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田连元

田连元

田连元,原名田长庚,男,汉族,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祖籍河北省盐山县。田连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曲艺学会常务副会长,是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开创了长篇电视评书的先河。

田连元出身说书世家,小学被迫辍学后开始学习曲艺表演。田连元九岁时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琴。1960年加入本溪市曲艺团。1966年3月田连元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第一部长书《 欧阳海之歌》,正式出道。 1982年,田连元的评书作品《杨家将》在电台广播,并向台湾播出,荣获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文艺创作奖。因其中的《调寇》一回获“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田连元因此而崭露头角。1985年,田连元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交换播出反响强烈,首开了长篇电视评书的先河。田连元从此一炮而红。1986年田连元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任主持人,并收获大批粉丝。1991年田连元又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开播撰稿并任主持人,且火速走红。2014年5月28日,田连元从北京回沈阳市时不幸经历了一场车祸,12月17日,田连元恢复良好,当月在沈阳复出 。

田连元曾录制广播、电视长篇评书多部,如《杨家将》《刘秀传》《楚汉之争》《水浒传》《小八义》《施公案》《隋唐演义》《为信仰而奋斗的人们》《津门传奇》等。曾获首界国家人事部、国家文化部联合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奖,“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一等奖,“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一等奖;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田连元“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全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称号,本溪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多年来,田连元奔走于全国各地,为热爱评书的广大书迷们表演了难以计数的经典书目,对评书的传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田连元更是被人们称为评书艺术的常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

人物经历

童年学艺

田连元1941年出生于长春市,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出身于说书世家,祖父田锡贵是著名沧州市木板艺人、父亲田庆瑞先说东北大鼓,后改西河大鼓。童年的田连元随父母浪迹江湖,1948年,定居天津咸水沽镇,上学读书时被“津师附小三分校”评为全校唯一的模范儿童。田连元读书五年,因父亲重病,于是辍学从艺。田连元七岁时首次登台表演,由父亲田庆瑞给田连元弹弦伴奏,唱的是西河大鼓《闲来没事到城西》。田连元九岁时拜王起胜(相声演员王佩元之父)为师,开始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琴,正式学艺。

步入艺坛

17 岁时,田连元在津南小站首次登台,当时表演的是《粉妆楼》。然而“登台即失败”,一场下来,台下从10人剩到6人,面对这种尴尬状况,田连元灰心丧气,中途甚至想改行。田连元虽然尝试过报考中国戏曲学校,自学速记技术,也去过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弹弦,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修成正果。跌跌撞撞中,田连元在说书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

重大的转机是来自于本溪市曲艺团的招人,1960年田连元以三弦琴伴奏员的身份正式加入本溪市曲艺团。用田连元的话说,“入了团,就算是有了个家,有了依靠,不再是一个江湖流浪艺人,而是一个在党领导下的有组织的人。”在团里,田连元从三弦伴奏到正式说书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60年本溪近郊的彩屯书场晚场缺人,田连元于是毛遂自荐。在彩屯矿区书场上,田连元表演了长书《大隋唐》,整个书场座无虚席。当时,田连元初露锋芒,由此也确立了田连元作为国有院团专业评书演员的身份。

事业起步

1962年初,全国文艺界掀起了“说新、唱新、演新”的新高潮,提出要“厚今薄古”,不能抱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放,而是要讴歌革命斗争历史和英雄。这对说惯了传统书的老艺人们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为了全面推动“说新书,说好书”活动的开展,时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主席王铁夫主持召开了现场交流会,各市曲艺团选派代表参加。田连元代表本溪曲艺团参加,这也是田连元第一次与辽宁省名家“大蔓儿”同台演出。这次演出,王铁夫对田连元非常认可,与田连元说了很多影响其一生的话,给了田连元莫大的鞭策与鼓励。1963 年,全国文艺界全面展开说新唱新,为此辽宁省特地举办说新唱新座谈会,做了一次汇报演出。任本溪市曲艺团副团长的田连元演了一段改编的短篇评书《虎穴锄奸》,受到名家的赞扬。

1964年全年,曲艺团掀起说新唱新的高潮,田连元演出了长篇评书《赤胆忠心》《青春似火》《风雨桐江》《黄英姑》《白求恩的故事》《桐橡树》《平原枪声》等,并上山下乡深入厂矿第一线演出。

