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是南宋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形式的画作,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以各种画面元素和信息,传达的是南宋时期一位傀儡艺人拖家带口、冲州撞府讨生活的实景,把“路岐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通过画作描绘了出来。

在南宋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平稳和安乐。经济上主要以商 品经济为主,交通也相对便利,这些因素都促使绘画作品描绘世俗人文景象,产生了一大批描绘普通人生活的画作,被称为 “风俗画”。而在这众多描绘风俗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在佛教与道家互相影响、促进和融合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采用细腻、精湛的笔墨技巧描绘出一幅诡怪、阴森、惊奇的场景。

2002年11月30日,《骷髅幻戏图》在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活动展出。展览将于2003年1月6日结束。

历史沿革

《骷髅幻戏图》出自于南宋画家李嵩之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002年11月30日,《骷髅幻戏图》在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活动展出。展览将于2003年1月6日结束。

画作内容

《骷髅幻戏图》,绢本设色,册页扇面,纵27厘米,横26.3厘米。画面左侧署有“李嵩”两字款,对幅有毛玄真书元人黄公望句,“信工珍藏”“会侯珍赏”及南宋内府“绍兴”葫芦印多方,曾经清人耿昭忠收藏。画面未题图名,“骷髅幻戏图”当是后人在著录此图时重新拟定。从画面正中大骷髅手持偶人来看,他在表演悬丝傀儡戏。整个画面可以从中对称切分为左右两半,左边是表演区,右边是观赏区。

画作核心区

表演核心区是由一大一小两个骷髅组成。大骷髅的体型与成年男子相当,头戴幞头,整个头部是只髅骨。身体覆盖透明纱衣,纱衣轻柔,上衣袖口和下摆的皱褶线条流畅自然,透过纱衣甚至清晰可见骨骼的构造。大骷髅坐在地下,两腿白骨裸露;左腿折叠平放地上,右腿脚掌着地;右手支撑在右腿膝盖上,持有一个傀儡表演的工具——架头。架头与小骷髅通过数根丝线相连,操纵它的手脚活动。在悬丝的作用下,小骷髅双手前曲,右腿着地,左腿向前抬起,整个身体作前趋状。观演核心区则由一位孩童和一位年轻女子组成。孩童囟门留着一撮头发,内面穿着红肚兜,约莫两三岁的光景。他俯身前倾,向小骷髅伸出右手,快要接触到小骷髅时,被身后的年轻女子制止。这位女子双手前伸,朝孩童做出摇手的姿势;她上身穿子,下身穿褶裙,左右手腕处还戴有钏镯,显示来自较为富裕的家庭。由小骷髅和婴孩的互动关系可见,这场悬丝木偶戏表演的主要观众就是这位孩童。

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平稳和安乐。经济上主要以商 品经济为主,交通也相对便利,这些因素都促使绘画作品描绘世俗人文景象,产生了一大批描绘普通人生活的画作,被称为 “风俗画”。而在这众多描绘风俗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在佛教与道家互相影响、促进和融合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采用细腻、精湛的笔墨技巧描绘出一幅诡怪、阴森、惊奇的场景。

艺术鉴赏

技巧

在绘画技巧上,《骷髅幻戏图》线条流畅,把骨骼的状态、衣纹的走势刻画得生动逼真。用色古朴、严谨,是宋代院体画的特色之一。画风惊奇怪异,将阴阳两界的事物绘于一个情景之中,令人赞叹其想法另类诡异,也间接反映出画家对普通民众生活观察细微,以独特的视角将其看到的日常展现出来,并传达出深刻的内涵。骷髅的大小、比例、动态统一,在细节刻画上细腻、手法高超,充满了写实主义。

画作主题

骷髅

骷髅主题在西方绘画中很常见,但在中国绘画中并不常见。首先,儒家文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其次,先秦时期“髑髅”一词已广泛使用,其意义与殉葬之物有关。在后来的使用中,骷髅更多的是指代死后之人或是鬼怪。明清志怪小说中涉及骷髅的故事通常与死亡有关,如,清代夜谭随录》中就有一篇《骷髅》。骷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比较忌讳的东西。因此,《骷髅幻戏图》才在众多风俗画中显得与众不同。

