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
万寿寺是北京明清时期皇家庙宇,清代皇室的主要祝寿佛事场所。座落于海淀区苏州街南、紫竹桥北、高粱河(长河)广源闸西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由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带头捐资兴建。清顺治十六年(1639年)时大部分建筑因火灾被焚毁,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按清官式规制彻底翻修复建。后经多次大规模修缮、扩建,万寿寺形成了中、东、西三路的建筑格局,现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是京西众多古刹中建筑规制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有“京西小故宫”之称。
1957年,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万寿寺的宗教功能终结。1985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此建立,馆藏各时代文物13万余件,常年开办各类文物展览。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万寿寺于1986年5月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的母亲、曾经垂帘听政的慈圣皇太后为完成先帝修汉经厂的遗愿,带头捐资,选定长河广源闸西侧的聚瑟寺旧址创建寺院。寺院历时十五个月顺利建成,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
万寿寺创建时占地五百五十亩,前部佛院含钟鼓楼、天王殿、大延寿殿、藏经楼等建筑,佛院后部建有假山一座,山上有观世音、文殊菩萨、普贤三大士殿。山后挖土成池,池上建亭。寺院后有果园上百亩,护寺土地四百余亩。
万寿寺建成后,汉经厂即迁于万寿寺安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永乐大钟(华严钟)也由汉经厂迁至万寿寺悬挂,成为明代万寿寺的重要标志。
清朝时期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皇帝御赐万寿寺“敕建护国万寿寺”匾额一块。万寿寺继续了皇家寺院的使命,开始为清王朝护驾。顺治十六年(1639年),寺院失火,大部分配殿连廊被烧毁。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营建畅春园时,因为万寿寺正是皇宫与畅春园之间水路与陆路交接的地方,可以作为皇族的驻跸[bì]之地,因此康熙帝下旨重建扩建万寿寺,将寺内所有建筑彻底翻修并全部改用清官式规制。沿寺院中轴线添建了地藏王宫、无量寿佛殿、万佛阁(又称万佛楼)等一批建筑,变成了七进;同时在寺院东部北端增建了方丈院;在寺院西部增建了行宫院落。于是,万寿寺东、中、西三路的建筑格局初步形成,寺院的建筑规模比明代时增加了一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六旬寿诞庆典期间,上千名僧众齐聚万寿寺前,举办了盛大的千佛道场。浙江省进京的耆老(有名望的老年人)三百余人也参与其中。此后,万寿寺成为清代皇室的主要祝寿佛事场所。
乾隆十六年(1751年),爱新觉罗·弘历为其母孝圣宪皇后筹办六十寿辰,万寿寺作为选定的佛事庆典场所,提前进行大规模整修,维修殿宇二百一十五间,见新了佛像,扩建了西路行宫、备膳房和东路僧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崇庆皇太后七十寿辰前,万寿寺又一次进行大规模重修。西路增加和改建了整组行宫院落,形成南房、寿茶寿膳院、前正殿、正殿、后照楼、大悲坛院的格局;东路在大斋堂院后增建法堂院,由南房、法堂和药师坛两组四合院组成。至此,万寿寺建筑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三路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孝圣宪皇后七十寿辰佛事庆典的盛况后来被宫廷的一位画师描绘于《香林千衲图》(原件现存于故宫博物馆)中:千余僧人身披袈裟,手持法器,云集于万寿寺前长河南岸,为太后祈福诵经,长河北岸众多官员欣然恭立翘首以待,场面颇为壮观。这也成了万寿寺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时,在宫中举办了寿辰庆典,然后照例在万寿寺举办了千佛道场,仪式的隆重程度未减。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19 年)嘉庆皇帝六十寿辰,仍按前朝惯例在万寿寺举办了庆寿大典并设千佛道场。此后,皇家在万寿寺的活动逐渐减少下来。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烧圆明园,万寿寺也惨遭殃及,西路行宫里所有珍藏文物被洗劫一空。爱新觉罗·旻宁、咸丰以来,国势大衰,战乱频仍,万寿寺没再举办皇室祝寿活动。光绪十六年(1890年),万寿寺中路的万佛楼起火焚毁。光绪年间,慈禧常年居住在颐和园,每次在往来颐和园与皇宫时,会到万寿寺拈香礼佛,并在西路行宫院吃茶点休息。因此,万寿寺又有“小宁寿宫”之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借60寿辰,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万寿寺,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阁和梳妆楼,连菜圃一起圈入。
