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百合

百合

百合(学名: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俗称山百合、香水百合、天香百合等,为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野百合(Lilium brownii )的变种,百合的命名在《尔雅翼》中有提及:“(鳞茎)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百合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分布于河北、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湖北、湖南省江西省、安徽和浙江省等。百合主要生长于温带生物群落中,百合适生于凉爽、湿润的半阴环境,较耐寒冷,在高温地区生长不良。百合常见于海拔300~920米山坡草丛中、疏林下、山沟旁、地边或村旁,除了野生分布外也有栽培。

百合茎高0.7~1.5米,有紫色条纹。叶散生,倒披针形,全缘,具短柄。花1~4朵,喇叭形,有香味,花被片6,多为白色,背面带紫褐色,顶端弯而不卷。果矩圆形,具多数种子。与野百合相比主要区别点在于百合叶倒披针形至倒卵形,而野百合叶形披针形、窄披针形至条形。

百合花中含有丰富的橙、黄色素及芳香油等,可作为提取天然色素及香精油的优质原料。百合的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效用较高,近年来食用百合市场前景广阔。百合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生物碱、甾体皂苷、黄以及酚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抑郁、抗炎及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以百合为主药的方剂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百合固金汤等。除了百合鳞茎外,百合花和百合子也具有一定的医学药用。

命名

百合的名称来源,在宋代罗愿《尔雅翼》中有所提及:“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百合的学名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中,属名Lilium源自希腊语“Leirion”,最开始是古希腊植物学家提奥夫拉斯图斯(Theophrastus)对圣母百合(Lilium candidum)的命名中使用的;1753年,卡尔?冯?林奈(Linnaeus)沿用Lilium作为这一类植物的属名。1841年,Miellez以英国的一位苗圃工人F. E. Brown的名字命名百合的种加词brownii。

历史

“百合”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公元453~536年)中,书中认为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趄》中有段关于百合园艺栽植的记载:“唐宪宗元和末,海陵夏侯乙庭前生百合花,大于拳数倍”,可以佐证在唐代百合就已经用于庭院园艺中。百合在1600年左右传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日本的古典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服装(1568-1603年)中出现了形似百合的图案。戏服上的百合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白色和黄色两种颜色,同时形状也略有变形,可能在创作过程中有艺术加工,因此无法确定。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学会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幅名为“牡丹和百合”的画作是日本最早关于百合的画作。百合于1804年由威廉·科尔(William Kerr)从广州引进至英国邱园,在1811年被Aiton误命名为Lilium japonicum,这种误认可能是由于当时百合标本的描绘图鉴并不正确,如1813年《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中的Lilium japonicum的图和描述其实正是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特征

百合鳞茎球形,直径约5厘米; 鳞茎瓣广展,无节,白色。 茎高0.71.5米,有紫色条纹,无毛。

叶散生,上部叶常比中部叶小,倒披针形,长7~10厘米,宽2~2.7厘米,基部斜窄,全缘,无毛,有3~5条脉,具短柄。

花1~4朵,喇叭形,有香味,花被片6,倒卵形,长15~20厘米,宽3~4.5厘米,多为白色,背面带紫褐色,无斑点,顶端弯而不卷,密腺两边具小乳头状突起;雄蕊向前弯,着生于花被的基部;花丝长9.5~11厘米,有柔毛,花药椭圆形,丁字着生,花粉粒褐红色;子房长柱形,长约3.5厘米;花柱长11厘米,无毛;柱头3裂。

果实与种子

蒴果矩圆形,长4.5~6厘米,宽约3.5厘米,有棱,具多数种子。

分布

分布范围

百合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和浙江等。此外,百合在日本长崎县伊木岛、福冈县岐阜县和京都地区有少量分布,其中福冈地区种植的百合可能来源于岐阜县无性繁殖的鳞茎。韩国的私人家庭花园中也广泛种植百合,用于观赏目的,但是没有建立起百合的食用或观赏商业市场。在朝鲜非军事区北纬38°左右的区域和中国辽宁省北纬40°左右的区域也发现了百合的分布。

生境

百合主要生长于温带生物群落中,常见于海拔300~920米山坡草丛中、疏林下、山沟旁、地边或村旁,除了野生分布外也有栽培。

习性

百合适生于凉爽、湿润的半阴环境,较耐寒冷,在高温地区生长不良,昼温在20~25 ℃,夜温在15~17 ℃,空气相对湿度高于50%为宜;百合喜光但是不耐强光,生长期光照强度在10000~20000lx为宜,现蕾后光照强度在20000~30000lx为宜;怕水涝,土壤湿度过高易导致鳞茎腐烂;百合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砂土和腐殖土上生长良好,不喜过于黏重的土壤,喜微酸性的土壤,土壤pH值在5.5~6.5最为适宜;百合尤忌连作,宜与豆科或禾本科植物进行轮作。百合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栽培

