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百骏图

百骏图

《百骏图》是清代雍正六年(1728年),由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创作的水墨设色绢本手卷。作品纵102厘米、横813厘米,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其白描底稿,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郎世宁赴华抵达广州市,五年后,郎世宁来到北京,被康熙帝召入宫中成为宫廷画家。清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初三,内务府员外郎沈奉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谕旨:“着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历经四年光阴,郎世宁于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了这件作品。这卷画幅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宫,乾隆时入《石渠宝笈·初编》一书著录,画幅上乾隆印多方。其现存底稿有两幅,一幅为纸本白描画,尺寸不详,画上无作者署款。可根据画法分辨出是欧洲画家的手笔。另一幅同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尺寸比完成图稍大一些。

《百骏图》长卷中共绘有100匹骏马和11名牧马人,百匹骏马姿势各异,自由舒闲,可谓曲尽骏马之态。吉普牧马人则处于不太显眼但又能控制马群的位置。背景配以山水树木石丘和草地,突出以马作为主题的主要表现对象,又不失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画面背景的描绘上,郎世宁将西方的写实技巧与中国传统山水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并将西方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相结合,用移动式的观察方法,将事物绘于一卷,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画风。

2015年10月6日-2016年1月4日,“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300年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特展共分6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为“图成百骏”,主要展示的是郎士宁的《百骏图》,不仅有原作,还包括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借展的《百骏图》稿本。其后世摹本中,一幅由金姓满族宗室画家所作,后被汪精卫作为寿礼送给了德国纳粹。另一幅作者不详,被天津文物公司收藏。

创作背景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生于米兰,从小学习绘画,19岁在热那亚加入耶稣会。公元1709年赴葡萄牙里斯本,1714年由罗马教廷派往海外传播福音。公元1715年,27岁的郎世宁以传教士的身份从西班牙启程赴华抵达广州市,五年后,郎世宁来到北京,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帝召入宫中,成为一位中国宫廷里的外籍画家,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这一年,是中国纪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初三,内务府员外郎沈崳奉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谕旨:“着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当时的统治者雍正是满族人,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此外,雍正很重视画中深意,而马是一种忠诚的动物,郎世宁画马是为了感激雍正对他的器重,同时也是表明自己的忠心。画《百骏图》时,郎世宁不过36岁,为画好《百骏图》,他特地前往皇帝位于承德的御马苑,详细观察那里的马群和一匹匹形态各异的骏马。为确保手卷达到预期的效果,郎世宁事先在纸上预画出每个细节,再丝毫不差地复绘到丝绢上。历经四年光阴,郎世宁于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了这件作品。这卷画幅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宫,乾隆时入《石渠宝笼·初编》一书著录,画幅上钤乾隆印多方。根据史料,之后的爱新觉罗·弘历对之称叹不已。乾隆皇帝宣布此画为杰作,不久以后,郎世宁被命名为清廷首席画师。

底稿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版本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藏有一幅《百骏图》的稿本,为纸本白描画,尺寸不详,画上无作者署款,画面构图与正本大致相仿,画幅只用线条造型,几乎没有明暗和阴影,马匹画得十分细致,黑色稍浅,而树干及芦苇用笔略粗,墨色亦较浓重。虽然是采用白描画法,但是仍然能分辨出是欧洲画家的手笔。这卷白描图稿有两种可能性,它或许就是清宫档案中所记录乾隆十二年的那个纸本的画卷,当时这卷《百骏图》未能完成,仅留下了白描手稿,但也有可能是雍正二年那卷绢本设色画的底稿。