1965年,辽宁省举办全省范围的说新唱新曲艺大会演,田连元创作了一篇评书《追车回电》,在比赛中选为优秀作品,后被收入《》(1949——1966曲艺卷)。当时正是学雷锋的高潮时期,这部作品恰恰反映了铁路职工学雷锋的先进事迹,演出非常成功,观众掌声不断,笑声一片。《追车回电》一炮打响,很多报社、杂志社纷纷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了这个作品。自此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评书演员叫做田连元。

接着田连元于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田连元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邀请田连元录制《欧阳海之歌》《渔岛怒潮》两部书。

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田连元已经担任曲艺团业务团长三年了。田连元成为“黑尖子”“走资派”,当时“文艺八条”要求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准参加任何的文艺活动下乡插队到桓仁满族自治县。在田连元以为艺术生命就此终结时,县里要排样板戏,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田连元被借调到“县样板戏学习班”,让田连元出演《沙家浜》,学习《杜鹃山》,饰演了刁德一、温其久两个角色,这使田连元涉足戏剧领域,接触了戏剧表演技巧和理论。田连元的从艺之路因此没有戛然而止。

有了这个经历,田连元逐渐恢复了舞台演出,1972年顺利调回本溪市歌舞团。1973年辽宁省东片文艺会演,田连元创作表演了评书《新的采访》,又返了小段《没演完的戏》取得了成功。1974年,田连元创作并表演的短篇评书《新的采访》和《没演完的戏》被调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献礼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后被《中国文学》英文版译载海外。

事业上升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了,文艺界迎来了春天。1976年田连元创作的短篇评书《贾科长买马》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二等奖,后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曲艺卷)。1981年,田连元创作短篇评书《陈实与梁上君子》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曲艺优秀作品观摩演出(北方片)获一等奖。此后1982年田连元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全国曲艺会演部分优秀节目巡回演出团”赴华北、西北、西南巡回演出,历时三个月,行程两万里,路经十一个省。1986年,田连元改编演出的短篇评书《调寇》获“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一等奖。

改革开放后,思想逐渐解放,被埋没、停止的传统艺术逐渐复苏。1985年田连元在本溪人民广播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交换播出反响强烈,首开了长篇电视评书的先河,多次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新年、春节晚会,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开播主持人和撰稿人。还出版了长篇评书《刘秀传》《杨家将》等计约一百多万字,发表短篇曲艺作品数十篇。田连元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学成才,没有文凭也可以成为一流的艺术大师。

除此之外,田连元还参加了首届、二届中国艺术节和首届中国曲艺节(南京 天津)的演出。1990年田连元获省委、省政府“文艺创作突出贡献奖”。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小说连播研究会评为“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1992年获本溪市最高文艺奖——天女木兰奖,还两次获“省政府文艺创作年奖”。1994年田连元参加“中国曲艺荟萃、94新人雅集”活动获伯乐奖。

1994年田连元参加四届曲代会,又担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2006年7月3日,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沈阳市举行,来自辽宁全省曲艺界及沈阳军区的1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兴旺辽宁曲坛大计。辽宁省委宣传部领导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主席团、理事会,田连元再一次当选主席,崔凯等12人当选副主席。

田连元先后收徒张洁兰、叶怡均等共十二位徒弟,姜昆袁阔成单田芳赵连甲等曲艺界名人或致电或亲临,祝贺田连元再收高徒。

晚年生活

多年来,田连元奔走于全国各地,为热爱评书的广大书迷们表演了难以计数的经典书目。当然,田连元也走出了国门,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项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说书文化。20世纪90年代田连元应多伦多大学的邀请,去那里给学生们讲授中国评书,田连元也是首位在国外讲授中国评书的艺术家。2007年6月,田连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比之下,这是对评书艺术、对说书人的一种最为直接和最为正面的保护,除了保护,也有对这项艺术传承与传播的关注和具体措施。面对这样一项全新的荣誉,田连元坦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带好徒弟,不愧对评书、不愧对帮过自己的人。

2014年5月,田连元坐车去沈阳市与儿子团聚。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被前方飞来的汽车狠狠砸中。车祸发生时,田连元的儿子扭转车头保护父亲,并靠着仅剩的意识将车停在路边,把生的机会让给了父亲,自己却被“飞车”狠狠砸中,当场离世。儿子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田连元陷入悲痛无法自拔,曾一度想到自己也应该离开,因为田连元觉得儿子是为了自己才走的。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田连元渐渐明白儿子的心意:“他让我活着,为我保存这条生命能为大家再说书,我要为他活着”。靠着强大的信念,田连元坚强的活了下来。6月28日,在住院一个月后,田连元从沈阳军区总医院出院,并转入了大连市某康复医院进行休养治疗。12月17日,田连元恢复良好,当月在沈阳市复出。对于是否能够登台说评书,甚至重新录制新评书,复出之后的田连元表示这个要看自己的身体情况,对于短篇评书可以,长篇对身体会有些挑战,但田连元相信终有一天会重新登台说评书。

