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英文:Assault 步枪)是指将步枪、冲锋枪所拥有的战术性能结合起来,并可以实现全自动、半自动步枪或者点射方式进行射击的自动步枪。
现代突击步枪的出现起源于德国,最初是为了改变栓动步枪火力稀疏问题,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研制出了StG44突击步枪。而后,苏联的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研发出了号称“自动步枪之王”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进一步推动了突击步枪时代的到来。
突击步枪的特点是射速高,射击稳定、后座力适中、枪身短小轻便,能够发射中间型威力枪弹或者小口径的步枪弹,其有效射程在300-400米左右,初速约700~1000m/s,战斗射速约700-900发/分钟,是近战突击、巷战的“利器”,代表作有AK-74突击步枪、M16系列自动步枪、G36、95式、奥地利AUG5.56毫米轻机枪突击步枪等。
随着机械化运兵工具的发展,现代突击步枪主要分为有托式和无托式2种布局。有托突击步枪上,包含固定式枪托、折叠式枪托、伸缩式枪托 3 种布局。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节省空间,也可以安装刺刀进行拼刺。无托式步枪在枪管长度一样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缩短全枪长度,方便搭乘机械化载具,降低全枪质量,缓解使用疲劳感。
随着20世纪的结束,突击步枪开始取代全自动步枪和冲锋枪,成为全球军队的首选武器。
历史发展
研制背景
步兵战术的发展
从战场情况来看,突击步枪的出现与步兵战术的发展也不无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坦克并没有对战局的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真正打破僵局的是德国的“突击群战术”。该战术最早出现在1915年,是德军面对堑壕战想出来的战术,时任德军总参谋长下令在波兰戈利策地区发动进攻。在这次在这次攻势当中,德军首次将战术预备队投放在一个狭窄的正面上发动进攻,并准备了深度渗透时所必须的后勤补给。
突击群战术使用富有弹性、兼具火力和机动性的小型战术单位来对狭窄的正面进行突破,并在“火力与机动”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这种小型特别行动队特别强调各队员间的合作与各种武器间的协作,在进攻过程中,德军放弃了密集型步兵攻击,而改为用装备了机关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等步兵重武器的突击小组,对敌方防线进行攻击,找出防线薄弱点,采用运动战的方式,加速推进过程。
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突击群战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勃兰登堡部队,步兵战术的转变,让突击步枪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战初期,德军面对苏联红军的兵力优势,开始加紧研制改进G41半自动步枪,以此增强步兵班火力的密度,从而获得战场的主动权,G43半自动步枪和MP43突击步枪在此期间先后获得投产服役,这为德国StG44突击步枪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战环境的变化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战争模式的变化,普通的步枪逐渐无法满足更加复杂的战场战术需求,世界各国都开始寻求火力更凶猛性能更全面的枪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步兵作战的本质已经改变,作战双方的距离拉得更近,更常在村镇和城市环境中开战,据统计,绝大多数步兵交战都在400m之内,枪械的连续射击能力被优先考虑。传统步枪射击距离远、威力大,但是射速欠缺;冲锋枪使用手枪弹,射击距离较近、杀伤力低,因此,各国迫切希望得到一款比冲锋枪威力更大,而火力又比栓式步枪更猛的武器。
发展历程
一战之前
对于突击步枪的研制工作其实早在一战前已经开始。1905年,苏联人弗拉基米尔·费德洛夫将莫辛纳干步枪(M1891)改为半自动步枪,1907年,他又研制出了M1912 7.62mm半自动步枪,发射7.62mm突缘弹。1913 年,他设计出 6.5mm半自动步枪和6.5mm枪弹,称为费德洛夫M1913半自动步枪及枪弹。
一战到二战之间
近代枪械的发展史是先有弹再有枪,设计新枪首先要决定采用何种枪弹,枪弹的性能往往决定枪械的性能。所以在突击步枪出现之前,各国对弹药先进行了革新研制。
在枪械发展史上,其口径有由大向小逐渐演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全威力枪弹(7.5-8mm)主流地位确定。同时,6.5~7mm步枪弹并行发展,不过该型枪弹未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主流枪弹,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作战方式更重视机关枪的远程性能。
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有效射程高达800m的7.5~8mm口径全威力枪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作战环境。因此出现了将全威力枪弹减少发射药量突出近、中距离性能的“中间威力弹”。德国人首先将全威力弹缩短弹壳、减少装药,开发出了7.92×33mm“短弹”。出于同样的思路,稍后苏联也在7.62×54mm全威力枪弹基础上减少装药、缩短弹壳发展了新型7.62×39mm M43“中间威力弹”。
在突击步枪发展上,该时期各国都有一定的技术突破。1916年,为了增强火力,弗拉基米尔·费德洛夫把M1913半自动步枪改造为自动步枪,改后的产品即M1916自动步枪。这款枪管短后座原理的自动步枪,发射6.5x50mm日本友坂弹。1921年,费德洛夫在M1916的基础上开始了标准化研究,武器标准化意味着可以简化武器生产和维修,节省开支,加速武器装备和枪械投产速度,还能让士兵快速掌握新型武器。
