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
龙泉市窑是中国古代瓷窑、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因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窑址以龙泉市大窑、金村、溪口等为中心,遍及龙泉、云和县、丽水市、遂昌县、永嘉县等县(市),产瓷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制瓷时间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龙泉窑属中国古代南方的青瓷窑系,中国考古界就其创烧年代,主要有“三国两晋说”“五代十国说”及“北宋说”三种说法。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得到初步发展,烧制沿用了越窑的技术和风格,较多产品是用于随葬的明器,后出现淡青釉瓷器等代表性器物。南宋中晚期时,龙泉窑走向鼎盛,始有“哥窑、弟窑”一说;其时哥窑素以黑胎厚釉称名,弟窑乃以白胎厚釉行世,器型则多以日用器皿为主,如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装饰花纹有划花和刻花两种,同时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青瓷也是该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延至元代,龙泉窑则较多烧制大件器物,并开始出现高足杯、菱口盘、环耳瓶等创新器型,装饰技法多样,有划花、刻花及文字刻印等,部分瓷器因器施画设计纹样布局,融入多种文化主题。明朝时龙泉窑继续向宫廷供瓷,此时釉层薄而透亮,青色发黄或闪绿,胎体较厚,器形较为笨重。同时由于明朝施行海禁,瓷器出口外销受阻,复合烧制质量下降等原因,龙泉窑遂在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清末、民国时期渐次停烧,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方才复产。
近现代学者邓白叟等综评指出,龙泉窑作为中国制瓷史上颇具盛名的一个窑系,也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系统,自宋元时所产龙泉青瓷便已行销世界,推动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龙泉窑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丰富了世界各国民众的生活,至今在全球各地博物馆仍多有收藏,足见其影响。2001年3月,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被评选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重大发现。2016年,龙泉窑被国家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遗产点。
窑名由来
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市造青窑器,故河北省、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市窑,质颇粗厚。”统观文中讲述的是北宋末年受命为宫廷烧造青窑器之事,江南的龙泉县窑和“河北”的唐州、邓州市、耀州、汝州四州的窑在当时为新兴窑口。此时文中提到的龙泉窑可能只是一个官府管理机构的概念,而且有些宋代地方官窑的性质,南宋人庄绰在《鸡肋编》记载:“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亦加工巧”。其中的“禁廷制样须索”可得知龙泉窑在北宋末年根据宫廷下发的官样为宫廷或官府烧造瓷器。
在清乾隆时期的清代宫廷文献中,明确使用了“龙泉盘子…龙泉釉…宋龙泉窑”的概念。如乾隆二十年(1755年)御制《咏龙泉盘子》诗记载吐鲁番市出土龙泉窑盘子及《咏龙泉窑碗》《咏宋龙泉无当尊》诗。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修类稿续稿》开始有“龙泉窑…龙泉”的名称,且专指龙泉烧造的弟窑类瓷,明确指出龙泉窑是“以地名也”来命名,同时也有以烧窑人的姓氏称之为章窑者。从此,龙泉窑和龙泉瓷的名字开始流行。文献表明,从明代晚期到清中期,从浙江省地方到清代宫廷,在对传世或出土实物的认定中依据产地为归属原则,龙泉市窑、龙泉瓷或龙泉釉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成为宋、元、明时期龙泉窑场产品的统称。
位置与分布
龙泉窑位于瓯江上游,主要的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集中在龙泉市。龙泉市位于浙江南部山区,境内地势高峻,崇山峻岭。北邻遂昌县,东交云和县,南接庆元县,西界福建省蒲城县。龙泉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瓷石矿矿源和森林资源,具备较好的瓷业生产条件。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群山与河谷对称分布,同时又是瓯江的发源地,和乌溪江、闽江的支流,至此形成一条瓷业生产带。同时,龙泉地区位置偏僻,免受战乱,为龙泉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现已在龙泉市境内发现历代龙泉窑窑址约为390余处,主要分布于龙泉瓯江上游的龙泉溪、秦溪及其支流两岸,遍布于龙泉市的大窑、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王湖、安仁口等地。龙泉境内如以城区为中心,其西南方向有145处,向东方向有221处。另外,经文物普查发现,在大窑境内,北宋窑址23处,金村有16处。其中,大窑和金村的生产规模较大,瓷器质量较好。
