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药

乌药

乌药(学名: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樟科(Lauraceae)山胡椒属(Lindera)植物,俗名香叶子、天台乌药等。乌药原产于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后被引入日本,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浙江、海南、贵州、江西、湖南、广东、台湾、安徽等省区。乌药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通常生长于海拔200~1000米的向阳坡地、山谷或疏林灌丛中。

乌药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高度可达5米。根有纺锤状或结节状膨胀,表面棕黄色至棕黑色。幼枝密被金黄色绢毛,后脱落,老枝无毛。顶芽长椭圆形。叶互生,革质,卵形、椭圆形至近圆形,叶先端长渐尖或尾尖,正面亮绿色,背面苍白色,幼时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渐脱落;叶两面有小凹窝,三出脉。伞形花序腋生,常6~8花序集生于短枝上;花被片6,外被白柔毛,内面无毛。雄花退化雌蕊呈坛状,第三轮花丝基部具2宽肾形具柄腺体雌花退化雄蕊呈长条片状,第三轮基部着生2具柄腺体;子房椭圆形,柱头头状。果实呈卵形或近圆形。花期3~4月,果期5~11月。其根、叶及果实均可入药,可治疗胸闷腹胀、跌打损伤、疝气等病症。同时,乌药各部位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果实、根及叶均可提取芳香油进而制取香皂,种子可作为工业用油原料等。另外,民间有采用乌药的嫩叶作为茶饮的习惯。

形态特征

乌药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高度可达5米,胸径约4厘米。

根有纺锤状或结节状膨胀,长约3.5~8厘米,直径约0.7~2.5厘米,表面棕黄色至棕黑色,具细皱纹。

幼枝青绿色,具纵向细条纹,密被金黄色绢毛,后渐脱落,老枝无毛,干时褐色。

顶芽长椭圆形。叶互生,革质,卵形、椭圆形至近圆形,长2.7~5厘米,宽1.5~4厘米,有时可长达7厘米;叶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形,正面亮绿色,背面苍白色,幼时密被棕褐色柔毛,后渐脱落,偶见残存斑块状黑褐色毛片;叶两面有小凹窝,三出脉,中脉及第一对侧脉上面通常凹下,少有凸出,下面明显凸出。叶柄长0.5~1厘米,表生褐色柔毛,后渐脱落。

伞形花序腋生,无总梗,常6~8花序集生于短枝上,每花序有1苞片,一般有花7朵;花被片6,近等长,外面被白色柔毛,内面无毛,黄色或黄绿色,偶见外乳白内紫红色;花梗长约0.4毫米,被柔毛。雄花花被片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雄蕊长3~4毫米,花丝被疏柔毛,第三轮有2宽肾形具柄腺体着生花丝基部;退化雌蕊呈坛状。雌花花被片长约2.5毫米,宽约2毫米,退化雄蕊呈长条片状,被疏柔毛,长约1.5毫米,第三轮基部着生2具柄腺体;子房椭圆形,长约1.5毫米,被褐色短柔毛,柱头头状。

果实呈卵形或近圆形,长0.6~1厘米,直径4~7毫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乌药原产于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后被引入日本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浙江省海南省、贵州、江西、湖南、广东、台湾、安徽等省区。

生长习性

乌药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属浅根系,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贫瘠土地,但适宜生长在中性或微酸性、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砂质土壤,通常生长于海拔200~1000米的向阳坡灌木丛中、山麓山谷或旷野等地。乌药种子外生硬壳,萌发受生长规律限制,一般只在5月初自然出苗,但去除硬壳便可解除种子休眠。花期3~4月,果期5~11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乌药雌雄异株,是虫媒授粉植物,多为野生,自然繁殖以种子繁殖为主。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需每年在乌药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摘种子并埋沙储存,第二年春季取出播种。播种前温水浸种,待其自然冷却,再捞出晾干进行播种。

组培繁殖

取乌药当年生嫩茎段和陈年茎段,消毒后带芽切段,而后进行增殖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生长,待生根苗健壮后移栽入混合基质,并覆保鲜膜保湿。培养过程中可使用亚硫酸钠抑制褐变,提高幼芽的分化水平。

扦插繁殖

在2月下旬的阴天选取乌药3年生壮苗的嫩枝,做好保湿工作;插前修剪枝条、制成插穗、浸入生根粉,然后合理密植。扦插育苗时要注意必须给与苗床合适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才能利于幼枝生根。

