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皝
慕容(公元297年—公元348年),字元真,小字万年,别名“晃”,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人,前燕政权建立者。
慕容皝出生于晋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自小接受汉族文化熏陶,善谋略、通经史。东晋建立后曾授予其冠军将军、左贤王,封为望平侯等职,在其父慕容廆被加封辽东郡公后其成为世子。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慕容皝承袭父位,并平定了其兄慕容仁之乱。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称燕王,置百官,并于次年灭掉鲜卑段部,使疆域西扩与后赵相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东晋正式加封其为燕王,而慕容皝也随后迁都龙城,运用军事打击迫使高句丽向其称臣,并灭掉鲜卑宇文部,完成对东北部的部署、图进中原。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慕容皝因狩猎落马受伤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谥号文明王。其子慕容俊称帝后,追谥其文明皇帝,庙号为太祖,并将其陵墓命名为龙平陵。
慕容皝在位期间,政治上广开言路,迁徙异族驻边以安定国内,削弱侨郡以防汉族大族起乱;多次运用军事手段平定内乱、西拓势力、完成对东北部的战略部署;经济上以农为本,积极发展农业;文化上推行儒学,建立学校;外交上曾藩属东晋、后赵,但在强大后不再听命于他们,且确立了和高句丽的藩属关系,灭掉了鲜卑段部、宇文部,和鲜卑拓跋部保持较好的外交关系。唐朝房玄龄撰写的《晋书》评价他有奇略、尚经学、善天文,能于群雄角立之时创下基业,同时认为他恃胜而骄,不等晋朝朝廷任命,擅自称王。
人物生平
承嗣父位
慕容皝生于西晋元康七年(公元297年),是鲜卑单于慕容廆的第三个儿子,其母段氏是慕容廆的嫡妻。其所在的慕容部原居住在辽东北部,四周有高句丽、鲜卑段部、鲜卑宇文部、西晋等势力环绕,而慕容部势单力孤。为求自保,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慕容廆接受加封、率部归降西晋。慕容部在此后也逐步由辽东北迁往辽西昌黎棘城(今义县西),开始定居的农耕生活、接受汉文化。慕容皝长大后也不仅勇猛善谋,还通经史、知天文。
东晋建立后,为笼络归晋的势力、制衡北方的后赵政权,曾于建武初年(公元317年)加封慕容廆为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大单于、昌黎公等职。慕容皝也被加封为授冠军将军、左贤王,封为望平侯,但由于其对慕容廆的封赏与晋朝时相比少了辽东王的称号,慕容部感到不满,并准备吞并周边各部暗蓄力量以求西进。
慕容皝在与周边势力的对战中、屡建战功,慕容廆也因威服他部于东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十二月再次被加封为辽东郡公等职,而慕容皝在随后被立为世子,拜平北将军,晋封为朝鲜公。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其父慕容廆去世,慕容皝随即承继其职位,并派王济等向东晋报丧请封。
即位平乱
慕容廆去世时,慕容部的疆域东包辽东郡以及玄菟郡西部地区;北至昌黎郡界;西到大凌河上游向南与昌黎郡西界相接;南到大海。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八月,慕容皝趁与后赵来往密切的鲜卑宇文部内乱,派兵讨伐,因宇文部求和,修筑榆阴(今辽宁建平县境内)、安晋(今朝阳市东南)两城而还。但此时其统治并不稳固。
慕容皝庶长兄慕容翰因“好儒学、善谋略、性雄豪”在部族上下很有威望,也因此被慕容皝所忌惮。加上慕容皝即位后用法严峻,慕容翰怕自己被害,便率属下投奔了居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市西)的段部。慕容翰出逃后,慕容皝的两个同母弟慕容仁、慕容昭受到触动,有杀慕容皝自立之意。
