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halasseus bernsteini),别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是鸥科鸟类中数量最少的种类之一。其体型中等,体长38~42厘米,虹膜褐色,喙整体呈橘黄色,喙尖为黑色,这也是其别名“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由来。成鸟夏羽前额、头顶、枕及冠羽黑色,头顶杂有白斑;上体淡灰色;翅灰色,长约33厘米;下体白色;冬羽与夏羽相似,但额头为白色,顶冠黑色具白纹;脚黑色。

中华凤头燕鸥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日本、中国均有分布,作为一种水禽,只在沿海和远洋栖息,如开阔的水域以及小型海岸岛屿。

2018年,中华凤头燕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极危(CR),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发现与命名历史

中华凤头燕鸥第一次被发现并命名的时间为1861年,地点为印度尼西亚东部,被归入燕鸥属(Sterna)。其种加词“bernsteini”是为了纪念德国动物学海恩里希·阿加颂·伯恩斯坦·(Heinrich Agathon Bernstein)。

形态特征

中华凤头燕鸥的体型中等,体长38~42厘米;上体淡灰色;下体白色;其虹膜为褐色,喙整体呈黄色,喙尖为黑色,这也是其别名“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由来;颏、喉、颊、颈侧白色;翅长约33厘米,翅上覆羽淡灰色,翼下覆羽珠灰色;肩部、背部、腰部均为淡灰色,飞羽灰白色,羽轴白色,外侧数枚初级飞羽较暗,第1枚初级飞羽的外及第1~5枚初级飞羽内翈近羽轴处偏黑色,内翈具楔形白斑;腋羽珠灰色;尾上覆羽和尾羽浅灰色,外侧尾羽较长,逐渐变尖,尾呈深叉状,尾长约15厘米;脚黑色。

成鸟夏羽

中华凤头燕鸥成鸟的夏羽为前额、头顶、枕及冠羽黑色,或头顶杂有白斑(是白色羽基呈现所致),头侧黑色自眼先经过眼的下缘直至后枕,后颈白色。

成鸟冬羽

每年6月下旬,成鸟的黑色冠羽逐渐被白色代替,换羽一般从额部以及眼睛周围开始,8月初,换羽基本完成,表现出非繁殖羽,即前额和头顶呈白色,头顶各羽端部黑色形成黑色纵纹,枕冠较小,颈部呈黑色的“U”型斑块。

亚成鸟

中华凤头燕鸥的亚成鸟的体色为较重的褐色,翼内侧颜色较浅且有两道深色横纹,背部及尾部呈金白色且有褐色杂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华凤头燕鸥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日本、中国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中华凤头燕鸥在中国浙江、上海市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台湾均有分布,其中福建是其重要的停歇地。

分布在中国的中华凤头燕鸥被中国学者依据其出现的地理位置划分为3个地理群体:(中国台湾)海峡群体、(中国浙江)大舟山群岛群体和(中国北方沿海)北方群体。

栖息环境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水禽,活动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只在沿海和远洋分布,主要栖息于小型海岸岛屿上,喜欢在开阔水域、海岸、海边岩石、沙滩上活动,较喜在海水深度浅且离岸近的区域活动,不喜水草太高的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中华凤头燕鸥以鱼类、虾类为主要食物。

节律行为

中华凤头燕鸥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以及东北部为夏候鸟,在中国南部以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为冬候鸟。

鸣叫行为

中华凤头燕鸥的鸣叫声为尖厉的“keerrick”,音调较高。

生长繁殖

求偶筑巢

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期为每年的6~8月,常与大凤头燕鸥混群繁殖。雄鸟以食物作为求偶工具,常把捕到的鱼献给配偶并炫耀、跳舞,雌鸟接受则会把鱼叼走。

中华凤头燕鸥在抵达繁殖地2~7天后便开始筑巢。混合群落的营巢地通常位于草地、岩石以及有稀疏低矮植物的砂石地面。巢密度较高,巢位分布均匀,每平方米约有8个巢。中华凤头燕鸥不喜欢在边缘营巢,所以在营巢初期常会打架争地盘。其巢呈碗形,里面一般没有垫材或仅有一些稀疏的草。

产卵孵化

中华凤头燕鸥每年繁殖1窝,窝卵数1枚。卵为白色椭圆形,上面有褐色的斑点。孵化期约为22~28天。雌鸟雄鸟轮流孵化,每天轮换5~10次,通常在黎明、中午以及日落时进行轮换。