到1925年10月1日停产前,M1916共生产了3200支。从某种角度来说,费德洛夫M1916的概念已经达到了突击步枪的概念。
与苏联人相比,法国人研制的步枪更接近现代突击步枪,第一次世界大战末的时候,法国人发明了利贝罗勒M1918。它所用的子弹为8x32mm,该弹被称作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为突击步枪设计的中间型弹药,由0.351英寸温彻斯特弹壳,装上一枚8mm勒贝尔穿甲弹弹头组成,子弹长度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中间型步枪弹。但因为该步枪射程只有400米不到,无法满足堑壕战的作战需求,而且该枪械故障率偏高,所以并未量产。
*以上表格数据均来自参考资料
尽管苏联的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出现时间早于利贝罗勒M1918自动步枪,但由于费德洛夫M1916自动步枪发射的6.5mm枪弹并不被认为是中间型弹药,因此西方军事家普遍认为利贝罗勒M1918自动步枪才是世界上第一种突击步枪。
1920年,意大利推出Tipo Terni M1921的自动步枪,可发射7.35x32mm中间型步枪弹。该,1928年,该枪械还衍生出M1921/28型号,但因为成本过高,政府没有资金进行后续开发,最终该项目被取消。
20世纪30年代,德国还推出了一款名为Vollmer M35机关卡宾枪。该枪械采用气动设计,早期版本有一个20发可拆卸盒式弹匣,可以以每分钟1000转的速度开火。到1938年,Vollmer M35衍生出了M35A、M35/II和M 35/III的改进版本。后来的版本有意识地将转速降低到每分钟300-400转。其所开发的弹药也有几种变型,包括7.75×40.5毫米、7.75×39.5毫米以及7.62毫米的版本。
德国空军、陆军曾短暂对该枪型产生过兴趣,但最终都未曾产生订购。随着陆军武器局决定放弃M35,德国首款成功的使用中间威力弹的机关卡宾枪的研发结束。
总的来说,福尔默设计的机关卡宾枪要使用大量由传统工艺完成的机加工锻造件,这些设计没能满足陆军武器局第二分部提出的对于简化结构以及加工容易的要求。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些突击步枪的早期原型开始出现。ZK-412就是一种实验性的捷克突击步枪。ZK-412使用捷克自主研发的8mm弹药,仅仅作为试验的原型枪少量制造,未进入大规模生产和服役。ZK-412按现代突击步枪的定义它是不符合的,但它具备了突击步枪的部分特征,如射速较高、射击稳定、后坐力适中、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时期,栓动步枪是各国军队的主力装备,广泛活跃在全球各地战场。栓动步枪构造简单、便于操作与维护,具有精度高、射程远的天然优势。在苏德战争两军的交战中,还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狙击战与反狙击战。该时期的栓动步枪已经成熟可靠,既能近身搏斗,也能击杀几百米外的单兵目标,但栓动步枪也存在射速慢、难以形成密集压制火力的缺点,逐渐走向落时。
在战争不断进行的过程当中,德国陆军发现他们手中的毛瑟Kar98k步枪已经渐渐的不适应新战术理论的需求了,而发射手枪子弹的冲锋枪射程又太近、射击精度太差,所以德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在冲锋枪和单动步枪间取得平衡的新式武器,也就是突击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人研制突击步枪有两种选择,一是研制发射7.92×57mm大威力子弹的连发步枪,即自动步枪。德国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也同意这一点,但拥有众多世界顶级兵工专家的德国军械部门清楚,这样制造出的枪不是“自动步枪”而是“轻机枪”。二是研制中威力步枪弹。
1938年5月15日黑内尔武器工厂收到了研发一款机关卡宾枪的正式合同,而同年瓦尔特弹药工厂收到了基于标准步枪的口径以及弹壳尺寸研发一款中间威力弹的命令。陆军武器局如此决定是因为他们想要一款充分利用金属冲压新技术的新式步枪,这种技术在量产武器时比起传统技术便宜很多并且应用起来更方便,并且使用含有少量甚至不含稀缺材料的碳素钢。约瑟普·铁托与黑内尔的研发产生了7.92mmMKb42中间威力枪弹系统。
研制初期,德国黑内尔公司设计师雨果·施迈瑟发现“使用短药筒弹药可以提高步枪射击稳定性”,随后其开展了试验论证,并成功研制出7.92×33mm步枪短弹。这种子弹尺寸仅为过去步枪子弹的三分之二,枪的后坐力大大减小,冲锋枪连续稳定射击的技术难题也随之破解。
1942年,黑内尔和卡尔·瓦尔特运动枪分别拿出了两款真正意义突击步枪的雏形Mkb42(H)和Mkb42(W),Mkb42(H)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Mkb42(W)采用枪机旋转式闭锁方式,2枪都能加装ZF-41光学瞄准镜。德军在经过测试后,黑内尔公司设计的产品中标,军方选择使用黑内尔的气动+偏移闭锁设计,但也采用了瓦尔特的扳机组和闭膛待击设计,同年,Mkb42第一批样枪诞生,该枪械开始投入战场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3月,阿道夫·希特勒要求取消该项目,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德军军火库储存了大量的7.9毫米步枪子弹,再生产新的子弹过于浪费,所以尽管Mkb42大受士兵欢迎,黑内尔公司当时只生产了8000支。为了继续生产该枪,德国军械部门将该枪重新设计为“自动手枪”,并将其名称改为了MP43,瞒过了希特勒的审查,最终,来自东线的大量正面报道说服了希特勒,MP43的生产得以继续。
1944年,MP43发展出更多的冲压零件,开始加速生产,以StG44突击步枪为名的突击步枪迅速得到了生产和配发。该新式枪械全长940毫米,枪管长度419毫米,重量5.2公斤,枪型采用了握把与枪托分离的设计,射速达到了550发/分钟,其配备有1个30发的圆弧形弹匣,使用7.92*33毫米中威力型枪弹。
考虑到下士出身的元首特别钟爱“Sturm”(暴风雨)一词,德国军械部门建议此步枪改名为Sturmgewehr44步枪,简称STG-44,阿道夫·希特勒最终同意了装备该武器,StG44突击步枪也被人们称为“突击步枪之祖”。