根插繁殖

在早春挖开植株周围土壤,截取其侧根,并切断用作插穗,而后细致栽植。此方法需注意随挖随插,防止根段干枯。

人工种植

选地与整地

乌药的种植宜在向阳地带选取利于排水、疏松深厚的砂质壤土,苗床需精耕细作,施足基肥,按距开沟,定植地采取全垦种植或挖穴定植。

播种与移栽

采用种子繁殖方法,每年1~3月开始育苗。经温水浸种处理后进行条播,并覆土盖稻草保温保湿,待出苗后及时揭除,进行遮阴处理。移栽时间一般选在播种后翌年春季的阴天或降雨前,修剪幼苗主根及枝叶后进行移栽,然后浇水并进行遮阴处理。

定植

移栽1年后可进行定植,时间一般选在3月,若所在地区冬季较暖、雨水较多,也可在冬季定植。挖苗前应先浇水湿润苗床,以免采挖时损伤根系,挖出后修剪枝叶和侧根,保留顶芽,然后及时定植,栽后覆土浇水。

田间管理

定植后视植株生长情况,每年多次中耕除草,同时结合追肥和浇灌。施肥时需注意结合树龄、生长情况、土壤肥力等因素,合理选择肥料类型和施肥量,例如乌药生长期可施用适量氮肥,以促进幼苗生长。此外,冬春季节应及时修剪植株过密的侧枝、枯枝及病枝,以利于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病害

乌药病害主要包括白绢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白绢病多发生在炎热多雨时节,防治办法主要有预先选择健康乌药作种,与水稻轮作,或者在修根时施用西力生粉剂等;霜霉病一般春季发生,如发现应及时拔除,或施用倍波尔多液药剂;白粉病5~9月发生,炎热时节危害程度加剧,可施用庆丰霉素或福美等药剂进行防治。

虫害

乌药虫害主要有高粱条螟、红蚜虫、大叶蝉科等。二化螟会造成乌药上部枯黄甚至整株枯死,防治方法为及时摘除枯黄部位,喷施晶体敌百虫药剂,或者施用捕虫灯诱杀;红蚜虫主要危害乌药的嫩茎叶,一般3~6月发生,可用乐果乳油药剂进行防治;叶蝉一般在4~6月发生,可用乐果乳油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采收

可在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间采挖乌药根,除去细小根须,洗净晒干,除去外皮,切片干燥储存。乌药子则在每年10月份进行采摘,晒干后贮藏。乌药叶四季皆可采收,鲜干两用。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乌药的根、叶及果实均可入药,中药名分别为乌药、乌药叶、乌药子。乌药药性辛、温,归脾、胃、肝、肾、膀胱经,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用,主治胸闷腹胀、头痛、经痛尿频等病症。乌药叶温中理气、消肿止痛,可治疗腹冷痛、跌打损伤、风湿等症。《湖南药物志》中记载乌药子可治疗吐泻、疝气、蛔虫、疮毒等症。

食用价值

中国浙江省天台山区居民常采摘乌药的嫩叶作为茶叶饮用。

经济价值

乌药的果实、根、叶均可提芳香油,进一步处理后可用来制取香皂、香精或者配制化妆品;根、种子磨粉可用以灭虫;种子还可作为工业用油的原料,供制肥皂、润滑油、印色油等。

相关研究

种子形态研究

乌药种子的形态与产地有一定关联,与产地的年均温正相关、海拔负相关,种子的宽度有随经向变化的趋势,从中国中部到东部逐渐变窄,且种子越宽,一年生苗木越高,二者关系密切。

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

乌药各部位含有种类丰富的化学成分,如根含有多种挥发油、生物碱、脂肪酸类成分,叶含多种挥发油、黄酮醇及其糖苷化合物,其果实果肉部位的挥发油含单萜倍半萜类成分,种子部位的挥发油含有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脂肪酸类成分及甾醇类成分。

物种对比

乌药与白胶木

白胶木(现学名:鼎湖钓樟,Lindera chunii Merr.)的干燥块根在中国广东省等地常被当做乌药使用,但是,鼎湖钓樟并无温肾散寒的功用,需避免混淆使用。此外,二者在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观察方面区别很大,具体鉴别见下表。

变种信息

乌药有一变种小叶乌药(学名:Lindera aggregata var. playfairii),与乌药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幼枝、叶及花等部位被疏毛或近无毛,花、叶小,且叶呈狭卵形至披针形,尾尖。由于毛被程度与生境状况有关,沿海至内陆被毛渐多,而二者的叶形、毛被程度存在过渡形态,故作变种处理。

参考资料

中药大辞典.药智数据.2023-03-07

Lindera aggregata.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07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3-07

..2023-03-22

..2023-03-07

..2023-03-07

..2023-03-07

..2023-03-07

..2023-03-07

乌药和白胶木的鉴别.百度学术搜索.2023-03-07

..2023-03-07

..2023-03-07

..2023-03-07

..2023-03-07

鼎湖钓樟 (dǐng hú diào zhāng).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