之后田连元便一直致力于评书的传承与发展。2019年,田连元编写了全国第一本评书教材《评书表演艺术》,希望更多人能喜欢评书、学习评书,加入到传承评书的队伍里。2019年10月30日,田连元获评“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2021年,田连元又创作了一部共100集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评书——《话说党史》,于学习强国平台播出。2022年、2023年分别参加中国文联“百花迎春”2022年与2023年春节大联欢。2023年2月20日,参加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大师列传》第二季第五集《田连元:薪火相传 曲苑流芳》在总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10播出,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艺术特色

田连元的电视评书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于他说书说出了新意,努力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寻求今人与古人在心灵上的契合点,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娓娓而谈,顷刻间提破,使人时惊时喜、有感有悟。由于故事翻新,语言出新,动作更新,从而使他的说书魅力不同凡响,其幽默的表演风格被人称为“田氏风格”

故事翻新

把握传统评书合理部分,摒除不合理部分,对传统评书进行改编,古事今说,说出新意。这是田连元传统评书创新的一个特色。古事今说,不仅是语言词汇的创新运用,更重要的是观察表现故事情节和评说的态度、角度有创新,语言创新与其互为表里。田连元讲评书时既是摘取传统评书中的合理部分,又是对传统评书进行更合理的二度创作。

如《刘秀传》中“跨虎登山”一节,原书中存在浓厚的迷信色彩,田连元把宣扬天命等迷信色彩的部分弃之不用,对刘秀从悬崖高处往下跳而不死不伤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说明,“刘秀掉到离地有三丈高的时候,正砸在这棵小松树上,这棵松树的根在悬崖上的积士里,积土不多,根子不深,‘咔嚓’一声,把这棵小松树砸下来了。根据牛顿的力学原理,刘秀从高空掉下来,小松树承受的重量远远超出刘秀本身的重量,所以它承受不了”。这样用现代科学的原理来解释古代社会生活的现象有理有据有趣,是古事今说的一个典型例子。当然,田连元的古事今说决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在尊重、依照传统评书合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又如以田连元所说之《杨家将》为例,传统评书《杨家将》在审问潘、杨案件时,都是主观地站在原告的立场上,认定有罪,但并无真凭实据。为了解决寇准不客观的这一问题,田连元在演说《杨家将》时,特意增添一节,讲述寇准下边关实地查证了解两狼山之战的真实情况将此情节加入,化缺欠为圆满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完整。

语言出新

评书创作表现当代人物,这本身就是题材上的创新,所用语言词汇自然与当代汉语接轨,表现手法易于为当代人所接受。而传统评书的创新就不那么容易找准结合点,既要有传统评书的味道,又要为当代听众所喜闻乐见。田连元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在传统评书的创新上有其独到之处。田连元有意打破传统评书的程式化语言,将传统评书的语言上融入当代词汇,化古典为通俗,化庄重为易懂,不仅加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生活化,丰富表现技巧,而且增添了幽默风趣的味道,与时俱进。

田连元在台北演出时,说到潘金莲的身世,“潘金莲给张大户当侍女,由于其年轻貌美,引起主人的邪心。半夜之时,男主人悄然而至,推门进来,摸到床前。男主人伸手往床上一摸,被女主人抓住手腕给了他一个耳光。男主人逃跑不得,被女主人打了几个耳光后,女主人说知道这叫什么吗?男主人说,不知道,女主人说,这叫色戒!”《调寇》里开头几句引用了“能令人震惊的事叫爆炸性新闻”等一连串的当代语句和词汇,来介绍主审潘仁美杨延昭官司的寇凖出场;又如用“这清官册哪,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干部档案了”来解释“清官册一词。《水浒传》说到武松上了景阳岗听到虎啸之后的心理活动:“心想,你可得过岗,你要不过岗你就丢人你就得栽面子!”这样的语言在田连元先生的评书中比比皆是,用当代观众的语言习惯角度表现当代人物,这本身就是内容和题材上的革新,语言词汇与时代接轨融合,这样的表现手法才能更被观众接受。

