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湄洲岛

湄洲岛

湄洲岛(英文名:Meizhou island),别名湄屿,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辖岛,位于福建“黄金海岸”中部、莆田市区40公里的东南海面上,是莆田市的第二大岛,也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全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0.4千米,海岛南北长约9.78千米,东西宽约1千米因岛屿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而得名。

湄洲岛基盘由中生代燕山运动侵入岩体构成形成,由于断块差异升降活动,使其主要地貌特征是南、北两列地垒,中夹地堑平原,岛屿最高海拔处为北端的牛头山,海拔为93.7米。湄洲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9.9摄氏度。2023年,全岛绿化覆盖率为60.66%,植被类型主要以马尾松黑松等常绿针叶林为主,此外,岛内还生存着7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

1992年,湄洲岛成为国务院批准创办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2006年,湄洲岛的湄洲妈祖祖庙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妈祖祭典也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岛内环绕着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和5公里长的海蚀地貌奇观,还有妈祖庙、黄金沙滩、湄屿潮音30多处风景名胜,有着“南国蓬莱”的称号。

命名

 “湄洲”意为近湄之洲,自唐朝起就有“湄洲”这个名字,因有“水中之湄、海中之洲”而得名。“湄洲”是莆田市的岛屿名,全称湄洲屿,也称湄洲岛,简称则为湄岛或湄屿,岛、屿称呼实相通。

位置境域

湄洲岛位于福建省沿海中央,居湄洲湾口侧,隶属福建省莆田市湄洲镇辖区,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9°5'23'~119°8'40'',北纬25°1'31''~25°6'20''。全岛面积14.3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30.4千米,海岛南北长约9.8千米,东西长约2千米。岛屿距莆田市区42千米,距离大陆1.8海里,西与泉州市泉港区惠安县相对,东和台湾海峡相连结,距离台中港72海里,南离厦门港100海里,北距福州马尾港70海里,海岛还零星分布有16个小屿和70多座砾石礁周围。

历史变迁

第四纪前

自晚三叠世以来,福建省区域地壳运动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挤压为主。燕山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形成了“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奠定了每周到燕山时期火山岩的基础。

晚侏罗世末,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进一步俯冲,大陆边缘受到强烈挤压,使闽东南沿海长乐——南澳深断裂带热流上升,发生了区域深成热液变质作用,形成了湄洲岛上花岗石的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

新生代时期,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减弱。到了喜马拉时期,地壳运动对湄洲岛区域影响较弱,岩性侵入表现为继承性,原有的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形成了沿断裂的节理密集处的小型基性岩脉侵入,湄洲岛的辉绿岩侵入就形成于这一时期。

第四纪后

第四纪以来,福建省地壳总体呈上升趋势,福建省闽中山脉戴云山地区大致就上升了500米~600米,各断块上升量不等,闽中大山上升幅度一般从沿海向内地逐渐增多,造成了多级次的从山到海的地形地貌。

更新世后,由于强烈的断块差异升降活动,使湄洲岛上升断块形成了丘陵地貌,下降断块沉没于海中,形成了虎狮列岛、公蛋屿、(猴屿)卧佛屿、进屿等岛礁

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中期,福建沿海共发生发生了四次海侵,湄洲岛在这一时期海蚀现象最为严重,形成了湄洲岛的四级海蚀阶地。而在一、二级阶地的海蚀现象最为发育,主要分布于湄洲岛的北部湄屿潮音和南部鹅尾神石等地,形成了湄洲岛典型的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海蚀角、海蚀沟槽、海蚀壁等海蚀景观。之后又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影响,裸露的岩体经前期构造断裂、节理和差异的风化,形成了湄洲岛的花岗石地貌和象形石景观。

全新世约距今约1万年前,晚更新世晚期海水侵入之后,湄洲岛沿海基本处于振荡运动环境。湄洲岛东岸迎风富砂的海岸,形成了沙滩,而进屿湾潮汐、风浪小的回湾处淤积成了滩涂地。受潮汐流和风浪的作用,湄洲岛陆续形成了狗头尾连岛沙坝、湄洲岛黄金沙滩等地貌。

地理特征

气候

湄洲岛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但也会出现台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温度

湄洲岛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全年无霜。一年中8月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6摄氏度,最冷月则是1月,月平均气温为10摄氏度,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37.9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3摄氏度。岛屿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达1942小时~2334小时。

降水

湄洲岛年平均降雨量为1240.9毫米,年均蒸发量2130.3毫米,历史最大降雨量1966.4毫米,最少降雨量是65.8毫米。岛内年最多降雨日为116天,最少降雨日则是46天,3~6月为雨季,降水占全年的60%~80%,其中,6月份降雨量最大,月均降雨量达197.5毫米。

湄洲岛常年多大风天气,其中8级以上大风日数为80.5天,大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常年主导方向为东北风,夏季为南风,多年平均风速每秒7.15米。最大风速每秒27米,瞬间极大风速每秒40米。

湿度

湄洲岛受由于受海洋性气候的调节作用,岛内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春季末与夏季的湿度较大,达到了85%~86%,秋季湿度则最小为67%~68%。

湄洲岛的雾天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的下半夜至清晨,以平流雾为主,其中4月的雾最多,多大8.5天,秋季的9~11月的雾相对较少,仅有0.1~0.3天,湄洲岛历年雾时平均为29.4天。

