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汝窑

汝窑

汝窑是宋代五大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汝州市境内而得名,位居“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其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韩庄村及汝州市张公巷等地。为区分汝窑与汝官窑的概念,特把专为宫廷烧制的御用瓷称为“汝官窑”。

汝窑瓷器造型简单素雅,采用独特的裹足支烧方法,釉面加入玛瑙末,釉面常有细小开片,最终呈现温润的天青釉色,深受北宋皇室及上层贵族追捧。由于汝官窑烧造时间前后仅20余年,传世器物数量不足百件,绝大多数为公立博物馆及文博机构收藏,拍卖市场一经出现,常创出天价成交纪录。

2001年,汝窑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瓷烧制技艺也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

中国唐宋时期,瓷窑常以窑址所在行政区划名命名,汝窑即得名于汝窑窑址的所在地古汝州(包括今汝州市宝丰县鲁山县襄城县郏县一带,州治在汝州市)。 汝窑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人记载,如《南村辍耕录》引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窑器”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区悉有之,汝窑为魁。”

广义上,宋代汝州境内的所有窑场均可称为汝窑,但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学界一般的约定俗成,“汝窑”已经成为一个专用名词,特指北宋时期为宫廷烧造天青色釉青瓷的窑场,也即人们常说的“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窑中的汝窑,也有人称为“汝官窑”。人们也习惯将汝窑窑场生产的瓷器简称为汝窑或汝瓷

历史沿革

兴起和发展

技术渊源

汝窑所在的汝州市位于中国河南腹地、嵩山伏牛山相间的丘陵地带,历史上瓷业兴旺,如北魏时期的洛京窑,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安阳相州窑,以及隋朝巩义市的铁匠炉窑,均已成功烧制出质量良好的青釉瓷器,其中以铁的还原气氛[a]烧成的青釉,是汝窑的釉色之本,为汝窑创烧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晚唐五代十国时期,汝州鲁山段店窑的茶叶末釉和青釉碗、盘、瓶等实物标本,从造型特点、工艺特征、施釉方法、烧造技术上,都为宋代汝窑发展提供了可靠条件。另外,从天青釉色、釉面气泡分布和“裹足支烧”等工艺分析,汝窑和晚唐、五代越窑青瓷也存在前后继承的现象。宋代的汝窑工匠借鉴了南方越窑釉色,吸收了北方定窑的印花技术,继承了安阳相州窑的釉下刻、划和堆雕工艺,另外湖南省地区五代时期岳南岳州窑、陕西耀州窑“支钉支烧”技术,可能对汝窑也有所启发。

初创

五代十国末年到北宋早期是汝窑的初创期。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赵恒乾兴年间(1022年),应属于汝窑的创烧阶段。这一时期的汝窑产品特点,是以生产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釉色单调,装饰手法简单。

发展

北宋中期,汝窑进入了发展期。从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到赵顼元丰八年(1085年),汝窑瓷器数量迅速增加,同时装饰纹饰也趋于丰富,多见刻花纹样,线条流畅,图案清晰,釉色莹润,器表开片密布,工艺精细,打破了早期器表素净单一的局面。

汝官窑的建立和衰落

汝官窑的建立在北宋晚期,经历了先选为贡瓷,再建立官窑的过程。汝官窑窑址清凉寺一带盛产釉料、瓷土,地下煤矿资源丰富,附近有玛瑙矿,在五代十国以来,这里的陶瓷产业就具备规模。当地流传“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说进万万)”的民谚,可见烧瓷的效益。由于汝窑的这些优势,加之自身品质优良,在北宋晚期就被皇家首选为烧造贡瓷。

汝窑被选为贡瓷,与北宋皇家的审美取向也有密切关系。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市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市造青窑器。”这就是陶瓷史上有名的“弃定用汝”。据学者研究,原因有二:一是定州瓷器因采用覆烧法[b]导致器物口边无釉,另一方面与宋徽宗的审美情趣有关。宋徽宗信仰道教,道家始祖老子主张清心寡欲,不事雕琢,汝瓷独特的天青色釉面给人以清淡含蓄的审美体验,因此受到崇奉道教的北宋上层社会青睐。在此基础上设置的官办瓷窑,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也控制了最优等的制瓷原料,专门烧造由宫廷出样的御用青瓷

汝窑成为官办瓷窑的烧制年代,学术界有不同判断:一是陈万里在《汝窑的我见》中认为烧制年代在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前后约20年左右。一是叶喆民提出,其时在宋哲宗元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宣和末年(1125年),前后40年左右。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个判断均将汝窑被选为贡瓷和最终成为官办瓷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时间合在一起了,因此提出汝窑正式成为官办窑场的时间,是在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