动作更新

在长期的说书实践中,田连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而表演形式简捷,表演动作大开大合,表演区域和媒介拓展则是田连元在传统评书表演上创新的又一大特色。早年,说书人讲究“坐如钟,立如松”,很少有形体动作。田连元的评书打破了传统评书表演,动作干净利落、手脚并用、活灵活现,使人目不暇接,不仅增强视觉效果,也更加适用于电视评书这种新的媒介形式。

田连元说书,尤其在表演短段时总能表现出丰富的肢体动作和含而不露的气质。田连元在表演传统评书时喜穿现代服装,特别是西装。表演也不用手帕和醒木,只用一把折扇模拟故事情节中各种道具的使用。如果讲传统段子,则连折扇也不用,往往自己立于舞台中、前区域甚至整个舞台,徒手表演,动作大开大合,手脚并用,闪腾扑跳,干净利落,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表演形式确实有别于前人传统评书的表演。评书长于说表,电视评书则提高了对表演动作的要求。如在表演《杨志卖刀》时,杨志刀劈牛二,举刀、挥刀推刀几个连环动作手脚配合,再加上语言、面部表情、眼神运用,方方面面综合成一体,在满足人们听觉的同时,又大大地增强了视觉效果,把故事与人物演绎得更加惟妙惟肖。例如在《杨家将》中大破“天门阵”一段,把手中禅杖一摆,往空中一扔,然后再用手接住,说道:“贫僧要大开杀戒了!”接着,前弓后箭,步伐站定,左手稽首一掌右手持扇亮势。人们称赞田连元是新派说书家,把田连元的表演称作是“立体小说”,可谓名副其实。

代表作品

评书作品

电视作品

综艺节目

图书作品

奖项称号

奖项

称号

社会职务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徒弟成员

田连元共有12个徒弟。大徒弟是女弟子张洁兰,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拜师田连元,后成为中国著名女评书演员。田连元的二徒弟是武警广东边防总队艺术团曲艺队的队长卞志明,他和三徒弟——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评书老师关永超,于2004年底,同一天被田连元收入门下。当时,田连元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由相声演员王平主持,黄晓娟赵连甲王振华刘俊杰崔凯等曲艺界人士都前来恭贺。田连元的四徒弟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女弟子叶怡均,她时任台北曲艺团文教部执行长,兼任台湾艺术大学讲师。她长年活跃在台湾文化界,是台湾中生代相声主力演员,并担任台湾省各县市及新马地区相声比赛的评委。2007年,叶怡均在沈阳市拜田连元为师,田连元的前三个徒弟都到场祝贺。2010年12月,田连元在虚岁70寿宴当天,于本溪喜纳第五个弟子王静,后者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首届评书班,是天津曲艺团演员。2017年,田连元在76岁古稀之年再开山门,在辽宁大厦举行收徒仪式,将沈阳曲艺团业务团长、著名相声演员穆凯吉林省评书演员宋春明收入门下,作为第六个、第七个弟子。2018年,田连元在辽宁沈阳举行收徒仪式,王声、张丽华、张军、李刚、武秀征五人正式拜入田连元门下。

人物影响

多年来,田连元奔走于全国各地,为热爱评书的广大书迷们表演了难以计数的经典书目,对评书的传承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田连元不仅是把长篇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在多伦多大学讲堂、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讲授中国评书艺术的艺术家,田连元还在北京大学开设“田连元北大书场”,被人们称为评书艺术的常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

田连元走出了国门,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项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说书文化。20世纪90年代,连元应多伦多大学的邀请,去那里给学生们讲授中国评书。田连元对其中的一个小插曲至今记忆犹新。田连元讲课时,台下基本上都是华人,田连元说:“这不叫评书出国,因为听者还是中国人,假如有天,用英语来讲评书,那评书就可以广及世界了。”台下的一位外国人说:“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学汉语,评书不就更普及了。”这件事给田连元留下了深刻印象,田连元也经常反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向更多的人、更宽广的视域传播传达我们的评书艺术?”

