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紫荆木
海南紫荆木(紫荆木属 hainanensis Chun \u0026 F. C. How)又名子京、海南马胡卡、滨海核果木、刷空母树等,山榄科(Sapotaceae)紫荆木属(Madhuca)常绿乔木。特产于中国海南岛东方、乐东黎族自治县和屯昌县等地,生于海拔70~1200米的山地常绿林中。中国厦门、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有少量引种。
海南紫荆木高9-30米,树皮暗灰褐色,内皮褐色,分泌多量浅黄白色粘性汁液;幼嫩枝被锈红色、发亮的柔毛。托叶钻形被柔毛,早落。叶聚生于小枝顶端,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花1-3朵腋生,下垂;花萼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两面密被锈色毡毛;花冠白色,裂片8-10,卵状长圆形。果绿黄色,卵球形至近球形,被短柔毛;果柄粗壮;种子1-5,长圆状椭圆形,褐色,光亮,无胚乳。花期6-9月,果期9-11月。
海南省紫荆木是海南最重要的商业硬木之一,木材暗红褐色,结构致密,材质坚韧,耐腐,作造船、车轴、桥梁等用材;种子含油量达55%,供食用和制皂;树皮含单宁,可制胶。因过量砍伐开发,被列入中国二级重点保护珍稀树种(2021);在IUCN名录中(1998年),濒危的等级为易危(VU)。
形态特征
茎
乔木,高9-30米;树皮暗灰褐色,内皮褐色,分泌多量浅黄白色粘性汁液;幼嫩部分几乎全部被锈红色、发亮的柔毛。
叶
托叶钻形,长3毫米,宽1毫米,被柔毛,早落。叶聚生于小枝顶端,革质,长圆状倒卵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6-12厘米,宽2.5-4厘米,顶端圆而常微缺,中部以下渐狭,下延,上面有光泽,无毛,下面幼时被锈红色、紧贴的短绢毛,后变无毛,中脉在上面略凸起,下面凸起,侧脉极纤细,20-30对,密集,明显,成60度角上升,上面微凹,下面微凸,网脉不明显;叶柄长1.5-3厘米,上面具沟或平坦,被灰色绒毛。
花
花1-3朵腋生,下垂;花梗长2-3厘米,密被锈红色绢毛;花萼外轮2裂片较大,内轮的较小,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5-8(12)毫米,宽5.5-6.5毫米,先端钝,两面密被锈色毡毛;花冠白色,长1-1.2厘米,无毛,冠管长约4毫米,裂片8-10,卵状长圆形,长约8毫米,上部短尖;能育雄蕊28-30枚,3轮排列,花丝丝状,长约1.5毫米,花药长卵形,长约3.5毫米;子房卵球形,被锈色绢毛,6-8室,长约2毫米,花柱长约12毫米,中部以下被绢毛。
果实与种子
果柄粗壮,长3-4.5厘米;种子1-5,长圆状椭圆形,两侧压扁,长达2-2.5厘米,宽0.8-1.2厘米;种子褐色,光亮,疤痕椭圆形,无胚乳。
物种分布
海南紫荆木为中国海南岛所特有,是热带树种,产于海南岛的西、南部,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屯昌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等地。生长于东经108°46′06″~111°03′06″与北纬18°3′~18°64′之间,海拔70~1200米的热带山地雨林中。其野生种群分布区集中于尖峰岭林区及马咀岭以北的天然混交林中,三亚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猕猴岭及吊罗山林区也有散生植株,其中甘什岭自然保护区为最低海拔(80米)分布点。
除此之外,海南紫荆木于1977年开始引种厦门市,随后在福建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有少量的引种种植,但人工林发展缓慢,截止至2018年,没有培育出成熟的成片林。
生长习性
海南紫荆木的自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18~22℃,最冷月平均温14~18℃,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土壤为山地黄壤和砖红壤,pH值4.5~5.5。植被类型常为热带常绿季雨林群落和热带山地雨林群落,也有散生植株常与青梅、盘壳栎和大叶石栎等混生于半落叶季雨林中。幼龄期能耐荫,大树则喜光,在茂密林中,其大树的树冠常高峙于顶层,其下疏荫环境中,有少量幼苗、幼树。自然条件下生长极慢,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海南紫荆木的果实为浆果,成熟期为3~4月,正值旱季高峰期,虽然它的种子极易发芽,但由于干旱期缺水和地面温度高蒸发力强致使种子活力下降且种子发芽能力仅约10天,它的自然繁殖受到了限制。
海南紫荆木传播的方式主要由两种。一是鸟、兽吃果肉时,由于种仁外壳坚硬鸟兽不能食用而散落地面,二是残留在树上的果实,过熟时浆果霉烂,种仁自然散落地面。
人工繁殖
当海南紫荆木果实呈草绿至浅黄色时可以采收,可以直接采摘或摇动树枝震落在地面再捡拾。采回的果实,放在荫蔽处,堆放数天,待果肉软化后,去除果肉,洗净,晾干即可播种。如不及时播种,种子很快失去发芽能力。如需短期贮藏,需控制种子含水量为40%左右,贮藏于湿度为5%的干椰糠中。
栽培技术
播种
挑选颗粒饱满、有光泽、无损伤的种子,室温下(25℃左右)的清水短时间浸泡(新鲜的种子可不浸泡),以红土做基质,多菌灵消毒,播种。4天开始发芽。
育苗
幼苗主根发达,侧根少,展开第一对真叶时,移入营养袋。苗期适度遮阴1个月。上袋1个月后,定期施肥。
移植
可用1~1.5年生苗造林。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300米以上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土壤属微酸性土为宜。在造林前施放基肥后将穴回满表土,在雨季8~9月阴雨天气进行造林。