地质

湄洲岛处于长乐——南澳的断裂带中部东北侧,岛中部存在东西向断层。岩土分布、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残积层,分布在岛北部的宫下、高朱、寨下、樟头和岛南部沿山前一带。岛内的矿产资源主要为花岗石石英沙。

地质构造

湄洲岛从形态看是“S”型岛屿,主要受东北向的东峤断裂和西北向的仙游——郊尾断裂控制,受这两大断裂影响,湄洲岛发育了汕尾断层、开元断层、宫下断层、北断层、鹅尾山断层和仙游郊尾断层6条断层。

汕尾断层、开元断层、宫下断层、北埭断层、鹅尾山断层受东峤断裂影响,与东峤断裂一致在北东向30°~40°之间,倾角在60°~80°之间,均是东北走向,在湄洲岛上从西向东近乎平行排列。汕尾断层、开元断层控制着西部海岸线形态,并且汕尾断层北西盘相对下降和开元断层南东盘相对上升共同作用,形成了进屿湾。北埭断层、鹅尾山断层、宫下断层则控制着西海岸线形态,北埭断层、鹅尾山断层是两条倾向南东的正断层,南东盘的相对下降,控制了东部海岸线的虎狮列岛、公蛋屿、猴屿、洋屿等岛屿的形成。

仙游县——郊尾镇断层呈西北走向,在湄洲岛上主要表现为左行水平走滑断层,控制了南部海岸线含鹅尾山地区,向东部海岸线错位的特点,从而形成现在所看到的呈“S”的形态特点。

地层特征

湄洲岛海岸阶地大多由海滩岩和海相泥炭层组成,海相泥炭层分布较广,但因断层运动导致其海拔高程相差较大,在北部的有渡船头、顶莲池海拔高程为2~4米,中南部的下白石和猴屿西海拔高程为10~15米,而上白石一处海拔高程为20~30米,同在中南部的日纹坑水库上游,老红砂下伏有一层1米厚,直接分布在花岗石残积层之上的海相泥炭层,分布海拔高程30~40米。海滩岩则分布在狗头尾、岛砂坝及中部上白石村旁,海拔高程约3米,由粗砂、细砾和牡蛎科壳片组成。

岩石特征

湄洲岛东部沿海一带发育最多的是燕山晚期混合二长花岗岩,该花岗岩成灰白、肉红色,中粗粒,块状构造,在母岩岩体中多有辉绿岩岩脉侵入。全岛露头的辉绿岩岩脉总体走向北东向,产状近乎直立,出露长度50米到上百米不等,单体厚度在0.1米~5.0米之间,而在其边部夹杂着一些较大的围岩捕掳体。这些侵入的辉绿岩岩脉受到风浪冲蚀,形成了天然凹槽,并一直延伸入海。

地形地貌

湄洲岛经过上亿年地质历史变迁,呈现出了南北海蚀地貌突出、中西部海淤积地质现象明显的地貌形态。在断层活动和海洋动力的双重控制下,湄洲岛北部湄屿潮音和南部的鹅尾神石园一带的海蚀地貌景观最为发育,海蚀崖、海蚀岬角、海蚀沟槽、海蚀壁龛、海蚀平台、海蚀穴等地质遗迹多遍布于此。湄洲岛的中部和西部的地貌形态则较为平坦。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岛屿北、东、南和西北部地段,均由花岗石、混合花岗岩组成,海岸陡峭,主要有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壕沟、海蚀洞、穴等海蚀地貌。

海蚀崖主要在海岛东部、南部和北部海岸较发育,西部不发育,比较典型的海蚀崖有牛头尾海蚀崖、妈祖山海蚀崖、三佛山海蚀崖、大山鼻头海蚀崖、鹅尾山海蚀崖、狗头尾海蚀崖和寨下——汕尾海蚀崖等,相对高度5~15米,最大的大山鼻头海蚀崖高达30米。

海蚀平台主要分布在牛头尾、三佛山和鹅尾山海蚀崖崖脚上。其中牛头尾海蚀平台较宽,大于50米,其他的一般在20~30米不等,台面坡度小于15°。台面微地形发育,有各式各样的海蚀槽沟、脊,海蚀坑、穴。平台上分布着大小不等、从崖上崩塌下来的砾石,大者直径可达21米,小者只有20厘米多,呈圆状到次圆状。

海蚀壕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通常与海蚀崖伴生。壕沟两壁陡立平直,犹如刀削斧劈,沟肩明显,深几米至几十米,宽0.5~8.0米,长度一般几十米不等。壕沟大部分是辉绿岩脉差异分化所形成,走向主要为东北向和西北向,个别沿东北和西北走向的节理破碎带掏蚀形成,在壕沟壁上,可以看到东北和西北两组节理形成的犬齿状节理面。

海蚀洞、穴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带上,海蚀穴发育,形态多样,多以蜂窝状呈现,一般直径10~20厘米。分布标高最高可达50米。牛头尾海蚀洞和鹅尾山海蚀洞是岛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海蚀洞,均为贯穿洞,洞高0.5~1.5米,深8~10米,均发育在混合花岗石中,为沿混合花岗岩的片理方向侵蚀形成。

