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殷

高殷

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小名道人,渤海郡县(今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二任皇帝,于公元559—560年在位。北齐高洋高洋与李祖娥李祖娥之子。

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六岁的高殷被册封为皇太子。高殷聪慧夙成,宽厚仁智,在父亲文宣帝高洋执政的时候就素有雅称。父亲文宣帝去世后,高殷即位,改元乾明。继位后高殷便施行大赦,惠及北齐百姓。执政期间,高殷重用杨愔等人,大力整顿吏治,触及到常山王高演和其他大臣的利益,激化了矛盾。乾明元年(公元560年),高演在太皇太后娄氏支持下篡位,高殷被废为济南王,囚禁于晋阳。次年九月,高殷被孝昭帝高演杀害,终年十七岁。

北齐太宁二年(公元562年),高殷被安葬于武宁(今磁县)的西北处,追谥为闵悼王。

人物生平

被封太子,学习儒义

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高殷出生于渤海郡蓨县(今景县)。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洋高洋立时年六岁的高殷为太子。高殷性格善良,他经常在北宫设宴,顾及到河间王高孝琬的父亲高澄高澄曾在此遇难,便嘱咐河间王不要参与。

高殷的父亲文宣帝经常说高殷性格懦弱,担心他担不起国家社稷的太任。又觉得高殷深得汉族秉性,不像自己。于是想要另立自己的弟弟常山王高演为太子。太子少傅魏收认为此举不妥当,宰相杨愔将魏收的话转达给文宣帝,将其劝止。

在文宣帝旨意下,高殷先后师从国子博士李宝鼎、邢峙,学习儒经义理,因此儒化程度很深。高殷虽然年轻,性格却温和开朗,很有君王风度,贯通融会经义,关心时政,颇有美名。

仁厚慕贤,突成口吃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冬天,文宣帝在宫廷设宴,召集有文学才能的朝臣和礼学官,让他们用儒经义理争辩讨论。高殷一边用笔记录一边提问,表现出色,令在座的人赞叹不已。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文宣帝去太原市(今山西太原)巡察,高殷暂理国事。监国期间,他召集儒生讲解《孝经》,令宰相杨愔请教国子助教许散愁谋求自立的方法,许散愁说自己将一生抱负放在专攻典籍上,不事外物。高殷赞赏许散愁坚贞自守、白头不娶的毅力,认为蜗居在屋子里的颜回和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都不如他,于是赐给他百匹绢布。

高殷宽厚仁慈,温和善良。有一次文宣帝登上金凤台,命令高殷斩杀囚犯,高殷悲痛心软,面露难色,连砍几次都没能砍断囚犯的头颅。文宣帝愤怒地用马策抽打他,高殷受惊得了口吃,从此时常精神错乱。

即位为帝,仁政大施

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齐武成帝为皇族至亲,二人威望甚高。文宣帝病重之时常忧虑死后他们威逼废帝、篡夺皇位,故在死前留下遗诏,令杨愔与尚书左仆射平秦王高归彦、侍中燕子献黄门侍郎郑子默辅佐废帝,防备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篡位。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十月,高洋驾崩。十九日,高殷在晋阳登基。即位后高殷就大赦天下,内外百官普遍得到升官加级,失去官职爵位的人也得以恢复资历品级。二十六日,高殷册封皇太后娄昭君为太皇太后,皇后李祖娥为皇太后。

高殷励精图治,积极整顿吏治。在辅政大臣杨的辅佐下,于十一月初二任命右丞相、咸阳王律金为左丞相,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为太傅,司徒、长广王齐武成帝为太尉,司空段韶为司徒,平阳王高淹为司空,高阳王高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高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初五,派遣使者巡查四方,询问自己执政的得失,视察各地风情民俗,关心民生疾苦。十二月,改封上党王高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高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高绍廉为陇西王。

乾明元年(公元560年),高殷下令减轻徭役赋税。下令放还被发配到宫中及被赐为奴的各元氏良民并免其罪责。二月二十二日,高殷前往芳林园,亲自审查囚犯的罪状,给死罪以下的囚犯做了减罪或免罪不同等级的处理。

重用杨愔,改革埋患

高殷继位后,重用杨愔,采纳他的建议大力进行吏治改革。在杨愔的辅政之下,高殷给军人授衔,令退年老病弱之人,废止杂役制造。改革举措施行不久,北齐政治走向清明,国力得到增强。但这些改革举动也激起了朝中不少臣僚的不满。自天保八年(公元557年)以来,爵赏越发冗滥。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为效法天下,杨愔请求辞去开封王之位,原本承恩获得奖赏、加官进爵的大都受到了罢免或贬职,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那些被黜免的人转而投靠了常山王和长广王。

高洋去世以后,娄昭君想立自己的儿子、常山王高演为帝,没有实现。高殷继位后因为要服丧,所以便令高演暂居东馆,凡是诏书敕令都要先请示高演。杨愔等人顾忌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权尊势重,担心他们对高殷的帝位产生威胁,对他们始终心怀猜忌。大臣宋钦道奉先王文宣帝之命在旁教育高殷,他也告诫高殷二王位高权重,应当除去。高殷不认可,让他去和杨愔等人商议。为防止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联合起势造反,杨愔等人商议派二人出任刺史,顾虑到高殷天性慈爱仁厚,于是启奏皇太后李祖娥,详述了二王的危害。李祖娥将杨愔等人的奏折给了身边亲近的宫人李昌仪看,而李昌仪又秘密将杨愔等人的奏议报告给了太皇太后娄昭君。后来杨愔等人又奏议不能让二王都去当刺史,于是高殷便任常山王高演为太师录尚书事,长广王高湛为大司马、并省录尚书事,借此架空他们的势力,加强自己的统治。高殷登基后,常山王高演一直在扩大势力,准备羽翼丰满、时机成熟后一举夺权,两派政治对立愈发明显。

