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皮影戏中,用兽皮或纸板制成的彩色影偶形象,在灯光的照射下透过影窗呈现给观众,艺人则在幕后操控影偶,同时伴随着音乐和演唱进行戏剧表演。

皮影戏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其流行甚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皮影戏的形成年代尚无确考,不过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另据北宋张耒在《续明道杂志》中记载,至少在宋代的时候已经成熟并且流行开来。经过宋朝金朝、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在清朝的时候皮影戏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皮影戏人物丰富多彩,灵活传神,表演的伴奏音乐充分地摄取了各地民间乐曲和当地唱腔的特点,形成了一道独具民族特色的奇景,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

2006年,皮影戏入选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历史渊源

起源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由于相关历史资料缺乏,所以历来学者们都众说纷纭,暂无形成一致的定论。归纳总结,起源时间大概有汉代、唐朝、宋代三种观点。

起源于汉代的说法。据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的记载:“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可以看出,汉武帝的爱妃孝武皇后婀娜多姿,由于身染疾病没多久便撒手人寰。汉武帝对其思念心切,整日浑浑噩噩。后来,有一位名唤李少翁的方士据说懂得招魂之法,于是晚上在宫里挂起帷帐,点上蜡烛,通过弄影的方式让汉武帝隔着幕帐远望到了李夫人的影像。之后,汉武帝龙颜大悦,封其为将军。类似这样的帝王故事在晋干宝《搜神记》卷二、晋王嘉拾遗记》卷五等书中都有记载。不过,这个说法只能是幻术的体现,皮影戏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证。

起源于唐代的说法。据戏曲家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省,因西安市建都数百年,李隆基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且西安市现时仍有此戏,汉中市一带尤为风行。是所证影戏之发源于此也。”史学家顾颉刚亦对齐如山所提出的观点较为认同,但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关于唐朝皮影戏的记载,所以该说法有待史料佐证。

起源于宋代的说法。宋代对皮影戏记载文献颇多,最早可见于北宋淮阴人张耒(1052年—1112年)在《续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弟。此自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中记载。此外,还有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月十六景物”云:“诸门皆有宫中乐棚,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以及耐得翁的《都城纪胜》、洪迈的《夷坚三志》、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文献都对宋代影戏的行业情况、表演、种类、造型等内容有记载。由此可见,宋代的时候,中国的皮影戏已经随处可见,非常地普及。

南宋

北宋末年,金朝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宋朝皇室南下杭州市(今杭州),并建立南宋王朝。皮影戏也随之在临安城兴盛起来。南宋为官者,继续延续汴京的做法,开始招募大量伎乐,并且修建很多“瓦舍”供人玩耍使用。南宋文人范成大曾在《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灯市行》中记载:“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而此时皮影戏内容也由原来宣卷的单调模式,转变为丰富的表演形式。不仅有历史故事类的,还有虚构类的作品。道具方面也迎来了质的变革,将原来纸板雕刻结缀的材质,换成了皮革材质。社会上亦出现了“绘革社”和“镞影人”这样专门的组织和匠人。

元代

元代初期,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不断地向西扩张版图,于是蒙古国武装部队便将皮影戏作为军队里娱乐项目随军出征。皮影戏也由相继传入了印度土耳其泰国(泰国)、波斯(伊朗)、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1955年,孝义市发现一座元大德二年(1298年)的古墓,在古墓里不仅有纸窗人影的壁画,还撰写有“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字样。而在山西繁峙县的岩山寺文殊殿里则有一副金大定七年(1167年)的《影戏图》壁画。这些资料都可以说明,皮影戏已经在北方等边远地区流传开来。

明代

在几次的历史变迁之后,到了明代,皮影戏不仅在流派方面相继发展成熟,而且在传播影响方面也广泛起来。随着明朝将首都迁至北京后,河北省一带的皮影戏开始迅速崛起。明代永乐(1403—1424年)、万历(1573—1620年)年间,受当时边境战乱的影响,朝廷开始向四川省、江南、湖北省湖南省等地驻扎军队,皮影戏也随之流传入云南省等地,并且改良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清代

清代的时候,由于满族有看戏的喜好,于是皮影戏再次得到了发展。清朝八旗子弟的府中还专门设置有皮影戏道具,并且经常都会邀请艺人到其府中表演“宫影戏”。此时的皮影戏行业也相继出现了“王府戏班”和“富豪家班”。到了清代后期,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皮影戏茶馆。