明清时期,万寿寺是皇家寺院,平日不对百姓开放。唯有每年浴佛节(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间,百姓可以入寺礼佛祈寿。
民国时期
二十世纪初清帝逊位,万寿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历史宣告结束。1918-1920年,万寿寺成为“西苑俘虏收容所”,被北洋政府用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俘收容。1931年前,万寿寺中屡次有军队驻扎,殿宇、房舍、佛像很多被损毁。
1932年,北京五台山普济佛教总会在万寿寺西路行宫开办育幼院,先后收留陕西省灾童百余人就学。日本侵占东北地区之后,流亡同胞流落京城,行宫内曾办东北难民子弟职业学校,学生人数最多时达200多人。1936年,北平市政府在万寿寺成立戒毒所。次年四月,因电线短路,寺院中路万寿阁被火焚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1957年,万寿寺的最后一任住持将寺院交付政府部门管理,其宗教场所功能宣告结束。1979年,因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万寿寺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万寿寺西路建筑因管理不善发生火灾,行宫的前正殿及配殿、游廊和垂花门被烧毁。
1985年6月,万寿寺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开始筹建。1986年5月1日,万寿寺局部对外开放。1987年8月,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馆藏各类文物藏品十三万余件,主要包含历代书法、绘画、宫廷织绣、陶瓷、玉石、历代钱币、家具等品类,尤以明清时期文物为主要特色。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承载了新使命的万寿寺全面对外开放,迎接国内外游客参观。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万寿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域内古建筑物包括殿堂、楼阁、亭子、假山、回廊等共有106座。
2017年1月,万寿寺关闭山门,开启建寺以来第五次大规模修缮。2018年3月,万寿寺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分两期进行,2022年6月告竣。修缮内容包括:中路 7 个院落所有古建筑;西路除三、四进院和五进院配殿外的所有院落建筑;东路10座古建筑。以及院墙修整、地面铺装、地下管道改造等。总共修缮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2022年9月,整修一新的万寿寺重启山门迎纳游客。
建筑布局
万寿寺的位置处于紫禁城与颐和园的中间,初创时占地五百五十亩。寺院南依长河之势而建,坐东北朝西南,东邻"延庆寺"。目前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尚存古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万寿寺的建筑格局是分东、中、西三路组成三组建筑群体,每组建筑群体有数进院落,每进院落有主殿、配殿和其他建筑。中路、西路因为分别是当年皇室的主要佛事活动场所和皇室行宫,建筑保存较为完善,并且在每次大修中都有添建。相比之下,东路建筑则损毁较多,有的建筑损毁后没有复建。目前的具体建筑布局是:万寿寺中路现存七进殿院,依次有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三大士殿、乾隆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中西合壁式门、光绪御碑亭、万佛楼等四十二座建筑;东路目前从南向北依次有十方院的倒座房、库房、厨房、十方堂、大斋堂,法堂院的南房、东西厢房,方丈院的方丈室等十七座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法堂、药师坛毁损后未再复建;西路现完整保留有七进院落,依次是:寿膳房、寿茶房、海棠花院、前正殿、正殿、后照楼、大悲坛等四十七座建筑。
主要建筑
万寿寺为宫殿式建筑,其建制规格在明清时期庙宇中属于最高标准。
山门殿
山门殿是万寿寺唯一一座砖石结构无梁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面宽11.58米,进深6.71米。殿门为石券拱门,带圆门牙子,两侧间为石券窗。殿门上方有清代顺治二年御赐石门额,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落款"大清顺治二年岁次乙酉季夏立"。山门殿的前后檐台阶为青白石垂带踏跺。山门殿内券顶绘有青天流云百蝠图,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成龙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为"洪福",整幅图案寓意为"洪福齐天",以此祝愿入寺祈愿之人。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万寿寺中路的主殿,位于中路第二进院,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时称大延寿殿,单檐庑殿顶。开间五间,宽25.84米,进深16.21米。明间与次间设门,稍间槛墙上设窗。大殿内金柱悬挂乾隆十六年御赐楹联“戒慧光中烟云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题匾额"慧日长辉",爱新觉罗·弘历首次进入万寿寺,写匾额"法云常住",两匾额曾一同悬挂于大雄宝殿门首,现两匾均无存。悬挂的“慧日长辉”匾额为仿制。
