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是锡青铜剑,为越王勾践所使用。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左侧的漆树酸剑鞘内,1999年后藏于湖北省博物馆。2013年8月19日,越王勾践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享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的美誉。

越王勾践剑剑身刻有两行鸟篆铭文,为“王鸠浅,自乍用”,经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和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等全国著名考古学家共同书信讨论之后,他们一致公认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因此该剑名为越王勾践剑。该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身以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为主,剑格正面铸兽面纹,镶嵌蓝色琉璃;剑格背面铸云纹,镶嵌绿松石,剑首呈圆盘形,外翻卷作圆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柄上缠着丝绳并刻有三道戒箍。剑柄处刻有八个错金的鸟篆体铭文,铭文是剑铸成后使用钢铁镂刻刀雕刻。该剑主要组成部分为铜,含锡量为16%~17%,另外还包括多种其他金属如锌、铁、、硫等,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和硫化处理。经过硫化处理,使上面的菱形暗格花纹不会被锈蚀。

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出土后非常锋利。越王勾践剑这种剑身和剑刃硬度完全不同的宝剑,刚柔并济,是古代铜剑的巅峰之作。越王勾践剑对于后世研究越国历史、了解古代青铜铸造工艺,以及研究上古时期的铭文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1966年3月,越王勾践剑存放在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室中,长达十多年之久。1999年,越王勾践剑移至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在中国,越王勾践剑从1984年至2024年,曾赴北京、香港,南京、福州、深圳、台湾、大连、成都、绍兴和苏州等地展出;在国际,于1973年至1975年,先后赴日本、墨西哥、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古兵器近现代研究史学者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评价越王勾践剑:“工艺高超,巧夺天工。”

名称由来

越王勾践剑剑身一面,接近剑格的地方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颇为难读。有六个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经出现过,考古现场被专家初步认出,分别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中间代表人名的两个铭文无法确认,因此有了争议。当时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认为,此剑另外二字是“邵滑”,但在场的考古人员并不认同,由于这二字的释读关系此墓墓主与年代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解读另外的两个鸟篆铭文,方壮猷和工作小组对剑身铭文作了临摹、拓片与拍照。1965年年底,方壮将附有宝剑铭文照片的信件寄给了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等全国十几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及历史学家,邀请其共同破解剑主人之谜。1966年1月5日,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唐兰在两次复信中明确指出,剑铭的这二字为“鸠浅”,即勾践,1月8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梦家的复信中指出剑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且认为望山一号墓未必为越王墓,当是楚王族、或贵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战国初期。2月28日,郭沫若先生复信也明确指出:“越王剑,细审确是勾践之剑。”最后经过各地专家多方书信交流讨论之后,他们一致公认剑身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因此该剑名为越王勾践剑。

文物背景

越王勾践剑的主人是2400多年前春秋末期越国国王勾践。公元前494年,在吴越夫差一举击溃了越王勾践,勾践被迫向吴国投降。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3年的苦役。勾践被释放回国后,奋发图强,在谋士范蠡文种的协助下,勾践暗中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准备。由于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陆地水网纵横,不利于车战行进只适合步战和近战,因此青铜剑,便成为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兵器。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为了复仇,越王勾践曾特请龙泉宝剑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5把名贵的宝剑,其剑名分别为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越王勾践通过精良的兵器,从公元前482年起开始攻打吴国,于公元前473年,一举打败了吴国,夫差兵败自杀。据考古学家方壮猷分析,江陵县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自用剑与古籍上记载的纯钧剑十分神似,推测就是当初欧冶子为越王铸造的宝剑之一。

器物外观

纹饰

越王勾践剑通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身以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为主,剑格正面铸兽面纹,镶嵌蓝色琉璃;剑格背面铸云纹,镶嵌绿松石,剑首呈圆盘形,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网固有多道,且纹理非常细致;剑柄上缠着丝绳并刻有三道戒箍,且丝缚方式与同期所出铜剑相比有明显不同。其中兽眼所镶之蓝琉璃珠俗称“蜻蜓眼式玻璃”,是中国最早的玻璃实物之一,据称系西方传来,在当时极为珍罕。剑与剑鞘完全融合,没有一丝缝隙,并且剑体毫无锈蚀,非常锋利,考古队员对其进行测试,二十余层纸张都可一划而破。

