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北京人,祖籍四川渠县。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曾于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前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插队。1978年参加高考,初次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复试未通过。一个月后再次参加考试,最终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两年后,王小波与李银河成婚。1984年,王小波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留学,并于四年后回国,先后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就职。
1982年,王小波于《丑小鸭》杂志发表小说处女作《地久天长》,后又于198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唐人密传故事》(“密传”二字为编辑擅加)。1991年,其小说《黄金时代》于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1992年,王小波辞去教职,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于之后的几年间先后创作出长篇小说《寻找无双》《红拂夜奔》《未来世界》《白银时代》等小说作品,并陆续于《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独自逝世于北京寓所。其小说《黄金时代》《未来时代》先后斩获第13届、16届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文学奖大奖。1997年,其所创作的电影剧本《东宫 西宫》荣获1997年阿根廷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王小波生前在大陆文坛声名不显,小说出版亦颇为艰难,逝后却很快引起了轰动,其个人形象也在多次重构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文化影响力”。
人物生平
少年经历
1952年5月13日凌晨,王小波在北京复兴门附近的一家医院出生。王小波天生多病,身子骨瘦弱,不仅因缺钙患上佝偻病,更常常嘴唇发紫,很可能自幼年起便存在着心脏缺陷。出生几年后,王小波家由成方街乔迁至铁狮子胡同一号,新居中西合璧,王小波的家对面恰有一座西式钟楼,风格典雅,略显阴森,吸引了年幼的王小波兄弟姊妹前去探险,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57年夏,王小波家再度迁居,改居于北京西郊的林园楼。两年后,七岁的王小波进入人民大学附属小学读书。时逢三年困难时期,王小波饱受饥饿所苦。1961年9月,王小波又转入二龙路大木仓小学,他作文很好,爱书成癖,读书奇快,常与兄长王小平结伴到父亲的书房偷读杂书,阅读了大量西方作家的著作。但成绩平平,亦不是很在意分数,并非传统意义的好学生。
1966年,王小波十四岁,升入二龙路中学初一三班。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家庭虽基本未受到直接的冲击,但血腥、野蛮而荒谬的斗争仍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常学业基本停摆,无事可做的王小波与同龄友人肆意捣乱,在混乱和纷争中短暂地“享有”了一段无拘无束的岁月。
知青岁月
1969年5月15日,王小波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动身前往云南省达农巴农场景罕14队,开启了自己的知青生涯。云南与北京相距万里,王小波主动远行边境的理由并无定论,但可能受到了时代浪漫情绪的影响。王小波在云南农场绰号“野牛”,为人邋遢至极,且为人“惫懒”,但风趣幽默,很讲义气,在知青中和当地人间口碑不错。
农场的生活艰苦且单调,知青与农场老干部的嫌隙渐深,娱乐生活匮乏,故王小波也曾因“偷鸡摸狗”,“打击斗殴”等罪状遭受批斗,备感羞辱。物质条件的恶劣与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使王小波很快就为下乡的决定感到后悔,因而希望离开云南,重回北京,但总是无法成功。
1970年11月,王小波因患黄疸性肝炎紧急入院,病情严重,急需休养,才成功获准归乡探亲。返乡期间,家人曾试图帮助王小波改动户籍,但未能成功,王小波只好重返云南。而随着政策松动,1971年,王小波再次请假回家,尽管户籍问题仍未解决,但他的知青生涯实质上已宣告结束。
王小波虽终于重返北京,但却沦为“黑户”,户口问题迟迟无法解决。为排解忧虑和无聊,王小波师从父亲的旧友黄先生学习英语,积累了较大的词汇量。不知是否算作因祸得福,回乡近3年的时间,无“正事”可做的读书生活,可能恰帮助王小波构建起了自己的思想基础。
时至1974年,为解决户口问题,23岁的王小波在母亲宋华的老家山东省牟平区青虎山二次插队,后又在当地乡镇暂任民办教师,主授物理,代授历史。1975年,王小波终于以病退的方式重新落户北京,并短暂地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在此期间,王小波完成了《绿毛水怪》的初稿写作,并因此结缘了自己后半生的爱人。