北宋末年,汝官窑停烧。学术界一般认为停烧是金朝南侵,战乱原因所致,并且相关技术也就此失传。也有学者提出,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专门设窑烧造瓷器,名曰“官窑”,之后汝官窑被官窑所取代。汝官窑停烧后,金元时期,民间窑口续烧汝窑,但制作工艺欠佳,做工粗糙,多施半截釉,胎体粗厚,成为一般大众使用的青釉产品。

窑址的发现

位置

汝窑窑址位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韩庄村一带,遗址保护范围共计133.2万平方米。另外,在汝州市张公巷也发现有汝窑烧造遗址。

2000年春,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地区,在居民建房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青瓷碎片等器物。随后,该地点被确定为一处新的汝窑遗址,被称为张公巷窑址

发现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将寻找汝窑遗址的重点放在宋代汝州州治临汝县(1988年8月撤销临汝县建汝州市)。1950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赴临汝县调查,采集多处窑址瓷片,但并未发现与传世汝窑瓷器相同的标本。1960年代,故宫博物院和河南省的文物工作者多次前往汝州市调查,足迹几乎踏遍全县,始终未找到传世汝窑遗址。

后来,受宋代定窑遗址不在州治所在地定州,而在曲阳县这一现象启发,文物工作者逐渐将目光投向宋代汝州辖区的其他地点。1977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叶喆民二人偶然在临汝县邻县宝丰县清凉寺附近发现一片典型的天青釉汝窑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成分,与故宫所藏汝窑盘基本相同。1986年11月-12月,上海博物馆两次派人前往宝丰县清凉寺窑址调查,共采集瓷片及窑具40余件,于次年10月编辑出版《汝窑的发现》一书,宣告汝窑遗址之谜揭开。

2000年以来,在河南汝州市张公巷窑新发现一处瓷窑遗址。该窑址出土了大量青釉瓷片、素烧器和窑具,与汝窑产品十分类似又存在区别,两处窑址地理位置较近。学界一般认为,张公巷窑瓷器在造型和烧造工艺上均受到汝窑影响。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从汝窑到张公巷窑,再到杭州市凤凰山麓老虎洞窑(有研究者认为是南宋官窑),存在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

工艺特征

造型

与宋代其他名窑相比,汝窑传世品造型不如钧窑、定窑丰富,但椭圆形水培水仙盆、椭圆形洗、狻猊出香、腾龙出香是汝窑特有的造型。自1987年清凉寺汝官窑被发现以来,出土了不少传世未见的新器型。

汝窑的传世器型除碗、盘、碟等生活用品外,多曾为宫廷所需的美术陈设品,如仿铜器的弦纹三足樽、出戟樽,玉壶春瓶、纸槌瓶、胆式瓶、椭圆形水仙盆、三足洗、三足、奉华尊、十瓣葵口碗、葵瓣盏托等。出土器型则有瓶、尊、盘、碗、盏及盏托、镂空高足炉、套盒、刻花龙纹钵、渣斗、板沿盆、龙把杯、握柄盖、莲瓣纹香炉、狮形配件、龙身雕塑残件等。17]其中,盘、碗、洗、盏托圈足均向外撇,这种作法是在模仿同时期的金银器造型。

传世汝窑和出土汝窑瓷器的造型存在不少差异。文献记载汝窑多素面、少装饰,这在传世汝窑上可以得到印证,而出土的器物呈现出多种装饰手法,如划刻、雕塑、贴塑等,并有大量新颖器型,如仿汉代铜壶之作,器身出戟且雕刻凸起的兽面纹。出土器物丰富了人们对汝窑的认识,但同时传世器物与出土器物器型的差异原因,仍有待进一步解释。

釉面

汝窑以产青釉著称,这与其釉料选择有关,即通过釉中含铁的成分,在还原气氛下烧造出以天青色为主调的青瓷,包括豆青、豆绿、葱青、蟹青以及月白、卵白等。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大量瓷片多为天青色,有“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

对汝窑釉料的分析还能够推知其发展渊源。古代南方的青瓷胎成分多为高硅低铝,釉为低硅中铝;北方青瓷的胎成分为低硅高铝,釉为高硅低铝。经化验,北方青瓷中的汝窑釉属于高铝低硅,与北方多数青瓷低铝高硅釉截然不同,成分与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瓷接近,可知汝窑与越窑关系密切。

汝窑釉面常见细小开片,这本是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的缺陷,后被瓷工利用,形成了独特的装饰。因开片细碎,如冰之裂,慢慢转动器物,在光线下可见釉面冰裂纹时隐时现,妙趣横生。开片有“冰裂”“蟹爪”“鳝血”“墨纹”“梅花”“细碎纹”等名称。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形容汝窑开片“宋时烧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传世汝窑釉面多有开片,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无开片)水仙盆,传世仅见。