铭文

越王勾践剑的剑柄处刻有八个错金铭文,为“钺王(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它采用的是比较少见的鸟篆体,这种字体在当时又被称为虫鸟书,该字体不仅看起来更加直观,而且形状如鸟,还带有一定的装饰效果。鸟篆的文字结构,与商周金文的篆书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它的字头字尾寓有鸟形,单侧面形,字体均匀,行款整齐,整个字体均以鸟形装饰,但又完全脱胎鸟的自然形态,而加以美化、规范,极难辨认。该铭文鸟篆是剑铸成后使用钢铁镂刻刀雕刻的,宽度只有0.3~0.4毫米,刻槽刃痕清晰可辨。

出土挖掘

发掘过程

湖北江陵曾是楚国的首都郢的所在地。20世纪40年代,盗墓者从长沙楚墓中盗取了大量漆木器,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派考古队对长沙楚墓进行发掘保护。20世纪50年代后期,考古工作人员在江陵城北5千米的地方发现了纪南城,于是将江陵楚文化的重点放到了纪南城。1961年,湖北省政府开展了江陵楚文化的考古发掘。1963年春,湖北省政府在纪南城外修渠,名纪南渠,渠线起于纪南城西南角外,距南城垣2公里,与南城垣干行并往东延伸,全长1.36万米,纪南渠的全线遗物遗迹丰富。

1965年10月初,江陵县望山村已经连续两年发生干旱,为改善江陵地区的灌溉系统,湖北省政府开展了漳河水库二干渠的修建工程,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时,文物部发现土地的颜色呈现出黄、紫、褐的混合色,很可能就是“五花土”,即下葬后混合泥土回填形成的土种。考古队队长谭维四先生在附近考察一番,遂得出结论:该地有大中型墓葬25座,小型墓葬至少30座。为了保护墓葬,考古队决定先发掘工程中无法避开的小、中型墓,待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去发掘较大者,于是,考古队首先发掘了沙冢1号墓。

1965年年末,考古队开始对望山1号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两把青铜剑。一把为越王勾践剑,另一把形制外观与越王勾践剑极为相似的青铜剑,区别在于该剑没有铭文,被称作辅剑。该墓封土早年遭破坏,残高2.8米、底径18米,墓坑为长方形,有五级生土台阶,东边有斜坡墓道,墓底长6.5米、宽4.2米,墓坑深8.4米。12月中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在清理完室的头箱后,开始清理棺室,发现在内棺底雕花板的竹席上,有一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并有少量的兵器和服饰,颅骨的左侧有一件大型错金银铁带钩,骨架的上下均有玉和玉环等,骨架的左侧腰部有一柄装在黑的漆木剑鞘里的青铜剑,骨架的右侧有件漆木弓和四件铜镞等。陈振裕对现场进行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于12月25日下午将这些文物取出放到发掘工作的临时库房中。第二天,保管员对取出的文物进行清洗,进行分类保管。

出土环境

根据竹简和墓制判断,望山1号墓的形制相当于下大夫等级,下葬年代为战国中晚期。望山1号墓葬式为仰身直肢,有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盖之上满铺竹席,椁分三室,室之上皆有顶板。三室之间仅用横梁、竖梁、立柱分隔,而未用隔墙、隔板隔开。椁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之墓坑上部经过夯实填土,墓室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墓室的密封层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加上望山1号墓处在荆州市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基本上为中性,经过地下水的浸泡之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才使得越王勾践剑得以保存完好。

墓室的头箱主要放置铜、陶礼器,边箱主要放置车马兵器和生活用品。棺分两层,外棺长方盒状,长2.8米、宽1.68米、高1.42米,内棺为弧形悬底棺,长2.36米、宽1.05米、高1.08米。墓主男性,身旁除随葬一些玉器外,越王勾践剑在左侧腰部一黑色漆木箱鞘内。这座墓出土随葬器物783件,计有青铜礼器、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漆树酸竹器和玉石等,包括著名的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彩绘双头镇墓兽等。墓中出土的竹简,保存情况较差,内容为卜记录。由竹简可知墓主为邵同,下葬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

文物流转

1966年3月,越王勾践剑运回武汉市后,由于中国开展“文化大革命”,为了确保越王勾践剑的安全,将其存放在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的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室中,长达十多年之久。在楚墓报告的资料整理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后,越王勾践剑交给了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保管。20世纪80年代末,越王勾践剑存放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宝陈列室。1999年,越王勾践剑移至湖北省博物馆的楚文化馆的第一独立展柜展出。

材质与工艺

材质

越王勾践剑是由多种金属组合而成,经过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发现,其主要组成部分为铜,比重高达80%,剑刃及剑身含锡量为16%~17%,另外还包括多种其他金属如锌、铁、镍、硫等。该材质组成使越王勾践剑强度达到锡青铜剑的最高强度(28—30公斤/平方毫米),并保持有一定的延伸率。剑身含铅、铁较低,应是在熔铸时或者选料精良,或者通过精炼去除了铅、铁杂质,保持了越王勾践剑的品质;剑格使用了含铅较高的合金制作,方便了制作剑格表面的装饰。其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铜,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会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反应,使越王勾践剑不容易生锈