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表明,南宋时期,在浙江省的庆元、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丽水市等地都有烧制龙泉窑产品品风格青瓷的窑场,如云和县的赤石埠、遂昌县的湖山镇等。而在南宋至元,在福建省的浦城县、建阳区、同安区、莆田市、仙游县、泉州市、厦门市、漳浦等地亦有不少窑址,只不过因产品质量不及龙泉窑而被称为“土龙泉”。另有江西省的吉州、洪州、弋阳县、乐平市等地及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等地纷纷建立起大量生产龙泉窑风格青瓷的窑场,形成了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的瓷窑体系。
历史沿革
起源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南方的青瓷窑系,关于其创烧年代,中国考古界主要有“三国两晋说”“五代十国说”及“北宋说”三种说法。约在五代时期,龙泉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瓷器。随着越窑的衰落,龙泉窑逐渐兴起,接替越窑。越窑部分窑匠在五代末北宋初期迁往龙泉,龙泉窑的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并初具规模,瓷业集中在龙泉市金村和庆元县上两县交界处的溪流山坡上。北宋初期,处州龙泉窑、越州等地方州府都向朝廷例行原来常年进贡瓷器的任务。由于龙泉窑的烧造工艺基本沿用了越窑等窑口的技术和风格,所以此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生产的瓷器多为随葬的明器。
赵煦元年间,朝廷开始重视龙泉窑瓷器的烧制。朝廷指令地方官员疏通瓯江,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一带的“龙泉窑”青瓷随即开始一边“制样须索”为朝廷提供瓷器,一边开启海外销售之路。因此,此时的龙泉窑成为朝廷定制御用瓷的重要窑场之一。龙泉窑早期主要烧制朝廷的各类日常用瓷,以划花瓷器为主,瓷窑数量增加到二三十处。北宋末年,龙泉窑已经度过了“质颇粗厚”的阶段,其秉承了宋徽宗皇帝的设计要求和审美趣味继续发展。北宋宣和年间,龙泉窑成为江南唯一名窑,与定窑、汝窑、耀州窑等相提并论。龙泉窑烧制的器物一般有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其代表性器物为淡青釉瓷器,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瓷器装饰有划花或刻花两种,题材有花卉、水草、水波等,细条流畅自然。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学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成熟
南宋前期,龙泉窑瓷品行销于中国内地和其他国家。龙泉市窑的规模扩大,窑场分布于庆元县的上蝉,龙泉的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等地,还有云和县、遂昌县、缙云县,远至泰顺县、文成县、永嘉县,范围扩大到丽水市、温州市的八个县市,有一百多个窑场,烧制水平也有相应的提升,基本已形成风格。此时期的产品仍以生活用器为主,另生产少量祭祀用器和瓷塑等,器类较丰富,造型稳重实用。瓷器釉面晶莹透亮,装饰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碗、盘内底心常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之类文印。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结合北方制瓷技术,在工艺上有了较大创新改变。龙泉窑将传统的石灰釉改进为石灰碱釉,烧制出如碧玉般的厚釉瓷,分为黑胎和白胎两种。传说宋代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烧窑。章生一为兄,烧制的瓷器是有开片的黑胎青瓷,所以称为“哥窑”。无开片的白胎和朱砂胎青瓷,即被认为章生二所烧,称“弟窑”或“龙泉窑”。其中龙泉窑生产的龙泉青瓷行销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其烧制成功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青瓷是其代表性作品,如南宋晚期的龙泉窑青釉葫芦柱子与青釉荷叶形盖罐,其造型端庄淳朴,釉色柔和淡雅,生动再现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特点。南宋后期受官窑的启发影响,薄胎厚釉器物被推崇,此时龙泉窑釉层滋润,多呈不透明状,器型多样,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炉等,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瓷器装饰图案除了花卉、飞鸟、鱼虫、婴戏纹等外,还出现了堆塑和贴花装饰。