育苗方式

扦插育苗

百合可以通过鳞片进行插育苗。在秋季地上部茎叶枯黄时,选择生长健壮的无病植株挖取鳞茎,剥除干枯、受损的鳞片,用竹刀切去基部,选取肥大的掰成单片,晾干数日,即可进行扦插。扦插前先将插片浸入苯菌灵或克菌丹水溶液中,取出沥干后将插片插入插,扦插时基部向下,尖部向上,鳞片的一半以上埋入土中。插后盖草遮荫保湿,按照相同方法培养2年,鳞茎直径达3~4厘米后即可用做大田栽培。

籽球育苗

百合可能会在地上茎入土部分产生小鳞茎,称为“籽球”。收获百合时,收集小鳞茎按照合适的行株距播在培养畦内并覆土,经过1~2年的培养,籽球可达到栽种标准。

珠芽繁殖

有的百合叶腋间可以产生圆珠形的气生鳞茎,称为“珠芽”或“百合籽”。珠芽繁殖是百合的主要繁殖方式之一。夏季珠芽变为暗紫黑色时说明其成熟,此时可收集成熟的珠芽,将其与细湿沙混拌均匀,装入木箱等容器内,四周用湿沙培严,放置在阴凉通风处贮藏,待时间适宜即可播种,培养3~4年左右即可达到商品鳞茎标准。

种植准备

百合的种植时间在春、秋、冬季较为适宜,种植前需要对百合进行连续低温处理,以保证出苗的整齐度、花茎高度、开花的数量和质量。种植前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甲醛水溶液甲基硫菌灵溶液等浸泡种球,进行消毒,以免引起鳞茎腐烂和叶片病害。

苗期管理

百合种植后先长根,控制温度在10~15℃,促进根系生长;待新芽萌动后,可以逐渐提高温度。花蕾上色期至开花期可以适当降低温度,以延长百合的花期和货架期。百合喜光但是不耐强光,当光照过强时采用遮阳网进行适当遮光,现蕾后要加强光照。百合日光照时长应不低于7~8h,否则可能会导致百合落叶、盲花和消蕾,必要时可采用补光灯进行补光。百合种植过程中需要维持相对湿度在50%~70%,尤其是在百合现蕾至开花期,湿度低会导致叶片干尖,可通过现代温室中的湿帘风机、自动喷雾加湿系统等调节空气湿度。百合种植后立即浇一次透水,此后秉承见干见湿的原则,少量多次进行浇水;鳞茎不耐涝,忌盆内基质积水。种植后至现蕾前需要浇施氮磷钾花卉盆栽专用复合肥,现蕾期需额外浇施硝酸钾硫酸镁硼酸,花蕾膨大期需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遇到高温或连阴雨天等天气时,可能会导致植株徒长,可施用多效唑溶液矮化植株。花谢后要及时剪去残花和茎顶干枯的部分,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且适当增加光照强度,保证叶片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以达到养球、壮球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

百合的病害主要为灰葡萄孢和叶枯病,均主要危害百合的叶片,也可侵染茎和花。防治方法主要为:加强通风,增加光照,合理设置摆放间隔,注意浇水时间等;也可喷施速克灵可湿性粉剂、霉胺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溶液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溶液等防治灰霉病,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溶液、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溶液等防治叶枯病。

百合的虫害主要为蚜虫和叶螨科,二者均以吸食植株组织汁液为生,导致叶片卷曲。防治蚜虫可以在百合上方悬挂黄色粘虫板,也可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溶液、啶虫脒乳油溶液或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噻虫水分散颗粒的混合溶液进行化学防治。防治红蜘蛛需要控制环境,保持温室湿度并加强通风;也可喷施阿维虫乳油、螺螨酯悬浮剂溶液或苯丁哒螨灵乳油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的混合液进行化学防治。

用途

食用营养

百合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百合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且种类齐全,含有17种以上游离氨基酸,其中6~7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以百合为原料,可以制作百合粥百合酒、百合饮料、百合点心等。百合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产生了优良的地方品种——龙牙百合,其与卷丹兰州百合并称中国三大食用百合,以隆回县与江西万载所产最为著名。