从MP43到MP44,再到STG44,3者基本上是生产工艺的改进,外形上已经没任何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纷纷引进仿制STG-44,突击步枪随之取代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成为单兵的主要武器。
在二战时期,各国为了减轻后勤保障压力,以某款成熟枪械为基本型号,改变其枪管长度、护手尺寸、枪托款式、供弹方式等要素,使同种枪弹在不同交战距离下发挥不同战斗效能,枪族化构想出现。其显著特征是将统一口径标准的枪弹应用到不同型号的枪械上,且这些枪械的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
冷战时期
冷战时期,突击步枪的发展改进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其中苏联的代表为使用7.62×39毫米M43子弹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美国的代表则是使用5.56×45毫米M193子弹的M16系列自动步枪。
1946年,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开始设计突击步枪。他的设计是在半自动卡宾枪上进行修改,这把样枪称之为AK-46,即1946年式自动步枪,AK-46自动步枪共生产出3个试验枪型。其中3号试验型是为空降部队和其他世界十大特种部队设计的,拥有一个可折叠的钢枪托。
而后,卡拉什尼科夫又设计出AK-47试验型号,AK-47一共衍生出5个试验枪型,1949年,AK-47最终被定型生产。最初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是为装甲掷弹兵研制的,这种型号并没有刺刀,机匣和许多配件是用冲压工艺来生产的,采用冲压工艺的好处是材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许多人把这种早期的AK-47称之为“第1型”,以区分1951年和1953年生产的AK-47。
“第2型”AK-47于1951年研制,其增加了单刃刺刀,该枪型的产量很少,很快便被AK-47“第3型”代替。“第3型”的AK-47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进了第2型的枪托连接方式,特别是简化了机匣的机械加工方法,使之便于大量生产。该枪大量装备苏联军队及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也是仿制此型。
20世纪50年代末,突击步枪向小口径发展;到60 年代初,美国率先装备了5.56mm M16 突击步枪,还有德国的HK33、法国的法国FAMAS突击步枪、比利时的FNC、瑞的SIG530、意大利的伯莱塔 AR -70型等都纷纷出现。
M16系列自动步枪的的发展起源于AR-15自动步枪,1957年,美国阿玛莱特公司开始研制5.56毫米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新枪被命名为AR-15,但因为研制阻力重重,阿玛莱特公司放弃了对AR-15的进一步研发,并将其卖给了柯尔特轻武器公司,柯尔特公司进一步完善了AR-15的设计。1962年,AR-15在越南战场的表现受到了美国军方的肯定。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1963年1月23日命令停产M14,转而开始生产AR-15,改进的AR-15(柯尔特604型)被命名为XM16。1964年2月8日,美国空军把XM16正式命名为“美国5.56mm口径M16步枪”。M16系列自动步枪突击步枪经过了长期的改进与发展,并衍生出了M16A1/A2/A3/A4等多个改进型号。
60年代以后,随着战场火力密度的增强,突击步枪除了能发射制式子弹外,还能下挂40毫米榴弹发射器,从而实现点面杀伤能力,如美国的 M16A1、奥地利的奥地利AUG5.56毫米轻机枪、前苏联的 AK-74突击步枪等;到70年代后期,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又转向无壳弹步枪和先进战斗步枪的研制。
20世纪70年代之后突击步枪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大多数国家步枪的基本结构至今没有根本改变。
1986年,美国提出为轻武器加装爆炸杀伤弹药的论述,并提出了OICW(理想单兵战斗武器)方案。OICW将榴弹发射器和突击步枪捆绑在一起,这一方案明确提升了爆炸弹在单兵基本武器上的地位,但因为OICW的设计难度较大、过于笨重,最终该项目进入停滞状态,其他国家也面临着相似问题。
美苏冷战时期,突击步枪加枪榴弹的模式依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和使用,在各国研制的突击步枪中,大部份具有直接发射枪榴弹的能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枪榴弹标准化,用步枪枪管前端外圆直径22毫米的圆柱体来定位待发射的枪榴弹。突击步枪道接发射枪榴弹是目前步枪结构发展中的明显特征。
同时期,为了减轻后勤压力,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枪族化”在北约、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阵营兴起。枪族化的优势在于,步兵班内主要枪弹、零部件可以互相通用。例如,中国的191式突击步枪集合了最新理念和最新科技,其能与步兵班内的机关枪、精准步枪互相调换零件。
二十一世纪
模块化
目前世界上典型的模块化枪械多采用有托结构和上下机匣结构,通常一支模块化枪械会被分为枪管/导气系统模块、枪机模块、供弹模块和击发机模块等。
模块化枪械的转换分为同口径枪型转换和不同口径枪型转换。同口径枪型转换是在使用同一尺寸枪弹基础上,在短突击步枪(卡宾枪)、突击步枪和精准精确射击步枪等不同枪型之间转换,通常只需更换枪管/导气系统模块和护手即可;不同口径枪型转换通常是在同口径枪型转换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换枪机模块和供弹模块。
现在较为成熟的模块化设计突击步枪有比利时FN公司的SCAR突击步枪,包括SCAR-L(轻型)和SCAR-H(重型)两种版本,L型发射5.56×45mmNATO弹,H型发射7.62×51mmNATO弹。其他品牌还有以色列IWI公司在塔沃尔步枪基础上研发的X95突击步枪、德国的XM8和HK433、波兰的MSBS、马盖普公司的ACR、西格-绍尔公司的MCX、柯尔特公司的CM901以及中国的CS/LR17等等。