工艺

金属器物在铸造的过程中,必须分两次浇铸才使器物复合成一体的工艺就叫做复合金属工艺,而用这种工艺制造的宝剑,则称之为复合剑,越王勾践剑就是复合剑中的代表。它根据铜剑不同部位的不同性能要求,于脊部和刃部分别使用不同成分的合金材质,并以巧妙的工艺手段将其连为一体,使剑身外坚内韧、刚柔兼备。比如要使越王勾践剑的剑脊有柔韧度能弯曲,就要使剑脊锡含量较低,含铜较多;要使剑身锋利、对敌时有力度,就要使锡含量较高。

越王勾践剑采取了先进的表面处理工艺,名硫化处理,所谓“硫化”,即把些化学元素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经科学检测,越王勾践剑表面被镀有一层极薄的铬,厚度仅有0.1毫米,这个化学“包浆”就是硫化铬,而非硫化铜。根据研究模拟测试显示,越王勾践剑应该是先用高锡粉末在金属表面涂上一层涂层,再在该涂层上雕刻菱形花纹图案,之后进行特殊的加热处理,使得氧化层掉落,才构成了双色相间的菱形图案,原本越王勾践剑为金色,由于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黄白相见的图案演化为黑白相见的图案。

文物价值

艺术价值

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出土后非常锋利,考古队员对其进行测试,二十余层纸张都可一划而破,享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的美誉。越王勾践剑这种剑身和剑刃硬度完全不同的宝剑,刚柔并济,是古代铜剑的巅峰之作。越王勾践剑艺术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春秋时期青铜技艺的顶峰,其剑身表面独特的黑色菱形花纹图案,光洁如玉,品光熠,令观者产生非凡的艺术美感。

历史价值

越王勾践剑对于后世研究越国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了解古代青铜铸造工艺,越王勾践剑代表了当时的短兵器制造最高水平,对于研究当时的铸造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以及推动研究上古时期的铭文发展,独特的鸟篆体,对于研究文字演变具有推动作用。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古代文献中关于吴越善铸名剑的记载作了明证,反映了当时吴越两国,名匠辈出,拥有极高的青铜兵器冶铸技艺的情况。

馆藏与保护

2013年,越王勾践剑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并被评为中国一级文物。2020年,越王勾践剑被评为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2024年,越王勾践剑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新馆)二楼越王勾践剑展厅。

展览活动

1973年6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经过周恩来总理特批,越王勾践剑首次走出国门,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中隆重亮相。

1975年,赴墨西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并受到墨西哥人民的广泛欢迎和称赞。1984年12月,为了迎接香港回归,越王勾践青铜剑和吴王夫差矛同赴香港展出。

1993年3月,在新加坡举办“战国楚文化展”,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联合主办,越王勾践剑摆放在展馆显要位置的单独展柜中。

1999年4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全国各地出土文物精品展,这是越王勾践剑自1965年考古发现后,首次进京展出。

2003年10月,参与了南京博物院为庆祝建院70周年举办的“龚钦龙藏越王剑暨商周兵器精品”展览。

2005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在香港大学举办“湖北楚文物精品展”,越王勾践剑再次参展。

2006年8月,国家博物馆举办“湖北出土文物精粹”展览,越王勾践剑参与展出。

2008年,奥运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为配合北京奥运会而举办“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越王勾践剑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孙子兵学大典》的展览中有专门展柜展出。

2008年10月,参与了福建博物院举办的“越魂闽魄”展览。

2010年2月,参与了深圳博物馆举办的“剑舞楚天暨九连墩楚墓文物特展”。

2010年7月,参与了浙江省绍兴市博物馆举办的“大越遗珍——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大型文物展”。

2010年11月,越王勾践剑首次赴台展览,是由湖北省博物馆台湾博物馆共同策划与举办的“剑舞楚天——越王勾践剑暨楚国出土文物展”,在台湾博物馆隆重开幕。

2013年7月,大连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剑舞楚天——湖北省博物馆藏珍品展”,越王勾践剑参与展出。

2014年7月3日至9月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北博物馆联合举办“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越王勾践剑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4月100,成都博物院举办“成都平原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越王勾践剑参与展出。

2017年6月28日至9月3日,参与了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2019年6月6日,浙江省博物馆年度大展“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于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前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久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亮相杭州市