工业原料

百合属中含有丰富的橙、黄色素芳香油等,可作为提取天然色素及香精油的优质原料。

医学药用

据中国《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食用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养精固肾、补脑、调理脾胃、益气调中以及养阴止血等功效。以百合为主药的方剂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等,此外百合固金汤也是百合的常用药方。《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单味鲜百合蒸熟连续服用,对肝炎胃病、贫血、体虚以及肺热等病症具有良好疗效。除了百合鳞茎外,百合花和百合子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中华本草》中记载:百合花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润肺、宁心安神之效,主治咳嗽痰少或粘,眩晕,心烦,夜寐不安,天疱湿疮;百合子可清热止血,主治肠风下血。

物种对比

百合为野百合的变种,二者形态特征相似,易混淆。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百合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生物碱、甾体皂、黄酮以及酚类等,其中甾体皂苷、百合多糖和酚酸类化合物为百合的主要药理学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百合在体内体外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肺部炎症疾病;百合皂苷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百合多糖可以调节血糖、增强免疫力,且具有抑菌功效;百合中的维生素 C、多糖、黄酮、甾体皂苷等活性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百合中的秋水仙碱对于痛风发作及关节痛有辅助治疗作用;百合中含有果胶及磷脂类物质,可以运用于辅助治疗急、慢性胃炎等胃病,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百合中的黏液质和维生素有利于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起到一定的美容养颜作用。

化学物质

百合属的鳞茎是甾体皂苷的丰富来源,Hong等人通过光谱研究了百合鳞茎中化学成分的结构,并从中分离出15种甾体皂苷,包含7种新皂苷,探索了百合的潜在的药用价值。百合的鳞茎常用作传统中药和流行的功能性食品,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活性,Ma等人从百合鳞茎的三氯甲烷馏分中获得了两种苯丙烯酰基甘油,即1-O-阿魏酰基2-O-对香豆甘油和1,3-O-二阿魏酰甘油,并发现其具有降低脂多糖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中亚硝酸盐氧化物产生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和其他几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如白细胞介素等。该研究为百合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证据。

延伸文化

百合的花语为:纯洁、忠贞、神圣不容侵犯。百合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环抱而成,形如莲花,因而取名百合,寓意“百年好合”“百事合心”,是婚礼上的常用花卉。

西方人认为百合是圣洁的象征,是祥瑞之物。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寺庙柱顶上采用了百合作为装饰。在欧洲,百合象征着少女的纯洁,《旧约·雅歌》中说:“他的恋人像山谷中的百合属,洁白无瑕”。宗教仪式和节日中也有百合的身影,如复活节人们常相互赠送百合来表达美好的祝愿,百合在其心中是没有邪恶的圣草。百合同时也是梵蒂冈智利国花,象征着不朽的英雄之灵。

中国古代诗人墨客常常将百合作为吟咏的对象,南北朝赞赏百合的诗中写道:“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丛兰谢芳馥”,宋朝陆游寄情与百合,写下“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的诗句。董嗣杲的诗中这样描写百合:“有聚无分比蒜强,春苗数尺紫茎长;青苍暗接多重叶,红白争开五月凉”。元代汪珍颇喜爱百合优美的姿形,在诗中写到:“方壶圆峤蓬莱顶,七还九返龙虎鼎,药成夜半忽飞去,瑶草一枝光炯炯;九疑但识萼绿华,未识赤斧山图家,淮南鸡犬上天去,雌蝶雄蜂空花”。清代的严兆鹤则写道:“学染淡黄萱草色,几枝带露立风斜”。百合自古以来都是受人喜爱的名花,古代百合、水培水仙栀子、梅、菊、桂花和茉莉花被合称为“七香花”。在云南省,百合是当地的“八大名花”之一。

有关百合的艺术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山水画和陶瓷等。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清代画家汪镛的《杜鹃百合图》,图中石前栽有两株百合,白花翠叶,姿形婀娜。晚清的画僧虚谷在品尝百合后,兴致高昂画下《百合图》,图中三枚百合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瓣形饱满白润,以红叶相衬,愈显百合的冰清玉洁。现代艺术中,百合文化被进一步发扬光大,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百合花》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国特有或产于中国各大地区的百合种类,邮票上还进行了特殊处理,加入了百合的香味。百合图案常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玉雕、刺绣、木雕、灯饰等。中国的南平市、辽宁省铁岭市、浙江省湖州城市也将百合作为市花,象征着人民百事合心。

参考资料

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植物智.2023-03-12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百合.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12

百合.植物智.2023-08-15

..2023-08-15

百合.世界植物在线.2023-08-15

..2023-08-15

百合.植物智.2023-10-11

..2023-08-15

..2023-08-15

..2023-08-15

Acta Horticulturae Home.ISHS.2023-10-11

..2023-12-21

龙牙百合3个地方品种的形态特征及核型分析.中国知网.2023-12-18

..2023-08-15

..2023-12-18

..2023-12-18

百合文化的表现形式及美学价值.中国知网.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