近现代

民国时期,军阀变乱,大量的皮影戏从业者改行,皮影戏也随之进入颓废期。抗日战争期间,以皮影戏戏宣传救国的形式,开始出现在漳州市。1943年,为了宣传抗战斗争,中共冀东特委成立了新长城影社,并创新了《玉田从军》《光明之路》《血泪仇》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皮影戏,于是皮影戏又迎来了迅速发展。1956年,山西太原举行了皮影戏、木偶戏的会演,并且从八个传统皮影戏作品中,发掘出最古老的纸窗影。1966年,受“文革”影响,包括皮影戏在内的众多民间艺术都被禁演。1976年,皮影戏在“文革”结束之后,恢复了演出,但持续时间极为短暂。20世纪80年代末,受市场衰落的影响,众多的影戏艺人改行谋生,皮影戏至此一蹶不振。

皮影制作

皮影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各地皮影在制作工艺上各具特色,不过制作工序基本都需要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刻、敷彩、发汗、掇结等八个步骤,手工雕刻3000余刀。

选皮

选皮就是要在制作皮影的时候,先挑选一块上等皮影材料。各个地区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兽皮作为制作材料。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材料制作皮影。其中使用牛皮制作皮影的较为普遍。而孝义市地区在选皮的时候,会优先选择三岁新鲜的小牛皮。据说过小会导致皮质太薄,雕刻时容易破损;过老则会在雕刻的时候出现粗糙的花纹。陇东皮影则会选择年轻,毛色发黑的公牛皮,这种材质青中透明,皮质坚韧,更适合制作皮影。

制皮

制皮就是将选好的皮质,通过浸泡、刮毛的方法炮制成合适的皮料。首先将选好的皮料,浸泡在洁净的凉水中3-6天(需要根据皮质情况、水、温度等因素而定)。然后用刀先将牛毛刮掉;之后再将皮料上残留的肉渣刮掉;最后再慢慢的刮薄,刮掉里皮,刮至皮薄泡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每次用刀刮的时候,都需要对皮料进行一次浸泡;用刀刮的时候,皮料要厚薄均匀,力道要轻而稳,以免损坏皮料。刮好后的皮料,将其撑在木架上,阴干以备雕刻使用。

画稿

画稿,又称为“样谱”,制作皮影有专门的画稿,都是历代手艺人相传的手绘纸质设计图稿。由于纸质材质,所以不易保存。画稿就是要根据所要雕刻的内容,在宣纸上画出详细的图稿。在设计的时候,要依照短线镂空的手法绘制,实际的分稿要做到适中,不宜太大。

过稿

过稿又称为“落样”,就是将图稿誉到皮料上面。把刮好的皮裁剪成合适的大小,之后用湿布潮软之后,用专业的推板加油汁逐步的推摩,从而使皮质的收缩性解除,即可描图样。描图样之前,要对皮料进行合理的布局。薄而透亮的皮,通常要用作头、胸、腹等重要的位置;相对比较厚的皮,则用来制作腿部位置或其他道具。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在后期表演使用的时候上轻下重,挑签表演、静置靠站更得心应手。之后就可以进入描图样的环节。把需要雕刻的图谱纹样,放在加工好的皮料下面,用钢针将图案的轮廓和设计纹饰照样描绘在皮面上。最后,将皮料放在梨木或枣木板上雕刻。

雕刻

雕刻就是匠人利用雕刻刀具,使用不同的技法对皮料进行细加工的过程。皮影在造型制作上,不仅吸取了剪纸的造型方式,还利用了其窗花镂空透光的效果。并且将壁画、脸谱、画像石、雕塑的形态特点融汇其中,把戏曲中的武生旦角、净、丑的人物特性呈现的淋漓尽致。皮影匠人的刻刀一般有12把左右,有的也有30多把。雕刻时,会根据不同的纹样使用不同的刻刀。匠人们总结的刻刀使用口诀为:“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 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除了刻刀的讲究之外,雕刻线又有实线、虚线、暗线、绘线之分。实线保留形体轮廓去除多余部分是阳刻。阳刻通常又称为“空地”,画稿的时候只保留线条,在影窗的映衬下可以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一般常用于生旦、须丑的白脸,以及其他白色的物体。虚线就是镂空形体线,是阴刻。阴刻通常又称为“实底”,保留下大部分的空间,用来处理图案和服装的时候采用。暗线就是用刻刀画线当不划透皮料,多用于制作活动关节处。绘线则是用笔代替,常用来表现细微的物体。另外,雕刻刀法起落点又称为刀口,刀口又有齐口、尖口、断口、圆口的区分。齐口多用于方正规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橱、建筑等;尖口多用于水波、风带、流云、炊烟等。皮影人物极少会用正脸显影,多以侧脸造型为主,奸者以七分显影,忠良者五分脸显影。雕刻匠人会根据人物性格特征适当的将其放大,从而更好的呈现剧情效果。另外,在雕刻的时候会充分发挥阴阳雕刻手法。其中,阴刻主要刻制丑脸和画脸角色的面部狰狞;阳刻则更多用来刻制正派人物清秀纯洁的特点。

