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秧歌

秧歌

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称为“扭秧歌”“闹秧歌”“走会”“闹社会”等。

秧歌历史久远,在新石器中晚期出现了最原始的形态,起源于劳动生活,与古代祭祀时所唱歌舞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秧歌的雏形开始显现。在中国陕西省宋代古墓中出土的砖雕上面有秧歌舞蹈。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曾有“村田乐”的记载,到明、清两代,在山东省一些地方志里已有秧歌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具体化了。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秧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44年春节,新秧歌的演出达到了高潮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在解放区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秧歌从过年一直扭到正月十五。

秧歌的表演形式十分多样,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在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秧歌舞蹈主要运用鼓、锣等打击乐器来伴奏,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灵活性与即兴性。表演服饰很有讲究,通常上衣为拼接式,喇叭袖,腰部有收腰,裤子为松紧裤。

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因流传地区不同,秧歌可分为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山西秧歌等。按照不同表演形式,秧歌又可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种,不踩高跷表演的叫做地秧歌,踩高跷表演的则称为高跷秧歌。

秧歌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成为一方风俗文化的动态显现。虽然目前秧歌文化是中国所有民间歌舞文化中推广最普及、影响最大的歌舞形式,然而保护秧歌文化仍是一项长期重要的社会任务。2006年,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3年2月,不同地区秧歌共有40余项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秧歌历史久远,在新石器中晚期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秧歌形态,即反映农业劳动生活的舞蹈:炎帝乐舞《扶犁》、人文始祖的葛天氏创制的《葛天氏之乐》等,均可看到秧歌的影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同时与古代祭祀上天保佑风调雨顺时所唱歌舞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喊着口号、伴着节奏走出一幅幅图案的祭祀活动,演变成农闲时、正月里进行的祭祀与娱乐合二为一的活动,秧歌的雏形开始显现。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代,正月的某些祭祀活动就已经形成了乐舞相和的“阳歌”。秧歌一词最早见于南宋陆游的《时雨》诗中:“家家麦饭樊,处处种歌长”。诗中的秧歌可能是指击鼓插秋时唱的一种曲调,后来这种曲调传至北方,被某种民间舞所吸收,因歌而名,称“秧歌”.。在中国陕西省一座宋代古墓中出土的砖雕上面,其图案便有秧歌舞蹈,这说明至少在宋代就有了秧歌这种集体舞蹈形式。

到明、清两代,在山东省一些地方志里已有秧歌的记载,如明嘉靖年间修《商河县志》载:“立春前一日…里人行户扮渔(夫)、框(夫)读(书生)诸戏……”所记角色正是秧歌中常见的角色。清乾隆修《德平县志》载:“元宵节张灯火,放花炮,多人围聚,持花灯为秧歌之戏,即古雄遗也。”明朝初年的时候,人们把南方插秧时候唱的“秧歌”融入到了原来的阳歌之中,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秧歌”舞。到了清代,秧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具体化了。自清初持续发展,因流传地域的不同,派生出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

民国初年修《陵县志》载:“上元灯节,沿乡雄古俗,各村镇……徒步装男扮女,二三十人不等,诊日秧歌…...在城镇则游行四街,在乡间则周游附近村落,至则男妇临观,途塞巷满。”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秧歌发展的大体轮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秧歌的描述多存在于地方志对于春节元宵节的记载,这个 阶段对秧歌的描述多为情景描述,如“男妆女,扮如杂剧”。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秧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秧歌运动在传统旧秧歌的基础上,融入当时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内容,在文艺工作者的带领下,出现在革命的文化战线上,出现了新秧歌。1943年的春节,边区文协在延安举办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活动。新秧歌演出首先是为了庆祝传统节日春节;其次是庆祝废除不平等条约。从这一刻开始秧歌不在只是为了庆祝传统的节日,也开始用以庆祝革命的胜利、鼓舞革命的士气。1944年春节,新秧歌的演出达到了高潮时期。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在解放区出现。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秧歌从过年一直扭到正月十五,在十五这一天晚上将过年这一习俗推致高潮。

