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申不害

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本为郑国人,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吞并,申不害就成了韩国人。这位战国时期的改革家,长期被归于法家代表人物,相当关注“术”。他在韩昭侯时被任为相,主持变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在郑国时申不害是一位小官吏,公元前375年在韩国灭了郑国,申不害从此成为韩国人。他在韩国也是一位官级很低的官吏。他在韩国陷入困境时积极进言,以示弱帮助韩国摆脱了困境,得到了韩昭侯的信任和重视。后来被任用为韩国的相。申不害还对韩国进行了变法改革。他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的生产发展,大力发展铸铁业,改善官吏队伍,巩固国家的政权。申不害的示弱方法让韩国实现了自救让韩国走出了危机的境地。申不害的变法让韩国实现了兵强马壮,提高行政效率,让韩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市)。

申不害《申子》一书,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术” “法” “势”是申不害思想的重点。申不害从君主的角度阐述了立法的重要性,提出君主要明法,正确任法。术即是用来辅佐法律实施和政策推行的一种政治策略,申不害“术”的思想是“明君治国”之策。申不害“势”的思想体现在他变法在中时加强君主权力的方法。他认为拥有了权力,法律法规才能得以实施。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申子》与后主评价道申不害的思想是可以让君主“劳长逸之术”以此王夫之是高度评价申不害《申子》一书。海外汉学家顾立雅对申不害的思想赞赏,认为申不害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影响无人能及,最为深远。

人物生平

生平考据

申不害原是郑国人,在郑国时申不害是一名小官吏。公元前375年在韩国灭了郑国,申不害从此成为了韩国人。一开始申不害在韩国时也是一位小的官吏,后来因为在朝廷上积极谏言,帮助韩国走出了困境,得到了韩昭侯的重视。成为了韩国的相,帮助韩昭侯主持变法,让韩国国力得到了提升。而申不害“法” “术” “势”等思想也让他成为了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

主要事迹

示弱自救

在郑国时,申不害就是一位官位低的官吏。公元前375年在韩国灭了郑国,申不害从此成为了韩国人。他在韩国也是一位官级很低的官吏。韩昭侯四年,魏国出兵围困韩国,韩国陷于危急之中。当朝堂上下的人都手足无措的时候,申不害就在危难时刻向韩昭侯上书进谏他认为,在这一紧急情况之下,只有示弱自救才能缓解韩国的危机。如果韩昭侯能执圭亲自去朝见魏王,如此一来以魏王骄傲自大的性格,魏国就能够撤兵离开韩国。虽然韩昭侯对申不害的方法持有怀疑,但是朝廷之中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于是韩昭侯便执圭亲自去朝见魏王。魏王看见执圭亲自前来的韩国国君,就对韩国撤了兵。依据申不害的方法,韩国实现了自救。因为此事申不害也得到了韩昭侯的信任和重任。

申不害变法

战国时期,魏、楚、秦、韩、齐、赵、燕七国都在变法图强,应对他国的侵略。在公元前351年被任命为相后,申不害开始对韩国进行变法改革。他认识到粮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粮食,百姓忍饥挨饿,国力就会有所削弱。申不害就积极鼓励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申不害还对官吏队伍进行了整改,他提出“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方法,对官僚对伍进行管理。申不害认为要提高军队的作战力,要将贵族私有的军队和国家的军队混合在一起编排,他便向韩昭侯提出了他的建议。他还提出君主要维护好中央集权的制度,巩固好国家的政权。他认为应当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巨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君主要处理好重要中心的工作,给朝廷百官发出号令。而作为臣子应当对君主的命令认真执行,落到实处。申不害曾提出君主要“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这样臣子就不能通过君主的表现来揣测君主的意图,君主也能通过在“无事”之下,了解他的臣是如何做事,如何处理君主的命令。申不害的变法帮助韩国实现了兵强马壮,提高了国家的国力和兵队的战斗力。而他推行的“术”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韩昭侯的君主集权,巩固了君权。

人物身份

官员

无论在郑国还是一开始成为韩国的人民,申不害的官位一直都是地位低的小官吏。在韩国时因为魏国围困,朝廷上下无人能给出良策,申不害就向韩国君主进言。通过向魏国示弱把韩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申不害也得到了韩国国君的重视。在公元前351年被任命为韩国的相,辅佐韩昭侯推行法治。