敷彩

敷彩就是根据雕刻好皮料的特点,对其进行上色的过程。过去老艺人对敷色极其的讲究,通常会用紫铜、银珠、普兰等矿物炮制出红色、绿色、杏黄色等颜色对其上色。敷彩的过程首先是,先将制作好的纯色化入器皿内,随后放入一些用精皮熬制的透明皮胶,之后将其架在特制的灯架子上,下面点燃酒精灯加热器皿,使胶色溶成粥状,趁热的时候敷在影人上面。染色方法又分为,套染、晕染、勾绘三种。其中,套染的目的是让其色调色度发生变化,染色的时候由浅入深,平凡过度。晕染的目的是让其自然饱满,是其立体感增强。勾绘的目的是为了轮廓更加的突出。上完色之后,再刷上桐油,即可完成。

发汗

发汗就是让皮影脱水,让敷彩经过高温处理更深入牛皮内,使皮内的水分测地挥发。脱水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采用薄木板夹住皮影部件,压在热炕席下脱水;有的是用布包裹皮影部件,平铺后用烙铁或电熨斗烫至脱水;还有一种古老的办法,是用砖块或土坯搭成人字形,底下点燃麦秸,压平至其脱水。需要说明的是,发汗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温度。通常情况70℃左右的温度最为理想,可以顺利的将皮子内的水分挥发,颜色深入皮内,皮影色彩鲜艳,不易褪色。而胶质可以锁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不易变形。

缀结

掇结就是将皮影分成头、胸、腹、双手、双腿、双臂、双肘等部分,再加上操纵杆能让其自由活动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通常要分为11个部件。人物的关节部分还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也唤作“骨缝”),以达到避免重影的作用。另外,还要选定出连接骨缝的“骨眼”。之后,用牛皮条搓成的线或牛皮刻成的枢钉缀结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人影部分的制作。最后,安装三根竹棍做成的操纵杆(又唤作“签子”)即可。

表演流程

搭台

搭台就是在影戏演出前,先选择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用木柱支撑搭一高台。然后再四周微山帷帐,前面支上影像投射的屏幕,业内称之为“亮子”,说白了就是用一块白色的布做成的影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有的也会用桃花纸做成,长2米多,宽1米多的木框支撑。不过现在基本都已经换成绢布制作。幕布完成之后,还需要在幕布的后面摆放用来盛放道具的条桌,以及其他一些常用的复杂道具。之后还要在屏幕里面悬挂照明灯,过去的时候大多采用碗里盛放豆油或棉籽油的方式,设置5-7个油捻。也有使用特制的铁皮方壶灯。现在则大多采用日光灯的方式照射。最后,还要安排锣鼓的摆放,形成一个小型的剧场。

角色分配

演员部署就是提前通过合理的分工,使皮影戏在演出的时候效率更高。通常而言,皮影戏班里的演员基本分为“主唱”“掌签子”“操作乐曲”三大类。主唱的职责主要是唱念、口技,以及打击乐器的操作。掌签子的主要职责主要是,管控皮影所有人马活动和景物道具的设置,有的时候还要兼职帮腔。操作乐器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大号、唢呐铙钹、二弦等乐曲的操作,亦有兼职帮腔。不过,在清代的时候,红头船皮影还有一个负责编、导、演及配乐等工作的弄影者。另外,不同的地区演出的人数各不相同。山东莱芜、枣庄市云梦县衡阳市郴州市等地的演出人员只有2名;而岫岩满族自治县、湖南平江县、湖北天门市、望城区等地都是则需要3-4人;陕西省海宁市皮影戏的分工较为细致有5人以上组成。其中,有负责主唱生旦净丑各行角色的“前声”;负责亮子后面耍皮影的“签手儿”或“挑签儿”;负责月琴、号、唢呐的“上档”;负责拉板胡兼其它乐器,表演时配合签手儿的“下档”;以及负责掌管打击乐和敲“碗碗儿”的“后曹”或称为“打后台”。