在模块化条件下构成的枪械,就好比“积木”,可以拼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武器,而且在模块化组装下的枪械组件,其通用性也相当高。
相较于枪族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有效增强了枪械的作战效能,其具备部分前者零件通用的特性优势,但更强调专枪专用、专门模块实现专业用途,还实现了不同枪种和弹种之间的优势互补,为同一步兵班内提供了从近至远、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的火力支持,更符合作战任务中的多样化需求。
新材料应用
此外,突击步枪的生产材料得到了根本升级。大量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整体注塑成型,大幅度减轻了全枪重量,耐用性得到有效改进。冷端枪管工艺、塑料着色工艺、钢件涂钳工艺等新工艺为新型突击步枪增色不少。
各种新材质、新工艺的应用,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枪械系统的总质量,提高了枪械系统的复杂环境适应性。
新研制规划
此外,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也着手实施 21 世纪单兵综合装备规划,其中的武器子系统的目标仍是开发21世纪的突击步枪。由此可见,突击步枪始终是世界各国轻武器界的研制重点。
进入21世纪后,战争的模式逐渐由大规模的机械化野战转变为小规模的信息化局部战争,日益频繁的反恐作战冲突促使步枪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突击步枪在设计时,需要具备能从携行状态快速切换到战斗状态,便于快速据枪瞄准射击,更加轻便短小易于使用,火力密度更高的功能。另一方面,单兵个人防护装具的防护性能不断提升,随着价格的逐渐降低普及率越来越高,小口径弹药中远距离对防弹衣等装备侵彻力不足的问题愈发明显,这导致中间威力弹又被各国逐渐重视起来。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和体系化的发展前提下,突击步枪的发展有3个趋势:一、步枪系统会继续向人的能力妥协,提升人机功效性;二、步枪系统未来不只是单纯的机械结构系统,如弹道计算机、火控系统等数字化、可交互设备也将会被集成进枪械系统中;三、士兵作战系统是未来轻武器的发展趋势,步枪系统不再仅是独立的武器装备,而会变成士兵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
分类标准
无托突击步枪
二战结束后,各国纷纷将突击步枪作为军队的主力装备,突击步枪的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减轻士兵的负重,增加步枪的灵活度,枪械设计师巧妙地设计了无枪托结构步枪。
无枪托结构并不是取消了步枪的枪托,而是将枪机组件、供弹系统等装置后移布设,步枪机匣直接抵肩,而不需要再单独设立传统的枪托。传统枪托的取消,既能为步枪减少一定的重量,还可以在不缩短枪管长度的前提下缩短枪支总长。相比有托结构步枪,无托结构步枪拥有更为友好的便携性。
1946年,苏联图拉兵工厂的一位名叫尔曼·A.科罗博夫的设计师,设计出了TKB-408无托突击步枪,通常认为这是第一款设计较成功的无托型突击步枪。
有托突击步枪
无托突击步枪也有其自身劣势,主要问题有瞄准基线过高,导致射手容易暴露,抛壳容易干扰队友,不好加装较大的光学与红外瞄准具,在枪族化的实现上相比有托枪有更多的障碍等。短枪管和速燃弹药的改进也使无托枪长枪管的优势渐渐失去,无托步枪的优势已经被逐渐淡化。
有托步枪经历了木质枪托、金属枪托、合成材料枪托等多次演变,而且部分短枪管步枪还可以折叠枪托,这样的携行长度完全压倒了无托步枪。要知道,在枪管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有托步枪在折叠枪托后,也比无托步枪要短。例如,波兰拉多姆兵工厂研制的MSBSRadon系列步枪就分为有托与无托2个版本,相比无托突击步枪而言,波兰军方更倾向于选择有托型号。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国产新一代步枪系统首次公开亮相。新步枪的首次亮相是作为单兵作战系统的子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摒弃了95式自动步枪家族的无枪托结构,采用传统的有托结构设计。
而除了折叠枪托,有托突击步枪还衍生出了伸缩枪托这一类型,在中国新研制的191式突击步枪中,其就采用了伸缩枪托,为刺杀训练提供了方便。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突击步枪是步兵班的基本武器,目前,班用武器族基本都以突击步枪为设计基础,突击步枪的结构往往决定了整个班族武器的结构。在新型突击步枪中,大多都采用多口径的模块化设计。
枪身
现代突击步枪枪身大量使用新型合成材料,能有效减轻枪身重量,还能塑造出各种符合人机工效的外形。在欧美、俄罗斯甚至日本的下一代步枪计划中,都对人机工效有了更加重视的设计,通过提高枪支的舒适性来提高射手的战斗力。以SCAR突击步枪举例,SCAR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来减轻重量,采用可拆卸的固定式拉机柄,拉机柄拆下时还可以当作拆卸枪支的工具。SCAR的下机匣设计与AR系列步枪相似,便于士兵上手。在枪托上部还有可以调节的贴腮板,为射手提供支持,缓解疲劳。
膛口
膛口装置是能利用后效期发射药燃气能量对枪械产生一定作用的能量转换装置。根据功能不同,膛口装置可分为制退器、助退器、消焰器、消声器、防跳器等。制退器主要通过控制后效期火药燃气的流量、气流方向和速度来减小后坐力。助退器主要利用后效期火药燃气来增加身管后坐能量,从而使自动机高速工作。消声器主要用来降低膛口噪声。消焰器主要使未燃尽的火药颗粒充分燃烧,减少初次焰、中间焰以及膛口辉光。
动作原理
自动原理
各国的突击步枪基本都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即弹药燃烧后,一部分燃气将子弹推出,另一部分燃气则被用来推动枪机后坐,从而实现自动射击。根据导气管与导气活塞的不同,又可分为气吹式、长行程活塞、短行程活塞三种自动原理。
气吹式自动原理
气吹式自动原理的典型代表当属美国AR-15系列步枪,包括M16系列自动步枪、M4等。气吹式自动原理的导气管中不设有活塞,直接利用导回的燃气推动枪机后坐,枪机再由弹簧推回、复位。气吹式自动原理构造简单,避免了活塞杆对枪械精度产生影响,但对枪械与弹药工艺要求高。