艺术特征

秧歌的表演形式十分多样。经过长期发展,秧歌已经具有了各个地域特征和流派。同时,人们也用不同称谓来突出秧歌表演的不同方式。例如,有些地方的秧歌表演又扭又唱,所以称此类秧歌表演为“唱秧歌”;有些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就叫“跑秧歌”,城镇里的秧歌表演大多光扭不唱,所以,又叫“扭秧歌”。秧歌表演一般在节日庆典中进行。每逢新年、元宵等重大节日。城乡各地都会组织群众秧歌队,互相祝福、问好。此外,也有村邻之间以秧歌为比赛项目,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一些偏远山区的秧歌还保留了某些宗教仪式的特征,凡闹秧歌前必先请神祭神,秧歌结束时还要举行送神仪式。

风格特点

秧歌在历史悠久,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和借鉴少数民族的乐舞精华,也丰富了秧歌的表演形式。不同地区形成了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发展成不同的地域流派。

东北秧歌,体现了东北人的开朗、乐观、直率、勇敢,“扭、稳、浪、俏、良”这五个字就代表了东北秧歌的主体风格。东北秧歌与高跷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夸张的动作和形象的人物来反映它的舞蹈文化和风格特色。

陕北地区秧歌,欢快活泼,其韵律也较为轻松。相比较来看,陕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对表演者的舞蹈功底没有过高的要求。虽然在陕北不同地区其秧歌扭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最为基础的动作仍然离不开“扭”“摆”“走”这几大特点。

河北秧歌,反映了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是中国秧歌艺术中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其特色是有一些十分精彩的小场,这些小场通过舞蹈动作表现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一种民间小型舞剧。表演风格形式较为古朴、完整,表演严谨规范,并有一套出会的仪礼程式。河北秧歌技艺全面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

但是从整体上看,虽然由于地域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是秧歌也蕴含着共同的特性。首先是音乐特点相似,多是节奏灵活多变。舞蹈与音乐节奏的关系极为紧密,音乐形象诉诸人的听觉,舞蹈形象诉诸人的视觉,既有抒情性又有节律性。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秧歌舞蹈主要运用鼓、锣等打击乐器来伴奏,节奏鲜明、变化丰富、韵律流畅,体现了汉族民间舞蹈的灵活性与即兴性。第二个共同点是道具运用,各地秧歌均借以道具抒情叙事;第三个共同点为表演形式,均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戏”的表演形式。

表现形式

通常在民间,秧歌可分为两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称为“高跷秧歌”,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称为“地秧歌”。

地秧歌

因区别于高跷秧歌秧歌而得名,即不踩高晓的秧歌。地秧歌也叫大秧歌、地蹦子。现在秧歌大多指“地秧歌”。地秧歌有其一套独特的角色结构和表演形式。人物可多可少,人物有文扇、武扇、渔翁、樵夫外,其余均为双上(头陀、小二哥均为两人,锣鼓均为四人)。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逗场”和“演唱”五部分。地秧歌在各地各民族中也广为流行。如山东三大秧歌都是地秧歌,汾阳秧歌也是地秧歌,抚顺秧歌、陕北秧歌等都是属于地秧歌。同时,地秧歌是秦皇岛、唐山一带农村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另外东北三省的秧歌也多以地秧歌为主。地秧歌取材广泛,叙事性强,而且道具多为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品,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可见地秧歌的生命力之旺盛。

高跷

又称高跷秧歌,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舞者双足踏木跷起舞,高跷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艺性表演。唐以前称长跷伎;宋叫踏跷;清以后称高跷。