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申不害的思想中注重“法” “术” “势”。在他的治国思想中,他强调君主应该依法治国,注重法律的施行。在申不害的变法中,他也体现了他对“法”的重视,把“法”的思想落实在变法的规定当中。主张国家应当立法、明法、任法、行法、置法不变。他主张君主治国理政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法律规定和道法,作到“无私” “恒正”。遵循这些方法治理国家,维护正常的国家和社会秩序,维护君主的统治。而君主遵循道和法可以修身养德,依法治国。

主要思想

渊源背景

申不害所处的时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割据。各国都在谋求大国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而且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如当时的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克己复礼”“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民贵君轻”等思想的发展,在丰富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下同时也促进了儒家思想对其他各学派的影响。而法家学派的思想在这样背景下也得到了发展。法家学派的思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认为要通过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法家认为国家要实施法治,就必须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应当遵循。法家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实行以赏罚为后盾的法治。这些学派思想的发展促进了申不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司马迁在论述申不害的学说中也提出了一个“申子之学于黄老而主刑名”的概括。申不害思想主要源自黄老道家思想,他的思想同时也受到了其他各学派思想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寻图变法图强。而申不害处在的韩国更是把他任命为改革的主要官员。而这些时代背景和学派发展的背景也是申不害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君道论

申不害的君道论主要体现在他《大体》一书中。在《大体》一书中提到:臣如果擅自拥有君主的权力这是一位明君所不能够容忍的。他认为臣下“专君”就意味着家破国亡;同时,认为君主最大的威胁是臣下“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君主没有了个人判断的智慧等能力,是酿成君主失去君主权力的一个根本原因;他还认为如果想要凭借个人有限的聪明才智而想要去维护那个人人都渴望得到的权力这是非常困难的。如何避免臣下擅权专君,如何确保君主耳聪目明和如何确保智能有限的君主能维护其势位,是申子君道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申不害他主张君主治国理政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法律规定和道法,作到“无私” “恒正”。遵循这些方法治理国家,维护正常的国家和社会秩序,维护君主的统治。而君主遵循道和法可以修身养德,依法治国。

循名责实

申不害的“无为”思想是将“人之道”和“天之道”分开。“无为”的最终目的是“无不为”。申不害提出君主要“无为”,对群臣要“循名责实”。申不害所说的“无为”是要“因之道”,按照“道”的要求,不做多余的事。要求君主应当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能更好的听取群臣的意见建议。申不害的“无为”思想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无为”的思想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实现君无为臣有治的治国理政的方法,促进良好君臣关系的形成,促进国家的发展。申不害的“无为”思想是将“人之道”和“天之道”分开。“无为”的最终目的是“无不为”。申不害提出君主要“无为”,对群臣要“循名责实”。申不害所说的“无为”是要“因之道”,按照“道”的要求,不做多余的事。

明法重术

申不害认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称轻重,所以一群臣也。”申不害对“法”的推重不只在尊君之势,他还察觉到“法”是对国家规范主体效力的重要来源。“法”并不是单纯的由于“法自君出”从而获得无可置疑,无法撼动的权威。君主应当明法,注重法律的运用和法律的规范运用。申不害的“术”实际上是用来辅佐法律实施运用和国家治理所推行的政策时的一种政治策略,包括官吏和朝臣的奖赏,考罚的管理群臣的一种手段。他推行的“术”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韩昭侯的君主集权,巩固了君权。申不害“术”的思想一般是一种不能公开的“术”,它应当藏匿于君主的内心,用来管理群臣,控制百姓。

著作

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记载着云申不害:“著书二篇,号曰《申子》。”而在《汉书·艺文志》沿袭了刘向的说法,认为《申子》有六篇。因而在《史记》 和《汉书艺文志》中两本书对《申子》一书的记载有所区别。而且在后世根据可以考据的史料篇名可考的只有《大体》 《君臣》 《三符》三篇可考了。并且《君臣》和《三符》也仅仅留下了篇名。《申子》一书是一部处理君臣关系、治理国家的经典著作。《申子》一书主要记载了申不害以“术”为核心的法家思想。在《申子》的《大体》篇中就记载着他提出要通过术治来加强君权。在书中记载君主应当深藏不露,让群臣不能窥探君王的心思,从而让君主的决断更有独断性,让群臣能真正通过自己的思考再向君王进谏。在《申子》 《君臣》篇中也记载了许多关于君主应如何治国理政的名言警句和臣子应当在辅佐君主时应如何做。而且《申子》一书对于后世的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思想,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也为学者们研究法家的思想提供了材料和方向。