沙质海岸

湄洲岛的四周均分布着由花岗岩、混合花岗岩风化的碎屑组成的海滩、连岛沙坝等沙质海岸。

海滩主要有顶莲池沙滩、东至沙滩、黄金海岸沙滩。其中,黄金海岸沙滩,长约2千米,宽约100~500米,坡度小于10°,较为平坦;顶莲池沙滩、黄金海岸沙滩的坡度均小于6°,主要由砂、砾、贝壳等物质组成,东部沙滩的粒径较西部、南部沙滩的粒径粗,东部的顶莲池沙滩,主要由粗粒砂组成,含较多粒径3—8毫米的细砾。南部的黄金海岸沙滩,则由细砂组成,柔软细腻。

连岛沙坝发育在鹅尾山、狗头尾与本岛之间。狗头尾沙坝规模较大,长约2千米,宽200~300米,呈北西向延长,沙坝南西坡坡度一般5°~6°,主要由细砂组成,北东坡坡度2°~3°,主要由泥质组成,含细砂。鹅尾山沙坝呈现南北向延长,长约600~700米,宽约200米,两侧坡度约7°。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狗头尾与汕尾市岬角之间的进屿湾开阔地带,是岛上最大的海湾,为现代的潮间带。长约3.5千米,宽约2千米,地势平坦,坡度约2°~3°,主要由淤泥物质组成。

海岸阶地

湄洲岛的海岸阶地分布较广,东部海岸的阶地较西部海岸保存相对完整,海岸阶地分为四级,海拔从1~4级分别为1~54米、10~20米,25~30米和40~50米。其中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岛屿的西部和中部几乎都是由第一级阶地组成的平原地貌,以及第二级阶段组成的台地地貌,第三、四级阶地一般沿海岸城长条状分布,宽窄规模不一,阶地面一般向海倾斜,倾角10°~20°不等。

第一级阶地主要为堆积阶地,海蚀作用不发育,在岛的中部比较发育,规模大,是形成中部平原的主要物质基础。第二级阶地在岛的西北部分布面积较大,组成岛上的台地地貌,在阶地上还可以看到小规模的海蚀崖,阶地面被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第四级阶地分布在海拔为40~50米的丘陵山顶或近山顶上,地貌受动力改造强烈,原阶地面已大多不复存在,仅留下标高大致相同的圆滑山包,以及还保留有少量的海蚀穴。

水文

海水

湄洲岛所处海域为东海开阔海区,海水呈蓝色,其表层海水温度与表层海水盐度随季节变化,夏季平均海水温度在13.8摄氏度,平均海水盐度为33.76;冬季平均海水温度在27.16摄氏度,平均海水盐度则为31.85。海潮属正规半日潮型,涨潮与落潮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时14秒及6时11秒。潮位最高潮位3.38米,最低潮位-3.44米,平均海面0.14米,平均高潮位2.57米,平均低潮位-2.15米,平均潮差4.72米,最大潮差6.61米,最小潮差2.65米。

岛内陆域地表水、地下水

湄洲岛岛内无河流,仅有季节性水沟和面积为0.06平方千米、容量不足10万立方米、汇流面积为0.25平方千米的湖石淉淡水湖。全岛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4764立方米/天,可开采的的地下水为3376立方米/天,岛内的蓄水地段主要集中在北棣村西、下白石——港楼、高朱——庚蔡、田盾——柯——炉膺及宫下沙五地,开采量达到2576m立方米/天。此外,岛内中部有一片海相沉积平坦地带,由平均厚度10~13米的细砂与砂壤土层组成,其孔隙含水量在115万立方米,是岛上淡水的基本储量。之后,为了确保在抽水后不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受海水侵入,在这一带沿海的东西两侧海岸附近建有地下速积混凝土防渗墙,形成了一个地下水库。水库面积3.46平方米,库容量115万立方米,可用水量105.7立方米。

土壤

湄洲岛受海洋性季风林生物气候影响的南亚热带海岛,属赤红壤地带。岛中部的平地和岗台地属于耕地,每1千克土壤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小于20克,土壤多沙质,漏水漏肥较严重,农田均属旱作地,产量低。岛北部的宫下,高朱、寨下、樟头和岛南部沿山前一带为砂质黏土及粘质砂土,岛中南部及小港湾内侧由淤泥质粘土组成的海积层。西北部塔林一带有泥滩。东部日纹坑一带为赤红壤结构,可充分利用营造和开发防护林。本岛海岸分布有风沙土和滨海盐土,有机质含量小于10克。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23年,湄洲岛绿化覆盖率达到60.66%,并且湄洲岛属亚热带林灌区,岛内气候温和,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

植物

湄洲岛的植物群落呈零星、块状或条形分布,南部分布较为稀少,西、北部逐渐增加,东部分布情况最好。岛内主要植被类型是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等组成常绿针叶林,还有部分是针叶树种与木麻黄、相思树等阔叶树种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其中,植被中的代表性群系之一有湿地松、相思树混交林,其代表性群落类型有湿地松+相思树——白茅群落,该群落分布在海拨56米的北棣后山西坡上,总盖度为30~40%,乔木层盖度为10~20%,每平方米有湿地松36株,相思树15株,树高均在1.5~2.5米左右,伴有黑松、木麻黄等。草本层盖度20~30%,高度约为0.1~0.3米,数量有24种,灌木层种类只有6种,藤木仅有1种。此外,在岛屿西部的滩涂上还生长着红树林。湄洲岛的维管植物有243种,草本植物293种,其中蕨类植物门24种,裸子植物4种,被子植物门508种。