高跷也曾经是杂技性的游戏。高跷在吸收了地秧歌、民间鼓吹等艺术营养之后,才真正实现了“舞蹈化”。高跷的表演有文武之分。北京西郊一带盛行文高跷,表演走场、摆山子,即踩着高跷扭秧歌、唱秧歌,唱段多为民俗音乐小调,同时有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表演者不分角色行当,统一着装,手持扇子、手绸,或腰系彩绸,手执彩绸两端,载歌载舞。武高跷专以表演惊险刺激的高难动作为能事,例如,劈叉、翻跟头、拿大顶、打旋风脚和鸭子翻身等。

舞蹈特点

规模

秧歌为集体性的舞蹈表演艺术,一般以舞队为表演单位。每队人数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有时可达上百人,有时候秧歌队伍可达两三百人,除队长,前排领队,唢呐、锣、鼓师傅几个人外,其余皆为秧歌队员,参与扭秧歌活动。舞队大多在行进中完成歌舞表演,而且在表演时要保持或变换各种队形。秧歌的舞蹈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由1-2名领舞者率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一般用于整个秧歌表演的开头和结尾。而小场是秧歌表演的中间部分,一般由 2-3人表演舞蹈和歌舞小戏。

舞蹈队形

秧歌舞蹈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如:踩街一打场子一跑大场一演小场一跑大场,一定程度上由表演的场地和农村的环境所决定。场地规模决定了跑场结构大多为外圆内方,顺时针在圈中绕圆跑动。秧歌大场是集体舞蹈表演的重要形式,是集体舞蹈表演的重要形式,大场队形在队员们脚下快速的流动中产生,通过“跑”的动作视觉和动作节奏传达出节庆气氛。不同地域,跑大场均有各自的特点。

山东大秧歌中,鼓子秧歌多以圆形为基本轮廓,大圆中有小圆,调度场面恢弘多变,在民间有“一百零八个场图”的说法,对称图形居多。辽宁秧歌常用场图,从名称上看多与数字相关,有“一窝蜂”“双喜字”“三光春月”等,队形形状与名称对应,如“七星斗”就是在七个不同的位置各走一个小圈。陕西秧歌常用队形多方正,最外圈的轮廓多模拟建筑和桥梁,棱角分明; 部分队形复杂如迷宫,如“九曲连环阵”“扭十二莲灯卷八角”等。

动作特点

秧歌的基本动作归纳为常用的身体基本律动、脚下步法和手上舞法以及全身协调配合的扭法

身体基本律动,是秧歌动作的总体概述。在扭秧歌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按旋律进行有规律的协调运动,包括躯干、下肢动作,在扭的过程中,手的位置、脚的步伐、臂的扭动、肩的颤动等都有程式性动作。

躯干的律动就是胸部腰部按照音乐的旋律及动作要求进行的转动或移动。下肢的律动,包括膝、根据音乐旋律、动作要求进行自然的屈伸、立踵,可在各种脚的位置上进行。手的基本位置有山膀、按掌、托掌、提襟、扬掌和顺风旗等,脚的基本步伐为正步、八字步、丁字步、前点步、后点步、侧点步、踏步、踏蹲步、大掖步、虚点步、前弓步、侧弓步等。两臂按照音乐的旋律及动作要求所进行的运动,主要包括臂的摆动、臂的绕动。.肩的律动包括耸动和转动,肩的耸动,是指肩部按照音乐的旋律自然的提起、落下,根据其动作不同可单肩也可双肩,可同时也可依次,快可慢;肩的转动则是肩部按照一定的旋律向前或向后自然的转动,根据动作不同,可单肩也可双肩,可同时也可依次。

“扭”是秧歌的主要特征,而“扭”又是在“走”的基础上形成的,“走”是秧歌的基本律动形式。秧歌中的走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独特风格、韵味的走。主要步伐包括横扭步、走场步、平扭步、跳扭步等近二十个步法。