演出顺序

待到天色暗下来之后,就可以开始安排影戏的演出了。多数的时候,影戏组织方会先通过“打通”的方式,宣传告知观众即将开始,请大家尽快安静下来,找位置坐下。在打通的同时,还要根据演唱的剧目进行影人挑选、安装的“摆台”工作。然后,就可以将一些影偶或者香炉,又或者是具有驱邪功能的神灵人物等等摆放于亮子上面。这时,负责人或主演要出来进行焚香请神的动作。之后才可以开始演出。首先演出的是“贺戏”,又唤作“扮仙戏”,然后是正戏,正戏结束后还要送神,最后如有观众之请,还要在出演一场“送戏”,又唤作“加戏”。

表演特征

皮影戏是通过光影造型实现演出的一种独特的屏幕二维度艺术,它只能依靠后台的念唱和影像的动作来表演,不能像电影那样可以通过特写、定格、镜头推进、蒙太奇等方法来表明人物的内心思想过程;也不可以像戏曲那样,通过演员肢体语言传达情意。皮影完美的利用光影的原理使艺术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经过熟练得当的操作,使其呈现出虚实结合,真真假假的艺术效果。另外,艺人们还巧妙的利用表演技巧,创造出隐身变形、飞天入地、劈山倒海、喷烟吐火、神鬼变幻、腾云驾雾等艺术效果,从而达到使观众悦目娱心的效果,故有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舞台效果

虚实结合

所谓远虚近实,就是艺人利用皮影靠近亮子的时候清晰,远离亮子则模糊的方法,构造戏剧视觉的氛围。

烟雾

烟雾就是向亮子上面喷烟,如果是要营造烟雾弥漫或乌云密布的效果,可以大量的想屏幕上喷吐烟雾;如果是要表现烟囱冒烟的效果,则可以用细管在烟囱处吹烟,制作炊烟袅袅的视觉效果。

喷火

喷火是口含烧酒松香水,向亮子所需出现火焰的地方喷去,随即点火,从而达到熊熊烈火燃烧的效果。

皮影操作

皮影戏在表演中,不同的人物和形态区别亦非常的大。经过长久的传承和积累,皮影艺人在手势轻重、拿捏、虚实配合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经验总结。有人戏以前,先有傀儡戏。皮影戏是傀儡戏,有除煞、酬神和送神的功能。有人说,汉代方士少翁刘彻演的就是巫术。元朝汪颢在其《林田叙录》中记载:“傀儡牵木作戏,影戏彩纸斑斓,敷陈故事祈福辟。”可以看出,元代的时候皮影就有“祈福辟禳”的社会功能。

说话效果

所谓张口合眼就是通过将皮影脸部分成两片,其中一片要让上眼帘和下颌嘴唇连接,然后两篇影皮重合缀结,在表演的时候就可以实现皮影人物张口说话、睁眼闭眼的视觉效果。

水波营造

操作皮影的艺人可以通过提皮影、扣动屏幕的手法,营造出波光荡漾的效果。在1955年的木偶皮影汇演上,《闹龙宫》作品就巧妙的利用这一手法,借助蓝色灯光营造出水底世界的画面。

斩首变脸

所谓斩首变脸,就是巧妙的利用皮影头部和身体不连接的特点,在要出的时候,快速将其头部扯下,并向屏幕喷涂色浆,营造鲜血喷涌的视觉效果。另外,快速的撤换影皮的面部,还可以实现变脸的效果。

唱腔特征

由于地理情况原因,各地影戏的唱腔也不尽相同,山西省河南省通常采用梆子;陕西省则有秦腔、道情、汉调与其它曲艺之分;浙江省又以乱弹、高腔、徽调为主;湖北省是以汉调为主;山东省采用唱大鼓与坠子;台湾省影戏使用潮调(又称为“师公调”)。

曲调板式

演唱的曲调通常采用“一枝香”“下山虎”“风人松”“一江风”“山坡羊”“昆山”“风人院”“香柳娘”“奏黄门”“锁南枝”“驻云飞”“驻主马听”和“哭相思”等,每一曲调还会再分成头板和二板,头板的曲调转折比较多,二板则比较通畅更易掌握。