爱情缘起
1977年初,李银河与朋友北辰前去王小波家,计划向他的父亲王方名请教几个学术问题,却因此与王小波相识。在见面之前,李银河已经通过一位朋友读到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对这位不了解的作者产生了一些朦胧的因缘感。而当二人第一次单独见面时,王小波便单刀直入,主动出击,直接了当地表达了与李银河交往的愿望,二人由此正式结缘。
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之时,李银河已是《光明日报》的编辑,与另一位作者共同在《人民日报》的头版了刊登文章,前途远大,在大众看来,其地位身份与王小波已近乎有云泥之别。二人的爱情历程从头开始便富有传奇色彩。
求学经历
1978年,王小波参加高考,报考中央戏剧学院,但在复试中被淘汰。而经过复习,在同年的另一次高考机会中,王小波成功被中国人民大学经贸商品系专业录取。然而,对属于理工科的商品系课程,王小波似也兴致不高。就读期间,经由兄长王小平的介绍,王小波读到了图尼埃尔的小说《少女与死亡》,深受震撼,因此“十年搁笔”。1980年1月11日,王小波与李银河成婚。两年后,王小波毕业,留校任教。
1984年,王小波追随妻子,赴美留学,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就读硕士。东亚研究中心文学系的主要课程是教授华语,文学课程薄弱,对王小波学业和写作的价值极其有限。但经由李银河的引荐,王小波结识了历史系的许倬云教授。尽管交流的时间只有一年,但王小波依旧得到了不少的指点和帮助。1986年,王小波获得匹兹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在写作、工作之余,他还与妻子李银河共同游历了美国大陆与西欧诸国。
1988年,由于写作和研究的需要,王小波夫妇选择回国。王小波被安排在北京大学社会所计算机室工作,担任助教、讲师。
创作生涯
20世纪70年代中期,王小波已完成《绿毛水怪》初稿的创作,该作一般被公认为王小波最早的小说作品。王小波在当时往往将自己的作品秘不宣人,但该作还是在机缘巧合下被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看到,严文井盛赞了该部作品,但又十分惋惜,自己无力推动小说出版。
1981年,王小波以“晓波”为笔名,于《读书》杂志第一期发表了《老人与海(李继宏译)》的书评《我喜欢向这个“限度”挑战的强者》。一年后,又在《丑小鸭》杂志第7期发表小说《地久天长》,初涉文坛。然而,80年代初,王小波大概并未打算认真地走上创作道路。而在留美之后,王小波写小说的“危险情绪”才终于“得不到遏制”,开始依据唐传奇创作自己的仿古小说,并在许倬云的帮助下修改了《黄金时代》。1988年归国后,王小波进入文学创作的“专业时期”,在此后的九年间创作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1989年,经由亲人帮助,王小波出版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包括《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小说集定价二元,质量粗劣,属个人自费出版物,虽名义上是经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但因无备案纪录,实际出版者仍存疑,印刷数量不多,销量亦极为不佳。
1991年底,王小波转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同年,经由许倬云教授以读者身份推荐,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获第十三届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奖25万新台币。(具体数额有争议)50自1991年10月14日起,小说于《联合报》副刊连载,至同年11月11日连载完成。
1992年1月,王小波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透视》经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3月,囊括《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的《王二风流史》出版。8月,《黄金时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同年9月,王小波在《黄金时代》获奖的激励下,最终决定辞去公职,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进行创作。11月,开始创作剧本《东宫 西宫》。
1992-1994年间,王小波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寻找无双》《红拂夜奔》,以及中篇小说《革命时期的爱情》。但由于突破禁区、远离文坛等原因,王小波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出版频频受阻。1993年间,王小波在《四川文学》以及《读书》杂志陆续发表了数篇杂文。
1994年春初,完成小说《未来世界里的日记》,继而将该作改写为《未来世界》,小说于1995年5月斩获第16届《联合报》中篇小说文学奖大奖。中篇小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分别发表于《花城》第三期及《青年作家》第七期。同年7月,在编辑赵洁平的努力下,《黄金时代》最终在华夏出版社出版,但小说销量不佳,直至作者逝世仍未售罄。此外,受《东方》杂志邀稿,王小波连续发表了多篇杂文。
