确切的茄在印度栽培起源的证据和材料。第二个为印度、缅甸和中国栽培起源说。实验者通过大量样品进行实验分析,认为茄在两个地区栽培起源,一个是印度,另一个是中国。此外有学者也认为茄在亚洲西南部栽培起源,包括阿拉伯半岛、印缅地区和中国,这些都是茄可能的栽培起源地区。中国南方热带地区也可能是茄驯化的起源地。第三个为非洲栽培起源说,该假说认为茄的野生种来自于非洲。总之,虽然对茄栽培起源的观点比较多,但仍然缺乏关于茄栽培起源的直接证据。
形态特征
根
茄的根系发达,主要有主根和侧根构成,主根粗壮,可达1.3~1.7m深的土壤,主根上可分生侧根,其上再分生二级、三级侧根,逐渐形成以主根为中心的根系。
茎
茄为直立分枝草本或亚灌木,高度可长至1m左右,叶柄及花梗均被6-8-(10)分枝,平贴或具短柄的星状绒毛,小枝多为紫色(野生的往往有皮刺),渐老则毛被逐渐脱落。
叶
叶片较大,呈长圆状卵形,长8~18cm,宽5~11cm,先端钝,边缘为浅波状或深波状圆裂,上下两面都被有星状绒毛;侧脉每边4~5条,在上面疏被星状绒毛,在下面则较密,中脉的毛被与侧脉的相同,叶柄长约2~4.5cm。
花
能孕花多为单生,花柄长约1~1.8cm,毛被较密,花通常下垂,不孕花为蝎尾状与能孕花并生;萼片为钟形,直径约2.5cm,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及小皮刺;萼裂片披针形,花冠辐状,外面星状毛被较密,内面毛被稀疏,花冠筒长约2mm,冠檐长约2.1cm,裂片三角形,长约1cm;花丝长约2.5mm,花药长约7.5mm;子房为圆形,顶端密被星状绒毛,花柱长4~7mm,柱头浅裂。本种因经长期栽培而变异极大,花的颜色及花的各部数目均有出入。
果实与种子
果实的形状、颜色以及大小根据不同的品种变异较大,形状有长有圆,颜色有白、红、紫等。内含种子,种子一般为黄色,呈扁平状肾形。
物种分布
茄原产中国的中南部、老挝、马来亚、缅甸、泰国、越南及印度,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在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孟加拉国及柬埔寨等国引种栽培。
生长习性
茄适合生长在土质肥沃、松软厚实、排灌方便且保水保肥性强的土壤中,对土壤肥力要求高,尤其在收获前,应额外施加钾肥,从而保证茄的正常生长。茄喜温,对温度要求高,不宜在低温环境下生长,不耐霜冻。温度需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温过高会严重影响结果,温度过低则会抑制茄的生长,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5℃时,还会造成植株大批量死亡。茄对水分要求较高,需水量大,在整个生育期中要保证土壤的含水量至少在70%左右,相对湿度也要保持在75%左右。缺水容易造成短花柱,果实缺乏光泽且大小受限,水分含量过高易造成植株出现疾病。此,茄属于喜光植物,光照不足影响花芽分化和植株生长,保证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茄的光合作用,提高植株内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植株生长,增强茄果实的品质。
繁殖方式
人工授粉
茄为两性完全花,一般为单生,部分簇生,开花当日受精能力最强,开花后2天内也有受精能力,但能力减弱;应选择发育正常、无病虫害主花作为授粉花蕾,授粉时应掌握好花蕾的成熟程度,花蕾太嫩,花粉未能充分发育成熟;过度成熟则花瓣开裂,柱头外露,易杂交其他品系花粉影响纯化的效果。
播种繁殖
茄种植时期分为两阶段,早春种植以及翻秋种植。通常早春种植在12月进行播种,翌年2月定植;翻秋种植以5月进行播种,6月进行定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播种,采用撒种的方式,注意控制合适的播种密度。
嫁接繁殖
常选用托鲁巴姆作为砧木,选择高产、抗性强且商品性好的品种作为接穗品种,通常采用劈接的方法来嫁接,将削好的接穗直接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用手指按压使接穗削面与砧木充分接触,之后用嫁接夹固定。
栽培管理
建园选址
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力好、通透性好并且光照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尽量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块,便于灌溉排水,避免选择连作的地块。选择好后要进行整地,对土壤进行深翻并在阳光下进行曝晒,同时施好基肥,整理好后可以准备播种。
定植
当环境温度适宜且幼苗生长到适宜程度时,即可进行移栽定植。定植时应选择根状茎直立、无病虫害的秧苗,移植过程中应去除多余的根须,保留主根即可。
田间管理
茄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灌溉与施肥配合进行,使肥料溶解利于吸收。多雨时节,注意及时将田间积水排干,避免沤根和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田间温度要进行合理控制,因为温度不仅会影响植株生长,还对授粉成功率有很大影响,需要控制在合适温度来保证授粉。在门茄座果之前,门茄以下的侧枝要及时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当门茄刚开始结果时,植株进入果实的生长期,就不再进行整枝了,为了促进果实的生长,增加有机化合物的积累,提高结实率和果实品质,要施“催果肥”。