传承

思想发展

法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韩非子中术的思想就是对申不害术的思想的发展。韩非子针对申不害只知道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的作用,而不知道把“法”与“术” 结合起来的不足,在吸收学习稷下学宫黄老南面之术的基础上,将 “法”和“术”结合起来,自己的提出了一整套法术治国理论,从而把“术”用得更加灵活。韩非子认为“术”的主体是君主,而“术”所适用的对象是群臣。韩非子认为君主要实行不可知之无为术,治国要用因任授官之参验术,管理官员要用循名责实之督责术。在《韩非子》中之指出“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 者也。”而这一些思想就是源自于申不害。可见韩非子“术”的思想是对申不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影响

哲学影响

申不害的哲学思想促进了法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韩非子通过学习了申不害的思想,促进了他法家思想的发展。他哲学思想中主张让君主治国理政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法律规定和道法,作到“无私” “恒正”。起到了维护正常的国家和社会秩序,维护君主的统治的作用。君主遵循道法规律推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推进依法治国。申不害的“无为”的思想让君主能更好的听取群臣的意见建议。促进了君臣中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形成良好的君臣关系。而申不害哲学思想中的“因循”要求遵循自然的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实施无为而治 。君主可以通过“因循”遵循着社会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因循”落到实处,推进国家的无为而治。

政治影响

申不害的君主独断的社会主义提高了君主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这样的思想减少了群臣投机取巧,迎合君主的想法,减少了君与臣之间的联系。申不害的“术”的思想通过推行辅佐法律实施运用和国家治理所推行的政策和官吏和朝臣的奖赏,考罚的管理群臣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韩昭侯的君主集权,巩固了君权。申不害“势”的思想让君主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促进了法令的推行和术治实施。为“术”的实行提供了基础。申不害“法”的思想的主张促进了国家的法治推行,促进国家依法治国“法”的思想也促进了国家巩固君主的统治。申不害的“术”,“法”,“势”的思想相结合,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的效率。

变法影响

申不害的变法中他积极鼓励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促进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他提出“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管理军队的方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他变法思想中的贵族私有的军队和国家的军队混合在一起编排,减少了军队中任人唯亲现象的出现,减少军队里的腐败现象。申不害变法时强调要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君主权力的集中,巩固了国家的政权。

争议

《申子》编者的争议

许多学者对于《申子》是申不害自己编撰还是是由申不害的门徒和后世学者编撰存在争议。历史学家柳诒徽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指出《申子》之名似著书之时即有。还有历史文献博士生导师张瞬徽在《汉书艺文志通释》中指出《申子》 一书乃自著自题。他们认为《申子》很有可能是申不害的自著。而且他们还认为百家著述自名为“子”当始 于申不害。但是仍有不少学者认为《申子》这一作品并不是申不害本人亲自编撰的,可能是有申不害的门徒或者后世的学者编撰完成的。在赵逵夫的《先秦文学编年史》就有对于《申子》一书的编者是谁进行了讨论,在他看来《申子》一书并非申不害本人所编撰的。学者多是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末八句而推论《申子》是申不害自著自题而成。但是《申子》一书到底是由申不害亲自编撰的还是后世所编因为缺少相关可考据的文献所以仍是一个疑问。

《申子》篇目的争议

对于《申子》一书的篇目是两篇后世六篇存在着争议。在《史记·老子列传》和《史记·韩非子列传》中记载的申不害“著书两篇”。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记载道:“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著书二篇,号曰《申子》。”可见在《史记》中所提到的《申子》一书只有两篇,而学者们对于《申子》一书的篇目是两篇也多根据于此。而在《史记集解》中引刘向《别录》说:“今民间有上下两篇,中书六篇,皆合两篇,已备,过太史公所记。”《汉书·艺文志》沿袭了刘向的说法,认为《申子》有六篇。而学者们考据《申子》一书的篇目为六篇的多根据于此而。根据徐汉昌、阮廷焯则对《申子》 的篇数出发展开讨论,可看出他们所指出,《史记》所言二篇与《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 所记《申子》六篇,篇数虽然有不同,但是内容没有差异。但是根据可以考据的史料篇名可考的只有《大体》 《君臣》 《三符》三篇可考了。而且《君臣》和《三符》也仅仅留下了篇名。因此对于《申子》篇目的考究仍存在着困难。

评价

海外汉学家顾立雅对申不害的思想赞赏道,申不害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影响无人能及,最为深远,且与商韩峻峭的刑治旨趣颇有疏隔。