咸和八年(公元333年)闰十月,慕容仁劝说慕容昭举兵谋反,慕容皝得知消息后将慕容昭除去,又遣使去探慕容仁之虚实,慕容仁见事情败露,杀掉使者,在平郭(今辽宁盖州市区附近)起兵。慕容皝随即派兵镇压,双方大战于汶城(今辽宁大石桥市东南汤池镇附近)之北,结果慕容皝大败。其领兵将军慕容幼、慕容军等被俘,佟寿等皆归降慕容仁。
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初,慕容皝接连派兵压制暗中支持慕容仁的鲜卑段部,却遭到段部激烈回击,慕容部一度陷入危机。慕容仁也在此后自封为车骑将军、平州刺史、辽东公,自命为慕容廆的继承人,欲取慕容皝而代之,并拘留了前去东晋朝廷报慕容廆之丧的王济以及前来颁布令慕容皝承制旨意的东晋侍御史王齐等。
慕容皝调整战略,开始培植亲信,着力消灭支持慕容仁的小股势力,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十月,被慕容仁遣返的王齐辗转到达棘城,慕容皝正式接受东晋册封,并于次年正月从结冰的河面进军突袭慕容仁,慕容仁因为轻敌兵败被俘,之后被慕容皝赐死。
自称燕王
平定内乱后,慕容皝又于咸康二年(公元336年)六月起,接连与鲜卑段部和鲜卑宇文部开战,慕容部势力也随之增强。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九月,慕容皝在镇军左长史封奕等的拥护下,自称燕王,加封封奕为国相。同年十月十四日,慕容皝在文德殿即燕王位,大赦境内,建立了完整的王侯礼仪,追尊父亲慕容廆为武宣王、生母段氏为武宣后,立夫人段氏为王后,世子慕容俊为王太子。但没有获得东晋朝廷认可。
为进一步实现称帝愿望,慕容皝决定先解决鲜卑段部以壮大自身。为此,慕容皝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向与段部有隙的后赵称藩,请求后赵协力灭亡段部。次年,双方趁段部攻击后赵幽州之机合力攻打段部,而段部兵败后弃令支奔于密云区山(今河北七老图山),此前投降段部的慕容翰只好转投鲜卑宇文部。
东晋为使慕容皝与后赵相争,晋封慕容皝为征北大将军、平州刺史等,并将原属后赵与段部的幽州赐赏给慕容部。加上之前攻打段部时,慕容皝自取令支以北诸城令后赵不满,双方矛盾日渐激化,于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五月爆发战争。而后,后赵节节胜利进而围困前燕大棘城,慕容皝在封奕等的劝说下坚守棘城,并派兵突袭后赵。后赵败退后,慕容皝趁机拓境到凡城(今河北平泉县南,一说在今辽宁凌源市南叨尔登古城址)才筑戍而返。
西扩势力
听闻慕容部与后赵起了争战,躲避于密云山中的段部首领段辽先是遣使向后赵请降,令故臣阳裕为后赵将领麻秋的司马,之后又转投前燕,与慕容皝合谋击败后赵。慕容皝的领地也外扩至与后赵相接。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四月,慕容皝遣慕容评、慕容军等袭击后赵辽西地区,却被后赵击败。因后赵势力强盛,慕容皝不想与之彻底决裂,恰逢此时段辽谋反,慕容皝即诛杀段辽党羽数十人,并将段辽的首级送于后赵。但有统一北方之愿的后赵仍于同年九月发兵攻打前燕,攻陷了广城(今辽宁建昌县西境),并在此后将辽西民众迁徙到冀州之南以防备慕容皝袭击。
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九月,慕容皝一改以防御为首的策略,主动出击后赵,攻破武遂津(今河北徐水区西北),入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劫掠后赵之前积聚,双方进而转入长时间小规模的拉锯战之中。
与此同时,慕容皝也多次向周边的鲜卑宇文部、高句丽等发起战争,逐步扫清西进的后顾之忧。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时,慕容皝曾出兵击高句丽,迫使高句丽乞盟,之后又遣慕容恪、慕容垂攻打宇文部。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时以慕容恪为渡辽将军、镇守平郭,屡破高句丽,使高句丽不敢入境,为前燕稳定了东部。此外,慕容皝结好于鲜卑拓跋部,与之建立和亲关系。
正式受封