1995-1996年间,王小波进入杂文创作的“井喷”时期,在《三联生活周刊》《读书》《南方周末》《辽宁青年》等杂志批量发表了多篇杂文。其文章精神舒展,笔调犀利,思索认真而又达观自信,针砭时弊深入浅出,爽快且透辟,日益得到读者的关注。但杂文声名日显,亦可能对王小波的小说创作造成了一些影响。
1995年7月,小说《未来世界》在台湾出版,继而又被压缩成中篇小说,在《花城》杂志上发表。《南瓜豆腐》《黄金时代》《寻找无双》亦先后在中国大陆的杂志上得到刊登。
1996年,王小波又于《花城》刊载中篇小说《2015》。同年10月10日,妻子李银河赴剑桥访学,二人永诀。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出版。1997年,短篇小说《夜里两点钟》《茫茫黑夜漫游》,中篇小说《白银时代》先后发表。
匆促离世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王小波在北京寓所孤单离世,年仅45岁。逝前十几个小时,王小波还曾就即将出版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向友人寄信言志。遗体被发现后,他的电脑尚处于工作状态。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单篇小说
结集作品
小说集及长篇小说
杂文集
全集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原创性与非大众性
虽然在由一种主流话语向另一种主流话语转换的世纪之交,王小波经历了由寂寂无名到声闻海外的转变,但实质上,其创作既非以滑稽来媚俗,也并非单单因重诉“常识”而受重。无论被置于“反主流”还是“新主流”的境遇中,王小波的创作本质上一直与“大众”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为自我的独立和他人的独立留下了相应的空间。在《黄金时代》与诸多散文作品从容舒缓、清晰洁净的文字背后,隐含着王小波对偶像崇拜自始至终的批判,对个体独立精神、平等交流的反复确证,以及对严肃写作和“纯正”人文精神的执着追求。
坦率又不失优雅的性描写
通过一种健康而真诚的观察眼光,王小波成功地将性还原为一种自然、平常的人类欲求,解放了其在保守以至激进两个维度上的精神枷锁。坦然和真诚,使王小波在描写性爱之时看似直露,实则自然节制,既不将其“神化”为打破梏的精神原动力,亦不将其视为毫无思想的机械本能,对心态扭曲的受众“解毒”之余,诙谐灵动的描摹化解了读者的尴尬,又打消了猎奇者的偏求,包藏“祸心”者自嘲苦笑,谨慎小心者哑然失笑,反有几分优雅与浪漫留存最终。
“狂欢化”的颠覆
禁闭、批斗、检讨、疾病、刑罚、死亡种种带有压抑色彩的概念,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却往往被打破其体系和权威,显出滑稽空洞的本来面目。如《红拂夜奔》中红拂的自缢,仪式一板一眼到近乎虚伪,死亡表演绵长得令人困倦,荒诞中透出几分残酷,残酷背后又隐藏着深入骨髓的无聊,伪装的崇高与真实的要同时被消解,合理的逻辑被拼接入怪诞的规则中。更兼粗俗的污言秽语、屎尿齐飞的肮脏、斗殴、恶作剧、性交,往往与各类强权似的场景交织一片,甚至连不同的时空和文化都交融一体,塑造出一种荒诞而诙谐的游戏气氛,使加害者与被害者,看客与被看者同时成为游戏中的玩伴,实现了一种不可想象的平等关系。
然而,王小波的“解构”并不是为了揭露现实的空无一物。他的乐观精神总能使人们在小说的苦难中察觉“有趣”的一面,维护自己对于未来的信心。王小波的“狂欢”,总蕴含着对自由精神和个体尊严的热情,对思维乐趣的本能热爱,而不走向对智识、善良和尊严的绝望或否定。
“小波体”杂文笔法
王小波的杂文写作,既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向读者宣讲理论,亦不借调侃或通俗取悦大众。他的杂文虽幽默好玩,妙趣横生,却总被清晰明确的逻辑思索牵引,指引读者发现现实或历史的荒诞和反常。从容而风趣的叙述,展现着作者对人的常识和理智的坚定信心。读者不是在接受作者的教育,也并非只是为了享受短暂的欢笑,而是面对一位把自己看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尊重的朋友,在与他的交流之中,趣味盎然地思索尊严和诚实的意义。
“反乌托邦”
延续着《1984》的引领、启发,王小波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常常通过塑造“无智无性无趣”的社会背景,表达自己对“乌托邦”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上承历史,向下推演至未来,既诉说着王小波的噩梦,也表达了他对理性、自由、想象的信赖和热爱。沉重的担忧、深沉的历史苦难和轻灵的想象、幽默的调侃交迭出现,展现了王小波创作的人文立场,进一步开掘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影视荣誉
文化影响