伴奏乐器

影戏所使用的音乐,历代都有不同。宋朝使用的是六言或七言的诗赞词;明代滦州古城影戏则使用的是用木鱼念经式的宣,之后在增加弋阳腔(高腔),到了清朝初期的雍正年间又改用为笛子来伴奏,腔调结合了昆曲;到了清代中期的时候,乐器种类大幅增加,有南弦子、唢吶、鼓、锣鼓、手板、横笛、、月琴、响盏、四股弦子,其中主要乐器为南弦子。后来,由于市场萎靡,剧团开始压缩成本,通常仅仅使用锣、铙钹、单皮鼓,以及椰胡等乐器,后侧甚至直接压缩至锣、鼓与弦三件乐器。

代表剧目

皮影戏的剧目是其生产发展重要因素之一,一部好的皮影戏不仅可以影响演出效果,更可以对其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皮影戏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技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创新出不同的种类,折子戏、单本戏以及连本戏种类繁多,不计其数。题材有民间传说戏、神话寓言戏、时历史演义戏、爱情故事戏、武侠公案戏、装现代戏等等。经常出演的剧目有《封神榜》《白蛇传》《水浒传》《杨家将》《三国演义》《牛郎织女》《西游记》《拾玉镯》《岳飞传》《西厢记》《秦香莲》等等。近现代,根据社会的发展,新创新的现代戏、时装戏,以及童话寓言剧有《刘胡兰》《白毛女》《兄妹开荒》《红灯记》《林海雪原》《小二黑结婚》 《鹤与龟》 《两个朋友》 《野心狼》 《东郭先生》 《小羊过桥》 《小猫钓鱼》 《雀之灵》《两只公鸡》 《狐狸与乌鸦》 《三只老鼠》等等。

流派

宋朝的时候,金兵攻破汴京之后,皮影艺人四处迁徙,一部分影戏艺人来到达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为避免战乱西出潼关,还有一部分艺人则跟随宋都南迁到南方诸省。历经时代的变革,皮影业逐渐在全国形成北方皮影、西部皮影、中南部皮影三个大区域流派。

北方皮影

北方影戏流派包括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的皮影。其始于金朝,据宋代徐梦莘在其《三朝北盟会编》中描述,在公元1127年的时候,金兵南下入侵中原文化,于是将皮影艺人掳掠到了北方,于是北方影戏流派逐步形成。到了明清的时候,滦州古城(今唐山市)的皮影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唐山皮影戏

唐山皮影又称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滦州影戏的代表,更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其始创于明朝末期,盛行于清末明初。相传,乐亭县有位秀才名落孙山后,便将流行于河北省西部地区的皮影戏带回了乐亭县,然后根据当地的情况,编排了一些特色剧目,后逐渐形成了乐亭皮影。唐山皮影,由于影偶选用驴皮来制作,所以具有透明度高,且质地强、韧、柔、结实耐用等特点。在雕刻方面,雕镂精细、外简内繁、造型夸张、简括变形。在唱腔方面则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风格独特,为板腔体。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阴调、还阳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现存剧本有《五锋会》《二度梅全传》《青云剑》等500多部。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因流行于孝义市而得名。其最早起于战国时期,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它是中国重要的皮影戏支派,也是皮影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孝义皮影在明代以前制作人影的材料主要是羊皮,到了清代后开始使用牛皮材料制作。其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在唱腔方面,则主要采用“皮腔”,该唱腔是以唢呐、管子、笙伴奏,有“孝义吹腔”的别称。孝义皮影剧目繁多,题材广泛,现珍藏有200多本。

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源自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省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在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1796—1821)的时候,由于受河北省一带的白莲教影响,皮影艺人大量迁入东北地区,复州皮影得到快速发展。复州皮影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传说是在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州乐亭县等地传入。在雕刻制作方面,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在唱腔方面,由于受滦州影戏的影响,演唱风格类似唐山、乐亭。凌源皮影道白需用“乐亭口”,多是掐嗓演唱,声音高亢圆润,唱腔委婉细腻。曾拍摄有《苦皮影》《走马凌源访皮影》《影卷迷》以及话剧包装皮影戏《火焰山》等电视作品。

北京皮影戏

早年间的北京皮影戏分为东派河西派,东派已经消亡已久,保留下来的西派皮影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到了清代的时候,满族路德成继承了西派皮影戏艺术。北京皮影戏,的表演、声腔和造型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声腔方面,重点吸取了京剧、北方昆曲、曲艺等的声腔曲调,然后独树一帜,表演动作浮夸,艺术处理手法独特。