因自封燕王后,没有得到东晋认可,慕容皝曾于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冬,遣使前往建康请封,表示愿意助晋朝北伐收复晋朝时的故地。但东晋对其心生忌惮,没有同意其请求。随着慕容部势力日渐强盛,咸康七年(公元341年),东晋不得不同意加封慕容皝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大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州牧、大单于、燕王,并将世子慕容俊加封为假节、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同年七月,慕容皝正式受封为燕王。
迁都图进
为加强对西部的控制,进而逐鹿中原。早在东晋加封慕容皝为燕王之前,慕容皝有意迁都。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正月,慕容皝就将柳城县改名龙城县,并曾令阳裕、唐柱等在柳城之北构筑龙城,构建宫殿、聂氏宗祠等。
被正式册封后,慕容皝开始大规模营建龙城新殿,并于咸康七年(公元341年)十月将都城从大棘城迁到龙城。而慕容翰也从宇文部返回慕容部,并建议其先取高句丽、再取宇文部,解除后顾之忧后进图中原。慕容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十一月,亲率大军并以慕容翰、慕容垂为前锋讨伐高句丽,攻入高句丽都城丸(今吉林集安市关马墙山城),高句丽王高钊单骑逃走,慕容皝遂毁掉城丸。次年,王钊向前燕称臣。
东晋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宇文部宇文逸豆归发兵进攻前燕,慕容皝遂以此为由开始全力谋取宇文部,在其进攻下,宇文部散亡。而慕容皝也完成对东、北两面的战略部署,彻底扫平了西进中原的后顾之忧。
未捷身死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二月,东晋权臣庾翼曾向慕容皝表达谋克中原的意愿,并赠送慕容皝甲器械等器物。而建元二年(公元344年)起,慕容皝西慑后赵使之不敢进犯,东纳夫余,俘虏其王及部众五万余口。虽与拓跋鲜卑有过冲突,但双方友好关系较为稳定。前燕内外形势发展顺利。
于是,慕容皝开始祭祀祥瑞等,在舆论上大造声势为入主中原做准备。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十二月,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均各称元年为名,废除晋朝年号,改称“十二年”。同时,慕容皝在苑中大兴屯田,发展农业;调整内部政治结构,改侨郡为侨县,加强对汉人大族控制。
而前燕疆域也东以玄菟、辽东两郡与高句丽相接,北至老哈河流域威德城一线,西部仍以北平、辽西地区两郡中部与后赵对峙,南达大海。慕容皝进兵中原、称帝建国已指日可待。
然而,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八月,慕容皝因狩猎落马受伤,于九月十七日不治而亡,享年五十二岁。临终前,慕容皝授命世子慕容儁,令其重用慕容恪、阳骛等讨平中原,完成其未竟心愿。慕容皝离世后,谥号为文明王。其子慕容称帝后,追谥其为文明皇帝,庙号太祖,将其陵墓命名为龙平陵。
施政举措
政治
广开言路
慕容皝即位后曾立纳谏之木,以求直言进谏,此举广开言路,有利于政治清明。
迁都龙城
慕容皝被晋朝正式加封为燕王之后,将都城从大棘城迁往龙城,高然在论文《五燕史研究》中认为,这次迁都加强对辽西地区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且由于龙城扼“辽西古道”咽喉,具有较强的军事战略地位,为前燕逐鹿中原打下基础。此外,筑造龙城迁居龙城也营造了慕容皝为“真龙天子”的舆论,从而侧证前燕之正统性。
迁徙异族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慕容皝曾听从封裕建议,将高句丽、宇文、段部之人迁徙到边陲之地,加强管理,使其“抚之以恩,检之以法,使不得散在居人,知国之虚实”。
改制侨郡
慕容廆在位时,为壮大慕容部,设置乐浪郡(今辽宁义县西南),冀阳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南),成周郡(今辽宁西南部一带),营丘郡(今辽宁凌海市东),唐国郡(今地不详,疑在今辽宁西南部,)等侨郡安置以汉人为主的流民,并任用汉族士人以图发展。高然在论文《五燕史研究》中认为,慕容皝在连续灭掉段部,宇文部,击败高句丽图进中原时,将慕容廆所设立的侨郡降级为侨县,是为了削弱单个侨郡县的实力,分而治之,将其统一归置到南燕直接控制之下。从而消除汉人大族发生叛乱的隐患。