2007年6月,田连元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比之下,这是对评书艺术、对说书人的一种最为直接和最为正面的保护,除了保护,也有对这项艺术传承与传播的关注和具体措施,田连元的欣喜和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面对这样一项全新的荣誉,田连元坦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只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带好徒弟,不愧对评书、不愧对帮过自己的人。

田连元晚年闲住在北京,虽然生活比较悠闲,但是田连元表示只要家乡需要,便会回乡参加曲艺会议,进行公益性的评书讲座,为曲艺发展献计献策。2019年,田连元编写了全国第一本评书教材《评书表演艺术》,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评书、学习评书,加人到传承评书的队伍中。

人物评价

评书艺术家陈清远评价:“(田连元)现在这个年龄能说成这样儿,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要再过20年,还这样,就不是凤毛麟角了。”

西河大鼓艺人张立武评价:“(田连元)将来再发展发展,能出息个角儿。”

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姜昆评价:“开篇几千载,百姓口相传。书剑恩仇录,刘秀海瑞。英雄杨家将包拯水浒传。血溅津门界,辽沈枪炮喧。南昌市军旗猎,南湖船悠然。华夏灾难重,希望在延安。句句波澜阔,字字如注铅。篇篇是经典,段段是名篇。如今老,提笔为青年。中共百年史,气象呈万千。告诉后来人,传承不能断。基因要延续,精神血脉连。一代读书人,评书70年。不输名讲坛,老将田连元。”

太原晚报评价:“动作洒脱时,他是跨虎登山的皇帝刘秀;满口山西方言时,他是足智多谋的宰相寇凖;提辖鲁智深是他,都头武松是他,梁山一百零八将都是他——他就是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

太原晚报评价:“一张嘴,说尽天下大事。一个人,穿越古今时空。一抖扇,烽烟重新过眼。”

人民网评价:“相声里有“帅、买、怪、坏”四种风格,各有特色。帅,是说台风稳健大气,儒雅沉雄,不愠不火,潇洒自如;买,是指嘴皮子利索,气铆的足,多用贯口等丰富剧情;怪,是指嗓音特殊,剑走偏锋,收到奇效;坏,是指机智幽默,诙谐,多抖包袱。用在评书上,袁阔成先生占“帅”,刘兰芳女士占“买”,单田芳先生占“怪”,田连元先生占“坏”。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参考资料

田连元.央广网.2023-11-08

田连元介绍.猫眼电影.2023-11-08

田连元出车祸劲椎骨折小儿子身亡 评书大家作品一览.人民网.2023-11-08

田连元自传.豆瓣读书.2023-11-16

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光明新闻.2023-11-15

田连元.辽宁文艺网.2023-11-16

田连元无生命危险意识清楚 院方:应可以站起来.中国新闻网.2023-11-16

田连元评书小八义(上 下).豆瓣读书.2023-11-28

田连元:薪火相传 曲苑流芳 《大师列传》第二季第五集即将播出.新华网.2023-11-08

《人物》 20160304 为时代而歌 田连元.央视网.2023-11-08

田连元26日将沈阳登台 为车祸后首次复出.新浪娱乐.2023-11-15

薪火传承谱新篇 曲艺再创新辉煌——沈阳市曲协主办田连元收徒仪式.辽宁文学艺术网.2023-11-16

评书脚本《杨家将》(部分)——手稿.国图艺术中心.2023-11-17

田连元新书《评书表演艺术》作品研讨会在溪举行.今日头条.2023-11-17

田连元、刘兰芳等获评“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新浪网.2023-11-15

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2春节大联欢播出.澎湃新闻.2023-11-08

百花迎春今晚亮相河北卫视,河北元素唱响浓浓燕赵情 | 19:35相约河北卫视.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11-15

田连元大话成语.豆瓣读书.2023-11-15

本溪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正式线上亮相(一).澎湃新闻.2023-11-28

田连元:一辈子说书挺好 评书会转换形式重出江湖.中国新闻网.2023-11-15

田连元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新浪娱乐.2023-11-15

“大咖”讲经典 |《水浒传》评书版主讲人田连元:要以端正的态度来看待名著,不能进行恶改.搜狐.2023-11-1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中国政府网.2023-11-1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23-11-18

田连元这段评书,高低得听听.澎湃新闻.2023-11-18

田连元儿子车祸身亡 田连元子女家庭情况介绍_河北新闻网.专题汇总_河北新闻网.2023-11-17

揭秘田连元和弟子的师徒情.河北新闻网.2023-11-15

走出失子伤痛 曲艺大师田连元再开山门收徒(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28

田连元喜收5位高徒,其中含苗阜搭档王声,演员黄晓娟主持.搜狐网.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