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嗣
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12月24日),字木末,鲜卑族,生于代郡平城区(今山西大同市)。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于409年—423年间在位。拓跋珪拓跋长子,宣穆皇后刘姓为其母,太武帝拓跋焘为其子。
天赐六年十月戊辰(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齐王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拓跋绍。同年十月十七日(11月10日),拓跋嗣登基,改年号“永兴”,史称北魏明元帝。在位期间,北征柔然、丁零,东袭北燕,南攻刘宋,取得司州及兖州、豫州部分地区,并修筑长城二千余里以防范柔然。拓跋嗣上承其父道武帝拓拔珪的开国基业,后为儿子太武帝拓拔焘统一北方打下牢固基础。
泰常八年十一月己巳(423年12月24日),拓跋嗣因常年征战,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登国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天兴六年(403年),被封为齐王,拜相国,加授车骑大将军。
道武帝统治末年,生母刘贵人按子贵母死的制度被道武帝赐死,拓跋嗣知道后非常伤心,连续痛哭数日。道武帝得知后,对他的行为感到愤怒。后来,道武帝又召见拓跋嗣,拓跋嗣害怕父亲对他不利,因而听从左右的建议出逃宫外,京兆王洛儿、代人车路头等人跟在他身边。
帝位之争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十三日,道武帝拓跋珪被其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齐王拓跋嗣听说拓跋绍弑父,便偷偷返回了首都,住在了王洛儿家。拓跋绍听闻这个消息,便派手下去杀拓跋嗣,但都未能得逞。王洛儿为拓跋嗣来往平城(今山西大同)联络众大臣,并找到了安远将军安同等人,这些大臣听说拓跋嗣归来,争着去迎接他。拓跋嗣到达城西时,就有侍卫把拓跋绍抓住送给拓跋嗣论处。拓跋嗣并未借此机会铲除异己,只杀掉了拓跋绍和他的母亲贺兰妃,以及跟拓跋绍作乱的武士、宦官。同年,拓跋嗣登基为帝,大赦天下,改年号“永兴”,其时年十八岁。
分封官员
拓跋嗣即位后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刘皇后,那些曾被罢官的公卿们,都被他召了回来,并且他还下令让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等人共同听政,当时人们称之为八公,另外曾侍奉他祖父拓跋什翼键的尚书燕凤,和都坐大官封懿等人一起入宫讲书、参与政事,王洛儿、车路头则为散骑常侍,叔孙俊为卫将军,拓跋磨浑为尚书,同时都将他们封为郡公或者是县公。
之后拓跋嗣向老臣询问,拓跋珪生前信任亲近哪些大臣,王洛儿认为是李先。于是拓跋嗣将李先认为安东将军,让他常住在宫中,以便随时征询其意见。不久,朱提王拓跋悦因为有罪,担心拓跋嗣对其怀疑,于是藏了一把匕首入宫,想要叛乱,叔孙俊看到他举止有异常,拦住他搜出了匕首,随后将拓跋悦处死。
讨伐柔然
永兴二年(410年),因为郡县中的豪绅祸害百姓,拓跋嗣征召他们至京师,不想官吏逼迫太过,许多无赖少年逃出家乡,以至于盗贼四起。拓跋嗣与八公商议大赦天下,并在二月派将军于栗带领一万骑兵,平定了不听从大赦仍叛乱的人。 在这场叛乱之前(同年正月),拓跋嗣曾命南平公长孙嵩等率军讨伐侵略北魏的蠕蠕(即柔然)。五月,长孙嵩等人从大沙漠返回,柔然军队将他们追击围困在牛川。于是,拓跋嗣亲自率部北伐柔然。柔然军队听闻拓跋嗣亲征的消息后撤退逃走,柔然可汗社仑在路上去世,拓跋嗣便领兵回到了参合陂(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东北,一说在今阳高县),不久又回到了平城。