动物

陆栖动物

湄洲岛上的陆栖动物共有50多种,分为鸟类、爬行纲、哺乳类以及家禽类。其中鸟类占总数的78%,主要有白额、红咀鸥、苍鹭大白鹭、黑领行鸟等,并且岛内还生存着领鸺鹠红脚隼和鹗三种国家级野生珍稀鸟类保护动物;爬行类动物有青环海蛇长吻海蛇竹叶青属、蜂蛇、铅山壁虎绿海龟等,其中青环海蛇、长吻海蛇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哺乳类动物主要有蝙蝠、水獭亚科、鼬獾、耗子等;家禽类以猪、牛、羊、鹅、鸡、鸭、狗等动物为主。

浮游动物

湄洲岛的浮游动物共有116种,其中桡脚类占比最多,主要有中华哲水蚤、微刺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等62种浮游动物;水母类有水螅水母类、管水母目类、钵水母类等;腹足类主要有强卷螺、尖笔帽螺、棒笔帽螺;枝角类有鸟啄尖头蚤、肥胖三角蚤;介型类有齿形海萤、针刺真浮萤;端足目有孟加拉蛮、尖头巾,以及十足类的日本毛虾、中型萤虾、享生萤虾、刷状萤虾;此外,还有红柱囊虫、长尾柱萤虫、软拟海蹲等被囊类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湄洲岛的底栖生物种类共269种,其中多毛纲72种,软体动物门53种,甲壳亚门90种,棘皮动物32种,鱼类15种,其它动物7种。底栖生物优势群落特征:不倒翁虫一纵肋织纹螺一模糊新短眼蟹一双鳃内卷齿蚕群落,它们分布广,出现率高,数量多,其中模糊新短眼蟹群落密度均在每平米45个,双鳃内卷齿蚕群落密度最高值时大于每平米100个。

潮间带生物

湄洲岛的潮间带生物共有295种,其中藻类29种,多毛类58种,软体动物94种,甲壳动物75种,棘皮动物14种,其它动物25种。以硬相和软相潮间带的软体甲壳亚门居于绝对优势,分别占总种类的30%和25%。硬相潮间带生物群落通常分布岩相,主要有日本花棘石鳖红条毛肤石鳖、藻云母蛤泥蜡、毛贻贝、中国小蛤螺、小珊瑚藻等;软相潮间带生物群落则分布于泥滩、泥沙滩、沙滩。泥滩上主要有沙蚕、独齿围沙蚕、齿吻沙蚕、可革囊星虫动物门。泥沙滩分布着尖锥虫、长吻沙蚕花甲、中国绿榔、下齿细寄居蟹,沙滩上则分布着中国棘海、哈代海仙人掌、侧花海葵

自然灾害

湄洲岛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基本强度为七度,当有海底地震火山喷发发生时,湄洲岛也会伴随着海啸的发生;湄洲岛上的台风多发于每年7~10月之间,台风大多是因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进一步发展生成。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湄洲岛在辖宋、元时属崇福乡新安里管辖,明、清时属七区新安里管辖。民国16年(1927年)该岛划归南日岛务局直属省辖。民国22年划归莆田县,设湄洲乡,下辖6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十一区、二十一区、忠门人民公社、湄洲人民公社、湄洲乡、湄洲镇。1988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湄洲岛为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次年2月,成立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委会,归莆田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2002年2月,莆田县撤销后,建立秀屿区,湄洲镇区划版图隶属秀屿区,但该镇一切的行政事务管理由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全权负责。

旅游资源与开发

1978年,湄洲岛人民自发重建妈祖寝殿,作为妈祖信众朝拜场所,吸引了莆田市及少数台湾的妈祖信众前来朝拜妈祖。此时,湄洲岛的入岛工具只有小木船,岛上也只有少量供信众住宿的招待所,当地居民以捕鱼为生。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莆田市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并赋予十条优惠政策,同时也批准湄洲岛对台胞开放。次年,湄洲岛成立了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委会,并制定了科学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自1989~1997年共修建了建筑景观、朝拜场所36处建筑,形成了祖庙西轴线建筑群,旅游设施与服务也渐具雏形。

2002年3月,湄洲岛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并且湄洲岛祖庙妈祖新殿建筑群(南轴线)、妈祖文化园、湄屿潮音景区正式对外开放、鹅尾山生态景区一期工程完工启用,至此初步形成了北部妈祖朝圣、南部休闲度假的海岛旅游发展格局。此外,岛内的酒店都按照三星级标准验收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湄洲岛管理委员会和旅游企业注重旅游产品的策划和目的地形象的树立,莆田市委、市政府从2002年第4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始,每年举办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并策划了天下妈祖回娘家等吸引游客的活动,推动了湄洲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009年9月,《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此外,在海岛旅游空间结构上,湄洲岛形成了海岛北部的妈祖朝圣区、南部的休闲度假区和中部的岛上居民生活居住区3个功能区。湄洲岛政府通过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将开发与惠民相结合,旅游业向着最优化方向发展。