大雄宝殿内正面供奉三世佛像,大殿中央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是近代从东路损毁的毗卢殿移来。分列于大殿两侧的为泥塑十八罗汉像,大殿背面为清代彩绘泥塑自在观音菩萨像。1958年至1967年间,大雄宝殿被用作库房,堆放的大量物资掩盖了佛像,使这些佛像得以保留。现在大雄宝殿成了万寿寺内唯一保留有佛像的地方。
万寿阁
万寿阁位于万寿寺中路第三进院,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是万寿寺内最高的建筑,1937年毁于火灾,现在的万寿阁是2003年复建的。万寿阁明代称藏经阁、宁安阁,开间五间,进深四间,前带月台,月台上有一周汉白玉栏杆。二层为歇山顶楼阁。原万寿阁有东西两侧穿堂、转角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赐名"万寿阁"并御赐"欢喜坚固"匾额,今无存。
观音殿
观音殿是万寿寺中路第五进院的正殿,位于假山之上,开间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宽12.7米,进深8.82米。有前后廊,檐柱8根,金柱8根。三交六惋菱花窗,有菱花扣。青白石阶条。
无量寿佛殿
无量寿佛殿位于万寿寺中路六进院,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重檐歇山顶,开间三间,宽9.16米,进深三间,进深9.16米。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漆金铜塑站像一尊,高一丈六,今无存。现殿内放置有明代天启年间铸造的渗金多宝塔,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长椿寺移来。
八角御碑亭
乾隆御碑亭位于万寿寺中路第六进院无量寿佛殿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六样黄琉璃瓦屋面。面宽3.44米,面积57平方米,柱高4.18米,脊高12.92米。亭内有首龟巨型石碑一通,高3.96米。碑文为乾隆御题"重修万寿寺碑记",分别以汉、满、蒙、藏文字铭刻。
光绪御碑亭位于万寿寺中路七进院内,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六样黄琉璃瓦、重檐八角攒尖调大脊建筑。面宽3.44米,面积57平方米,柱高4.18米,脊高12.92米。
西洋门
西洋门,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无量寿佛殿两侧添建,中部为圆光门,门顶拱形砖雕台座为仿印度大菩提迦耶塔式作法,门两侧墙壁各开透花窗两个为中式作法,有六角和八角形状各一。墙面装饰中西合璧的砖雕,图案为巴洛克风格花卉与中式八宝、缠枝莲花、折枝梅花等相互融合。西洋门又被称为中西合璧式门。
万佛楼
万佛楼位于万寿寺中路第七进院,原万佛楼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后焚毁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现在的万佛楼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一层称三圣殿,二层称千佛阁。
万佛楼以供奉佛像众多而得名,三圣殿内原供奉九尺高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高六尺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铜像,11尊高三尺形态各异的侍者木像,一组二尺高的泥塑十八罗汉。二层供奉五尊六尺高五方佛泥像、11尊三尺高泥质侍者像、满墙壁内有近万尊4寸高的泥长寿佛小佛像。但今俱无存。
行宫正殿
行宫正殿履绥殿位于万寿寺西路第五进院,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卷棚歇山式顶。面宽27.1米,进深14.71米。外檐苏式彩画。飞檐头饰片金字,檐头饰片金寿字。卍福双胜格窗。正殿于乾隆二十六年后称"履绥殿"。
后照楼与爬山廊
后照楼,又称慈禧梳妆楼,硬山式屋顶。位于万寿寺西路行宫正殿后,由东西两组假山和爬山游廊围合成为西路第六进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改建。开间五间,面宽18.35米,进深二间,进深8.09米。外檐软卡子苏式彩画,飞椽头饰沥粉片金己字,檐椽头饰沥粉片金寿字。卍福双胜棂格窗。
开发与保护
1979年,万寿寺因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5月,北京艺术博物馆筹备处在万寿寺中路成立,随即开启对万寿寺的部分建筑进行修缮。按照“边修缮边开放”的原则,1986年5月,万寿寺中路一进和二进院落开放接纳游客。1987年8月北京艺术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1994年,万寿寺中路所有建筑全部修缮完毕并对社会开放。
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建立,使万寿寺获得了新的功能定位。建馆之初北京市文物局调拨馆藏的十三万余件各类文物藏品,品类繁多,藏史悠久。结合藏品优势,北京艺术博物馆不断推出各种展览,接待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参观。
2002年初至2003年中,万寿寺进行了又一轮修缮,中路所有建筑全面油漆彩绘一遍,并且重建了民国时期烧毁的万寿阁。西路行宫恢复了1982年被焚毁的前正殿建筑及其院落。至此,万寿寺的中、西两路建筑被完整复原。