文物评价

《考工记·叙》评价吴越宝剑:"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现代书家费声骞评价:“笔画采取鸟形,富装饰美。章法行气疏落有致,端庄凝静。”

中国历史学家郭沫若为越王勾践剑赋诗,“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中国乃至亚洲古兵器近现代研究史的开山奠基之人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评价越王勾践剑:“冶铸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剑身锻造的花纹之精美,工艺高超,巧夺天工。”

相关争议

越王勾践剑怎么会流入了楚国并成为楚国贵族墓葬的殉葬品,该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为战利品,香港考古学家吕荣芳根据该楚墓中同时出土的竹简研究,认为墓主人是邵固,即召滑。邵滑是灭越的大功臣,楚怀王便把从越国掠夺回来的越王剑作为战利品赏赐邵滑。邵滑死后将宝剑殉葬。另有学者陈振裕认为这座墓的墓主人邵固,不是邵滑,并于1980年发表的《望山1号墓的年代与墓主》一文中表达此观点。

二为陪嫁物,陈振裕从出土竹简等资料分析,邵固墓主邵固是楚国王族,记载了他常“出入侍王”,判断望山1号墓入葬的年代为楚威王时期或熊心前期。并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楚世家》《左传》《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在楚威王时期,楚越之间的关系密切,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他们所生的儿子章,就是楚惠王。越王勾践剑是有可能使勾践将他的青铜剑作为女儿的陪嫁品流入了楚国。楚王为了表彰其忠心而把名贵的越王勾践剑赐葬邵固墓中。

三为赠予品,陈振裕在《精美的吴越青铜剑和矛——兼析楚与吴越的关系》一文中提出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不仅是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而且还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标记。先秦各诸侯国的贵族大臣,都有佩带青铜剑的喜好,这也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宝剑也是当时各诸侯国国君、使臣之间相互馈赠的重要礼品之一。所以在某地发现其他诸侯国的名贵青铜剑,也有可能是赠送的。

相关研究

菱形暗格纹之谜

越王勾践剑表面的菱形图案有暗黑色线条间隔,既非镶嵌,又非涂绘,考古界称之为菱形暗格纹。它的成分和组织引起科技界的浓厚兴趣,上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不成熟,菱形暗格纹如何形成成为悬案。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上海材料研究所合作组成课题组,对菱形暗格纹残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检测,发现了越王勾践剑中黑色线条处树枝晶中富铜α相流失严重,在铜剑表面基体,特别是含铁、硅、氧等元素的区域,发现了腐蚀现象,然而并未检测到硫的存在。通过电镜检测,发现在黑色线条旁的菱形图案表面,存在着富锡细品层,其含锡量高达40%左右。这一重要发现表明富锡细晶层及其表面生成的二氧化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铜剑基体,防止其受到腐蚀,同时使表面保持了白亮的状态,即使在埋藏了千百年后,仅略微变灰白。课题组通过排列出古代可能采用的多种材料和工艺,进行了模拟试验,最终确认了富锡细晶层是通过表面糊剂富锡涂层热扩散工艺形成的,并从中否定了擦渗、表面激冷、热镀锡、铸槽填锡等等工艺的可能性,只有这项技术具有古代条件下的可操作性,而揭示了中国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金属表面合金化技术,为揭开越王勾践剑菱形暗格纹形成之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指出菱形暗格纹的色泽则是长期浸泡在墓葬水溶液中形成的。

克隆与仿制

越王勾践剑出土之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克隆”和“仿制”工作。在克隆方面,2000年,为迎接博览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铸造协会等部门的多位冶铸专家联手组成攻关小组,选择优质的青铜料和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以越王勾践剑为原型,精心制作,确保其在材料、形制和外貌上与原剑一模一样,在多次的实践后,克隆成功。

荆州市剑王”张云仿制的越王勾践剑被湖北省旅游博览会组委会的专家认为,张云以越王勾践剑为蓝本进行仿制的青铜剑工艺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致的做工,代表了当今青铜古剑仿制的一流水平。“铅锡刻镂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敖朝宗也依靠其世代相传的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技艺,仿制出了几可乱真的越王勾践剑。

相关文物

越王勾践辅剑

1965年,在江陵县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两把青铜宝剑,其中一把剑的剑身上铸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8个字被称为越王勾践剑,另一把不带铭文(被称作辅剑)。辅剑与越王勾践剑极为相似,全长60.6厘米,剑宽5厘米,柄上缠以丝绳,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藏于国家博物馆。