湄洲岛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逐步成为湄洲岛的支柱产业,岛内居民也依托旅游业发展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湄洲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64元,超出莆田市平均水平。2022年湄洲岛年接待旅游人数353.51万人次,旅游收入22.78亿元,2023年1~3月,湄洲岛接待游客107.59万人次、同比增长43.9%、旅游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47.3%。旅游经济收入展GDP总额的50.8%。

妈祖信仰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个皇帝先后对妈祖敕封了36次,封号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乐年间封“天妃”,立庙京师,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使妈祖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

湄洲妈祖祖庙始建于赵光义雍熙四年(987年)重阳节,妈祖羽化升天之日,后来有个叫三宝的商人,感戴神,捐金创建庙宇赵祯天圣年间,又将庙宇扩大规模。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赐顺济庙额。此后的元朝、明朝及清朝都对妈祖庙进行了修缮或扩建。妈祖自诞生之日起至清代,因屡显神异,志籍记载者达50多种,历代受朝廷褒封。

清末至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们倡导倡导反封建反迷信,导致民间宗教信仰遭到打压,随后,信徒们自发成立团体向政府请愿,并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向主管部门和官员说情或施加压力,影响甚至逼迫政府做出修订和调整。新中国成立后,妈祖信仰受到了冲击,其中,以196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最为强烈。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湄洲妈祖祖庙几乎“夷为平地”,祖庙建筑群受到严重破坏,仅存圣母祠与中军殿。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妈祖文化在国家政策调整之下逐渐复苏和创新的时期。湄洲岛妈祖庙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策划组织了第一场大型的闽台交流晚会,同时,为了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政府出面组织了“妈祖文化节”,并将其开拓成文化产业。在宽松的国家政策大背景下,妈祖信仰以民俗活动的名义获得了生存空间。

对台交流

1987年湄洲岛举办“台湾的妈祖庙千年祭”活动,吸引了近万台胞前来参加,朝拜热潮迫使台湾当局于当年11月份部分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1994年,针对浙江“千岛湖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举办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力地推动了两岸民间恢复正常交往。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妈祖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受到宝岛上千万人次的顶礼膜拜。

2002年5月,湄洲妈祖金身海上直航金门巡安,突破了台湾当局所谓“小三通”的局限;2006年5月湄洲———金门旅游首航的开通,使湄洲岛成为福建省居民赴金马旅游的第三个口岸;2007年5月,500多位马祖列岛乡亲首次乘“台马”轮直航赴湄洲朝拜台湾的妈祖庙,也进一步扩大了湄洲岛与台湾岛的直接通航。2008年9月8日,台湾鹿港天后宫组织包括台“立法委员”陈秀卿彰化县议长白鸿森等部分台湾及中南部知名人士在内300多名信众,观看“海上明月共潮生———2008两岸四地中秋节大型民族音乐会”,与妈祖故乡人民共同庆祝中秋佳节。2009年11月2日,台湾鹿港天后宫组织300多人参加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次巡安莆田市活动,共同庆祝《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为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两岸同胞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妈祖文化交流,湄洲妈祖祖庙成了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最热的热点,不管是祖庙金身巡游台湾引起台湾上千万人的顶礼膜拜,还是近年来台湾数以百计的妈祖庙回“娘家”,湄洲妈祖祖庙成为连接两岸同胞的一座亲情桥梁。2013年,已有1300家台湾妈祖宫庙到湄洲妈祖祖庙认祖归宗。自1987至2012年上半年,来湄洲岛朝圣妈祖的台胞共有280多万人次,湄洲岛组团赴台交流100多项1000多人次。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湄洲岛在生态环境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海岛常年风力较大,土地贫瘠,植物成活率较低,森林覆盖率不足10%;二是海岛水源紧缺,2021年全岛水资源总量687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59立方米,仅为莆田市人均水平的7.9%,是福建省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三是植物品种较为单一,多为适应海岛生长抗风能力强的黑松木麻黄

湄洲岛位于湄洲湾口,其周边海域的海水资源开发与湄洲湾的水质状况息息相关。目前湄洲岛周围海域的海水水质总体较好,但随着湄洲岛城市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湄洲湾临海工业的迅速崛起,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的排海,海上溢油、船舶排污和近岸水产养殖等造成的海洋污染,已使得湄洲岛及其周围海域的海水质量面临下降压力有增无减,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影响,海岛生态脆弱性更加突出。根据2005-2006年调查分析结果,湄洲湾海域整体上呈二类以上水质,有磷酸盐超标的现象,表明湄洲湾海域的污染有进一步加剧恶化的趋势。

此外,人类进行大规模、无度、无序的海砂开采,旅游设施的建设,如宾馆、码头等的选址不当,缺乏对岛屿岸线的合理、统一的规划,诸多污染严重的修造船厂直接建在沙滩上造成沿岸沙滩的迅速侵蚀,海岸防护林倒塌、树根裸露、滩面呈现黑色重矿物碎屑、砂粒粗化、沙滩萎缩等十分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对岸线资源景观,特别是沙滩旅游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由于非法采砂、人工挖沙造成沙流失,侵蚀现状已不容乐观,湄洲岛东岸莲池至下李岸段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环境保护