有的雌鸟第一次孵化失败,进行二次补卵孵化的时间较晚,其他幼鸟已长大离巢,也可能会由于营巢地不再安全而弃巢离去。孵化期成鸟间争夺地盘,失败的一方也会弃巢而去,卵也被丢弃。

哺育生长

早成雏早成性,在出壳后的两周时间内都会受到亲鸟的保护和哺育。气温过高时,亲鸟会用水打湿自己的腹部后回到巢中给雏鸟降温。亲鸟一般在离巢5公里的范围内觅食,喂食时直接喙对喙将食物喂给雏鸟,食物主要为小型鱼类或幼鱼,例如刀鲚(Coilia myst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等。

雏鸟31~35日龄长出羽毛,可以独立飞行后,会在亲鸟的保护下在海上练习飞行和捕鱼。早成雏长出羽毛一周后,便开始与亲鸟一起离开巢穴。其世代长度为11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1937年后60多年的时间没有人再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一些鸟类学家甚至认为其已经灭绝。然而2000年中国鸟类摄影家梁皆得在中国马祖列岛混在大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gii)群中的8只成年中华凤头燕鸥,这一发现引起世界鸟类学界的热切关注,也证实了中华凤头燕鸥还没有灭绝。

2004年在中国浙江首先发现繁殖个体,2008年后在五峙山列岛形成稳定的繁殖种群。2016年8月8日,韩国发布官方公告,称“4月时,在韩国西南部首次发现5只混在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巢群的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并表示“韩国已被认定为世界上第四处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

中华凤头燕鸥是鸥科鸟类中数量最少的种类之一。繁殖期的成鸟数量每年都有变化,从2012年的12只到2014年的至少43只。鉴于此,成鸟总的种群数量可能少于50只,可能是30~49只。

致危因素

第一,人类对其鸟卵价值的追求使得盗卵行为屡禁不止,这会影响到其繁殖的成功率;第二,自然条件(如台风)会导致其筑巢失败,无法正常产卵孵化;第三,人类在繁殖地附近的活动,如炸药捕鱼、旅游业发展、建造房屋和风力发电厂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其栖息地。第四、工业废水的排放会使赤潮藻类大量繁殖,鱼类大量死亡,导致其食物减少;第五,入侵物种对中华凤头燕鸥的生存也造成威胁,例如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会以中华凤头燕鸥的卵和早成雏为食。

保护级别

2016年,中华凤头燕鸥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极危(CR)。

2018年,中华凤头燕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中华凤头燕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2000年,中华凤头燕鸥聚居地及其周边岛屿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个小岛被宣布为“保护区”,任何人不得在繁殖季节登陆。2007年10月,太平洋海鸟小组在鲁抗召开特别国际会议,成立了中国大凤头燕鸥工作小组。2013年,浙江省举办了关于中华凤头燕鸥的培训研讨会,重点在于繁殖群体的栖息地恢复。同年,浙江自然博物馆、俄勒冈州立大学、国际鸟盟、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开展中华凤头燕鸥的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吸引了19只中华凤头燕鸥在韭山列岛铁墩岛繁殖。

物种对比

相关知识

中国马祖列岛在观光建设时给指示路标、路灯上都使用了中华凤头燕鸥的形象,共有三种不同的姿态:有停栖的造型、起飞的造型以及飞翔的造型。由于中华凤头燕鸥较为罕见,还被誉为“神话之鸟”。

参考资料

Thalasseus bernsteini (Chinese Crested Tern).iucnredlist.2023-04-24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24

..2023-04-25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25

..2023-04-25

中华凤头燕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0-10

..2023-04-24

..2023-04-24

..2023-04-24

Chinese Crested Tern (Thalasseus bernsteini) - BirdLife species factsheet.datazone.birdlife.2023-04-25

广东湛江沿海时隔3年再次发现中华凤头燕鸥.中国新闻网.2023-04-25

..2023-04-24

..2023-04-24

..2023-04-24

Thalasseus bernsteini-GBI.gbif.2023-04-25

Thalasseus bengalensis.animalia.bio.2024-09-30

Thalasseus bergii.IUCN.2024-09-30

Thalasseus bengalensis.IUCN.2024-09-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forestry.20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