越王丌北古剑

越王丌北古剑长60.8厘米,剑格宽5.1厘米,剑首径4厘米,重0.85公斤。剑体较长,两侧保持平衡,至锋处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圆茎设两道箍,箍上饰为突起的云雷纹,剑首为圆盘形,造型流畅、优美。剑格和剑首上共有鸟篆体铭文32字,其中剑格两面各有铭文10字,剑格正面铭文为:“古北丌王越越王丌北古”,背面铭文为:“自剑用作自自作用剑自”。剑首有铭文12字,为:“唯越王丌北自作口之用之剑。”越王丌北古剑的32字铭文中有16字为错金铭文,与未错金铭文相间排列。越王丌北古剑剑主是越王不寿,即是越王勾践的孙子,有二件,一件于1987年6月安庆市迎江寺东边的王家山第二自来水厂基建工地上的战国时期古墓葬出土,后藏于安庆市博物馆,另外一件藏于上海博物馆

越王州勾剑

越王州勾剑通长41厘米,其中剑身长30.7厘米、宽4.5厘米、剑格宽1.9、圆形茎长8.6厘米。中有曲线纹凸箍两道,扁圆形首,直径3.5厘米,首饰同心圆,刃部略残。剑格一面铸“州勾越王州勾”,另一面两侧各铸“自作用剑”,共14字,单线阳文,其中鸟篆10字,字的空间镶嵌绿松石行,大多脱落,仅存一细碎小块。越王州勾,即史书上的朱勾,勾践之曾孙,越王不寿之子,由于其在位时间较长,遗留的兵器以剑为多,被记载的已有十件。其中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有湖北江陵藤店、归香溪镇、荆门子陵岗各出土一件;益阳市赫山庙、长沙小吴门外各出一件,不明出土地点的有五件。中国境内藏有越王州勾剑的博物馆有荆州博物馆、荆门博物馆、秭归屈原纪念馆、湖南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国际有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法国巴黎Cernuschi博物馆各收藏一件。

越王者旨於赐剑

越王者旨於赐剑形制统一为厚格圆茎剑,剑身呈兰叶形,前部束锋,叶中起脊棱,自叶根直贯前锋,横截面呈菱形。剑身、剑茎交界处有倒凹字形厚格,剑茎为实心圆柱体,茎中起凸箍两周,茎端有碟形剑首。鸟书铭文作于剑格两面,共4行8字:一面文曰“戊王王戊”,另一面文曰“者旨於踢”。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在《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越王者旨於赐剑笔谈》中表示出土和传世的有铭文的者旨於赐剑,除一件收藏单位尚不明外,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高雄市某氏及香港某氏各藏一件,另有两件铭文仅有“王之子”而无具体名字者,当为十件。并且越王者旨於赐剑形制统一,铭文有所不同,如安徽寿县出土的越王者旨於赐剑,剑格正面左右各铭“王戉”二字,背右铭“者旨”,背左铭“於赐”,共八字鸟篆,1995年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越王者旨於赐剑,上铭鸟篆“戊王王邸者旨於赐”八字。

越王不光剑

越王不光剑形制为清一色薄格空心圆茎剑,剑身呈兰叶形,前部束锋,叶中起脊棱,自叶根直贯前锋,横截面呈菱形。剑身、剑茎交界处有一字形薄格,剑茎为空心斜筒形,茎中无凸箍,茎端有碟形剑首,中空与茎部相通。越王不光剑有九把,剑格部铭文一致,正面2行4字,背面2行6字,读为“成王不光口”,剑首部铭文皆有不同。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上海博物馆

参考资料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2024-01-16

文博日历丨这把“天下第一剑”,剑主人你一定知道.央视新闻.2025-03-17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公布 勾践剑禁出境.中新网.2025-03-17

标题 关于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4-01-16

【优秀青铜工艺艺术品展播】——越王勾践剑、穿越青年越王剑.澎湃新闻.2025-03-18

文博日历丨羡慕了~!祖孙三代都能“仗剑走天涯”.腾讯网.2025-03-18

陈振裕: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4-01-25

青铜剑.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01-30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公布 含94件一級文物.人民网.2024-01-25

天下第一剑之越王勾践剑.贵州文化网.2024-01-30

越王勾践剑亮相京城(组图).中国侨网.2023-12-28

越王勾践剑京城亮相 国博呈现荆楚文化之魂.人民政协网.2023-12-28

只展15天 近2500年历史的越王勾践剑亮相杭州.浙江新闻官网.2023-12-28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的前世今生.荆州新闻网.2023-12-29

安庆市博物馆藏品清单.安庆市博物馆.2024-01-30

越国具铭剑述略.越文化研究院.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