荀子对申不害思想的不足之处在《荀子·解蔽》中说道:“申子弊于势而不知知。”

韩非子在《韩非子·定法》中对申不害思想评论道:“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 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申不害思想评价道说:“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

刘向在《新序》中对申不害思想评价道说:“申子之书言人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故号曰 ‘术’。”

名言

君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申子》

明君治国,而晦晦,而行行,而止止。三寸之机运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申子》

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称轻重,所以一群臣。——《申子》

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申子》

后世纪念

在河南省郑州新密市的白寨的申寨村,有一座申氏宗祠。该宗祠于2002年的4月3日开始动工修建。在宗祠前栽植了两棵翠柏,用以象征申氏族人重建宗祠的心愿。宗祠修建的台阶扶手等把申氏宗祠装饰的更加的美观,方便人们行走之余,还让人有舒适之感。在申氏宗祠始祖的灵位两旁,就有一副教导申氏子孙后代的对联“记先祖史序训恩,教子孙德才孝名”。而在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市),而申寨村的在一座申氏宗祠,也是后世用以纪念申不害的一个重要祠堂。

相关人物

韩昭侯

韩昭侯:是申不害所处韩国时期的韩国国君。申不害在韩做官时,韩昭侯就多次听取了申不害的建议。在魏国把韩国围困时,韩昭侯听取申不害的建议示弱让韩国实现了自救。在赵国向韩国求助时韩昭侯也向申不害询问是否要帮助赵国,韩国和齐国联兵实现了围魏救赵。韩昭侯是一个能够听取他人建议的君主。在变法时大胆把重任交给申不害。申不害通过“术”的思想加强了韩昭侯的君主权力,韩昭侯也遵循了申不害“术”的思想进行治国,加强了韩国国家的中央集权,使韩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说明韩昭侯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是一位可以知人善用的君主。申不害在韩国因为有韩昭侯的重用,让他从一个小的官吏成为一个辅助君主的相,也让申不害的才能得以施展。而韩昭侯对申不害的任用也让韩国得以在七国争霸中,国力也能得到加强。

韩非子

韩非子:韩非子(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34年)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的思想受到各家学派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著有《韩非子》一书。在韩非子“道”的思想中他认为只有得道之君,因道全法,处势用术, 才能民富国强。在韩非子看来,“理”是变动的。而关于韩非子“术”的思想他认为韩非认为用“术”的主体是人主, “术”所适用的对象是大臣。韩非提出了“以法为本”的思想。在韩非子“法”的思想中还强调法律的公开性。韩非子在学习了申不害关于法学的思想,而君主“独断”、“治不逾官”和“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资实”三个方面的思想就是申不害思想对韩非子思想的影响。但同时韩非子批判申不害 :“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贼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他认为申不害法的思想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韩非子对于申不害的思想是批判性的继承。韩非子的思想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申不害思想的影响,他对申不害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促进了申不害思想的完善和发展,在韩非子的思想中的有关论述也是对申不害思想的继承性发展这样也促进了申不害思想的流传。

慎到

慎到:慎到名到,是战国时期赵国人,(约公元前350年-约公元前283年)。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战国中期稷下黄老学派重要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慎子曾游历齐稷下学宫,活跃在齐宣王时期,他与邹衍、 田骄、接子、环渊、宋妍、尹文等人同为稷下先生。慎到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在讲学护额,教授知识。他的思想也通过了他的学生传播。而慎到著有《慎子》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慎子》四十二篇。慎到一书对于人们研究慎到的思想有重要意义。慎到的思想源自于黄老的思想,通过对黄老思想的学习和学习百家争鸣中各派的思想而产生出他自己的思想。慎到的思想核心是“趣物”。他认为应当要顺应自然发展之势。慎到认为要用“法”来治理国家,一个国家的治理通过规范的运用法律法规,实行法律法规,国家的秩序才得以稳定。所以他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中也要重视法。慎到是以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立场出发论述了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对于慎到“势”的思想中,慎到主张尊君隆势。他强调君主权势的重要性,他认为权势应该集中在君主的手里。慎到的思想推动了黄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慎到提出的“法”,“势”等的思想为国家的治理的各方面提供了思想论。而且慎到的思想为韩非子的思想提供了思想的参考,促进了法家思想的发展完善。但在《荀子·解蔽》有云: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由法谓之道尽数矣。在《荀子·天论》有云: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有后无先,则群众无门。可见荀子对于慎到的思想是有批判的。而申不害于慎到同处于一个时代的人物,一位是赵国的人,一位是韩国的官吏。慎到的“法”“术”“势”等的思想于申不害的“法”“术”“势”思想是相关联的。