延续
元代时期,龙泉窑继续为宫廷烧制瓷器,且龙泉窑瓷器在风格及生产规模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有较大的突破。据考古调查,龙泉市窑窑场主要分布于瓯江上游的龙泉溪以及支流两岸的龙泉、云和县、遂昌县、丽水市、青田县、永嘉县,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等地。元代的窑址总数达400多处,占总窑址数量的80%以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实行对外贸易政策,产品品种增多,远销海外。元时期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此时期的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印、贴、塑等,以划花为主,花纹粗略,线条奔放,纹饰以云龙、飞凰、双鱼、八仙、八卦、牡丹、荷叶等较多。由于元朝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龙泉窑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釉层变薄,玉质感欠佳,瓷器内底元釉或一圈轴,其制作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明代早期龙泉窑青瓷质量较高,是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龙泉窑进入了民窑和官窑混烧阶段,龙泉窑在很多地方都显现出官窑的范畴。同时,龙泉窑是明代宫廷用瓷的重要来源之一,成为景德镇以外较大的窑场。此时期,龙泉窑器物纹样精细,瓷器釉层薄而透亮,蓝色发黄或闪绿,胎体较厚,器形较为笨重。器类样式与元代相似,以刻、划、印、镂等纹饰为主,逐渐取消元代常用的贴花和露胎贴花的装饰方法。
衰退
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青花瓷兴起。明代逐渐形成的精细产品由景德镇生产,粗大笨重的器物由各地窑场承造的分工模式,使龙泉窑逐渐被定位为一个供给粗路产品的地方窑业生产区域。宣德以后,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极大地削减了龙泉窑的出口。青花瓷成为销住海外市场的主要产品之一。依靠走私形成和维系国内外市场的龙泉窑,被景德镇青花瓷,福建省地区漳州窑、德化窑,广东石湾窑产品所占领,龙泉窑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从窑址调查的情况看,明代继续生产的窑场约130处左右,特别是中期以后,其核心生产区也从龙泉市的大窑转移到了庆元的竹口一带。明代中晚期开始,窑口减少,质量下降,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龙泉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纹饰简练、装饰手法主要是戳印、刻花、剔地刻花、镂空等手法,瓷器器形粗壮厚重。特别是成化、弘治以后,龙泉窑瓷器的胎体更加厚重,釉层更薄更透,刻划花及挖足工艺更加粗糙,质量明显下降,已基本处于衰落状态。
到了清朝,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仅剩下大窑、孙坑等几处瓷窑,时断时续烧制少量青瓷,胎骨坚硬呈灰或灰白色,釉层薄透呈青灰或青黄。晚清至民国时期,在溪头一带,有一部分瓷匠继续守护着千年龙泉窑的火种,其中,李氏“生和”瓷业是龙泉窑薪火传承者中的代表和典范。经中国考古人员发现,龙泉窑清代窑址有5处,民国时期窑址仅有2处。
工艺特征
胎釉
龙泉青瓷是以瓷土或者瓷石为原料,经过配料、加工、成型、干燥、焙烧等工序制成。其瓷胎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等,瓷胎经烧结后,质地坚硬细密,瓷胎颜色呈现灰色、白色或者灰白色。另外,经专家和学者研究,龙泉青瓷的原料还有紫金土和釉料三种。紫金土是一种着色剂类原料,在高温下显柴黑色,主要在制作黑胎和青釉时调色用。南宋时期是龙泉窑制瓷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生产的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分别采用不同的原料配方,基本都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二元配方”。白胎青瓷基本不开片,黑胎青瓷则开本色纹片。此外,龙泉青瓷哥窑的瓷器按颜色分有鳝血、金丝铁线、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
龙泉青瓷的瓷釉的主要熔剂原料最初是草木灰,是在制釉过程时所说的“蓄木叶烧炼成灰”的“木叶“。后来采用石灰石与草木灰合成的釉灰,以此提高釉的质量。南宋早期以前龙泉窑施用的是石灰釉,南宋中期后施用的是石灰碱釉。其中,石灰釉是中国瓷器的传统料之一,具有高温黏度较低、易于流釉等特点,而石灰碱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它里面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美感。