西部皮影

西部影戏流派包括陕西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以及豫东、晋西南、 冀中、鄂西和北京西部等地区的皮影。该流派的形成源于北宋年间躲避靖康之变的中原皮影艺人向西迁徙逐渐形成的。西部的皮影流派主要是以陕西省的华阴市华州区地区的影戏为代表。其次有川北皮影、陇原皮影、青海皮影、庆阳市皮影、环县道情皮影和晋南皮影等。

弦板腔皮影戏

弦板腔又称为“板板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关中乾县、兴平市礼泉县咸阳市等地。其最早形成于清代初年,一开始为说唱形式,到了清代中期,经过艺人的改革逐渐形成以弦子调为主的正板调,并且还延伸出来有慢板、二六等曲调。到了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的时候,又创兴出来大开板等多种唱调,同时还加入了二胡,使之形成了浑厚、清脆、明快的声腔特色。

华县皮影戏

华县碗碗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渭南、大荔县一带,始创于清代初期。其造型制作精美,选料考究、人物特征明显。在清代的时候,曾有戏剧家李芳桂等人,为其编著有《十大本》等众多传统剧目,之后通过改编将其搬上舞台,经久不衰,至今流传。

四川皮影戏

四川皮影有“陕灯影”、“京灯影”、“土灯影”等多种称呼,从种类上可分为三大类:成都市灯影、川北皮影与纸灯影。成都皮影,俗称“牛皮娃娃”。其刀法同陕西一带的类似,不过色彩要稍微逊色一点。其雕刻工艺主要吸取了川剧、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传统工艺美术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唱腔方面主要借鉴了川剧五大声腔,此外还博采民间流行的山歌、小调及佛教、道教音乐等。

河湟皮影戏

河湟皮影戏又称“青海皮影戏”,主要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其皮影造型设计独特,由11个部件组成。在唱腔方面有独立成熟的板腔体声腔体系,有专属的弦索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在剧本方面比较少,通常为艺人之间开头传承。

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为皮影和“道情”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悠久,在经过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大师的改革之后,使其更适合当地的风俗习性,并慢慢的开始在周边的华池县、庆城及盐池县定边县等县在内区域的流行开来。其唱腔优美独特,影人制作精美。现存剧目有180多种,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

中南部皮影

中南部影戏流派包括中原地区和其以南地区的皮影。自别送灭亡之后,中原地区的皮影艺人便跟随宋都一起南迁至杭州市(今浙江省杭州市)。也有一部分皮影艺人迁徙至湖南省湖北省江苏省等地,后来继续南迁至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皮影流派和中原地区的皮影流派统称为中原地区皮影流派。该流派根据当地的民歌小调、戏曲、说唱的唱腔进行演唱,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唱腔。

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浙江省海宁市一带。其制作材料主要采用羊皮或牛皮,整体造型以单手、侧身为主。雕刻方面则以轻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著称,颇具民族民间特色。唱腔方面自南宋传入后,海宁皮影戏便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

江汉平原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于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监利市洪湖市石首市江陵县、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其雕镂艺术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图案精美,人物造型形象逼真,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在唱腔方面则主要以歌腔和渔鼓腔为主。在演唱剧目方面有300多种,独特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一带,它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皮影的惟一遗存。其地方特色浓厚,雕刻精美,表演生动逼真,唱腔音乐丰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剧目有《战恶兽》《鸡与蛇》《龟兔赛跑》《飞天》《鸡斗》《哭塔》等。

湖南皮影戏

湖南皮影通常采用“纸偶”制作,在造型设计上多吸取了绘画、剪纸、雕刻等民间技艺。雕刻精美,繁简相映,形象逼真。在表演角色方面划分极为丰富,仅旦角即可分为花旦、刀马旦、青衣等。代表剧目有《龟与鹤》《两朋友》等作品。

价值与影响

价值功能

皮影戏是傀儡戏,其有除煞、酬神与送神等巫术功能。这种功能的存在,一直流传至明清时期。清代的时候,皮影戏还受傀儡戏的影响一波三折。在爱新觉罗·颙琰嘉庆时期,民间发生多次暴动,人们流传皮影戏神通广大,可以幻化成“天兵天将”帮助老百姓。于是,清廷便四处开始缉拿皮影艺人,封堵皮影戏的演出,使皮影戏遭受灭顶之灾。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清政府为了平乱,称皮影戏艺人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的说辞,并定“玄灯匪”的罪行,逮捕艺人。

