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扁豆

扁豆

扁豆(学名:Lablab purpureus (L.) Sweet),又名沿篱豆、藤豆、蛾眉豆、小刀豆,为豆科(Fabaceae)扁豆属(Lablab)的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扁豆原产于东南亚,如今在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主要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苏丹等国家种植。 扁豆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泛,长江以南地区栽培较多。喜欢在低海拔的区域生长,但在热带地区可在2000米海拔处作为旱地作物种植;在印度和缅甸,常生长在裸露的沙质河岸上。

扁豆全株几无毛,茎长可达6米,常呈淡紫色。羽状复叶具3小叶;小叶宽三角状卵形,侧生小叶两边不等大,偏斜。总状花序直立;小苞片2,近圆形;花2至多朵簇生于每一节上;花萼钟状;花冠白色或紫色,旗瓣圆形,基部两侧具2枚长而直立的小附属体,附属体下有2耳,翼瓣宽倒卵形,具截平的耳,龙骨瓣呈直角弯曲,基部渐狭成瓣柄。荚果长圆状镰形,扁平,直或稍向背弯曲,顶端有弯曲的尖喙,基部渐狭;种子3~5颗,扁平,长椭圆形,在白花品种中为白色,在紫花品种中为紫黑色,种脐线形。

扁豆是重要的中药材,开白色花的扁豆全株皆可入药。如成熟种子具有健脾、化湿、消暑的功效。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其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是印度、苏丹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的粮食作物。扁豆还常用作饲料、绿肥和覆盖作物。

传播

扁豆的野生种只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出现,因此这些地区可能是其起源中心;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扁豆和其他作物一起传入印度,而从印度又进一步传播至缅甸、泰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公元850年,扁豆开始在西非种植;17世纪,从非洲传入巴西和加勒比海域,非洲奴隶在巴西东北部、几个加勒比海岛屿中种植扁豆。

栽培历史

扁豆在中国的栽培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公元二世纪,东汉的《四民月令》就有“五月可种豆”的记载。六世纪前期,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提到当时的人们就以扁豆种之于篱垣间,用其荚蒸食,并记载了扁豆的药性。 《唐本草》中记载:“扁豆北人名鹊豆,以其黑而白间故也。”明代《本草纲目》的记载更为详尽:“扁豆蔓生延缠,叶大如杯,团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形…… 一种荚硬不堪食,其豆子粗圆而色白者可入药。”

形态特征

扁豆为多年生缠绕藤本。

茎、叶

全株几无毛,茎长可达6米,常呈淡紫色。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小托叶线形,长3~4毫米;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6~10厘米,宽约与长相等,侧生小叶两边不等大,偏斜,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截平。

总状花序直立,长15~25厘米,花序轴粗壮,总花梗长8~14厘米;小苞片2,近圆形,长3毫米,脱落;花2至多朵簇生于每一节上;花萼钟状,长约6毫米,上方2裂齿几完全合生,下方的3枚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色,旗瓣圆形,基部两侧具2枚长而直立的小附属体,附属体下有2耳,翼瓣宽倒卵形,具截平的耳,龙骨瓣呈直角弯曲,基部渐狭成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比子房长,弯曲不逾90°,一侧扁平,近顶部内缘被毛。

果实和种子

荚果长圆状镰形,长5~7厘米,近顶端最阔,宽1.4~1.8厘米,扁平,直或稍向背弯曲,顶端有弯曲的尖喙,基部渐狭;种子3~5颗,扁平,长椭圆形,在白花品种中为白色,在紫花品种中为紫黑色,种脐线形,长约占种子周围的2/5。

分布

分布区域

扁豆原产于非洲,如今在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主要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苏丹等国家种植。扁豆在中国的分布很广泛,长江以南地区栽培较多。

生境

扁豆喜欢在低海拔的区域生长,但在热带地区可在2000米海拔处作为旱地作物种植;在印度和缅甸,常生长在裸露的沙质河岸上。

习性

扁豆花期4~12月。其基础生长温度在18~30℃,生长的最低温度为3℃,不耐寒,轻微的霜冻会损害叶片;较耐旱但不耐涝,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750~2500毫米的地区,根系较深,可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值5~7.8的砂土到重黏土中都可生长良好。

繁殖

扁豆主要是一种自花授粉的作物,但昆虫介导的异花授粉高达6~10%,如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就可为扁豆传粉,且扁豆花的生长期和端大马的生命周期相互对应。在发育早期,雄蕊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雄蕊长度的增长快于花柱长度的增长,导致雄蕊开始超过花柱长度。最后,大多数雄蕊超过花柱长度,这时柱头完全可授,是自然自花授粉最高效的阶段。

