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
《杨家将》(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写杨家将抗辽事迹。作者广泛搜集了宋元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杂剧中的有关剧目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作品从北汉主刘钧摒逐忠臣,呼延赞出世写起,到杨业归宋,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夏为止。通过杨业一门世代抵抗辽朝侵扰的事迹,贯串了反抗外族入侵,歌颂抗敌英雄,谴责奸卖国的主题。《杨家将》与《薛家将》、《呼家将》构成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
内容简介
熊大木的《杨家将》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北宋志传》是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作者为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与《南宋志传》(此书主要写赵匡胤故事,内容与书名不甚相合)合刊,共二十卷。通称《南北两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
作品较好地塑造了杨家老少几代人的英雄群像,叙述了杨家“一门忠勇尽亡倾”的悲壮故事。老将杨业,身经百战,威震四方,号称“杨无敌”,后因潘仁美的陷害,在陈家谷战役中身陷重围,在潘不发救兵,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头撞李陵碑壮烈而死。少年英雄杨宗保十四岁就执掌帅印,他不但能上阵与敌刀枪相搏,而且还能运筹帷幄,善于调兵遣将,指挥千军万马,而杨家的祖、父辈如佘太君、杨延昭、柴郡主等也能以抗战大局为重,扶持青年晚辈治军。以佘太君为首的一班杨门女将,一洗封建女子弱不禁风的脂粉气,个个都是征战沙场的巾帼英雄。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除了北朝乐府《木兰辞》塑造的木兰形象外,象《北宋志传》这样集中塑造女英雄群像的作品,应是一种开创性的和成功的突破。
当然,这些旧体民间小说往往通过封建性的忠君来表现爱国,还掺有许多呼风唤雨,鬼神迷信的内容,这些缺陷,连同其艺术上的粗糙,都是无庸评议的。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苏辙也写过一首“奉使辽朝二十八首过杨无敌庙”,苏辙离杨业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远,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如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明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
人物介绍
第一代
杨家将第一代 杨业
被擒不屈 绝食而死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是杨业,又名继业,原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因为他能征惯战,骁勇无比,所以人们称他“杨无敌”。杨业在赵光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于986年壮烈殉国。
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十国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崇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市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赵光义以杨业对防御辽朝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中郡观察使。986年,在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由于主将潘美、护军王冼的错误指挥和掣肘,杨业战败,被辽军生擒。杨业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第二代
杨家将第二代 杨延昭
作战勇猛 屡建奇功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杨延昭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市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又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省的边防前线任职。
北宋咸平二年,辽朝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这就是凝冰冻城的故事。后来他又屡建奇功,澶渊定盟时,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杨延平:镇守边关时因病去世
史实:杨业娶折氏(“折”被演化成“佘”,其妻也演化成佘太君)为妻,生七子,为杨延昭、杨延浦、杨延顺、杨延玉、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长子杨延朗的“朗”字因犯了当时的圣讳,所以更名为杨延昭。历史上的杨大郎最终在镇守边关时因病去世,终年57岁。
演义:《杨家将》演义中的杨大郎叫杨延平。当时辽朝皇帝假意要和宋国议和,邀赵光义赵光义在金沙滩举行“双龙会”,意在将宋室一网打尽。杨大郎因长相和宋太宗相像,因此在双龙会假冒宋太宗,突围时被乱箭射死。
杨二郎:连斩辽国18员上将
史实与演义:历史上的杨延浦,基本没留下什么故事。但在《杨家将》演义中,二郎杨延定也是一员猛将,使八宝赤金枪,曾在阵前连斩辽国18员上将。双龙会时,他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赴宴而死。
杨三郎:电影中成最帅气主角
史实与演义:历史上的三郎杨延顺默默无闻,但在《杨家将》演义中,被改名为杨延光的他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如入无人之境。金沙滩一战中,被马踏成泥而死。
杨四郎:历史上七子唯一殉国者
史实:历史上的四郎杨延玉,是杨门七子中唯一一个殉国的人。他曾随父征战,于陈家谷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殉国。
演义:在《杨家将》中,四郎杨延辉被写成杨家将中唯一长寿的一位。金沙滩一战被俘,被辽朝招为驸马。15年后,他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得以与家团圆。因此在京剧中,《四郎探母》一直都是名篇。
史实与演义:历史上的五郎杨延环官拜殿直,而在《杨家将》演义中,他被改名为杨延德。在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在金沙滩一战中受伤,后皈依佛门,在五台山为僧。但大破天门阵的时候出山,之后也多次出面扶助杨家后代立功。