角色行当

秧歌的表演者一般都装扮成生活或神话传说中的各种人物,手执扇子、手帕、伞 鼓 棒等道具进行舞蹈表演。由于各地秧歌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不同秧歌之间的角色类型也有很大区别。如东北地区大秧歌少不了的大姑娘、小媳妇儿,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等角色;山西省一些地方的秧歌还有卖弦老汉、卖菜老婆、小女子、毛货郎、老汉、老婆、扎朝天辫的二童子,也有扮头戴红缨帽、穿马褂、手执马策的“鞑子”等;再有海阳秧歌中的太老君、道童、货郎担、大刀、花篮、长枪、彩绸、八仙唐僧师徒、药大夫、腰鼓等角色;再如 山东鼓子秧歌中有“十五”博士、大鼓、炮手、探马、背布袋和尚的、伞、鼓子、棒槌、花、外角等,他们个个质朴自然活泼可爱。不同的角色扮相和道具都不一样,这与当地的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关。

秧歌表演经常以男女青年相互调笑为内容。男角一般称为“傻公子’或“逗丑的”,女角则称为“包头的”一般由男演员着女装来表演。两个角色往往组合为一个表演单位,俗称“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每一大组被称为“一棒鼓”。民间常以“头棒鼓”来指称秧歌队中表演技艺最高的队员。

音乐特点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3个部分:小场演唱、锣鼓打击乐和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1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这类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狗相咬》《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小磨房》《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以上3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服装造型

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广为流传的大众性民间舞蹈,它的表演服饰自然也是很有讲究的,通常上衣为拼接式,喇叭袖,腰部有收腰,裤子为松紧裤。由于各地秧歌各有特色,风格多样化,故反映在服饰的样子和颜色上也是有很多区别的。比如北方的秧歌服装通常比较鲜艳,以大红大绿为主,,而陕西秧歌多是白色的补子和宽松的白色裤子。

秧歌的服饰道具因地域差别,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秧歌使用服装造型区分角色,不同角色的分类身着的服饰则不相同。不同地域的秧歌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故名称各异。从角色分类上大致如下。

丑角服装

有男丑服装和女丑服装、文丑服装和武丑服装之分。丑角所在秧歌表演中占有特殊地位,并且对整个秧歌仪式的艺术效果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染力。丑角通常为“领队”,扮相脸谱夸张,造型诙谐,故其服装很是潇洒。

旦角服装

服饰道具呈现多样化。老旦的装束一般都是白布包头、身着长布衫、腰围布裙、手拄拐杖;而正旦的头饰往往以大包头为主,通常再佩戴一些珠链作为装饰,或者在额头的两侧插一些不同颜色的花用来点缀,甚至有些秧歌也会用蓝色或黑色的披肩来突出角色的个性化。花旦,在秧歌的仪式表演中通常扮相俊俏,服饰色彩靓丽,舞者道具以扇、绢为主。

生角服装

在秧歌中生角通常来体现地方男子的性格。“生角”的称谓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秧歌是以“生角”命名的,例如,商河县地区的鼓子秧歌,其中“鼓子”便是“生角”,可见此角色在秧歌表演中的重要性。生角中老生、须生和小生三者的服饰中虽均为袍装,但色彩有所不同,老生着黄袍,须生着黑袍,小生则着绿或红袍。老生、须生均要挂须,不同的是老生白须,须生则黑须。老生通常拄拐杖,小生则拿折扇。

地域流派

秧歌作为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中国北方流行广泛。但是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审美习惯和风俗人情,秧歌也因地域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地域不同被划分为不同流派。如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等。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黑龙江省吉林省、 辽宁等省,泛指东北地区的秧歌类民间舞蹈,如高跷秧歌、寸跷秧歌、地秧歌、早船、竹马、太平车、跑驴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地区是营口市抚顺市海城市、金县、扶余国等地。表演形式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带故事的小戏较少。表演形式热烈、诙谐,动作较火爆;风格特点主要是“稳、重、浪”。演唱的小调有 50 余种,其中以《闹五更》《铺地锦》《放风筝》《茉莉花》《绣花灯》《文武咳咳》等最为常用。舞蹈包括大鼓秧歌、小鼓秧歌和地秧歌3大类,前两种属于高跷。表演者扮成克力吐(持长鞭)、傻公子、渔夫、樵夫、田夫、秀才、唐三藏孙悟空等各种人物。表演分花场、小场、唱喜歌、对歌等程序。花场在傻公子的率领下走各种队形,有“长蛇阵”“八卦阵”“盘肠”等。小场有放风筝、扑蝴蝶等舞蹈。