尽管生前名声不显,但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语言和审美偏好,似乎超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但实质上又与将他在逝后“推上神坛”的“流行文化”相互背离。王小波小说的先锋性和深刻性居于时代前列,但却并未落得“曲高和寡”的下场,最终仍是得到了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认可。据《亚洲周刊》1999年的排名,《黄金时代》最终力压余华、苏童、阿城、古龙等人的作品,获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一百强榜第76位。尽管王小波的这种“迟来的文名”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众对其误读的结果,但王小波确实已被公认为一位十分重要的当代作家,对80后以及新一代的新生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品之外,王小波之死作为二十世纪末被构造的文化事件,对后世亦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与其生前在“正统”文坛与大众流行中遭受到的冷落截然相反,在王小波逝后不久,这位作者的个人形象就得到了“神化”,成为一个不能够简单以“作家”一词概括的文化符号。某种意义上说,早逝的令人扼腕的王小波是在时代语境下,被构造成了梦幻般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以将五四的启蒙时代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文化思想界接续并轨。
另一个层面上,王小波不仅以“局外人”的身份成功冲击了当时的文学体制,更为年轻人展现了一种自边缘抗争成功的潜在可能。通过被反复强化的“受难者”与“叛逆者”形象,世纪末以来的青年群体也已将王小波推崇为一种具有反抗色彩的精神象征,以“流浪骑士”而非“导师”,得到了一部分人的尊崇。王小波与其妻子李银河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也推动中国性别问题的研究的进展,对维护社会少数群体的尊严起到了积极影响。
人物评价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家。”
学者房伟:“王小波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如果说谁能在消费文化日益失控的当代中国,引发持续而强烈的纯文学激情,那么王小波的作用不容忽视。”
作家刘心武:“在王小波的人生中,我是一个于他极不重要的过客。然而现在我觉得他没了于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在眼下的世道中,难得有几个毫无功利关系牵动的谈伴,何况并非同代人。”
逻辑学家王小平:“从历史上看,有很多人做事不求报酬,他们做出的事甚至不为世俗社会所理解。他们看见了,或者说是臆造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世界。对于那个理想世界来说,他们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但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人是违背理性的,他们陷入了一种古怪的偏执,或者宗教式的迷思。这就是小波提到的“反现象”,他把他自己也列为反熵队伍中的一员。”
作家徐则臣:“一旦在民间被经典化,就成了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参与了我们日常精神背景的建构,像空气一样,须臾不能离开。”
导演程耳:“20多年过去了,王小波先生的小说成功抵御了时间。他的语言与叙事中的自由,他的冷静与深情,他的超越时代的价值,他的幽默与荒诞,使他腾空而起,时至今日,仍然俯视着今天的时代。”
人物逸闻
吃“精神”的婚姻生活
王小波和李银河成家之后,二人均无心为日常的衣食住行淘神,夫妻相敬如宾,不理俗务。按王小波母亲的话说:“他们在一块吃什么,吃精神吗?”一日,王小波的长嫂去王小波家做客,小波想要沏茶待客,却发现厨房桌子上的茶杯已被陈年油垢粘滞住,多次用力后,方把茶杯挪开。
五线谱上的情书
王小波与李银河相恋时,曾为她寄去一封写在五线谱上的情书。“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会把信写在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浪漫至极。
后世纪念
重走小波路
2007年4月11日,李银河与王小波崇拜者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启动仪式,发起“重走小波路”活动。一行人自4月13日始,自昆明市前往陇川巴彦农场,参观王小波的插队故地。
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2017年4月11日,《三联生活周刊》于北京举办“王小波与逝去的九十年代”主题活动。豆瓣等文化网站、媒体也纷纷举行活动纪念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
参考资料
牟平区王小波故居正式挂牌 探访知青往事.烟台大众网.2023-04-29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豆瓣读书.2023-04-28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亚洲周刊.2023-04-29
众作家齐聚追念王小波:他的书像空气,须臾不能离开——王小波逝世21周年.中国作家网.2023-04-29
王小波的小说成功抵御了时间.中国作家网.2023-04-28
李银河对话程耳:今天,我们如何读王小波.豆瓣.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