造型
龙泉窑的造型品种丰富,尤其在南宋时期,龙泉窑其庞大的窑系中,各个窑口烧制的器型都有不同,但以生活日用瓷为主。除此之外,还创烧出装饰陈设瓷以及文房用瓷、宗教祭祀用具。常见器型有盆、碟、盘、碗、壶、渣斗,还有仿古的鬲、觚、鼎、炉、瓶及各种文具等。在每一种造型中,均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用于宗教器具的各式炉中,或鼎式炉、或葱管足式炉、或八卦式炉、或四足式炉、或式炉等,瓶的造型种类,或胆式瓶、或鹅颈式瓶、或龙纹式瓶等。
装饰
龙泉窑的装饰技法以刻花和划花为主,在元代时,另有许多新的技法,如印花、除剔、刻划、堆塑、贴花和褐色点彩工艺。其中,印花有阳文和阴文两种,以阴文印花为多见。褐色点彩主要施于小型的日用瓷和陈设瓷上。元代龙泉窑还善于将几种装饰技法结合在一起,如贴花与刻花相结合,印花、贴花和刻花相结合,点彩、印花和刻花相结合,堆塑和刻花相结合。纹饰有荷花、团花、波浪、蕉叶纹,另有云龙、花尾榛鸡、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线条简练,娴熟奔放.生动有力。
烧制
龙泉窑的烧成工艺主要有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两个因素。烧成温度决定了瓷器的成瓷,而烧成气氛决定着瓷器的发色。龙泉窑白胎的瓷器底足及露胎处呈朱红色,称“朱砂底”。龙泉窑黑胎瓷器经多次素烧,多次釉烧的工序,最后经过高温烧造而成。瓷器大部分底部存在积釉现象,釉层也是自上而下逐渐变厚的特征,口沿显现胎骨颜色,加上深色器足,方为紫口铁足。从器物底部等装烧痕迹可知,龙泉窑黑胎产品以垫烧为主,也有少部分支烧产品,垫具的形状多样,有圆饼状、盏形、圆形等。垫具与瓷器为同类瓷土制作而成,制作大多极为规则,也有少量粗制泥饼。窑具,根据对窑址的考古调查,有平底匣钵,凹底匣钵,其中以前者较为多见。龙泉窑瓷器的成型技术有手工成型技术、模子制坯、修坯、挖足和素烧等方式。
制品风格
简约素净
宋瓷在中国瓷器艺术发展史中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这一时期的青瓷艺术共同的时代风格为简约、素雅。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以关注人的内心感觉为主,善于发现与表达。如南宋时期的艺术形式以表达个人情感及反映人们对自然山林向往的山水画,具有简约素雅和内敛平静艺术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比较适合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也比较受当时文人和士大夫贵族的欢迎。宋人比较重视对艺术作品的意境和情趣的追求,在艺术审美标准中,有空灵、含蓄和平淡、自然的美学标准。龙泉青瓷作品以追求简约、细腻、完美、经典的器型和细洁净润、色调单纯、美如青玉的釉质,表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旨趣。
质朴天然
天然冰裂开片纹等特征体现出了龙泉窑青瓷的另一种艺术风格——质朴天然。根据不同的形式、大小,龙泉哥窑的开片,又被称为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百圾碎和鱼子纹。关于瓷器的开片,民国时期的古玩鉴赏家赵汝珍在《瓷器述要》一书中这样介绍:“开片,有自然与人工两种。自然开片系历经年久而渐渐内裂成为片纹者;人为者,系配合药料烧成之者,肇始于宋之哥窑,其后弟仿之。开片仿哥之粗糙者,谓之冰纹;开大片而瓷色发红者,谓之格瓷。器小而开大片,或器大而开小片者,皆足贵也。晚清以来,则不贵哥窑之开片,而贵郎窑之开片。大抵开片瓷器,概以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龙泉哥窑质朴天然的自然开片,是中国古代窑工用瓷土与烈火以及智慧所创造的古代装饰美学的典范。龙泉哥窑青瓷的开片体现出质朴天真的古雅之趣。
代表器物
北宋龙泉窑五管瓶
北宋龙泉窑五管瓶,产自北宋(960-1127),口径7.9cm、足径8.5cm、盖子口径6.2cm、通高28.1cm。造型如宝塔,直口,短颈。颈部竖直立五根小管,管孔与瓶身不相通,圈足。瓶身瓶盖作覆盆式,钮呈葫芦状,中空,五出葵口盖沿,子母口。瓶身内外呈青黄釉,聚釉处呈黄色,无开片,底部露胎。胎土细,胎质坚,胎色灰白。瓶身一次拉坯成形,五根空心小管下部有明显的胎接工艺压印痕迹。五管瓶出土于宋代的墓中,是一种盛放粮食的冥器。
龙泉窑三件八仙塑像
1960年龙泉大窑窑址出土的三件八仙塑像:何仙姑、汉钟离和韩湘子是南宋龙泉窑瓷塑代表性器物。该塑像造型生动,服饰飘逸,青釉润泽有开片。面部和手部不上釉,露胎烧制,呈红褐色,呈现出肤色与服装颜色的差异与层次感,这种被称为露胎装饰的技法。元代时期的碗、盘、瓶等器物上,也用此装饰手法,并且成为元代龙泉窑一种独特的品种。道教在宋代,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得到进一步发展。老百姓往往将诉求寄托于宗教、神像,期待得到安慰。因此,瓷塑神像便应运而生,反映了宗教世俗化趋势。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产自宋代,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上部口径较大,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腹部一周为四道弦纹,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圈足端无釉,外底粘有窑渣。炉是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成,多用作礼器。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瓷瓶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瓷瓶,产自元代,高45.5cm,口径19.5cm,底径13cm。此瓶口部外敞平展,长颈饰多周弦纹,瓶身腹部刻有缠枝牡丹纹,以下刻剑叶纹相衬,通体施青釉,均匀晶莹,是元代龙泉窑的典型瓷器。