杨延昭:演义和电影基本一致
史实与演义:历史上的六郎杨延贵同样官拜殿直;在《杨家将》中,改名为杨延昭的他也是金沙滩一战中唯一一位返国的杨家将,后来病死在关外;
杨延嗣:演义和电影同样悲壮
史实与演义:历史上的七郎杨延彬没有太多内容,但在《杨家将》演义中,七郎杨延嗣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人物。因争帅印擂台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芭蕉树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
还有杨八姐、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及七郎们的七位夫人,亦称杨门女将。
第三代
杨家将第三代 杨文广
得范仲淹赏识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省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壮族自治区,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赵曙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朝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时任府州刺史。后汉乾 二年(949年)与杨业成婚。
作品鉴赏
《杨家将》用通俗生动的现代语言叙述了我国历史上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光义、赵恒时期征服分裂的北汉、辽及西夏等北部、西部边疆政权、统一中原的故事。书中着重描写了杨家将三代男女老少英雄为国出征、为统一中国而忍辱负重、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塑造了杨业、杨延昭、杨宗保、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雄人物,鞭挞了潘仁美、王钦等仅为一已私利而妒贤忌能、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奸臣、贪官的丑恶行为。
作品影响
作为小说史上现存最早描写杨家将故事的一部长篇小说,《北宋志传》的主要贡献在于,使民间流传已久、零散片断的杨家将故事得以基本定型,这也是明代中叶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战争频繁,朝政紊乱状况的一个折射,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继而在明末清初的民族斗争中起过激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后代的许多戏曲作家又从该书中寻找素材不断加以发展创造,以至在今天(21世纪)的舞台、银幕上还不断演出。《杨家将》和《薛家将》、《呼家将》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
作品评价
《杨家将》(又名《北宋志传》)作者为明代嘉靖年间熊大木。与《南宋志传》(此书主要写赵匡胤故事,内容与书名不甚相合)合刊,共二十卷。通称《南北两宋志传》,各十卷五十回。
清代以来,根据《杨家将》改编的还有《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闵十八洞》(即《杨文广征南》)等中长篇小说。此外,《说呼全传》、《万花楼》、《说岳全传》诸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杨家将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评、鼓书中的《杨家将》,又名《倒马金枪传》,主要描写杨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多从“金沙滩”起,至“天门阵”止。那时候,在北京天桥的评书艺人中,《包公案》、《狄公案》、《三侠五义》、《 杨家将》、《岳飞传》都是常说的书目。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电视还未普及的时候,评书一度成为人们非常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评书名家刘兰芳的《杨家将全传》(109回)说得铿锵悦耳,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评书名家田连元应辽宁卫视之邀请,录制了《杨家将》(102回)。田连元说书风趣幽默,亲切感人,很受欢迎。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视剧盛行,各种版本的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影视剧就层出不穷了。
上述这些流传和演义,多半对人物和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并虚构了很多人物。比如潘仁美的原型潘美虽然指挥失误,但并没有迫害杨家父子。这些演义和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忠烈与奸诈的对比更加明显,艺术感染力就更强了。
出版信息
《杨家将》(《北宋志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万历年间建阳书坊余象斗的三台馆刻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
作者简介
熊大木(约1506~1579年),号钟谷、峰或鳌峰后人,福建省建阳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历史演义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也是英雄传奇较早的作者。
熊大木的祖先,从熊秘到熊禾。在唐宋两代原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后世代或官或隐,尽管渐趋衰微,可以说仍属于官宦阶层。传到熊大木这一代,早已沦为市民阶层了。但熊氏的先人所树立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博学能文的传统,无疑会成为熊大木著作中所继承的一大特色。
他以编著出版为业。其书坊名为“忠正堂”。有不少经他刊刻传世的书籍,他自己又动手编写了不少通俗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等作者之后早期创作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又一位民间作家。
参考资料
郭力行苦练棍法 《杨家将》出演主角杨五郎.网易.2018-08-22
真实杨家将:杨宗保穆桂英不存在 杨业绝食而死.人民网.2018-08-22
《杨家将》引发"考据潮":杨大郎镇守边关因病去世.网易.2018-08-22
杨家将 熊大木 著.网易.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