种植管理
海南紫荆木幼林阶段生长极慢,定植后需进行抚育管理,包括砍杂、松土、除草、施肥等,直至郁闭成林。
病虫害防治
海南紫荆木的病虫害甚少,育苗期少量蚜虫危害嫩叶,可喷洒敌百虫或敌敌畏乳剂。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海南紫荆木的天然分布区域狭窄,经过多年的采伐,已处于濒危状态。海南紫荆木的面积在1960年代前约为1.42×107公顷,1990年代仅有670公顷,每个种群的规模也下降到不足150株。至2007年,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海南紫荆木仅调查到134株。
致危因素
自然因素
海南紫荆木种子的传播方式依靠鸟兽,或者自然落地。鸟、兽吃果肉时,种仁散落地面,传播距离十分有限。散落地面的种仁又常被动物收集到一起,被取食后只剩下外壳。再加上其种子的发芽能力仅维持约10天且受到干旱季水分的制约,海南紫荆木的分布区域狭窄,同时种群的自我更新也较为困难。
人为因素
在过去的100年里,海南省的原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50年代,海南约有25.5%的土地被森林覆盖,但到了1998年急剧下降到了8.7%。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经破坏后很难恢复,其中许多物种的生态位非常狭窄,只有在森林环境中才能生存。人口的增长致使大片森林地区被橡胶园、其他人工种植林、工业区和城市所取代。人们对于特类材的专性利用和当地少数民族原始的刀耕火种使森林片段化,人工种植林的增加也导致生境的恶化,致使种群范围本就狭窄的海南紫荆木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繁殖能力也降低。
保护等级
1991年,海南紫荆木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
1998年,海南紫荆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2021年,海南紫荆木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切实加强热带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使热带天然林得到充分恢复和发展,保护海南紫荆木的生存环境。海南紫荆木的天然分布区内已建立了一些自然保护区(如尖峰岭、吊罗山和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②加强科学研究。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层次上解析海南紫荆木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特性等。开展海南紫荆木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工作,进行良种选育、扩大栽培并归化自然。2013年,江苏大学环境生态研究所戴志聪副教授等人对三个区域来源的海南紫荆木的6个不同种群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受保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未受保护群体,且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限制。2021年,海南师范大学的王勇等人已经完成了海南紫荆木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物种分布信息,在现有地理分布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海南紫荆木野生资源与分布区现状的调查,分析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布规律,建立GIS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为今后海南紫荆木的科学管理和深入研究提供信息支撑。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海南紫荆木树干通直,树冠扩展,枝叶浓绿,生势挺秀,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经济价值
海南省紫荆木与降香黄檀、坡垒、母生、青梅并列为海南五大特类材,是海南木材中最重者。其木材为散孔材,纹理交错,结构极密致而均匀,心材大,深红褐色;边材棕褐色;特重,加工较难,但少开裂,极能耐腐。木材切面具光泽,色调鲜明而均匀。海南紫荆木适用于高强度很大之用材,可作水工、造船、桥梁、机械器具、特种家具等。
另外,海南紫荆木的种子可榨油,种仁含油率达50~55%,油可食用和工业用。树皮含单宁19.11%,可制栲胶。
延伸文化
海南紫荆木材质优良,利用历史悠久。1973年8月中国南海神庙出土的枕木样本,经鉴定为海南紫荆木。C14测定结果表明,该枕木为中国晚唐遗物,距今有1110±80年的历史。出土枕木木材质甚好、坚硬如固,表面裂纹较多,呈黑褐色,但其中心部分深红褐色,与鲜木无差异。由此可见,海南紫荆木虽然在水中经过若干年的浸泡,未经任何处理,但其材质仍未发生变化,极为耐腐,实为上佳木材,价值极高。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海南紫荆木.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04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04
《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