开发与保护
遗址发掘与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曾多次赴龙泉进行实地考察、整理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龙泉窑调查发掘组,对龙泉南区古代瓷窑进行了调查,并对大窑和金村两个地方数处窑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和试掘。通过地层叠压关系初步了解了龙泉窑主要的发展脉络,简报于1988年发表于《龙泉青瓷研究》,基本理清了龙泉窑自宋至元的历史流变过程。2001年3月,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被评选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重大发现。2006-2008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规模的窑炉和生产作坊遗迹及数十吨计的瓷片。他们确定此窑址的烧成年代主要为明代,出土物中包括了大量具有“官器”特征的器物。2010-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掘了溪口瓦窑蛘遗址,探索龙泉溪口窑区的生产性质和宋代龙泉窑与宫廷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哥窑和南宋官窑之间的关系提供可靠的资料。此外,考古人员对小梅瓦窑路黑胎青瓷窑址进行了发掘,经过研究和国内古陶瓷专家论证,确认所产黑胎青瓷为文献记载的哥窑。
遗址保护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1988年,大窑龙泉窑古瓷窑址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龙泉窑被国家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要遗产点。202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的《“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公布了大遗址项目库百处重要大遗址,其中包括大窑龙泉窑遗址。浙江龙泉市成立了大窑龙泉窑遗址文物保护管理所,专事龙泉窑遗址的保护和安全工作。如在天气条件允许情况下,工作人员对窑区巡查。此外联合小梅派出所、市文物监察大队等承担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不定期巡视工作。龙泉市政府还与各乡镇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状,设置规划了文保领导小组及文保员的工作范围。此外,关于龙泉窑遗址农户建房和其他建设项目的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相关部门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调整了多起可能对窑址造成较大破坏的建设项目,督促落实影响窑址及其周边环境设施进行整改的工作,以保持窑址周边环境原有的风貌。2010年10月,《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规划》完成修编。龙泉青瓷是中国《原产地域保护规定》实施以来唯一通过形式审查的非食品类工艺品,并且成功入选国家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现状
产品形式
龙泉青瓷在新时代工业生产的促进下,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新型装饰手法和艺术风格,如“跳刀”“青瓷玲珑’’、“哥弟结合”“绞胎”“青瓷彩绘"、“浮雕瓷绘’’等工艺。龙泉青瓷行业有青瓷研究所、生产厂家和青瓷原料加工作坊、青瓷器械和包装装潢加工、窑炉制作等企业形式,生产地域由古时的大窑、溪口、梧桐口、大白岩、安仁口、口(沿瓯江两岸延伸)转向宝溪、木岱、木岱口、上蝉、八都、龙泉市区的青瓷长廊发展。龙泉地区大力发展青瓷产业,但因龙泉瓷土生产标准化欠缺,统一生产标准不完整,瓷土成分差异大,瓷土供应问题限制了青瓷产业的发展。针对此问题,龙泉市建立了青瓷原材料标准化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具有标准化生产经营瓷土的企业,组建了龙泉市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实现了瓷土标准化的生产加工。据2006年底的数据统计,在125家青瓷企业当中,从事青瓷研究、生产加工的企业93家,原料加工的10家,青瓷包装装潢加工的20家,青瓷器械加工的2家,生产的青瓷花色品种有5000余种,瓷器分类包含工艺陈设瓷、日用瓷、包装容器瓷、工业瓷、壁画艺术瓷、传统仿古瓷等,共有烧成液化石油气窑炉173座(计302立方)。