长行程活塞
AK系列步枪采用的就是长行程活塞原理。相比气吹式,长行程活塞的枪机连有一根细长活塞杆,活塞杆位于导气管中,弹药燃气进入导气管后推动活塞杆,进而使枪机-活塞组件共同后坐,完成自动动作。相比气吹式,长行程活塞的可靠性高,但枪机-活塞组件的整体质量大,往复运动时容易产生剧烈的晃动,从而影响枪械精度。
短行程活塞
短行程活塞是现代突击步枪采用最多的自动原理,包括HK416自动步枪、SCAR突击步枪、QBZ-95等步枪。短行程活塞更像是气吹式与长行程活塞之间权衡取舍后的自动原理,在导气管内设有一根不与枪机组件刚性连接的短活塞杆。燃气推动活塞杆,进而推动枪机,能较好地平衡精度与可靠性。
闭锁方式
枪械闭锁也是突击步枪制造工艺的关键。所谓枪械闭锁,指的是将枪膛关闭,使得枪膛形成并承受足够的膛压。既能保护射手,也能保证子弹获得较高的初速度。闭锁方式分为惯性闭锁与刚性闭锁,惯性闭锁是利用枪机组件的惯性或增加枪机后坐阻力实现闭锁,而刚性闭锁则通过机械组件扣合实现闭锁。
*以上表格数据均来自参考资料
小口径枪械在闭锁方式上宜采用枪机回转闭锁机构,由于这种闭锁机构可使枪机对称地支撑在机匣上,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此外,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中的枪机框可以通过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带动枪机,活动机件在运动中与机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开闭锁斜面为螺旋面,开闭锁时活动机件工作平稳,这些都对于提高突击步枪的射击精度有利。
瞄具装置
突击步枪一般会加装瞄准镜,能提升士兵的射击命中率。新型突击步枪除安装有光学瞄准镜、电子光学瞄准镜外,有的还可换装微光夜视瞄准镜、固定安装或外装激光目标指示器。
有些瞄准具还将风速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定位传感器集成进瞄具内,通过微型计算机直接计算弹道和弹着点,极大调高了瞄准效率和射击精度。
简易机械瞄具已经不再作为突击步枪的主用瞄具而成为备用瞄具,只在光学瞄具失效时应急使用。
弹药类型
目前全球较为主流的突击步枪弹药有4种,包括7.62*39mm 、5.56*45mm、5.45*39mm等。
7.62*39mm弹药
7.62*39mm步枪弹由俄罗斯军方开发,研发于二次大战,为SKS设计,用于包括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在内的许多俄国系统的枪械,是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标准枪械弹药 ,直至70年代被5.45x39mm取代,同时该弹药也是使用最多的中心底火式步枪弹和世界上最成功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子弹被覆镀铜钢质,大型低碳钢心蕊,少量的铅于被覆于心蕊之间。该弹药重量较轻、初速高、弹道平直,威力与精度都有保障,加上其生产国家和厂家多,产量和库存量巨大,故价格低廉。
5.56*45mm弹药
5.56*45mm步枪弹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步枪弹,民用型也称为0.223英寸雷明顿枪弹,在1950年代后期研制。5.56mm步枪弹的特点是弹头轻、初速高,近距离命中生物体目标由于弹头失稳翻滚而造成较大的创伤,但侵彻力不足。5.56mm步枪弹对硬目标的最高侵彻能力是在25米至200米之间不等,距离小于10米时,侵彻能力最差,这是由于弹头速度太高,在击中硬目标时由于应力而导致弹头分裂,由此产生的碎片太小。美国军队城市战手册上建议,对付墙体时最好尽量接近25米的距离内射击。
5.56×45mm的最初型号为M193普通弹,后来又相继研制了空包弹、曳光弹、穿甲弹等等。1964年,美国陆军宣布以此弹作为制式弹。自1969年起,M193式枪弹开始全面装备美国陆军部队。目前,除美国外,生产这种枪弹的国家还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以色列、葡萄牙、新加坡、南非和西班牙等。
5.45*39mm弹药
5.45*39mm步枪弹是苏联受美国掀起的小口径步枪热潮下,研制出来的一款弹药。由于苏联上级领导不愿意采用西方国家的口径,因此就采取了更小口径的5.45mm。1974年,这种小口径新弹被苏军采用,当苏联采用这种新弹后一直瞒着西方,直到1978年才公开,西方国家在1979后期才获得这种弹药的样品。除前苏联外,原华沙条约组织一些国家的军队也使用这种枪弹。
苏联标准的5.45步枪弹名为7N6,弹头结构非常特殊,由黄铜被甲、铅套和钢心组成。弹头的弧形半径很大,为口径的11倍(M193为5.2倍,SS109为9.03倍),方便改善弹形,减小飞行阻力。7N6的弹头长细比也较大,达4.66倍口径(M193为3.44倍,SS109为4.14倍),能增大弹头质量系数,提高弹头飞行稳定性。7N6与M193和SS109相比,虽然口径、重量小,但存速存能较大,钢心的长细比也比较大,这对侵彻有利。试验结果表明,该弹作为有效射程为600m的机枪弹和有效射程为400m的步枪弹是合适的。被甲尖部内留有5mm的空腔,在目标内更易失稳而翻滚,增加对目标的杀伤力。该空腔还可使弹头质心后移,从而提高弹头飞行稳定性。经过阿富汗战场上证实,7N6的杀伤力很大,因此有人认为是一种变相的达姆弹。
DBP10式5.8毫米普通弹
改进型95-1枪族使用的DBP10式5.8毫米普通弹,其弹头采用H90铜材料,弹头用约3毫米厚的铜覆盖,也就是所谓“全铜被甲”。该型枪弹是在95式5.8毫米步枪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解决了枪弹兼容性的问题,过去部队装备的95式枪族和QJY88式通用机枪以及狙击步枪分别使用普通弹和重弹,虽然在紧急的时候可以进行互换但是却会对枪弹本身的性能和枪械的寿命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新研制的10式5.8毫米普通弹既可以用于95-1枪族,也可以用于88式通用机枪和狙击步枪。
相关配件
各国新型突击步枪在设计上有一个共同点,即这种拓展突击步枪的战术用途。新型突击步枪有些保留了传统的拼刺杀敌手段,配有新型多用途野战匕首或刺刀,在近战时发挥杀伤作用。