栽培

选地

选择连续两年未种过豆科作物,肥力中等以上,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茬口一致,沟系配套,排灌方便,无遮阴,无禽畜危害的田块进行种植。定植前施优质腐熟农家肥、过磷酸钙或复合肥等,并结合施肥深翻,施肥后精细整平,然后起垄。

播种

选择大小整齐、饱满、颜色一致、有光泽、无虫孔、无病斑的种子,将选好的种子放在阳光下晾晒,浸种洗净后播种。出苗前保持适宜温度促进幼苗迅速出土,出苗后降低苗床温度。严冬时,若遇短时冷凉天气,应采取临时增温措施。

移栽定植

扁豆露地定植一 般在3月底4月上旬进行,选择晴天移栽,淋透定根水。移栽后15天左右,应及时引蔓支架,支架搭成 “人”字形,以防倒伏。

田间管理

当扁豆主蔓长至50厘米及80厘米时,进行两次摘心以提高产量;当子蔓缠绕到架顶时也要摘心,摘除第一花序以下各节侧芽,此时,还应及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病叶,并在茎叶过密处疏去部分叶片和抹掉晚生的嫩芽。种植前期应适当控制肥水,在苗后15天左右浇一次经无害化处理的稀薄粪肥。待第一花序荚座住后,视田间长势,可追施复合肥或有机肥。中耕蹲苗,初花期控制浇水,防止徒长,第一花序荚座住后,结合追肥浇促荚水,结荚盛期每隔一段时间浇足一次水。

病虫害防治

扁豆的主要虫害有豆荚螟、蚜虫等,豆荚可用溴氰菊酯乳油、定虫隆稀释溶液喷施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吡蚜酮悬浮剂稀释溶液喷施防治。扁豆的主要病害有锈病、叶斑病、煤霉病等,叶斑病和锈病可于发病初期用甲基硫菌灵稀释溶液喷施防治,煤霉病可通过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及喷施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溶液进行防治。

采收和储存

在扁豆嫩荚已长大但尚未变硬、豆粒未膨大时采摘,通常3~5天采摘一次;采摘时,要一手捏住花穗枝,一手轻摘,尽量不要损坏花穗枝。采收后在低温高湿的条件下保存,可延长扁豆的储存时间。在东南亚,扁豆的种子在干燥和清洗后通常储存在陶器或金属容器中,种子上覆盖一定厚度的沙子。

轮作间作

扁豆常和其他作物轮作或间作。可与高粱和棉花等作物轮作,与指粟、木豆、玉米和咖啡间作,与玉米间作时,扁豆的产量增加。

用途

医学药用

扁豆中含有抗菌蛋白、Caspase-3抑制剂等生物活性物质,及扁豆淀粉、扁豆皂苷等化学物质。开白色花的扁豆全株皆可入药。成熟种子具有健脾、化湿、消暑的功效。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种皮主治暑湿内蕴、呕吐腹泻、胸闷纳呆、脚气浮肿、妇女带下病。花可解暑化湿,和中健脾,主治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叶具有消暑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暑湿吐泻、疮肿毒、蛇虫咬伤。藤茎能化湿和中,主治暑湿吐泻不止。根具有消暑、化湿、止血的功效。主治暑湿泄泻、痢疾、淋浊、带下、便血等。

食用营养

扁豆的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是印度苏丹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的粮食作物,在非洲的小农户中也广泛种植。在东南亚,扁豆的嫩叶、花和豆荚被用作蔬菜,嫩豆煮食或用于咖喱,未成熟的绿色种子煮食或烤食,叶子、嫩芽和花序煮熟食用;在亚洲其他地区,主要食用扁豆成熟的种子。中国主要将扁豆的嫩荚和嫩豆作蔬菜食用,但其中含氢氰酸及一些抗营养因子,食前应充分煮熟。扁豆种子为滋补佳品,常作各类粥的原料,还可制成软性饮料

其他用途

白扁豆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含量高,剪切力强,成膜性能好,宜作为膨化食品、低脂食品、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使用。扁豆还常用作饲料、绿肥和覆盖作物。扁豆的新鲜茎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家畜的优良饲料,在青贮饲料中加入扁豆可以提高饲料的发酵特性和营养价值及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蛋白;扁豆在土壤改良中可用作绿肥,并常在稻田中作为第二季作物种植。

相关品种

扁豆有许多优良的栽培品种,其品种特性如下:

相关研究

李文娟等研究了白扁豆多糖对 II 型糖尿病大鼠高血糖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可减少葡萄糖吸收入血,改善 II 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水平,发挥降血糖作用。任娇艳等发现白扁豆提取物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可明显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9

CABI.Lablab purpureus.2023-05-01

Lablab purpureus.植物智.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