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水晶杯
战国水晶杯为战国中晚期水晶制品,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拱墅区半山街道石塘村战国1号墓,现藏于杭州博物馆。
该器物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其通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圈足高2cm,整体略带淡琥珀色,局部可见絮状包裹体。其器身特征为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造型简洁。
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是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64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文物特征
战国水晶杯形状与现代玻璃杯类似,其通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圈足高2cm,整体略带淡琥珀色,杯身有一些自然的裂纹,底部和中部可见一些絮状自然结晶。其器身特征为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造型简洁。
出土过程
1990年10月下旬,杭州市市半山镇石塘村农瓦砖厂的工人在取土烧砖时,在一个直径不到一米的窖藏洞口里发现了印纹软陶泥罐、泥质灰陶豆等器物,他们将这些器物私自卖给了古董商人。后经人举报,当地文物部门的考古人员赶来对出土文物的地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通过当地政府的协助,收回了卖掉的7件完整的陶器和大量陶器碎片。
这个窖藏开口直径0.8米,深1.4米,考古专家认为该窖藏不是独立存在的,于是他们组织了大范围的发掘,在清理掉将近一米的土层后,发现了一座已经被破坏的墓葬,于是考古人员首先清理出墓葬轮廓,再对墓葬进行揭顶式发掘,从中发现了一些原始瓷器和黑色的木炭渣,为了保护墓葬面的原始瓷器和其他文物,考古人员便用竹片小心的清理土层,在此过程中考古队领队杜正贤被一个发光的器物所吸引,在将该器物表面泥土清理后,发现了一个类似现代玻璃杯的器物,考古人员怀疑该器物为盗墓贼所留,考古队根据该墓葬规模形制和陪葬器物推测,初步断定这是一座战国墓,在墓葬清理发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被盗的痕迹。
为了确认该器物的材质,考古队将它送到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出土墓葬中的木炭标本进行碳十四实验测定后,确认该墓葬年代为距今2252±78年,考古学家苏秉琦也认为该器物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杜正贤将该器物带回杭州市,在浙江省地矿厅确认了该器物的材质为高纯度的天然水晶,后上海博物馆对墓葬内出土的陶瓷器标本进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380±116年,两次的实验室测定数据都与该器物推定年代相符,为战国中晚期制品,之后该器物也被称为“战国水晶杯”,战国水晶杯表面光素,没有任何花纹,杜正贤推测它可能是一件实用器物,用于喝水、喝酒。战国水晶杯现藏于杭州市博物馆,是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列入64件(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发现水晶杯的墓葬是一座有着斜坡墓道的土坑,墓作西朝东,面向高山,呈甲字形。此墓地后来被编号为战国1号墓,是杭州地区首次发现的较大型的先秦墓葬,墓中铺有木炭防潮,共出土了水晶、玛瑙、琉璃、玉、原始瓷等质地的51件文物,除了这件水晶杯,还有整套原始瓷编钟、陶权和包括玉玉虎等玉件在内的成组佩饰。通过墓葬规模形制和陪葬器物推测,其墓主人可能是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国后派驻古代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或军事首领,属列候级别的贵族。
相关研究
材料与工艺
水晶在地质学上属石英,硬度为摩氏7度,是宝玉石中硬度较高的品种,中国使用水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6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此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制品出土,商周以后的水晶制品的制作更为生动,最晚至春秋时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这些水晶器物采用圆雕工艺,比战国水晶杯所用的弧面打磨、抛光工艺更为困难,到战国时期,由于玉器加工的关键工具“砣”的材质进行了革新,加之碳化硅之类的中间介质的使用,使玉石器碾琢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水晶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未解之谜
后世对于战国水晶杯的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参考资料:
展出历史
1993年7月6日至8月26日,战国水晶杯在深圳举办的“杭州市文物精品展”中展出。
2000年10月22日至11月1日,战国水晶杯在杭州市园文局主办的“杭州文物精品展”中展出。
参考资料
水晶杯.杭州博物馆.2023-03-02
战国水晶杯,出土即传奇.央视网.2023-03-09
杭州博物馆丨三维动画·国宝水晶杯及其三个未解之谜.杭州网.2023-05-09
马家塬连珠纹釉陶杯,来自2300年前的西亚玻璃器.中国甘肃网.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