皮影戏还具有教化宣传的社会功能。自唐代的“悬灯俗讲”到宋代的“悬灯宣教”,其都是在宣传佛家内容,为民祈福祝愿。后来,有的地方又有了“道情皮影”,说的就是道家云游四海,到各地后通过皮影戏的方式,加配剧情和图案唱道情。另外,皮影戏还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净化风气。通过剧本故事,演绎忠奸善恶,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美德,充满了教化的社会功能。

皮影戏在民间还有着重要的娱乐功能。它是一种乡间平民文化,其主要扎根于广阔的中国乡间大地,所以它的流传十分广泛。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表演形式,深受百姓的喜爱。《燕京岁时记》中说:“影戏的表演非常形象生动,情节曲折感人,唱到悲伤的时候,一些老妇人听了,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由此可以看出,皮影戏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其根植于平民的生产和生活其中,是调剂百姓生活,丰富百姓思想的重要活动。

皮影戏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所以其具有很高的审美功能。在造型上,它融汇了剪纸的造型艺术,又吸取了壁画、脸谱、画像石、雕塑的形态特点,把戏曲中的生、旦、净、丑的人物特性呈现的淋漓尽致。在表演伴奏和剧本上,兼备了戏曲音乐方面的元素。在角色上,要根据不同的头茬和身段中选择适合的组配。通过光影的原理,立体地反映了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海外影响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是世界公认的皮影戏故乡。中国皮影戏向来以始创时间最早、质量最好、种类最多而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南宋宁宗嘉定时期(1168-1224年),受海上贸易往来的影响,皮影戏开始南下,经海路流传到了爪哇(今印度尼西亚)、泰国(今泰国)、马来西亚等诸国。13世纪初,皮影戏作为军队的文娱活动跟随成吉思汗的军队一路向西,传到中亚一带,十四世纪中叶传入波斯(今伊朗)。十五世纪明代成化年间皮影传入了埃及,十七世纪初明万历年间又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1767年,法国传教士居阿罗德,来到中国后对皮影戏非常的喜欢,于是就把皮影戏的整套技艺带回法国,并公开表演。1776年,皮影戏流传之英国,当地人将其称呼为“中国影灯”。1781年,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以德国故事为内容开展了两次皮影戏演出。美国先后亦有创立“红门”、“悦龙皮影剧团”和“中国戏剧工作坊”。

印度尼西亚皮影戏

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哇扬”(wayang kulit)wayang的意思是“影子、灵魂”,kulit的意思是“皮”。印尼的哇扬皮影戏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直到现在,哇扬皮影戏仍然是许多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上的重要一环。在人物角色上种类设置繁多,为了达到影偶人物制作精美的效果,通常会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雕刻、上色、发汗、装连等环节完成制作。在表演剧情方面,故事则大部分源自古代印度史诗和本土的神话,以及波斯典故中的英雄人物,其中波斯故事人物在龙目岛、爪哇等地的叙事风格中较为独特。皮影艺人在表演的时候,需要学习背诵大量的古老故事和诗歌,然后通过声情并茂,诙谐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

泰国皮影戏

皮影戏在泰国又称为“喃戏”,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叫作“南雅”(NangYai)的泰国皮影戏,其制作角色尺寸大,可达一至两米,表演时舞者与皮影多在幕前,表演的内容主要是泰国版《罗摩衍那》,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另外一种是叫作“南德隆”(NangTalung)的泰国皮影戏,其主要流行于泰国南部。相较于南雅皮影尺寸更小,皮影是可以活动关节的小偶,由皮影师坐着进行控制来表演,演出剧目包括传统剧和现代剧。

柬埔寨皮影戏

皮影戏在柬埔寨又被称为“斯贝克托姆(sbek thom)”,其字面意思为“大块皮革”,是一种以采用整张皮革为制作道具的皮影戏。和东南亚很多地方一样,斯贝克托姆皮影戏表演内容是一种以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为主要演出剧目的传统的高棉皮影戏。斯贝克托姆皮影在制作前要穿白色的服装进行斋戒,并且只选用自然死亡的母牛,之后经过剪、雕、脱水等制作步骤后,安装在竹竿上面表演。其表演和泰国南雅较为相似,通常会在晚上选择空旷的室外,加以锣、鼓、木琴和长笛等乐器进行表演。