巡视平叛
永兴三年(411年),拓跋嗣去了金陵(北魏帝后寝陵),留下山阳侯奚斤镇守首都,昌黎王慕容伯儿谋反,被奚斤斩杀。同年七月,拓跋嗣开始在北魏境内巡视,去了东方、西北诸部落,柔然斛律党羽吐牴于等百余人也在这一年归顺北魏。次年他北巡至长城才返回。永兴五年(公元413年),吐京、离石的胡人部落首领出以眷反叛北魏,拓跋嗣命拓跋屈率领会稽公刘絜、永安侯魏勤征讨。以出眷联合夏国的兵马,击败魏军,并杀死魏勤,活捉刘絜。拓跋嗣本打算处死拓跋屈,后又将其赦免派到并州(今山西太原)当刺史。拓跋嗣得知拓跋屈在并州整日酗酒,荒废政事,最终将其处死。同年十一月,拓跋嗣与后秦联姻。
开疆拓土
神瑞元年(414年)春正月,因祯祥频繁聚集,所以拓跋嗣改年号为神瑞。同年晋朝的太山知府刘研弟、平昌太守罗卓等人,率七千多户流民归附北魏,不久河西地区的胡族首领刘遮等人,率部落一万多户归附北魏。之后拓跋嗣派了马邑侯元陋孙出使后秦,派悦力延安抚柔然、于什门招谕北燕冯跋,并任命博士王谅为平南参军,让他以平南将军、相州刺史尉太真的名义写信问候东晋太尉宋武帝。同年十二月初一,柔然可汗大檀侵犯北魏,拓跋嗣再次亲征柔然,柔然军队败逃,拓跋嗣派奚斤继续追击,结果路遇大雪,北魏士兵冻死冻伤不少。至此,北魏在拓跋嗣的率领下将疆土拓展至河南省,与晋朝接壤。
泰常元年(416年)十月,徒何部落库官斌先归降北魏,然后又叛变,归降于北燕冯跋。骁骑将军延普渡濡水讨伐他们,将官斌及冯跋幽州刺史渔阳公库傉官昌、征北将军、关内侯库傉官提等斩首。
泰常二年(417年)九月,东晋司马德宗的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司马休之,息谯王司马文思,章武王之子司马国璠、司马道赐,辅国将军温楷,竟陵内史鲁轨,荆州治中韩延之、殷约, 平西参军桓谧、桓及桓温孙道子,勃海刁雍,陈郡袁式等数百人都归降于北魏。姚泓的匈奴镇将姚成都和弟弟姚和都献出城镇前来投降。冬十一月,诏令长孙嵩派遣娥清、周几特等与叔孙建征讨西山丁零翟蜀、洛支等,全部消灭他们的残余势力后返回。
泰常三年(418年)春正月,拓跋嗣诏令护铁勒中郎将薛繁率领高车丁零十二部众向北攻取,到达弱水,投降的有二千多人,缴获牛马二万多头。河东胡、蜀五千多家相继归附于北魏。
讨伐刘宋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五月,宋武帝刘裕崩逝。 拓跋嗣听闻刘裕已死,意欲出征南宋。
泰常七年(422年)十月,拓跋嗣命奚斤率兵攻南宋滑台,然而奚斤攻打失败,拓跋嗣大怒,御驾亲征。十一月,魏军攻破滑台,乘胜追击。十二月,魏军又占领兖州、青州各城邑。兖州刺史徐琰听闻寿光侯叔孙建的军队渡过黄河,便弃城而逃。于是,叔孙建率军向东进入青州。司马爱之和司马秀之先在济州东部聚众造反,并率部前来归降。
泰常八年(423年),魏军只剩虎牢迟迟没有攻下。同年四月,拓跋嗣在虎牢关通过绝断百姓取水之路,然后又破坏了百姓的水井的方法成功攻克虎牢关。 自此,北魏占领了司、豫、州等地,洛阳市、虎牢、滑台三大刘宋中低皆为北魏所占。北魏在拓跋嗣的带领下再次辟地三百多里。
英年早逝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拓跋嗣由于常年在外征战,攻战劳顿,成疾而终,享年32岁,在位14年。十二月初八,上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施政举措
政治
拓跋嗣即位后,任命了有威望、有才干的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为执政大臣,要他们“共听朝政”。对随他一起逃出宫外,一路历尽苦难的王洛儿、车路头,还有冒死帮其夺位的叔孙俊,拓跋磨浑等人,也都封官赐爵,加以重用。此外,他还为道武朝冤死者昭雪,对免职者复职。这一系列的举措,都帮助其顺利的收获了人心,稳定了政局。此外,拓跋嗣重视汉族文化,他招纳汉族士人参政,他懂得借汉族士人的统治经验和文化知识治国安民的重要性。