抚顺地秧歌

主要流传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有时也被称为“鞑子秧歌”,是一种形成年代久远,民族性、民间性及地域特色都极为浓厚的民间舞蹈形式。抚顺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乐借用了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有“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等演奏方式,与汉族秧歌有较大区别。

辽西高跷秧歌

辽西高跷秧歌使用的高跷一般从30厘米到 240厘米不等,踩两米多高跷的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辽西高跷秧歌技术动作包括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 、浪、俏 、哏 、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 ,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辽西高跷秧歌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

海城高跷秧歌

海城高跷秧歌是辽南高跷中的一支,是最具东北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艺术。热烈、欢快、泼辣、火爆是海城高跷秧歌的主要风格。优美、抒情、风趣、诙谐为其特色。“扭、浪、逗、相”为海城高跷秧歌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有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海城高跷秧歌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河北秧歌

河北秧歌流传于河北省东部,是当地农村中的一种群众性很强的民间舞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各地秧歌风格不一,以舞扇技巧见长。音乐构成要素有声乐部分的秧歌调和器乐部分的大杆唢呐曲。河北秧歌以冀中秧歌(定县、蔚县)、榆林秧歌(榆林)最有特点,具有欢快、风趣、幽默的特点。冀东秧歌,开场小秧歌叫“秧歌绺子”,以演唱小曲为主,多为当地流行的传统小调。舞蹈由扮成梁山泊好汉武松或鲁智深的表演者打棒开路、出场,后面跟着《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中各种人物,手提花篮、拂尘等随舞。舞蹈队形图案有“编花寨”“马蜂窝”“筛子眼”“葫芦蔓”等几十种。蔚县秧歌吸收了梆子的腔调,形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板腔体秧歌唱腔。冀西北张家口一带的榆林秧歌,曲牌众多,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蔚县秧歌

产生于蔚县,流行于张家口市地区和山西省雁北、晋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旗县,并远播到蒙古国。蔚县秧歌又名“蔚州梆子”“蔚剧”,是深受流行地群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剧种。蔚县秧歌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还借鉴梆子的音乐体制,形成了由梆子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蔚县秧歌脚色齐全,分红(老生)、黑(又分大花脸、二花脸)、生、旦、丑等行当。唱腔以蔚县方言演唱,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发音方法。小生与旦可唱“训调”,“红”较少唱“训调”,“黑”则完全不唱“训调”。梆子腔类唱腔,除“黑”有特定唱腔外,其他行当唱腔结构大致相同。在长期舞台实践中,蔚县秧歌积累了两百多种演出剧目,《回龙阁》《打瓦罐》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乐亭秧歌

乐亭秧歌产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境内,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秧歌曲种之一。乐亭秧歌动作丰富多彩,舞蹈时主要以扇子和手绢为道具。多年来,秧歌艺人们创造了十分丰富、美不胜收的舞扇和舞绢的动作,以及“俏步”“弹步”“闪腰”“绕肩”“扭头”“颠点头”等有突出个性的步法和舞姿。

山东秧歌

山东省秧歌遍及全省,春节元宵节期间山东各地的秧歌最为活跃。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秧歌约有30多种,但总体风格相对统一,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地秧歌表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俗风情的片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胶州秧歌

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现在常称为“胶州大秧歌”。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小戏秧歌、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又称“大鼓子秧歌或大秧歌”,起源于惠民西部,相传从武术演变而来,历史悠久,表演粗犷壮悍、敦实泼辣,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等百余种。“伞头”动作圆润,“鼓子”动作粗犷豪放,“棒槌”动作轻巧敏捷,“腊花”动作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