汝窑釉料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玛瑙末的添加。根据文献记载,汝窑釉料中曾加入玛瑙末,如南宋周煇清波杂志》中说“又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经化学分析,玛瑙和瓷釉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玛瑙纯度更高,且往往含铁等着色元素,对釉的呈色有一定作用。另外,宋代汝州市境内盛产玛瑙,《宋史》记载“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镇界产玛瑙”,在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作坊附近发现了玛瑙矿石,都佐证了文献记载。

另外,典型汝窑釉中的气泡十分稀疏,需用10倍以上放大镜方可观察,多浮在上层且较为明亮,被称为“寥若晨星”。

胎体

汝窑瓷器胎体较薄,盘、碗、樽、洗等器物壁与底几乎等厚,这一点与同时期其他窑口瓷器均不同。胎料为低硅高铝质地,含铁、钛量较高,故在氧化焰中烧呈土黄色,在还原焰中呈灰色。汝窑瓷器胎色有土黄、灰白、灰色多种。

由于汝窑的瓷器是人为使其生烧[c],造成胎质并不坚致细腻,而是略显粗松,其颜色颇似人们焚香时落下的香灰,俗称“香灰胎”。另外,胎体内还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气孔,这是手拉坯导致的现象,也是由于釉面熔融较快,胎体内水分不能全部排出滞留在釉下的结果。

烧造

烧制汝窑的窑炉大体为北方典型倒焰馒头窑,就地下筑,将火膛(燃烧室)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室的空间。这种窑炉的优点是烧成温度可达1300 ℃,能烧还原气氛,易控制升降温,易保温。

据研究 ,汝窑胎、釉中含铁成分均约2%,烧造温度约1200℃,并附以恰当的还原气氛控制最终烧成。有学者根据胎体颜色,推测其烧成气氛可能是先烧氧化焰,再烧还原焰。

汝窑烧制的最大特点是“裹足支烧”,即釉料裹满底足不露胎,用支钉烧造,因为支钉细小,被称为“芝麻钉”。支钉的作用,一是因为满釉裹足烧造,避免烧成后器物底足于垫烧面粘连;二是防止器物塌底。汝窑支钉大多为3个或5个,唯有椭圆水仙盆例外,为6个支钉。汝窑并非全部“裹足支烧”,瓶、盏托、熏炉、碗等器物均发现底部无釉垫烧者。

清凉寺汝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匣钵垫饼、支钉垫饼等窑具,其中照烧为工匠判断窑内温度的工具,上半部施釉,下半部不施釉,上部中间有一圆孔,供烧成时从窑内用火钩取出验看。

代表器物

据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器荟萃》一书统计,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传世汝窑瓷器共计90件。其中瓶5件、三足樽2件、三足樽承盘1件、椭圆水仙盆6件、酒盏托盘1件、茶托盘4件、荷花行温碗1件、碗2件、圆形洗盘碟59件、花口洗4件、椭圆形洗4件、鹦鹉形盖钮1件。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数量最多。有学者提出,其中4件因破片拼接、残缺不全、民间采集或属于高丽青瓷等原因,应予以剔除。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

高10.4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8.1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器型仿自金银器,状如绽放的莲花,俯瞰如十曲花瓣。满釉支烧,底部有5个支钉痕迹。该器物多与执壶配套使用,注入温水后,可保持壶中液体温度不易散失,为同器型唯一传世品。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高6.7厘米,口横23厘米,口纵16.4厘米,底横19.3厘米,底纵12.9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裹足支烧,通体布满天青釉,底部有6个支钉痕迹,略见胎体米黄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器物外底刻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一首。

汝窑青瓷碟(「丙蔡」铭)

高1.5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8.2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胎质较薄,满釉支烧,釉色粉青微泛绿,底部三枚支烧点沿边排列,器身布满开片,底部中心刻有“丙”“蔡”二字。据研究,“丙”字为清代乾隆皇帝对宫廷所藏古董等级的分类,“蔡”字则说明此碟曾为北宋权臣蔡京家族所有。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

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炉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径和底径相若,下承以三足。通体满施淡天青色釉,莹润光洁,釉面开细碎纹片,足端无釉。外壁近口沿处、近底处各凸起两道弦纹,腹部中间凸起3道弦纹。已知传世汝窑三足樽式炉仅3件,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和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

地位和影响

地位

汝窑由于烧造时间短,被官府垄断,存世稀少,在宋代就非常珍贵,被作为赏赐或进贡的礼物。北宋时,汝窑曾被宋徽宗赏赐权臣蔡京家族。南宋时,人们已经发出“近尤难得”的感叹。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赵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中就有“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共计16件汝窑器物。