1998年,时任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队到湄洲岛义务植树造林,在湄洲岛低洼沙地湖石淉,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栽植下了雅榕夹竹桃海枣、芒果、朱槿等数千株树木,丰富了湄洲岛的植物品种。2000年,福建省政府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通过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造林碳汇建设、沿海防护林提升改造、菌草生态治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道路绿化景观提升、村庄及节点绿化等一系列的绿化、花化、彩化项目,全岛绿化覆盖率从1998年的37%提高到60.66%,11个行政村“绿盈乡村”、“绿满城乡·花样湄洲”全覆盖,全年空气优良率近100%。

2017年,湄洲岛启动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现水循环利用,累计投资1.8亿元完成湖石淉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和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每天产生的5000吨左右中水。

2019年,莆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了地方性法规《湄洲岛保护管理条例》,对辖区内的自然生态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文化资源实行统一保护管理,同时加强了辖区内项目建设、旅游开发、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以及组织交通、通讯、电力、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成效

自2000年起,湄洲岛政府通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造林碳汇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岛内生态得到一定程度恢复。2023年,湄洲岛绿化覆盖率达到60.66%,全年空气优良率近100%,并且湄洲岛属亚热带林灌区,岛内气候温和,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

风景名胜

湄洲岛是一个集宗教圣地、人文景观、对台交流为一体的旅游、避暑的胜地,旅游景观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

妈祖祖庙

妈祖庙坐落在湄洲岛最北端,始建于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万多座妈祖分灵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上女神像屹立在祖庙山上,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妈祖敬仰者祖进香。宋代后期,随着海洋事业的迅速发展,这个地方性的民间神祇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北宋朝廷赐予“顺济”庙额,南宋时期妈祖海神的地位得以确立。此后,元、明、清历朝帝王褒封妈祖为天妃、天后达36次,妈祖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

妈祖雕像

湄洲岛妈祖巨像的面部造型呈现出三十岁左右的妇女形象,面部同体态均圆润丰腴。神态安详威仪,目光凝视远方,遥望海峡。五官造型特征与佛教菩萨造像有相似之处,高鼻樱嘴,双颊下颌饱满,头顶冕贵冠。造像霞帔裙摆自然收拢下垂,雕刻线条流畅有力度。造像材质采用的是白色花岗石。这种石材不易风化,色泽可保持百年,且材质坚硬,耐磨损,制作雕像线条感极好,是露天雕塑的首选之材。且白色圣洁美丽,符合妈祖神圣的身份。

自然景观

湄洲岛的自然景观主要分为怪崖神石类、沙滩景观类、水景类和其他类。

怪崖神石类景观

鹅尾山景

鹅尾山神石园位于湄洲岛东南端,三面临海,占地面积约32公顷。怪崖神石类景观以鹅尾山公园最为典型,鹅尾山的主要成景岩石为中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鹅尾山公园位于湄洲岛的最南端,三面临海,海拔65米,是一座天然的“石盆景”,与北端的妈祖遥相呼应。公园因其形象鹅尾,岩石奇特而得名。鹅尾山有大海、沙滩、绿林、奇岩、怪石、庙字等景观,是湄洲岛一处代表性自然景观。

日纹石景

日纹石景位于港楼村东部海滨,因第一位在此辟山盖庙的是日纹和尚而得名。日纹坑北靠大鼻山,南对卧佛屿,东临大海。出于风浪,长年侵蚀,日纹坑沿岸形成了一群形状奇特的石景。

湄屿潮音

湄屿潮音位于妈祖庙山东北方向,为牛头尾山海岸屿崖,与虎狮列屿相望这里海床地质为辉绿岩花岗石交错构成。辉绿岩比较软,长年受浪涛冲啮而形成一处处凹槽、洞穴。每当波浪冲击槽穴,就会发出音色和谐而有韵律的声响,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沙滩类景观

湄洲岛海

湄洲岛海岸线达30.4千米有大小沙滩13处,总长20多千米,其中最典型的为湄州岛黄金沙滩、莲池澳沙滩。

九宝澜沙滩位于湄洲岛风景名胜区的西南端,是岛上最长最大的沙滩。它靠近千畴绿林,三湾滩,西接3000吨对台客运码头,沙滩绵延3000米,纵深300~500米,坡度5%,是海滨浴场和理想的避暑度假地。有“行万里海疆,数湄洲第一”,“堪与夏威夷媲美”之誉,故而有“天下第一滩”之美称。

莲池澳沙滩

莲池澳沙滩位于湄洲岛东面,北以妈祖山为屏,南以北埭山为障,东濒大海,形成天然湾澳。西岸为莲池村,故名。莲池澳沙滩长达2千米,沙质洁白,但颗粒稍粗,但有进行冲浪运动的条件,是理想的大量妈祖游客就近进行海滨娱乐的大众化浴场。

水景类景观

湖石淉

湖石淉是湄洲岛中部的一处天然淡水湖,水面占地面积300亩,蓄水量50万立方米。湖中有一处小屿,屿上伫立着一所凉亭,装修古色古香。周围芦苇茂盛,湖光山色、层层叠翠,湖里盛产毛虾中华绒螯蟹、鱼即鱼等淡水动物。此地是泛舟、垂钓、游玩的天然公园