马来西亚皮影戏

皮影戏在马来西亚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吉兰丹州皮影戏(wayang Kelantan),又称罗皮影戏(wayang Siam);二是马来皮影戏(wayang Melayu);三是古典皮影戏(way-ang Purwa),也叫爪哇皮影戏(wayang Jawa);四是大皮影戏(wayang Gedek)。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吉兰丹皮影戏,表演时使用吉兰丹方言,同时也会加入一些古典马来文学中的语言,让剧中人物更加生动。吉兰丹皮影戏的剧本以印度的《罗摩衍那》故事为基础。

美国皮影戏

皮影戏最早由德裔美国犹太人、东方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博士带到美国的。后来一位名叫宝琳·班顿(Pauline Benton)的女士,于1932年在纽约成立了红门剧社,并根据当地的情况翻译、改编、创作符合美国观众喜好的剧目。之后在1976年,一位名叫乔·韩佛瑞(Jo Humphrey)的德裔美国人创办了“悦龙皮影剧团”。1993年又将其更名为“金山传统影戏学会”。1995年,冯光宇和史蒂芬·凯派林在美国联手创立了中国戏剧工作坊。2001年,金山传统影戏学会和中国戏剧工作坊正式合并。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皮影戏

皮影戏在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被称为“Shadow play”,其主要是围绕幽默的社会批评和讽刺展开,运用暗示“suggestion”、诗歌、散文、歌唱和音乐等元素传递两个主要角色之间的叙事。

传承与保护

皮影戏历史悠久,流行范围极为广泛,是中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歌舞并发展到战国时期的俳优、汉代的角抵百戏之后的延续,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厚传统。作为一种传唱千年而不衰的民间艺术,能够遍及中华大地,极为罕见。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2003年11月,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皮影艺术博物馆。2006年,皮影戏入选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由中国美术学院承担实施的“中国皮影网络传播平台建设”正式上线。

进入21世纪以来,诸如唐山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海宁皮影戏、北京皮影戏等不同地区皮影戏相继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将彭佐臣、刘佳文、李世伟、刘景春、彭忠、汪天稳张喜民等艺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传说

皮影退敌

在传说中,巧妙地利用皮影迷惑敌军,达到对方不战而退的故事可谓五花八门。例如,在山西省一带的皮影艺人认为皮影戏神是黄龙真人。其为殷纣时期的故事人物,相传他是元始天尊手下的玉虚十二弟子之一。有一次在姬发守城的战役中,他利用空城计,将纸粘住城门,点起火把晃动影人,敌军以为城内有重兵把守,于是惝恍而逃。而在湖北省孝感市则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俗音乐。传说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在有一次楚汉战役中,湘军汉军团团围困。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张良心生妙计,将制作好的皮影士兵整齐地排列在城楼上面,并借助夜色点起火把,挥舞旗帜。楚军远远望去,整个城楼都被精兵强将守卫,顿时失去了进攻的信心,无奈只能悄悄退兵。

参考资料

皮影数字博物馆.博物馆简介.2023-04-01

皮影戏(孝义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04-01

传统艺术—皮影戏.岳阳县人民政府.2023-03-2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1

传承光影下的匠心 北宫镇开展传统文化皮影手工制作活动.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2025-03-13

博物馆“寻龙记”:藏在皮影中“龙”.今日头条.2025-03-13

皮影戏(唐山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1

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1

非遗传承 ——《道情皮影》.文化安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2025-04-21

起源.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2

起源.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2

发展.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3

大匠|一幕光影,一段历史.今日头条.2025-03-13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3

永乐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04-03

万历皇帝.故宫博物院.2023-04-03

郭新睿:古老而又神奇的皮影.今日头条.2025-03-13

皮影数字博物馆.画稿.2023-04-03

过稿.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4

造型艺术.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3

雕刻.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4

敷彩.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4

脱水.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4

缀结.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4

表演.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4

皮影数字博物馆.表演艺术.2023-04-03

光影特色.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3

唐山皮影.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23

孝义皮影.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24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辽宁皮影.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24

皮影戏(北京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弦板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华县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四川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四川皮影.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24

皮影戏(河湟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海宁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皮影戏(湖南皮影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巫术功能.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5

娱乐功能.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5

审美功能.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5

传播.皮影数字博物馆.2023-04-05

印尼国粹皮影戏.中国侨网.2023-04-22

哇扬皮影偶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24

记忆 |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文汇报.2023-04-22

观点 | 姚慧:遗产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重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3-04-22

皮影戏(阿宫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4-05

图书馆“一周一库一世界”艺术数据库推介第一期:皮影数字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图书馆 .2023-04-05

国学 | 皮影戏.家庭教育报社.2023-04-05

国家艺术基金助力皮影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