傀儡

宋代是木偶戏发展的鼎盛时期,《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傀儡戏的记载。风俗画作为表现市民生活的艺术形式,选择傀儡戏为题材十分常见,同为南宋画院待诏的刘松年便有一幅《傀儡婴戏图》传世。但这幅图中表现的傀儡戏场面是几名儿童在自弹自演、自娱自乐,不像《骷髅幻戏图》那么怪异。从《傀儡婴戏图》也可以看出傀儡戏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和普及程度,以及这种戏剧形式与婴孩的密切联系。

幻戏

《骷髅幻戏图》中的幻戏(又称幻术)在宋代的宫廷和民间都不稀见。为说明这一史实,有必要在此对幻戏的源流稍作考述。幻戏在我国由来已久,至迟在西周就存在专弄此术的幻师(又称幻人、化人)。《列子·周穆王篇》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汉魏至唐宋,中原地区流传更多的则是“解体还形”一类的西域幻术。《晋书》记载天竺人佛图澄“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脏六府洗之,讫,还内腹中”的洗肠幻术表演,刘宋刘义庆幽明录》记载比丘尼以破腹断足的幻术来劝说桓温切勿谋反的故事,唐朝独异志》记载解如海在长安戏场表演“其手自臂而堕,足自胫而脱”的幻术引起数千人围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开封市清明节百戏演出亦设有“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的“七圣刀”幻术。“七圣刀”为琐罗亚斯德教的幻法,又称“七圣法”,《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杭州市街头艺人“七圣法”的表演:“扑赏并路岐人在内作场,行七圣法,切人头下,卖符,少间依元接上。”《武林旧事》卷六录有擅长此术表演的大师“杜七圣”。这类“解体还形”幻术固然能给观众带来惊险刺激的审美体验,但现场可能会出现鲜血淋漓的情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带有自残性质的幻术类型与儒家正统的礼乐观念相违背,在流行的同时也屡遭禁演。

因此,当“解体还形”遭到禁演的同时,幻术的另一种形式——变化戏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骷髅幻戏图》中路岐人将自己变化为骷髅即属此类幻术。这类“幻化”戏法也是西来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代十国永明延寿宗镜录》则记载幻师能以一化多:“幻师唯是一人,以幻术力变化七人。愚人见之谓有七人,而智者见唯有一人,无余七人意识。”只是,所幻化的“人”往往没有意识,是一种虚拟存在,故而宋人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有幻术焉,凡其所谓变化神通,以骇众人之耳目者,皆幻也。”这就很好地解开了《骷髅幻戏图》中由路岐人所幻化的大骷髅无法完成悬丝木偶戏表演的谜团。

展览活动

2002年11月30日到2003年1月6日,《骷髅幻戏图》在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活动展出。

作者简介

李嵩(1166—1243年),钱塘(今杭州)人,幼时家贫,年长以木工为业,后被画院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随之习画,承其画技,擅长画人物、道释,尤善界画,工细精丽,繁而有序,历任光宗、赵扩、理宗三朝(1190—1264年)画院待诏近60年。除《西湖图》外,还留下了《花篮图》《货郎图》《骷髅幻戏图》《月夜看潮图》《清溪渔隐图》等作品传世。

相关作品

2017年,苏绣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一道,接受了一次很大的挑战。她们同中国当代艺术家合作,为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创作了34幅苏绣作品。其中,难度最高,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宋朝名画为刺绣蓝本的《骷髅幻戏图》,这幅作品运用了五十多种针法来表现,是苏绣工艺的一次创新实践。

海漄获奖作品《时空画师》是一部历史科幻小说,它基于真实历史,想象了《千里江山图》和《骷髅幻戏图》的真正创作意图,并且给了这两幅名画一种奇妙的联系。

参考资料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今天开展(72件国宝全名单).中国新闻网.2024-01-23

故宫藏着一幅著名的“鬼画”,沉睡多年无人懂.今日头条.2024-01-23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爆棚 向世界展示中国元素.新浪收藏.2024-01-23

纵目阔远的西湖全景图像——南宋李嵩《西湖图》赏析.今日头条.2024-01-23

国家级!苏州绣娘上榜,点赞.潇湘日报.2024-01-23

雨果奖得主海漄:热度是一时的,好的作品才是永恒的.今日头条.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