其他景观

烟顶山

烟顶山也称烟墩山,其位于港楼村的东北边,据传曾在此设立烟墩,以防御海盗楼寇,故而得名。烟顶山海拔87米,是南部的最高点。当气候骤变,尤其是春夏之交或阴雨初歇时,烟顶山山顶轻雾笼罩、柔若轻纱、忽聚忽散、变幻无穷、令人仿佛进入缥渺的仙境,也因此被称为湄屿仙境。烟顶山最高处有一字排开的五块巨石,极酷五位老翁,被称为“五老迎宾”,此外,还有中天石、百丈崖、千蜂洞等胜景。

牛头尾山

牛头尾山位于岛屿的最北端,与文甲大屿山相对,似壮牛之尾,没入海里,南面形像牛首,与妈祖山相偎。山上的辉绿岩经长期吹刮侵蚀,形成天书岩、伏虎石、牛尾哆、海狮戏水等各种奇岩怪石。

观澜日出

清晨可以登上祖庙山顶,观看日出。

相关文化

民间信仰

妈祖,是对林默的尊称。生于北宋时期福建莆田的林默以其善心智慧为沿海人化解危难,被民间亲切地称为妈祖。历经宋、元、明、清朝廷的频频封赐,妈祖的历史地位不断提高、神化,进而成为闽粤台沿海的民间神,被称为国家级“海洋女神”“世界和平女神”。

妈祖文化起源于湄洲岛,千余年文化传承中的历史积淀成为湄洲岛的独特文化资源,是基于对妈祖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圈立足闽粤沿海,覆盖整个中国沿海,并扩散至祖国大陆内地和世界其他海洋国家。在福建省,妈祖信仰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文化,早已成为民俗的一部分,成为了闽文化的内容,也成为了今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文化资本与动力。

妈祖祭典

妈祖祭典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妈祖信徒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向妈祖献礼、膜拜,以表达对妈祖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祭典全程约45分钟,规模浩大,程序复杂,包括:擂鼓鸣炮、仪仗仪卫队就位及乐生和舞生就位、主祭人和陪祭人就位、迎神上香、奠帛、诵读祝文、跪拜叩首、行初献之礼并奏和平乐、行亚献之礼并奏乐、行终献之礼并奏乐、焚祝文及帛、三跪九叩、礼成等步骤。

祭典乐舞

妈祖祭典乐舞的表演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之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之日。其主要以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民俗信仰为核心内容,以祭祀典礼作为程式化的一种祭典乐舞仪式。祭典舞由《初献》《亚献》《终献》三个部分组成,舞蹈的最终定调是以庄严、凝重、肃穆、祥和为基调,将歌生、舞生与祭典仪程合为一体,凸显仪式的观赏性。乐舞主要有莆仙十音八乐、莆仙戏、大鼓吹、小鼓吹、车鼓乐、梆鼓咚、妈祖诵经、全真派的铃鼓击奏、三献礼仪式音乐和大型民俗歌舞《祥瑞湄洲》等表演形式。其中,莆仙戏主要是人模仿木偶的表演形式和特点,演唱方面有其程式化的曲牌演唱,为适应男女演员的不同音域,曲牌以F大调、G大调、C大调、D大调和降B调为常用调。莆仙戏特色伴奏有打击乐器沙锣与三板、石狮压大鼓;吹奏乐器笛管、梅花;板面弓弦乐器胡、胡;弹拨乐器八角琴小三弦等。

妈祖庙会

妈祖庙会的产生自然与妈祖信仰有着重大的联系,妈祖庙会所举办的时间一般为元宵节、妈祖诞辰日及羽化日。妈祖庙会的举办在历史上就存在,但因为信仰遭到破坏而停止,在近现代才重新形成一种规模。庙会内容丰富,具有莆田市特色,比如莆仙戏、木偶戏等等轮番上阵,呈现舞龙、舞狮、打花鼓等等,是娱神娱人的表现形态,同样是传播妈祖仪式的载体。

妈祖服饰

湄洲女服饰也叫“妈祖装”,是妈祖文化在服饰上的重要体现,深受妈祖文化的影响。海蓝色斜搭襟的中式上衣代表着蓝色的大海,而上红下黑的宽大裤子则是由于相传妈祖爱穿红色裤子,她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下半截裤子被海水打湿后看着像黑色,而上半截还是红色的,就这样逐渐演变为上红下黑的款式,红色和黑色而又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

信仰习俗

摆棕轿

“摆棕轿”,顾名思义是一种扎有棕丝坐轿的器具,是一种具有民间传统特色的“妈祖舞”,按照其独特的动作跳着某种舞蹈一样,给其伴奏的是鼓、锣、等打击乐器,按照特有的律谱敲出特别的音乐。“摆棕轿”是在妈祖庙前或者是妈祖驻人家门前广场或院内架起木柴、点起火堆,由九位小男孩,执着九支小三角旗,十八个成人抬着九把棕轿沿着火堆,小孩在前面摆(跳舞)成人抬着棕轿在后面舞。“摆棕轿”次序为:1、四角亭、三角火云腾;2、四角亭、一五团;3、四角亭、六角火云腾;4、四角亭、七云年;5、四角亭、六角跳火云;6、四角亭、六云年;7、四角亭、九云年;8、四角亭、四角跳火云;9、四角亭、八云年;10、四角亭、乌龟脱壳。而对于服饰的要求是,小孩着蓝色上衣和蓝色裤子,然大人则光着膀子穿着短裤,脚下扎着“脚令”(红色、刺绣的各种图案护套),腰间绑着带子(类似戏装中的“玉带”)。整个过程要持续2个小时左右,中间过渡阶段可休息。