画家马晋所收藏版本

另一份《百骏图》的白描稿本,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尺寸比完成图稍大一些;画面最后有画家马晋留下之墨迹:“郎世宁百马图,庚申二月下旬,马锡磨识”,下钤印章“马”。所署“庚申”为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据此可知,此图曾经为画家马晋所收藏。马晋(1899-1970),北京人,字伯逸,号湛如,早年名马锡麟,生前为北京画院画师,其父曾经为一清代贵族管理马匹,故而马晋自幼喜爱画马,学郎世宁画风。他曾经在其所著之《怎样画马》一书中提到:“我画《百骏图》长卷,用郎世宁原稿”。马晋书写的“庚申二月”应当是其获得《百骏图》稿本的时间,马晋时年21岁。据有关材料显示,马晋曾利用其收藏的《百骏图》卷原稿本,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幕绘了两卷《百骏图》,其中的一幅现藏北京的“荣宝斋”画店,此幅画卷末尾有清末民初陈宝琛(1848-1935)的一段题跋,在题跋中有如下文字:“马生私淑郎世宁,曾得百骏旧原稿”。据说马晋另一《百骏图》卷现收藏在台北市故宫博物院,曾于2002年与郎世宁的原作同时展出过。

作品内容

画面内容

《百骏图》为一长卷,共绘有100匹骏马和11名牧马人。画面开始是两棵参天的老松树,曲折的枝干、茂密的针叶、斑驳的树皮,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搭建的简易白色帐篷,有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在帐篷前,二人倦怠地或坐或卧,还有一人双手拄着套马杆立在那里,看着不远处的马匹,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近处是一匹浑身滚圆的白马悠然而立,旁边的两匹花马在低头啃草,由此引出了后面千姿百态的群马。在草地上,一群肥瘦不一的马匹各自在觅食、躺卧、翻滚嬉闹。远处群山连绵,草木丛生,一个牧马人正用套杆套一匹跑远的马,另一牧人则在赶拢跑散的八九匹顽皮淘气的小马驹,此处近景也是几棵盘根枝的古松,一大群不同花色的骏马或立或卧,或昂首或低头,还有几匹在追逐打闹好不快活潇洒。

画面中段,在一片树木坡石间又有一群马,也是悠哉惬意地休息,其中有一对母子,母马用慈善的眼神正看着在吃奶的小马驹,旁边一匹马正在古松上蹭痒,惹得一牧人扭头观看。这时逐渐出现了一片湖水,湖岸边芦苇郁郁葱葱,马匹则在水边嬉闹。湖中有一人正在为一花马擦洗,湖中倒影清晰可见。过了水面窄处而后湖水又逐渐开阔,湖滩的沙地上长满了芦苇和禾本科杂草,另有一小群马在一个骑马的牧人带领下,泅过不宽的水面到对面去,画面的结尾是一个手持套马杆的牧人。

在整个画面上,牧马者皆处于不太显眼的边缘位置,而马群都是在他们控制的范围之内,以牧者开头,又以牧者结尾,既突出了马作为表现对象的主题,又不失牧马生活的特点,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画面构图

《百骏图》构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长卷形式,将西方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相结合,用移动式的观察方法,将事物绘于一卷,展现了深远广阔的效果。《百骏图》从结构布局上,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并以四组苍劲虬曲的松柏为分隔标志。

第一部分,以两棵缠绕在一起的遒劲老松树为起首,着重描绘了散放在丘陵地带的四五组约三十匹骏马。

第二部分,以几株疏离的青松与翠柏为标志,在丘陵与河谷平地,画上了二十多匹马。在这组画面中,连续出现了三四组“互相较劲缠斗”的儿马,第一组为一黑一黄两马头颈相抵,角力搏斗,其健其力,跃然图上;第二组似有两儿马争夺一马,两匹儿马前腿离地,只以后腿站立支撑马身而立身搏斗,却都将“马眼”望向俯首“待嫁”的牝马;第三组有六匹色黑、黄、枣红以及黄白杂花、烟色间白等毛色的马匹作群嘶群斗状;第四组又是两匹儿马头顶头地打架。

第三部分,以十几棵松柏和柳树象征林带,画上了一群在河岸与河水港汉中的马匹。

题款

《百骏图》画面左侧有郎世宁楷书款识:“雍正六年(1728)岁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宁恭画。”