现在突击步枪大多拥有皮卡汀尼导轨,不仅能用来安装各类观瞄器材,而且可以用来安装提把、前握把、两脚架、战术电筒等附件,为轻武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外挂”可能,突击步枪还可下挂榴弹机枪,让突击步枪具备了点面杀伤的能力,必要时还能发射非致命弹药。“皮轨”虽然应用广泛,但还是存在重量大、拆卸难等问题,在作战时会影响到射击精度,为此,聚合塑料材质的导轨应运而生。
部分突击步枪可通过加装轻型两脚架或更换枪管,可当轻机枪或狙击步枪使用,从而实现武器战术用途的多样化。
现代突击步枪还可采用组合式火控系统,使用头盔显示器,用于自动探测、及时发现、捕捉、打击、摧毁各种稍纵即逝的目标。
著名枪械
枪械简介
1944年,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设计了一种发射7.62×39mmМ1943式中间型威力枪弹的Saiga半自动卡宾枪,其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活塞和活塞杆固定在一起,但与机关枪框并不相连。这种枪采用枪机回转式闭锁,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闭锁机头上有两个大的对称闭锁突笋。这种闭锁方式是直接参考了美国M1式加兰德步枪的设计。不过在这把半自动卡宾枪上的旋转机头是经过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进,大大地增加了闭锁机构动作的可靠性。
1946年-1949年,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先后研制出AK-46与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两个型号的突击步枪,并在1950年代确定了AK-47的定型生产。AK-47的研制是从半自动步枪开始的,是AK系列步枪中的第一种实用型号,其生产数量不详。整个AK系类步枪在世界范围的授权与非法产量已超过1亿支。除装备俄罗斯外,还出口或通过非法渠道流入超过60个国家,世界著名轻武器杂志《枪的世界》曾把AK47评为二十世纪“世界六大名枪”之首,足见AK系列突击步枪在世界各国受欢迎的程度。
越南战争初期,美国军队还在使用制式M-14,但由于该武器全自动射击时极难控制,在与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对战中处于下风,再加上越南当地环境恶劣,美军被迫使用尚未列装的AR-15突击步枪,来应对当时的战争。1962年初,AR-15自动步枪正式列装空军使用,并将其定名为M16突击步枪。在随后的两年间,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开始陆续用M16系列自动步枪换下前线的M14自动步枪,并改进克服了初期的不易维护等缺点后,最终成为了美军在越南战场的主力突击步枪。
M-16是美国军方给AR-15发展而来的步枪家族所指定的代号。它使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的5.56mm米口径弹药。M-16曾经是自1967年以来美国陆军使用的主要步兵轻武器,被北约15个国家使用,更是同口径枪械中生产得最多的一个型号。M-16主要可分成三代。第一代是M-16和M-16A1,于1960年代装备军队,使用的是M193/M196子弹。第二代是M16A2,在1980年代开始服役,使用比利时的SS109子弹。第三代是M16A4,这也是21世纪初,美伊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装备。
德国G36
德国的G36突击步枪于1995年开始列装,属于第三代突击步枪,其名声远不及M16系列自动步枪、AK-47式突击步枪、奥地利AUG5.56毫米轻机枪等突击步枪,但是其性能却不容忽视,德国黑克勒(HK)公司总共推出了7种变形枪,包括G36标准型突击步枪、G36K短步枪、G36卡宾枪、G36E(外贸型G36)步枪、G36运动步枪、G36概念狙击步枪、MG36轻机枪和G36C突击步枪。
G36步枪采用转栓式枪机、短行程活塞导气系统设计,具有模块化、信息化的特点。同时,该枪大量使用高强度塑料,质量较轻、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模块化”设计大大提高了它的战术性能。
法国的FAMAS在1967年开始研发,1978年开始装备,是无托突击步枪中的典范之作。该枪是法国第一支轻型突击步枪,它的弹匣置于扳机后面,进而缩短了枪械的整体长度,这使得该枪拥有一个长枪管同时,仍然能保持相对紧凑的结构。
在服役近四十年后,FAMAS突击步枪正在被新的突击步枪取代。德国武器承包商黑克勒将在2017年至2028年向法国陆军提供93080支“黑克勒”HK416,以取代前线战斗部队的FAMAS突击步枪。不过作为“世界六大名枪”之一,FAMAS突击步枪依然在非洲许多国家和亚洲一些地区服役。
奥地利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SteyrAUGA1,其目的是为了替换当时奥地利军方采用的STG-58战斗步枪,当时该型步枪已经具备了后来无托式步枪的主要特点——枪管较长、大量采用工程塑料、可换用不同长度枪管、设计有小握把等。后期加装了皮卡汀尼战术导轨,让其变得现代化十足。
AUG突击步枪作为“世界六大名枪”之一,总数量居第三位,除装备奥地利军队外,还装备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的参战部队就使用了该枪,赢得了士兵好评。
比利时FNC
比利时FNC突击步枪最早是为了参加1977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小口径步枪选型而研制的,但在评比中因为枪机突笋裂缝等故障,最终竞争失利。FNC的设计及公司“赫斯塔尔”针对该枪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至少十处改进,终于在1979年重新研制出来。
FNC突击步枪可实现单、连发以及3发点射,目前,比利时、瑞典等国配备有该枪。
比利时SCAR突击步枪
2003年10月15日,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公开提出一项新型步枪需求计划,该研制计划被称为“特种部队战斗突击步枪”(SCAR)。在经过10个月的研制和竞争后,该项目最终由比利时FN公司竞标成功。