为了恢复与发展久经破坏的中原地区,拓跋嗣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将塞外的鲜卑族及其他胡人内迁到关东地区。然而,官员们不顾及百姓对于故土的依恋,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手段严酷,造成了一些地方民众的反感,因此不少郡县都出现了有组织的土匪或强盗。拓跋嗣面对此民患不仅没有选择暴力手段,反而大赦安抚,果然许多人就不再为乱。即使如此,对于仍有少数者继续作乱搞破坏,拓跋嗣决定不再手软,派将军于栗领兵一万前去平定,很快将其平定。
民生
北魏初期,频发水早等“天灾”,导致畜生死亡,庄稼没有收成,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饥荒问题;此外,官吏,豪强的肆意掠夺,更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拓跋嗣针对这些情况,采取迁徙灾民去丰收地区就食,赈济穷乏、减免租赋等应急措施。此外,他采取劝课农桑,打击贪官豪强等政策。这些政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都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
拓跋嗣在位期间,开拓疆土,北伐柔然,南征刘宋。除此之外,他还修筑了二千余里长城抵御外侵。
泰常二年(417年),北魏开始全力应对南朝的东晋,无力对付北方的柔然人,只能处于防御状态。次年,为防止柔然人南下,拓跋嗣命人在阴山山脉以北修筑一条长城(即北长城),东起赤城县(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境内),长有二千余里。
官制
永兴元年(409年)十一月,拓跋嗣设置麒麟官四十人,可以在宫殿中就寝,等同于常侍、侍郎。
神瑞元年(414年)春,又设置八大人官,大人下设三属官,处理所有事物,世人称他们为“八公”。
泰常二年(417年)夏,设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大人下设置三属官。
法律
拓跋嗣即位后,命令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共同审理民间诉讼案件,使得遭到践踏的法治情况有所好转。此外,拓跋嗣自己精通法律条例,官吏们因此也会严格要求自己,不敢阳奉阴违。
人物评价
南北朝史学家魏收在《魏书》中评价拓跋嗣,认为他尊重儒生,喜好读史书传记,能够指出刘向所撰《新序》《说苑》在经典正义方面缺略颇多,并撰写《新集》三十篇,取材于经史,广博合于古义,可谓文武兼备。同时他认为拓跋嗣抱有淳孝的心意,遇上内奸的祸难,能变通方法行事,在危难中获得安全,隆兴基业巩固根本,致使内部和睦外部安宁,没有什么有愧的地方。对于拓跋嗣的品格,《魏书》也给出了宽容豁达、纯孝的评价。
唐朝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中评价,拓跋嗣登基之时,就是廓清平定的开始。当时外部有敌人伺机而动,晚年时有内乱。拓跋嗣用淳孝的心意,睿智的谋略,声名和教化远播,建功立业,影响深远。”
当代史学家张小泱在《神奇的北魏》中写道:“拓跋嗣是一位在文治和武功上均有卓越成就的帝王,他心存仁慈,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抚恤孤寡,善待流民,使得北魏元气得以恢复。可以说,他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帝王,终结了其父拓跋珪拓跋珪的暴力统治,用一种更为温柔的方式治理北魏十几年,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了北魏的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