历代对汝窑评价极高,北宋时将“汝窑新窑器”和“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人更有青瓷烧造中“汝窑为魁”的说法。到了明代晚期,收藏古董之风盛行,人们逐渐将汝窑与其他著名窑口并称,如高濂遵生八笺》中说“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张应文清秘藏》中说“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成书于明末的《宣德鼎彝谱》中说“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后来因为柴窑不属于宋代,且是一个谜团,后人略去不提,将汝、官、哥、均、定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且将汝窑排为第一,如嘉靖、万历时期王世懋窥天外乘》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市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汝窑也被历代藏家竞相追捧,最有名者为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多次对历代名窑进行题咏,据统计在乾隆总计183首题咏瓷器的诗歌中,关于汝窑者有15首,现存不足百件汝窑传世器物中,錾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的共22件(存在不同器物刻同诗现象),反映乾隆皇帝对汝窑的偏爱。

现当代陶瓷爱好者对汝窑依然十分青睐,每次现身拍卖场时都被竞相追捧。如2017年10月3日,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洗以含佣金超2.9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记录。

影响

古代仿烧

汝窑在明、清两代御窑厂都有正式仿烧。明代仿烧仅见于宣德年间,传世常见器型有蟋蟀罐、葵花式洗、鸡心碗等,釉面更透亮,为仿制汝窑“香灰胎”色,工匠在景德镇当地生产的洁白瓷土中,加入适量富含氧化铁紫金土,器物底部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识,使人一辨即明。清代仿烧集中于雍正乾隆两朝,《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有明确的记载,由于烧制温度较高,使得釉面透亮、莹澈,与北宋汝窑青瓷半透明的乳浊感不同,乾隆曾感叹“仿汝不似汝”的感慨,并写诗云“而今景德无斯法,亦出自蓝宝色浮”,均表示对釉色的不满。整体来看,明清两代御窑厂仿制汝窑只是仿制釉色,对造型基本不仿制。

近代仿烧

民国27年(1938年),汝州市(今汝州市)蟒川绅士李照光、李绍初于蟒川严和店兴办复兴汝瓷厂,建有作坊20多间,工人40余人,以生产民用瓷为主,另专建小窑仿烧宋汝窑瓷,经数年努力,始终没有成功。

现代汝瓷

现代人仿制汝窑以临汝县(今汝州市,古汝州州治所在)最早。1957年7月,周恩来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 “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临汝县汝瓷厂接受了恢复汝窑瓷的任务。1958年,汝瓷豆绿釉烧制成功。1964年,由河南省轻工业厅对汝瓷豆绿釉产品做了审定,认定基本符合汝窑特点,可以投入小批量生产。

1973年10月,由轻工业部投资,在汝州城西北筹建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开始专业汝瓷研究与生产,仍限于烧造豆青色瓷器。1980年代,天蓝釉月白釉先后恢复成功。全面仿制是自清凉寺汝窑遗址被发现之后,在汝州市宝丰县、禹州等地都有烧造。1998年以来,民营汝瓷企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当地新的经济优势产业。但有陶瓷研究者认为,现代汝瓷工艺仍待改进,尚存在造型稍显呆滞,釉质浑浊偏钧釉,且釉色偏蓝,制作工艺上支钉过大或过小等缺憾,整体与汝窑真品有一定差距。

遗址保护和入选非遗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5月,国务院公布汝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Ⅷ-189。

注释

a. 还原气氛:指在烧制陶瓷高温时把原料中的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的过程。

b. 覆烧法:由定窑首创,将碗、盘一类瓷器倒扣叠烧的瓷器烧造法,会造成器口无釉现象。

c.生烧:又称欠烧,指瓷器烧成温度过低的现象,往往造成胎质疏松、气孔率大。

参考资料

河南文物之窗丨宝丰汝窑博物馆.河南省文物局.2023-05-07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在港打破世界纪录.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2023-05-28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国政府网.2023-05-2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5-28

建置沿革.汝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8

初创期.汝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8

发展期.汝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8

【魅力鹰城 汝瓷之源】张公巷窑址——至美釉色 千古谜团.微信公众号.2025-03-10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23-05-28

康蕊君.传世汝官瓷通考.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2023-05-28

汝窑青瓷莲花温碗.台北故宫博物院.2023-05-28

汝窑青瓷碟(「丙蔡」铭).台北故宫博物院.2023-05-28

【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故宫博物院.2023-05-28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在港打破世界纪录.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2023-05-28

汝瓷仿制.汝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8

汝瓷恢复和成就.汝州市人民政府.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