遭遇夺权,被废去世

在杨愔的吏治整顿下,被触犯利益的一众朝臣投靠了欲夺取皇权的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高殷一党在朝中树敌渐多,其中包括原本和杨愔等人同党的平秦王高归彦。由于高殷尚且年少,资历不足,常山王与长广王势力也逐渐强盛,高归彦因此背叛高殷,转而依附二王,并将杨愔等人奏议让高殷委任二王为刺史以削弱其势力等疏远忌惮二王的事情全部泄露给了二王。二王听后,认为夺权时机已到,便暗中联合他们的母亲太皇太后娄氏预谋处死杨愔等人,并计划借前往尚书省拜职的机会发兵举事。在尚书省大会百僚的时候,二王联合其党羽活捉了高殷的重臣杨愔和宋钦道等人,用乱杖殴打他们。之后将他们押送到了太皇太后和高殷面前。路上遇到开府仪同三司成休宁把守宫门,经高归彦劝说后,成休宁手下的守卫军权衡两派势力,知道高殷大势已去,纷纷放下了武器。成休宁见状,最终作了让步。来到大殿内,二王向太皇太后告状说杨愔等人想擅权夺位,欲置二王于死地,若不早处死就会危害江山社稷。高殷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仓猝之间更不知说什么好,只好默不作声。当时宫殿内外有卫士两千多人,都披坚执锐等待高殷的诏令。一向被高殷看重的侍卫娥永乐,这时也敲刀仰视高殷,高殷回避了他的目光。太皇太后厉声命退两千卫士,娥永乐收刀而泣。太皇太后接着责备高殷纵容杨愔等人意图谋杀她的两个儿子的行为,高殷还是沉默不语。太皇太后转而大骂高殷的母亲、皇太后李祖娥,质问她怎么能让他们母子这么受汉族的摆布。皇太后李祖娥立即向太皇太后磕头请罪。面对太皇太后和二王联合发动政变、守卫军临阵倒戈的情况,高殷知道自己已是强弩之末,便请求留他一条性命,杨愔等人随皇叔二王处置。后来杨愔等人都被处死了。而高殷也在太皇太后和二王的胁迫之下,下诏封常山王高演丞相、长广王齐武成帝为太傅,将军政大事全部移交给在晋阳理政的高演处理。自此,高殷彻底失去实权,直到八月被太皇太后罢黜。

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八月初三,太皇太后娄昭君下令废黜高殷,封为济南王,出居晋阳宫。高殷在位时长仅10个月,常山王高演继位为帝,是为孝昭帝。高演刚刚登基,太皇太后告诫他不要杀害济南王高殷。

皇建二年(公元561年)九月,孝昭帝因担忧后患,遂派遣高归彦前往晋阳宫杀害济南王高殷,终年十七岁。太皇太后得知高演将高殷杀害的消息后,大怒。太宁二年(公元562年),高殷被安葬于武宁西北处,谥号为闵悼王。

施政举措

整顿吏治

高殷即位后,躬勤政事,锐意图治。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继位不久的高殷给内外百官升官加级,恢复失去官职爵位之人的资历品级。在杨愔等人的辅佐下推行吏治改革,于十一月任命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为太傅,司徒、长广王齐武成帝太尉,司空段韶为司徒,平阳王高淹为司空,高阳王高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高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十二月,改封上党王高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高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高绍廉为陇西王。多番变更朝臣官职,使得内政修明,同时这也激化了朝中矛盾。

关心民生

高殷心系民生,积极巡查民情,问民疾苦。登基后就实行天下大赦,文武百官得到官职晋升,给九州内七十岁以上的军人授予名誉职衔,令年逾六十的武官以及衰老病弱不堪服役的人一律退休,停止并废除所有土木修建和金铜铁等各种杂役制造。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下令减轻徭役赋税,放还元氏良民,减免囚犯罪责,赈济抚恤灾民。

影响与评价

据李百药《北齐书·卷五·帝纪第五》记载:“(高殷)性情聪敏灵慧……温和开朗,有国君风范,贯通儒家经义,积极审查时政,很有美名……聪慧早成,仁厚智慧,素有雅名”

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卷七》记载:“高殷继位以来,大力改革朝政弊端,使得风俗和美,教化开明,官员欣喜。杨愔等股肱之臣在旁辅佐,虽然衷心诚意,但既不能协助高殷弘扬美德,和睦至亲;又不能长远谋虑,保护君王。高殷处事犹豫不决,当断不断,最后自食其果。造成辅政大臣被杀、皇帝被废的结果,都是皇帝所任非贤臣所导致的。”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当初,大臣邢邵给高殷起名,字正道,高洋认为“正”即“止”,有帝位被夺之意,就担心高殷被夺权。邢邵感到害怕,请求重新取字,文宣帝认为这是天意,就推拒了。”又嘱咐常山王高演说:“皇位你夺了便夺了吧,但不要杀了高殷。”

高殷生性聪敏灵慧,在学习反语的时候,侍者不理解他为何在“迹”字下面标注“自反”二字,高殷就解释道:“迹字,足字旁一个“亦”,难道不是自反吗?”

研究书目

《北齐书》

《北史》

参考资料

流失海外的两方墓志重归河北 墓志主人来头都不小.中国网.2023-04-07

北齐书.微信读书.2024-11-20

北史.微信读书.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