从业人员
随着青瓷产业的发展,从业人员与日俱增。在这个庞大的产业链里于不同的岗位上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如工艺美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是龙泉青瓷创新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另还有跟青瓷相关的政府机构人员、行业协会成员、本地或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创业者、客商、以及来龙泉创作的院校师生等,这些力量在维系着青瓷产业的生产、发展和壮大。据统计,龙泉青瓷行业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0名,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39名。青瓷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本地及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他们对龙泉青瓷工艺的提升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补充作用。随着陶瓷经济的发展,龙泉成为了客商和艺术院校学生投资创业的热土。龙泉政府针对青瓷文化旅游做了许多部署和规划,对大窑古窑址的开发,木岱口“曾芹记”龙窑遗址的保护,建立青瓷博物馆等,丰富了龙泉青瓷在当代的发展元素。
制作理念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陶瓷产品反映着当时的地域文化和独特的风格特征。一些青瓷艺人,在传承和延续文化的理念下,对龙泉青瓷进行创作和探索。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一些现代陶艺的元素融入在龙泉青瓷当代的创作中。龙泉青瓷以传统和创新结合为发展模式,产生了新的形式和风格,进一步适应了现代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陶艺创作者利用本地的陶瓷原材料和工艺技术进行创作,在世界各地展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推动了现代陶艺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龙泉青瓷结合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逐渐形成科学、规范的生产工艺流程,如现代青瓷原料采用半机械化加工程序,釉料加工工艺的改革,陶瓷成型工艺的改进等,从而使龙泉制瓷工艺得到提升。
由于现代的龙泉窑烧制以天然气、融入气压表等设备的“气窑”为主,传统的龙泉窑柴烧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2017年,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研究会成立。龙泉地区每年举行传统龙窑开窑祭祀活动,利用龙窑来烧瓷,保护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地位和影响
地位
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窑场分布密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个窑系。同时也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系统。它融合了大江南北两大窑区瓷业文化的亮点,也是宋代“官窑”和“民窑”两个不同层次文化既关联又相互激荡的典型。宋元时期,龙泉窑发展迅速,以龙泉为中心,影响其他众多窑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
北宋晚期至元代,龙泉窑技术不断创新;温州港作为海内外航路的起点和枢纽,为其产品享誉全球发挥了关键作用。龙泉窑同时又是中国古代集约型产业链的典型标本,达到史书记载“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的蓬勃发展景象。
影响
宋元时期,龙泉青瓷通过松溪进入瓯江,在商品运载到泉州市后和其他窑口的瓷器一同装载,再按照不同的航线运送至亚洲、非洲、欧洲等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交通线的拓展。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如在“南海一号”海上考古发现的一万多件陶瓷品中,其中有60%是龙泉青瓷。宋代瓷器的外销可以为当朝挽回经济收益,如宋代设置了市舶司,通过瓷器换购到大量的外国特产的贸易方式及产生的税费获得收入。龙泉窑制瓷技术的持续对外传播,使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缅甸等地的能工巧匠通过学习以龙泉窑为重点的中国制瓷技术,并结合本国文化,创烧出了许多名品。如朝鲜的高丽青瓷、日本古濑户窑的青瓷生产工艺产品等。此外,宋代的出口瓷器以碗、盘等实用器皿为主,对海外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瓷器以容易清洗且不易滋生细菌、价格适中等特点,被海外民众所接受使用。部分海外民众将瓷器作为装饰和陈设器使用,丰富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关争议