山西秧歌

山西省秧歌细分种类种繁多,以地域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以大同市为中心的山西秧歌类型,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山西秧歌类型,山西南部为主的晋南秧歌。分布很广,流行地域以祁县、太谷、沁源县武乡县襄垣县、朔县等地。音乐有三种大类别,即民俗音乐类 、歌舞类 、戏曲类。表演形式以唱小曲为主,曲调十分丰富,约有 300多个调子,常唱的有《拣烂炭》《卖烧土》等。秧歌小戏有《张琏卖布》《起解》《借粮》等。其风格特点是高亢、粗犷、豪放、明快。

汾阳地秧歌

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的一种民间艺术,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地秧歌以演唱为主,武场地秧歌以舞蹈为主。它起源于唐朝宫廷艺术,后随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传往其属地汾阳栗家庄,逐渐发展而来。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造型奇特,舞蹈形式系由武术动作和式法演变而来,表演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套路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花棒手有“叫棒”、“弓马势”、“虎势”、“恶虎扑羊”等基本势法,小锣手有“天女散花”、“踏步提锣”和“挑辫链”等,腰鼓手有“凤凰单展翅”、“朝天一炷香”等。器乐表演动作妖娆多姿、妙趣横生、舒展大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临县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表演时因执“伞”扭唱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吕梁市山区临县及其周边地区。 一般在街头和广场表演,秧歌队人数不定,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两三百人。演出时前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开道,中有架鼓子和各种小会子表演,后队由龙舞、狮子舞收尾。所有参演者在伞头带领下踩着锣鼓唢呐的节奏尽情舞蹈,远望犹如一条欢腾的彩色巨龙。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流行于陕北佳县、绥德县米脂县清涧县吴堡县等 广大地区,由于延安市时期的新秧歌运动的开展,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表演形式最常用的有《岗调》《银纽丝》《对花》《戏秋千》《紧符调》《大挑菜》《小放牛》等。以大鼓大锣大钹小锣小钹和一对唢呐伴奏。演唱时用板胡托腔,也有秧歌小戏,半说半唱,生活气息浓厚。常演曲目有《张良卖布》《牧牛》《草帽》等,陕北秧歌舞蹈丰富,大场以一个“伞头”领舞,表演者持有彩灯、绸巾等道具,基本舞步有平走步、前走步、跳跃步、抖肩步、斜身步、十字步、圆场步等。舞姿潇洒大方、活泼。小场有2~8人,表演“旱船”“推小车”等节目。特点是陕北地区秧歌的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演唱富有高原音调特色。

绥德秧歌

绥德县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在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传统的老秧歌、神会秧歌中保存着“起场”“庙”“敬神”等祭祀礼俗,表演中还有拜门(又称沿门子)、搭彩门、踩大场、转九曲等活动。一个秧歌队从数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表演中有“原地扭”“走十字步”“三步一跳”“斜身步”“抖肩步”等。绥德秧歌有严格的传统活动程序,先是谒庙,俗称“敬神秧歌”,谒庙之后的第二天,秧歌队开始挨家挨户拜年,俗称“沿门子”。

韩城秧歌

韩城秧歌俗称“唱秧歌”,是一种融民歌、说唱、舞蹈为一体、并向戏曲衍化且初具戏曲雏形的演唱形式。韩城秧歌有其固定的表演程式,开场首先由丑角登台“拜场”,唱一支“四六曲”表示自谦,然后开始“请场”,即请称为“包头”的旦角上场。“包头”登场后唱“开门调”亮相,接下来由丑角数落褒贬旦角,名为“数花”。丑角随即唱“四六曲”表示推让,“包头”则唱“四六开门曲”承接,谓之“推接”。正曲一般由丑角和旦角联唱,以叙述故事情节。退场时丑角和旦角唱“四六曲”表示自谦,并引出下一个曲目。旦角的表演以妖、巧、俏、媚为特点,动作妩媚,婀娜多姿;丑角则刚健悍勇,步态潇洒,常有跺脚蹬腿的动作。二者刚柔并济,造成强烈对比。