军事
平定内乱
慕容皝即位之初,其兄慕容仁发生叛乱,且首战得胜,自称辽东公,辽东各势力也随之蠢蠢欲动。慕容皝接连开战逐步平定辽东支持慕容仁的小股势力,继而听从司马高诩建议,利用慕容仁只在陆路防守的疏漏,准备从结冰的海面出兵突袭。
咸康二年正月十九日,慕容皝亲率军队,令将军慕容评等从昌黎东进,在冰上行军三百余里,到达历林口(今辽宁辽河下游以西一带),之后舍弃重,轻兵奇袭平郭。高然在论文《五燕史研究》中认为,慕容仁因猝不及防加之十分轻敌,被慕容皝击败,内部叛乱由此平定县,平州地区重新纳入慕容皝的统治,稳定了慕容氏政权。
拓展势力
慕容皝自称燕王后,为进一步拓展势力,联合后赵对周边的鲜卑段部进行军事打击。段部因两线作战惨败,逃至密云山。慕容皝的领地也向西拓展至与后赵相接,为进入中原打开了通道。
之后,后赵和前燕在分割段部等事件上发生利益冲突,由于后赵势强,慕容皝送上段辽等首级求和,却依旧未和后赵达成和解。为此,慕容皝决定主动出击运用军事手段对抗后赵。考虑到后赵的防守重点放在乐安城(今河北昌黎县西南),而城南北则防守松懈,慕容皝亲率二万大军从螺翰塞(即居庸关)进袭后赵,因后赵幽州刺史石光不敢出城迎战,慕容皝转而攻破武遂津,进入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进行袭掠。而此战也改变了前燕的相对颓势,与后赵的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平定东北部
迁都龙城后,慕容皝听从慕容翰建议,决定先为先取高句丽,再取宇文部,平定东北部,为进图中原解决后顾之忧。推测到高句丽王高钊在南道布兵较少,慕容皝反其道而行之,将进攻重点放在北道,且使用骑兵冲阵,致使高句丽军阵动摇,从而大败。此战过后,高句丽归降,再无力与前燕为敌。
此后,慕容皝趁宇文逸豆归进攻前燕之机,率众讨伐宇文逸豆归。期间,他自率大军为一路;以慕容翰为前锋将军为一路;又命慕容军、慕容恪等率领另一路,三路并进讨伐宇文部,一举攻克其首都,宇文部由此散亡,远遁漠北。而这次胜利使前燕开地千余里,实力得到很大发展,且完成了东、北两面的战略部署,为西进中原扫除后顾之忧。
经济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慕容皝听从封裕建议,实施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招募流人耕种以发展农业,为提高生产力,赐牛放地给流民助其耕种,并收取所得的八成作为税费。对那些有牛而无地者,则收取七成所得作为税费,并“浚治沟法”兴修水利以积极应对旱涝灾害。同时根据需求,令不善于打仗的军士和非国家必需的商业人员从农种地,以防“本末倒置”。此举措保障农耕经济稳定发展,对提升国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也为日后慕容氏开疆扩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
慕容皝重用汉族士大夫封裕等人,接受并推行汉族文化,传播儒学。建立学校,鼓励王公大臣子弟读书,亲临东考核学生,择优录用精通经籍者为近侍。《论中原士大夫对前燕慕容氏封建化的影响》一文认为,这项举措促进了慕容鲜卑在语言、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与汉族相融合,加速了慕容鲜卑的封建化进程。
外交
与东晋
慕容皝即位之初,由于政局不稳,周遭其他势力强盛,沿袭了其父慕容廆在位时与东晋的外交政策,即向东晋称臣请封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高然在论文《五燕史研究》中认为,东晋对慕容皝的加封与支持,在其平定慕容仁之乱时起到积极作用。
慕容部逐渐强大后,慕容皝自称燕王,引起东晋忌惮,一直不肯为其正式加封。而慕容皝向后赵称臣,并和其合击击败段部后,东晋故意将本属后赵控制的幽州地区赐赏给慕容皝,以此分化双方。之后,东晋见势力强盛的慕容部已无法控制,为防激怒慕容部,便正式封慕容皝为燕王。咸康八年(342年),前燕击败宇文部与高句丽,迫使高句丽向其称臣,而宇文部也由此散王,开始图进中原,于是于次年废除东晋年号,归远遁漠北,前燕并字文部。前燕东灭高句丽,不再听命于晋。
与后赵
慕容皝即位之初,双方之间又隔着鲜卑段部等势力,不曾发生正面冲突。慕容皝称燕王后,为联合后赵击败段部,曾向后赵称臣。段部离散后,前燕领地与后赵相接,发生利益冲突,经常战争不断。慕容皝因后赵势强,曾献出归降慕容部的段部数十人首级示弱求和,却被后赵拒绝。于是,慕容皝于咸康六年(公元)主动进攻后赵,双方互有胜负,陷入小规模拉锯战当中。