商鞅

商鞅:商鞅本名公孙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是卫国没落宗室贵族的后裔,在秦国时他辅助秦孝公主持变法,公元前356年到前352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第一次改革他提出“令民为什伍”、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等政策,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提高秦的综合国力。公元前350年,商鞅推行了第二次变法,在变法中他实行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迁都咸阳等政策,进一步强化和巩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商鞅的思想主要记载在《商君书》,这一书包括了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哲学等领域。在商鞅的思想中他强调人性是“生则计利、死则虑名”的人性观,强调“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历史观,还有强调“定分”、“胜民”的法治观。在商鞅的变法当中,他对于处理罪犯是实行“轻罪重罚”。商鞅还强调君主和臣应当重视法律,要遵法守法。在法律的实行中他还强调要“壹刑者,刑无等级”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于申不害思想中法律面前人民平等有所区别。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加强,为秦国实现大一统提供了条件。商鞅在变法中的各种政策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等政策促进了国家间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在《秦律中反映的秦代粮食管理制度》的复旦学报中李孔怀认为:“秦自商鞅变法后,把粮食作为“治国之要”的重要手段,使秦国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可见他对商鞅变法是持有赞赏的观点。历史上许多的历史学者对于商鞅的变法都是持有赞赏的态度的。而申不害与商鞅也是处于同一时代的官员,申不害是韩国的官员而商鞅是秦国的官员。而且申不害和商鞅都是辅助君主进行国家变法的官员,而他们两人的变法措施,变法的思想也成为了后世人们所研究的重点。

轶闻典故

围魏救赵

公元前的353年,魏国起兵讨伐赵国。魏国的兵把赵国的首都邯郸市重重围困。赵国的君主赵成侯便向韩国和齐国请求援助。但韩国君主韩昭侯对此拿不定主意,便向申不害询问。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想法不符合君主的想法,于是对君主说他要慎重考虑后再给他答复。于是,他便游说韩国的名臣赵卓和韩晁向韩昭侯进言讨论是否要给赵国提供帮助,而他就观察韩昭侯对此事的态度,后来便向韩昭侯进谏说应当与齐国一道发兵讨伐魏国。两国联合,逼迫魏国回到自己的国家自救,从而解救了赵国。

术用于韩

在《大秦帝国》中申不害与玄奇探讨,申不害为什么不去秦国时,申不害回答道因为当时的秦国是穷弱的国家,当时的秦国当务之急是要变法立制。而申不害的思想中术是他思想中的重点,他认为韩国的情况是民富国弱。在韩国贵族分治,官吏不轨,国君无统驭臣下聚财强兵之术,君主的权力还没得到更好的集中。而申不害的“术”的思想能更好的帮助韩国实行变法图强。而商鞅的思想更适合在秦国使用,因此申不害选择了在韩国进行变法。

为兄请官

申不害在韩国为官时,曾向韩昭侯为他的兄长请官。但是韩昭侯表示了拒绝并回答道:“非所谓学于子者也。听子之,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而申不害后来也觉得他为兄请官的行为实有不妥之处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文艺形象

文学形象

在《北堂书钞》中有记载道:“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从此记载中可见,申不害的思想是重视君权的巩固,重视君主的威严的树立。从此书的描述来看,申不害的文化形象的一位爱国,积极辅助君王的爱国者形象。在《申子·大体》中记载道:“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治主。”他认为君主应当处理最核心的事情,分配好任务之后,就把任务分给群臣,让他们落实好实现,君主不用亲力亲为。从此书亦可看出,申不害的文化形象也是一个致力于处理好君臣关系的官员形象 。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引用申不害的话:“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从书中能够看出申不害的对君主处理君臣的独到见解,也可以看出他维护君主统治的形象。在《大秦帝国》中书中描述申不害是一个“法家怪才”,在书中他是一个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人,在百里老人帮助他指点迷津的时候,他大笑着欣然接受他的意见。书中申不害邀请玄奇做他的学生,玄奇笑道:“你那申术,不学也会。”而申不害听到他的回答并没有生气,而是询问他是否认识他的作品《申子》可见申不害在此书中的文学形象是相对的大方,可以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建议的人。

影视形象

《风云战国之列国》中由海一天扮演申不害一角

参考资料

《风云战国之列国》申不害是谁演的?申不害扮演者海一天个人资料介绍.影评说.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