关于龙泉窑的创烧年代,中国考古界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为“三国两晋说”,由朱伯谦先生提出。他根据长期的考古实践和积聚的资料,认为龙泉窑的开创年代始于三国两晋,于清代结束,烧制时间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的古瓷窑。1959年,在丽水市(今莲都区)城关镇西南2.5公里处的吕步坑,有南北朝至唐代的瓷窑址,当时他认为应把龙泉窑的开创时期提早到南北朝。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丽水、松阳县、遂昌县等开发比较早的县市的六朝墓中,出土一批另有特色的青瓷,应当是龙泉窑早期的产品,所以将龙泉窑的开创年代定为三国晋朝。
第二种说法,即“五代说”,是中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和古陶瓷美术教育家邓白叟先生提出。他们根据考古资料及出土实物,以及相邻地区的五代十国婺州窑开始衰落,龙泉青瓷取而代之的观点而立。他们认为龙泉青瓷是在五代、北宋初年受吴越官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民窑。早期的龙泉青瓷产品风格受越窑影响,在造型、纹饰或者釉质釉色方面,都与越窑有相似的特点,继承了越窑的艺术传统。
第三种说法是“北宋说”,这种看法沿用了陈万里先生几次对窑址考察后得出的结论。也是陶瓷专家学者包括冯先铭先生等比较认同的观点,中国硅酸盐学会所编《中国陶瓷史》也认为“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20世纪30年代,以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陶瓷窑址考古先驱,对古代的窑业遗存进行探索。后来,他8次赴龙泉市,7次到绍兴市考古调查,写下了《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等实证资料。冯先铭先生主持编写的《龙泉青瓷》及《中国陶瓷史》,在龙泉窑始烧年代的问题上,基本上沿袭了北宋说的思路和观点。
参考资料
龙泉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11
盟器.辞海.2023-09-28
冥器.辞海.2023-09-28
龙泉青瓷声名重新鹊起 再造中国青瓷文化的辉煌.中国新闻网.2023-09-12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浙江龙泉青瓷.宣讲家网.2023-09-10
大窑龙泉窑遗址.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9-10
一生仅见一次!世界最著名残器“马蝗绊”领衔,全球龙泉青瓷名器组团回杭.钱江晚报.2023-09-16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光明网.2023-09-13
复旦第一份考古报告出炉,背后体现的复旦考古路是怎样的?.复旦大学新闻.2023-09-04
龙泉青瓷|最美单色釉.腾讯网.2023-09-11
龙泉窑.故宫博物院.2023-09-11
龙泉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13
龙泉青瓷|北宋龙泉窑青瓷: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腾讯网.2023-09-10
龙泉青瓷|详解历代龙泉窑的胎釉和工艺,看图对比学知识,学明白就是专家.腾讯网.2023-09-12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日报.2023-09-15
龙泉青瓷 | 毛伟杰:南宋龙泉黑胎哥窑开片青瓷的复烧工艺研究.龙泉旅游.2023-09-28
北宋龙泉窑青瓷五管瓶.湖南省博物馆.2023-09-12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故宫博物院.2023-09-12
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瓷瓶.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09-12
中国美院与龙泉携手共赴“诗和远方”.龙泉新闻网.2023-09-26
「悦览·此刻」向海而生.杭州日报.2023-09-13
龙泉窑遗址:入选国家专项规划.澎湃新闻.2023-09-14
龙泉青瓷成为第一个通过原产地保护审查的工艺品.胶东在线.2023-10-10
龙泉青瓷原材料实现标准化生产.澎湃新闻.2023-09-16
浙江龙泉青瓷:窑火千年不灭 传统烧制技艺保护有序.中国新闻网.2023-09-15
必须收藏!2023年“不灭窑火”预告重磅来袭!全年开窑抢先看~.龙泉旅游.2023-09-27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天下龙泉的起点.光明网.2023-09-15
“龙泉窑”是东亚及东南亚窑业的重要师承.金台资讯.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