与高句丽
在慕容廆时期,高句丽将慕容部视作和自己一样的中原王朝的藩属,在慕容部强大后,曾想联合其他势力吞并慕容部。为此,高句丽曾想东晋、后赵称藩进贡,但由于东晋更重视慕容部与自己的藩属关系,而慕容皝时期,后赵也无法完全压制慕容部,高句丽与慕容部中无法取得主导地位。慕容皝迁都龙城后,对高句丽进行军事打击,迫使高句丽称臣,而高句丽也成为慕容部的藩属。
与鲜卑他部
慕容皝即位之初,因慕容部借助晋朝支持日渐壮大,周围的鲜卑段部、宇文部时受到威胁。在慕容仁发生叛乱时,段部、宇文部暗中支持慕容仁,想借机瓜分慕容部。而慕容皝与段部、宇文部的前期作战也多以失败而告终。
慕容皝平定叛乱后,为进一步稳固政权联合后赵击败段部,与后赵瓜分了段部领地,迫使段部首领段辽逃亡。在后赵与慕容部发生争斗时,段辽假意投靠后赵留下内应,转而投靠慕容皝,并助其与后赵开战。而慕容皝为维护与后赵的关系,借口段辽谋反将其以及段部上层十多人除去。段部也彻底被吞并。慕容皝迁都龙城后,对宇文部进行军事打击,迫使宇文部远遁漠北,而慕容皝也吞并了宇文部领地。
与此同时,慕容皝与鲜卑拓跋部却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到拓跋部,晋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七月,拓跋部什翼犍请婚于慕容皝时,被要求以千匹马作为聘礼,引发拓跋部不满。当年八月,慕容皝发兵攻打拓跋部,拓跋部躲避不战。此后,双方重归于好,于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正月,恢复和亲。终慕容皝一朝,慕容部和拓跋部外交关系良好。
人物评价
受到慕容皝重用的前燕重臣阳裕认为慕容皝是“令德之主”。据宋代司马光所撰写的《资治通鉴》载,慕容翰评价慕容皝的作战策略时,认为其“多权诈,好为埋伏”。
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认为,慕容皝“龙颜版齿,身长七尺八寸”,有奇略、尚经学、善天文,能于群雄角立之时创下基业。但其“恃胜而骄”,不待东晋任命,便“端拱称王”。
当代罗致平在《极简中国史·五胡十六国概述及帝王全览》里认为,慕容皝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短短十几年时间,使前燕扫除劲敌,拓展疆域,经济上得到长足发展。
李振峰在《鲜卑简史》里认为:“慕容皝当政时期,继续遵循其父慕容廆的经略方向,重视中原先进文化的引入。”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庆贺祥瑞
据《晋书》载,慕容皝迁都龙山后,天上曾出现白龙、黑龙,被视作祥瑞。而慕容皝也亲自率领群僚去观赏,并太牢祭祀。之后,龙首相交,嬉戏飞翔而去。慕容皝回宫后,还大赦境内囚犯以,把新宫命名为和龙宫,在龙山建起龙翔佛寺。
边境狩猎
据《晋书》载,慕容皝曾在西边边境狩猎时,遇一骑着白马的红衣老农,提示慕容皝说“此非猎所”,劝说慕容皝不要渡过济河去打猎,慕容皝充耳不闻。他过河后猎获甚多,却在追猎一只白兔时坠马受伤,不久离世。
寤寐不分
据《十六国春秋·南燕录》载,慕容皝认为妇人怀孕时,若梦见有日头入怀一定会生下贵子。他的公孙夫人怀孕后虽梦见有日头入怀却并未声张,但生子时很是顺利。慕容皝很是高兴,认为他出生顺利的状况和小名“郑庄公”的郑庄公类似,故为儿子取“德”为名。但事实上“寤生”是逆产的意思,而慕容皝之所以认为顺利生产的儿子和逆产的郑庄公类似,是因为错把“寤”认作“寐”,从而认为“寤生”表示顺生。
墓葬相关文物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今朝阳凤凰山山门西侧山脚挖出一座由青砂岩雕凿的石虎,朝阳县文管所副所长张振军认为石虎是石像生,或出自慕容皝的龙平陵,另相传附近曾建有龙祥佛寺。被挖出的石虎现存放在朝阳县文管所的空地上,即今天的朝阳市关帝庙内。因当时运输条件有限,考古人员曾将石虎分解为数块,以方便捆在自行车后座进行“骑运”,石虎被运到关帝庙后,张振军用树脂掺丙酮配制成一种特殊的粘合剂,将碎块一点点拼接复原。2013年初,石虎身上已出现数道明显的裂痕。
参考资料
慕容皇陵四——花果山下出石虎 惊现慕容龙平陵.高州市人民政府.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