耍刀轿

“耍刀轿”是元宵节闹妈祖活动重要的内容之一。妈祖队伍一行动(包括妈祖神像,各种陪神像,仪仗队人员)还要有童(作为神和人的驱妖避邪职能体现)。乩童一般都有明确的神名,如“孙悟空”、“二路元帅”“杨公元帅”“番锁元帅”等等。乩童手里拿着令旗、宝剑(斩妖剑)、宝镜(照妖镜)、抛刺球(由若干铁丁梆扎成球状),头戴将军冠,身着战袍,脚踏云靴(戏台上的服装服饰)上刀轿。乩童坐在刀轿上,由四个强壮汉充当轿夫抬着,旁边还有若干人扶着轿扛帮忙,一路跟着闹妈祖队伍走动。刀轿上的乩童,除了队伍行动时路上“驱妖避邪”外,还要在“过游”时,在各甲头(自然村)的“符地”(在妈祖出宫章节中说明)进行“旋符”或称“认符”(意为台湾的妈祖庙和护神已在此巡视作法,余威永驻,妖邪莫闯入此境,须避之)。“耍刀轿”在妈祖入(回)宫时,要在宫前的广场上与“摆棕轿”交替进行“表演”。“耍刀轿”时由壮汉充当轿夫(前面的轿夫选特别强壮),轿旁还有若干小伙子扶着轿扛。在前边的轿夫,一边向火堆方向靠近,一边踏步,一边把轿“举起、放下”;一边沿着火堆边沿,以火堆为中心转,后边抬轿的轿夫和扶轿的壮汉,按照前边轿夫动作,也以火堆为中心与前边轿夫始终保持成以火堆为中心向外的一直线,前面轿夫和后面轿夫紧密配合。

“游灯”与“过洋”

闹元宵的重要环节就是“”与“妈祖过洋”。每年重阳节下午,麟山宫的响起三声“火声”,“游灯”的队伍开始集合,大人拿着香、小孩手持写着“天上圣母”的旗帜到麟山宫前面列队准备巡游。在所有工作都准备充分之后,庙里的“清道”、“大灯”、“龙旗”等等队伍排列完整之后,巡游的鞭炮、火铳声再次响起表示队伍启程。而“游灯”与“过洋”的队伍所到之处,百姓都会摆起香案、点燃火堆跪下拜妈祖,并给路过的妈祖像、妈祖陪神像“挂”。当队伍经过自家门口之后,百姓会拿起香紧随在队伍的后面,因此当“游灯”队伍巡安全村结束之后,队伍也是最为庞大的。游灯和过洋的过程从正月初九开始到十二共四天,并不是每天都会举行,所走的路线也会有所不同。

神诞

神明的诞辰、羽化纪念日,被神明的信众视为年度中最为重要的日子,几乎所有的活动仪式以此为主,尤其是在神诞日相关活动更是盛大。在湄洲岛,百姓除了信仰妈祖之外,由于妈祖信仰的包容性,人们除了农历三月三妈祖诞辰、九月初九妈祖羽化的日子,举行重大活动之外,在妈祖配祀神诞辰之时,也会举办隆重的活动以表示庆祝。很多的配祀神都是上身到乩童身上的神明,因此同样要举行仪式以表示虔诚。

影视作品

《湄洲岛奇缘》是一部电影故事剧本,在湄洲岛实地拍摄,以妈祖故乡为背景,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以妈祖故事为衬托,讲述了一段台湾与大陆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故事,展现了妈祖故乡的风土民俗,其中一些重要情节取材于发生在湄洲岛和台湾岛上的真人真事,反映了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这部戏的导演和演员的组成也体现出了两岸合作交流的特色,由祖籍台湾的导演执导,五位台湾演员演出,在湄洲岛拍摄。

参考资料

湄洲岛:“和美海岛”养成记.光明网.2023-07-28

..2023-07-28

“东方夏威夷”——湄洲岛.搜狐网.2023-07-28

区情概貌.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政府.2023-07-28

..2023-07-28

湄洲岛.莆田市人民政府.2023-07-28

魅力海岛 | 湄洲岛.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23-08-08

传说,这座岛有“仙气”.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2

“湄洲”的前世今生,你知多少?.莆田在线.2023-08-02

..2023-07-28

..2023-07-28

六、海水温度、盐度状况.中国海洋信息网.2023-08-08

听!这是莆田骄傲.澎湃新闻.2023-08-09

莆田史志网.莆田党史方志网.2023-08-02

..2023-08-01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妈祖信俗.文旅中国.2023-08-01

“南国蓬莱” “碳”路前行——福建莆田湄洲岛建设“和美海岛”纪实.莆田TV.2023-08-01

湄洲岛迎来首季“开门红” 旅游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47%.莆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3-08-01

柯文:发挥好妈祖的纽带作用.环球时报.2023-08-03

光明日报:湄洲岛生态环境怎么样了.福建省水利厅.2023-08-01

..2023-08-01

欢迎您访问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3-08-01

妈祖祖庙.湄洲岛管委会.2023-08-02

妈祖信俗.莆田侨乡时报.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