印章为:“臣世宁。恭画。”

画上钤印:乾隆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爱新觉罗·颙琰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艺术鉴赏

中国传统绘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标准,西方绘画则讲究透视、形体、光色,郎世宁将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画风。

表现手法

《百骏图》是一幅中西融合的艺术杰作,在画面背景的描绘上,郎世宁将西方的写实技巧与中国传统山水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在表现手法上,《百骏图》一方面保持了西方油画明暗表现和注重解剖结构的特点,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马肚上明暗交界线的刻画,使物象极富立体感。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特点,弱化了画面中的强烈明暗阴影,呈现出平光、漫射光效果。

笔墨技法

在用笔上,郎世宁在《百骏图》这幅画中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工笔画法,马匹轮廓遒劲,中锋作描,劲利而结实。此外,郎世宁虽然画出了马匹、树干等的阴影,但实际上运用的是中国画的晕染法,跟西方油画相比,这样画出的明暗关系更为柔和。同时,画中松针、树皮、草叶等运用了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擦也都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皴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平面感,更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特点,从而呈现出较强的东方特色。整体场景处理方面,郎世宁对中国画特有的留白把握得十分巧妙,

“马”的表现

郎世宁在《百骏图》中“马”的绘画表现上开创了新的风向,马的画法不仅与以往中国画的表现不同,而且没有西方绘画中的激烈场面,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

画面中的马匹主要集中在中段,姿态各有不同。郎世宁用胶调颜料作图,这样的颜色增加了马匹的体积感。如,在画面的左下角河流中,一个牧马人正在给一匹黑白相间的骏马洗刷,这匹马的身上遍布大块的黑色,马鬃的颇色为黑白相互衬映,马腹上的颜色大部分是白色。这样的深浅色用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中的明暗法,而在马身上的墨点似的黑色,有一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趣。这匹马在水中,水面上有它的倒影,而正是倒影的描绘才使水具有流动感,有一股“气”在画面中。在表现老马时郎世宁的画法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画法不同,没有用线条和黑色表现,而是用老马骨瘦如柴的体型和肉干毛净的侧面表现出它暮年的感伤。为了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在描绘靠近观者的马时,一般将其画得比后面的要大一些,且也细致许多。

马几乎是分组来画的,三五成群,或是十几匹聚在一起。每一组马的颜色被描绘得各种各样,画家用看不见的笔触与深浅的颇色表现马的结构和立体感。其对马与马之间关系的描绘也有所不同,或是亲密地纠缠在一起,或是在一起撕咬打架,又或是在一处静静地待着,这幅画中的马呈现出平静和谐的气息。

作品影响

《百骏图》这幅作品虽然有诸多西方绘画元素,但从整个作品来说依然可以视为“中国制造”。作画的主要材料是中国传统的笔墨、颜料、绢布、宣纸,而整个构图布局、观赏方式、装裱、储存也都是中国特色。在此基础上,郎世宁将西方绘画方法引入中国画创作,是属于“中体西用”。

郎世宁对中西绘画技艺的结合影响了一大批宫廷画师,如唐岱丁观鹏金廷标冷枚等,也参与到这场创新变革之中。以《百骏图》为代表的绘画,吹响了中国画新一轮变革的号角,昭示了中国古典绘画时代的收尾,也预示着中国近代绘画时代的到来。

因此,《百骏图》不仅仅是一幅经典画作,它更是中国绘画和欧洲绘画碰撞和交流的产物,是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带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精神和文化深层面的融合交流。这样一张充满西画色彩,由西方人完成的作品,仍被载入中国美术史,成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

历史传承

收藏情况

《百骏图》画幅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官,乾隆时《石梁宝笈·初编》一书著录,画幅上钦有乾隆印玺多方。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记,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按照皇帝的命令,郎世宁还画有另一幅《百骏图》卷:“太监胡世杰交《百骏图》一卷,传旨:着郎世宁用宣纸画《百骏图》一卷,树石着周鲲画,人物着丁观鹏画,钦此。”档案中所说交下来的一卷《百骏图》指的是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现藏台北故官博物院的那件作品。至于档案中说的纸本的这件作品是否画完了,没有见到再有文字记载,亦未见实物存世。