采收
茄一般在开花后30~40天可达食用成熟度,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品质下降。
病虫害防治
茄常见病害有褐纹病、青枯病、立枯病、灰葡萄孢、根腐病、猝倒病、绵疫病、黄萎病等,常见虫害包括棉铃虫、红蜘蛛、蓟马、蚜虫、蜗牛、蛞蝓等。
可通过利用合理耕作、种子及幼苗检验及检疫、田间管理等农业综合措施来减轻或防治茄病虫害发生,实行深耕,将埋藏在土壤中的病原暴露并消灭,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间作等农业防治方法;或者选用一些常用的化学药剂如多菌灵、百菌清及杀虫农药等来防治;也可选用杀虫灯诱杀、防虫网、闷杀等来杀灭趋黄性、趋光性的害虫;还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开发生物资源来防治病虫害,可使用春雷霉素、木霉菌、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乙蒜素等来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茄具有长期的食用历史,有多种烹饪方法和菜肴搭配,不仅可炒、烧、炖、蒸,而且还可生食或腌制及干制,是中国南北各地栽培最为广泛的蔬菜之一;此外,其果实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及磷、铁等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
观赏价值
观赏茄的品种主要有蛋茄、丸茄、灯泡茄及袖珍雪茄等,其适应性较强,果实富含营养、果型小、颜色多,挂果期较普通茄更长,但食用价值不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市场前景广阔,常被制成盆栽放置在室内。
经济价值
茄耐湿、耐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栽培较容易,为夏季主要蔬菜之一,由于茄较耐贮藏运输,已成为由蔬菜生产基地运往城镇、由中国南方运往北方的大宗蔬菜之一。随着茄的保护地栽培的大量发展,茄的四季生产、周年供应已经实现,由于茄的产量高、市场广阔,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生产已由小农经济发展到大规模的商品化生产,成为菜农致富的项目之一。
药用价值
茄的果实性甘,凉;具有清热、活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肠风下血、跌打损失、热毒疮、乳房炎、皮肤溃疡等症状;叶性甘、平、辛,具有散血消肿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血淋、下血、血痢、阴挺等症状;花甘、平,主要用来治疗金疮、牙痛等症状。
相关研究
相关品种
中国作为茄第一生产大国,拥有极其丰富的地方品种。《中国蔬菜品种志》中收录了地方茄品种217个,分为圆茄、卵茄、长茄以及野生茄等四个类别,其中圆茄45个品种,卵茄49个品种,长茄116个品种,野生茄有7个品种。
圆茄品种的特点主要是植株高大,叶子宽厚,果实呈圆球形、椭圆球形或者扁圆球形,果皮多为紫色、黑紫色、红紫色或绿白色,抗热抗湿性能较差,主要优良品种有六叶茄、丰研1号、圆杂2、黑圆星等;长茄主要优良品种为韩国黑龙长茄、辽茄4号、沈茄1号、长茄1号等;卵圆形茄主要优良品种为济丰3号、西安绿茄、辽茄五号等。
茄转基因
世界上对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从细胞学分析、组织培养及基因工程3个途径来进行的,细胞学分析主要有染色体核型和染色体原位杂交,组织培养主要有外植体培养、花药和小孢子培养及原生质体培养,基因工程主要有抗性基因转移、单性结实基因工程等。
延伸文化
茄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描写茄的古文献众多,都体现了茄这种植物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南梁孙元晏有七言绝句:
孙元晏
紫茄白苋以为珍,
守任清真转更贫。
不饮吴兴郡中水,
古今能有几多人。
这首诗歌赞扬了吴兴太守的清贫廉洁,将紫茄与白苋菜作为珍馐,这与当时奢侈的南北朝士族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从侧面表现了那个时候茄已经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蔬菜了。
此外同时期还有诗人沈约也作了茄相关的诗:
行园诗
沈约
寒瓜方卧垄,
秋亦满陂。
紫茄纷烂,
绿芋郁参差。
初向堪把,
时日离离。
高梨有繁实,
何减万年枝。
荒渠集野雁,
安用滇池。
结合诗人沈约的背景以及所处地,可以发现茄在当时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栽培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
参考资料
茄 Solanum melongena L..植物智.2023-01-17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