影响与价值

秧歌文化的发展可谓是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秧歌文化已经发展成中国民间歌舞文化中最成熟、最具影响力、覆盖面最广的歌舞形式之一。秧歌作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歌舞形式,凭借着人口众多与地域辽阔的优势更进一步奠定了它的歌舞文化地位和群众基础。

秧歌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活动,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着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以民族传统文化下的风俗文化形态存活,在一定的区域里长期存在发展,上下绵延千年,成为一方风俗文化的动态显现。秧歌源于古代劳动人民插秧这一劳动形式,又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故民间艺人们在扭秧歌的时候都会身着颜色非常鲜艳明亮的服装(通常配以大红、大绿),像旱船、大头娃娃等道具也都体现出祭祀的特点。秧歌表演的时间也有一定的说法,一般都在节庆时。

秧歌曲调流畅通俗,步法简单易学,歌词风趣幽默、雅俗共赏,深受民众喜爱。扭秧歌既能能够锻炼身体,有利于提高人体各方面素质;又能,增进交流与团结,过秧歌活动,互相拜年贺喜,问候祝福,嬉笑耍逗,消除积怨,荡涤邪气,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还能通过秧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秧歌从过年一直扭到正月十五,在十五这一天晚上,秧歌将过年这一习俗推致高潮。秧歌作为中国汉族民间一项传统的文艺活动,虽然在其发展沿革中不断推陈出新,但内在的特征不管经历多少时代的变更,仍然特点鲜明,社会价值很高。

传承与保护

传承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中国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秧歌是一种普遍性的群体舞蹈活动,并有着众多的参与者。但是,现代人民生活节奏变快,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很多人渐渐对秧歌失去了兴趣,人们不再热衷于观看秧歌表演,对于参加秧歌演出兴趣更淡,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不多了,保护和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在学术研究方面,1966年至1976年期间,中国秧歌的研究进入停滞状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编写工作在中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并在山西榆林和辽宁沈阳举办了秧歌相关的学术会议,开始了秧歌研究的新篇章。

保护

200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织的秧歌专家和学者,通过对秧歌挖掘和整理,编出了第一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

2006年,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山西省太谷县秧歌剧团和朔州市大秧歌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奖。

截至2023年2月,不同地区秧歌共有40项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2023-03-27

【品读河北】河北非遗——昌黎地秧歌.澎湃新闻.2025-04-01

..2023-04-14

..2023-03-29

初四活动预告 | 民俗文化节,精彩节目抢先看!.今日头条.2025-03-31

..2023-05-10

..2023-03-29

..2023-03-2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0

..2023-03-27

节气 | 今日芒种.今日头条.2023-06-18

..2023-07-17

..2023-04-14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理论与实践.万方数据.2023-07-17

..2023-05-10

..2023-05-10

..2023-07-17

..2023-05-10

四十二团开展兵地融合文化大拜年活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民政府.2025-04-01

闹秧歌.中国旅游新闻网.2023-07-17

..2023-05-11

..2023-03-28

..2023-03-28

..2023-07-17

..2023-03-29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秧歌(抚顺地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2023-07-17

高跷(辽西高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2023-04-14

..2023-07-17

高跷(海城高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2023-04-14

..2023-03-29

..2023-03-29

秧歌(胶州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2023-04-14

秧歌戏(蔚县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14

秧歌(乐亭地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2023-04-14

..2023-04-14

..2023-04-14

欢天喜地年味浓 鼓子秧歌闹元宵.今日头条.2023-06-18

秧歌(鼓子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6-18

..2023-04-14

..2023-04-14

秧歌(汾阳地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2023-04-14

秧歌(临县伞头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2023-04-14

秧歌(陕北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28

陕西绥德:浓浓年味尽在秧歌中.今日头条.2023-06-18

韩城秧歌——流传至今的古老摇滚乐.华山网.2023-06-18

韩城秧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6-18

..2023-03-29

..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