后世摹本

送予德国纳粹摹本

据说郎世宁所画的这幅《百骏图》卷深受皇帝珍爱,一直深藏宫廷中。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有个太监趁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乱将它盗出宫外,借给一个姓金的满族宗室画家临摹了一卷。这位姓金的画家人称金二爷,清亡后,金二爷偶遇古董商梁某。当即便提出请金二爷以三年为期再为自己临画两卷,并提出每月付给他30元的生活费。到了期限,金二爷按时完成了两卷《百骏图》的临本,梁某又付给金二爷200元作为酬谢。后来,梁某又请人在画卷上添上了“臣郎世宁恭绘”的署款,再配上仿张照董邦达于敏中等大臣的题跋,加盖乾隆的五颗印玺,按照宫廷的格式装裱成卷,共用了三年时间,花费了近2000元。其中的一卷仿本,以3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当时的收藏家魏子丹。而另一卷仿本则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汪精卫的老婆陈壁君买去,在1939年阿道夫·希特勒50岁生日时,被汪精卫作为寿礼送给了德国纳粹。

天津文物公司收藏摹本

郎世宁画过两卷《百骏图》,一绢本、一纸本,而较为逼真的慕本则应当有三卷。天津市文物公司收藏的一卷《百骏图》摹本,为绢本设色画,构图与原作相仿佛,色泽亦较为鲜艳,开卷猛一看,还有几分相似。但是经仔细观察后,仍然可以感觉到这个摹本的作者,对于欧洲画法掌握得还不够到家,似乎并未学过西洋素描技法。画中人物的姿势结构、马匹皮毛的质感等处的表达均有不足之处。

画卷的最后有署款“海西臣郎世宁曾绘百骏图奉敕本临,臣焦秉贞恭绘”,下钤“秉”“贞”印两方。意思是画家焦秉贞照着郎世宁的原作临摹的,作伪者试图掩盖画中欧洲画法不够地道的缺欠,就故意说这幅画是一位中原地区画家摹绘的,让不知就里的外行上当。如果有人指出画幅不够郎世宁的水平,就可以解释为这是一位中国画家焦秉贞的摹本。而焦秉贞亦是一位画史上有简历可查,而且是受到过欧洲画法影响的中国宫廷画家。可是这件画卷的作伪者,虽然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制作,却仍然无法叫人相信作品是焦秉贞所幕绘。这是因为作伪者不谙画史,不了解中国画家焦秉贞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两人生活年代的先后。焦、郎二人未必见过面,雍正六年(1728年)郎世宁完成《百骏图》卷时,焦秉贞应早已离开宫廷或已去世多年,焦氏是无缘得见郎氏所画的《百骏图》卷的,也就不可能于古稀之年摹绘如此工笔细密的画幅,由此作伪者虽然费了不少心思,但最终并未得逞,仍然被人识破。

重要展览

2015年10月6日-2016年1月4日,“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300年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本次特展展出了郎世宁的《百骏图》、《八骏图》、《孔雀开屏图》等珍品以及相关文物共100组(件),呈现了郎世宁绘画发展的脉络,及其在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与贡献。特展共分6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为“图成百骏”,主要展示的是郎世宁的《百骏图》,不仅有原作,还包括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借展的《百骏图》稿本。

参考资料

中国名画十三品|第十三品 《百骏图》.rmh.2024-05-17

这位外国人的作品,为何能入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光明网.2024-05-17

《百家讲坛》画说中国故事:《百骏图》 绘画技法中西结合别具一格.央视网.2024-03-06

年号查询.年号查询.2024-06-08

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300年特展在台北展出.人民网.2024-05-17

百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