SCAR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轻型的SCAR-L,口径5.56毫米,另一种是重型SCAR-H,口径7.62毫米,这两种型号本质上都是可变口径的模组化卡宾枪,二者90%的零部件可以互换。SCAR还配有榴弹发射器模块,其既可下挂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FNSCAR步枪是以FNFNC突击步枪为基础设计的,但外形差异比较大,值得关注的是,SCAR解决了AR枪械家族在污垢、泥水、风沙等恶劣环境下使用时,枪管易被污损的问题,也避免了M4A1连发射击时机匣过热的问题。
以色列Galil
伽利尔突击步枪是以色列众多武器的典型代表,南非的R4步枪,瑞典的FFV890C步枪均是以伽利尔为蓝本设计生产的。
2008年,伽利尔步枪的现代化改进型伽利尔ACE步枪诞生;2021年5月5日,第二代伽利尔ACE步枪问世。改进后的伽利尔突击步枪,其发射枪弹种类增多,并极大改善了人机工效。ACE步枪提供5.56×45mmNATO、7.62×51mmNATO、7.62×39mm、5.45×39mm四种口径型子弹。
中国QBZ-95
QBZ-95突击步枪,又被称为95式自动步枪,它是中国第一款大批量装备的小口径自动步枪。95式步枪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208研究所研发,于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时首次亮相。
该枪支为无托式结构,稳定性好。同时,95式突击步枪的枪身较短,平衡性优良,携带方便,命中精确度高。它与95式轻机枪、短突击步枪一起构成95枪族。该型步枪与轻机枪之间通用件比例高,可用弹匣或弹鼓供弹。
95式5.8毫米枪族武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小口径班用轻武器的发展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95式自动步枪质量轻、体积小、威力大、动作可靠,是许多世界名枪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95式步枪在人工机效方面尚有不合理之处,所以对95式步枪的性能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少。
性能参数
实战应用
在越南战争期间,M-14、M16系列自动步枪以及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都曾发挥功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用M16换下前线的M14自动步枪,XM16E1全面配发到部队后,首次在战斗中登场是在1965年11月越南德浪河谷的战斗,并取得了战役胜利。哈罗德·G·摩尔中校在报告中写道:这次胜利是由“勇敢的士兵和M16带来的”。
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打响。印度武装部队当时使用的还是传统单发步枪,而中国军队使用的是56式自动步枪(该枪在国外被称为56式突击步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在战役中,中国军队的火力明显比印军要猛,即使有时印军人数比中方多,在火力上也要逊色中国军队很多。
德国HK公司生产的G-36 5.56毫米突击步枪,该枪设计性能非常先进,有多种变形系列,采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它拥有机械、光学两种瞄具,跟随德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有过不俗的表现。
FAMAS突击步枪非常适合法国在欧洲和殖民地的战场环境。该枪曾在许多冲突和战斗中使用,包括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阿富汗的干预,以及在法国殖民时期的非洲以及法国反恐安全行动等等。
L85A1突击步枪,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海湾战争中只有英国军队装备。该枪采用无托结构,配用放大倍率为4倍的望远式瞄准镜,发射5.56mm北约制式枪弹。该枪是英国1980年代替换原L1步枪 (仿比利时FN FAL)的产物,也是英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支制式小口径轻武器。然而L85A1在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并不佳,经常出现射击中断的故障,因此该枪械需要精心保养,每支枪都配备了一大套多功能维护工具。
2022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尤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不断向乌克兰输送军用物资,从媒体披露信息来看,乌克兰军队的主力步枪依然是固定枪托的AK-74突击步枪、金属折叠枪托的AK74S和AKS-74U自动步枪短突击步枪。随着北约军事援助的到来,各种北约轻武器也纷纷装备乌军,包括美制M4步枪、比利时制SCAR步枪和捷克制的CZ BREN2。
新概念枪械
短突击步枪
短突击步枪又叫做卡宾枪,其原型是15世纪末西班牙骑兵所使用的一种短步枪。在现代战争中,常规制式步枪无法满足一些兵种的单兵作战要求,因此机动性和特种作战性能更好的卡宾枪深受欢迎,该类枪械多用来装备装甲兵、舰艇兵等活动空间狭小的兵种。
卡宾枪的枪管比普通步枪短,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其使用的弹药与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不同,在威力和射程上优于冲锋枪,短突击步枪的主要优势是“结实、简单、打得准”。
AKS-74U自动步枪就是在AKS-74的基础上改进的短枪管型突击步枪。作为一支短突击自动步枪,其射程、射击精度不如标准尺寸的突击步枪,但其火力输出和身形,足以配发给非一线战斗人员当自卫武器使用。
两栖突击步枪
2000年,俄罗斯首次尝试开发了一种能够在水下和陆上同时有效使用的武器——ASM-DT水陆两栖突击步枪。随后,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也推出了在A91M突击步枪基础上改进的两栖突击步枪。不过这两种两栖步枪在水中使用时必须发射专用的水下枪弹。