2006年5月,万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月,北京艺术博物馆闭馆,万寿寺启动建寺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修缮。2022年6月,修缮工程完工,总共修缮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这次大规模修缮,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结合传统修复方式,适当采用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使万寿寺重新回到原建状态。2022年9月16日,万寿寺山门重启,整修一新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再度对公众开放。
为方便游客参观,万寿寺健全了服务设施:新增了院落中树木、大殿以及石碑的说明牌,增设了数字放映厅、学者书屋、文创空间、万寿邮局、木堂、锦绣坊等多个观众互动休闲区域。完善了参观流程,启动了线上预约服务。
文化活动
2019年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中,万寿寺古都文化区成为北京运河文化展示区之一。
2022年9月,经过五年修缮重新开馆后,北京艺术博物馆升级了五个常设基本陈列:“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近五年万寿寺修缮、考古发掘过程中新发现的珍贵文物;“妙法庄严”佛教造像艺术展,展示汉传佛教造像艺术及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两个主题;“吉物咏寿”吉寿文物专题展,精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与“寿”主题相关的珍贵藏品;“万几余暇”清代皇室书画艺术展,展出馆藏清代皇室及其后裔的书画作品;“云落佳木”中国传统家具展,展出馆藏明清至民国的40余件家具。展品中七成文物为首次展出。
2021年2月开始,北京艺术博物馆在西路一大殿内开办名为“北岸讲坛”的文化讲座,每月一期,向公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思想。并且持续开设“每周一品线上文物展”,为公众开展文物宣传服务。
每年春节期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万寿寺内组织开办迎新春系列文化活动。
相关文化
乾隆皇帝吟诵万寿寺的诗词
《舟过万寿寺寺僧跽接道左口占戏题》
方外谁将礼法论,于今偏太识卑尊。本来一步不曾离,何用山僧远出门。
《西海泛舟至万寿寺 》
谁论禅宗北与南,扁舟乘兴访精蓝。蒲烟里鸥波阔,举似阇黎正好参。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万寿寺》
古寺枕河干,驻舆传晓餐。本来戒身逸,谁与觅心安。松竹自潇洒,轩楼逮艧丹。今冬庆典近,规画意诚欢。
清代诗人吟诵万寿寺的诗词
《同润臣仲穆至看海棠因游万寿寺而归》(节选)
朱琦〔清代〕
万寿寺前有老柏,状若苍栝蟠千龙。树根怪石作人立,碑亭暗淡阴气浓。
始知时艳易为悦,参天爱此冰雪容。佛阁花雨正繁会,金钱布地敲疏钟。
《万寿寺七松韵》
陈沆〔清代〕
不雨何为怒涛吼,绿云横铺三十亩。生平入寺不拜佛,兹乃绝倒支离叟。
二松在左二松石,三松当中相配偶。旁一大榆羞老丑,掉头意欲墙外走。
灵根日月照不到,元气自贯天地后。我疑七松皆老龙,七龙上天成一松。
不然何故非枝叶,一一变化鳞同。传闻寺建自珰宦,幸未刻画遭俗工。
譬如高人寄庑下,俊骨肯受凡夫容。六时常觉声沸耳,一尘不生何处风。
安得长白木柄,取琥珀石南叶。不愿食之寿无穷,亦不愿作十八公。
但愿骨节撑玲珑,春气不死冰雪胸。歌成似闻松太息,白鹤下来烟外立。
参考资料
万寿寺.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4-21
缘岸梵刹:万寿寺历史沿革展.北京艺术博物馆官网.2023-04-22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发布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23-04-23
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官网.2023-04-21
场馆介绍.北京艺术博物馆官网.2023-04-21
万寿寺的五次大修.千龙网.2023-05-26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人民号.2023-04-21
北京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文物局官网.2023-04-21
历经五年修缮之后,北京艺术博物馆再度对公众开放.新华网.2023-04-25
万寿寺.北京旅游网.2023-04-21
万寿寺百年大修,“京西小故宫”重获新生.今日头条.2023-05-26
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京举行.今日头条.2023-06-01
闭门修缮五年 京西万寿寺重张.今日头条.2023-05-26
北京万寿寺历经五年修缮再度对公众开放.今日头条.2023-06-01
七成文物首秀,“京西小故宫”历经五年修缮重张.新浪网.2023-04-21
展览介绍.北京艺术博物馆官网.2023-06-01
学术讲座.北京艺术博物馆官网.2023-05-26
每周一品.北京艺术博物馆官网.2023-05-26
舟过万寿寺寺僧跽接道左口占戏题.古诗文网.2023-05-27
西海泛舟至万寿寺 其二.古诗文网.2023-05-27
同润臣仲穆至极乐寺看海棠因游万寿寺而归.古诗文网.2023-05-27
万寿寺七松韵.古诗文网.202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