2005年,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成功设计出外形尺寸与标准5.45×39mm枪弹相同、作战效能与原水下枪弹相同的新型水下弹药,即5.45×39mmPSP枪弹。
图拉仪器制造设计局在确定水下子弹后,研发出了第一代ADS两栖突击步枪,设计该枪时,采用了无托设计、导气式工作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以及向右前方抛壳的抛壳方式。为了能让武器在水下可靠使用,该枪的导气系统还重新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环境选择装置,另外,ADS两栖突击步枪还重新选择了制造材料,配有可调节的机械瞄具,机匣顶部设计有一体式提把,提把上方加装皮卡汀尼导轨,可以安装各种昼夜光学瞄具。
总体评价
从1发每分钟的突火枪到900发每分钟的自动步枪,仅从对人体的杀伤威力来说,枪械早已触及天花板,毕竟肉体的坚硬程度并没有随枪械的进步而加强。但枪械的综合性能远不止局限于威力、射程等基本指标。新型步枪在减轻重量、辅助瞄准、功能多样化等方面做出了长足的进步,而电子化、智能化,以及新原理、新能源、非致命性等概念已成为未来枪械的发展重点,枪械的每一次进步都直接改变了战争和战术的进程,也间接的加速了人类历史的推进。(“科普中国”评)
参考资料
自有千秋:一文看懂手枪家族“面面观”.光明网.2023-04-14
单手换弹匣不是梦?未来战场,一个弹匣到底有多重.百家号.2023-05-09
《流浪地球》武器装备原型面面观.百家号.2023-04-19
被“掰弯”的步枪弹匣.百家号.2023-05-09
件件都是经典!带您探寻突击步枪的奥秘.百家号.2023-04-19
拆解二战后制式步枪②——从栓动步枪走向自动步枪.光明网.2023-04-13
世界十大著名突击步枪,你知道多少?.中国军视网.2023-05-10
15 Best Assault Rifles In The World | 2023 Guide.engineerine.2023-05-09
揭秘:世界上第一款突击步枪MP44.中国军视网.2023-05-09
从一战到今天,为何6.5~7mm枪弹从来不是主流?我们结合历史分析了一下.百家号.2023-05-09
Terni Model 1921.guns.fandom.2023-05-09
Engineering:Vollmer M35.military.2023-05-09
福尔默M35机关卡宾枪.枪炮世界.2023-05-09
ZK 412.guns.fandom.2023-05-09
CZK/DEU - ZK 412 (MK SS 42).armedconflicts.2023-05-09
被誉为世界上最“牛”的突击步枪,stg-44成为二战士兵的噩梦.百家号.2023-04-19
Stg-44:突击步枪的“鼻祖”.中国军网.2023-04-13
TBT: The real story behind the legendary Stg-44 Sturmgewehr rifle.militarytimes.2023-05-10
AK-47 突击步枪 (第1型).枪炮世界.2023-05-10
M-16步枪.中国网.2023-04-14
AK-47的演变过程.枪炮世界.2023-05-10
从AR-15到XM16.枪炮世界.2023-05-10
从 M16 到 M16A1.枪炮世界.2023-05-10
“枪界变形金刚”列装部队,系解放军继“95式”后新一代枪族!.百家号.2023-04-19
【军事科普】枪族化与模块化.微信公众平台.2023-04-19
各国推崇的“模块化”,究竟是什么?国产轻武器发展之路:模块化设计.百家号.2023-05-10
拆解二战后制式步枪③——无枪托结构步枪“尚能饭否”?.光明网.2023-04-13
相比有托步枪 无托步枪有哪些优点或缺点?.光明网.2023-04-14
未来步枪发展的主流是有托 无托只不过是一段插曲.中国军事图片中心.2023-04-14
解放军刺杀技术大揭秘,191步枪伸缩式枪托还能这样用!.澎湃新闻.2023-04-26
95式步枪的替代者会是什么样?或追赶西方潮流,缩小轻武器差距.光明网.2023-04-19
中国小口径步枪弹药及外军制式弹药点评.福州新闻网.2023-05-10
每日一发——7.62X39mm步枪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武部.2023-05-10
5 .56 × 45mm.枪炮世界.2023-05-10
「国庆阅兵专题」95-1自动步枪全呈现.今日头条.2023-12-11
我军首次参加澳洲射击赛 国产枪械故障频出(图)(9).台海网.2023-12-11
盘点: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 特战队员们使用的轻武器.今日头条.2023-12-11
“皮轨”:轻武器的“外挂神器”.光明网.2023-04-13
AK-47步枪.中国网.2023-04-13
G-36步枪(Gewehr G36).中国网.2023-04-14
「武器库」德国G36突击步枪:大量运用合成材料的模块化组合典范.百家号.2023-04-19
FAMAS突击步枪缘何成为法国陆军最忠实的武器?.科普中国.2023-04-14
「武器库」十大名枪之法国FAMAS突击步枪:无托式步枪中的“翘楚”.百家号.2023-04-19
兵器知识:美军特种部队新型武器.中国日报网.2023-04-14
CSGO经济局的神器:新枪托、新护手、新机匣盖 第二代伽利尔ACE步枪.百家号.2023-04-19
95式自动步枪对国产轻武器发展的推动有多大?.光明网.2023-04-14
AK47.中国军网.2023-04-16
「武器库」奥地利斯太尔AUG突击步枪:商业上最成功的无托步枪.百家号.2023-04-19
「武器库」十大名枪之比利时SCAR突击步枪:叫好不叫座的“吃鸡最爱”.百家号.2023-04-19
95式步枪.中国网.2023-04-16
中国版AK-47突击步枪扬威反恐战场(组图).福州新闻网.2023-04-25
SA80 枪族.枪炮世界.2023-05-26
【聚焦俄乌冲突】捷克CZ BREN 2步枪,为何受到媒体追捧.光明网.2023-04-21
卡宾枪的发明者是“卡宾”吗?.光明网.2023-04-14
军事科普|枪械分类(上).微信公众平台.2023-04-19
短突明星AKS-74U:身形短小精悍性能可靠,枪口设计是亮点.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6
超越APS水下步枪,专为特种部队研制:俄罗斯ADS水陆两栖突击步枪.百家号.2023-04-19
枪械小史——从突火枪到概念枪.光明网.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