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大型礼乐器,1978年出土于随州市战国诸侯墓曾侯乙墓,随葬时间下限为公元前443年。曾侯乙编钟在历史、文化、音乐、美术等人文方面和声学、铸造等技术方面,都反映出了公元前5世纪人类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是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全貌

结构和外观

曾侯乙编钟钟整体由钟架1副、钟65件(镈钟1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挂钟构件65副、演奏工具8件组成。钟架长7.48米、高2.65米,由长、短两堵立面垂直相交,成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施蟠龙纹铜套,由6件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件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编钟共计65件,最大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高20.4厘米,重2.4千克,总重量达到2500千克,编钟加木质衡量及钟架附件总重达5吨。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曲尺形的钟架上,横梁为黑漆彩绘长方木,两端并套有动物形象的青铜套。上层的立柱是圆木;中、下两层的立柱,每层都为三个铜质佩剑武士,钟架可以拆装,钟筍、钟钩、钟体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有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编钟出土时,在近旁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据考证,曾侯乙编钟的完整形态是经过了两度改编和补充的,先是两层五组49件(甬钟35件,钮钟14件),后是三层八组65件(甬钟46件,钮钟19件),然后才是三层八组64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外加镈钟(原有一甬钟未随下葬)。

铭文

曾侯乙编钟上铭刻有钟体铭文、中梁刻文、挂钟构件刻文共3755字(合文3762字)。钟体铭文为铸铭2828字,以花体杂篆书写,绝大多数加以错金;钟架刻文188字,均黑漆衬地上以朱漆填饰;挂钟构件刻文739字,书写随意字体不甚规整,异体字有很多,部分铭文刻痕浅甚至难以辨认(如键钉上)。铭文内容包括记事、编号、标音、乐律几方面内容。钟体铭文标有所铭处乐音的名称,如“羽反”、“宫反”,钮钟上还有乐律名称,如“黄钟之宫”“穆音之宫”“大族之宫”等。其中,镈钟有31字铭文,说明了此钟为楚惠王在位56年(公元前433年)铸赠曾侯乙祭器

装饰

曾侯乙编钟的装饰包含人、兽、龙、凤、花瓣、几何图形等题材,使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技法,用赤、黑、黄和青铜本色为色彩基调。编钟的漆器衡量上黑红相间的纹饰,使编钟光彩夺目的同时,也是乐谱。三层横梁的支撑有六个佩剑人形武士,底层铜人柱下有半球形底座,底座上下两圈高浮雕蟠龙,每圈8条,龙身上有若干形态不同的小龙,横梁全部漆,两端都装有高浮雕蟠龙铜套。

文物经历

惊世发掘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因扩建厂房而在湖北随县的东团坡开山炸石平整土地。一个名叫王家贵的军人带着对考古的兴趣,注意到了红土中出现的褐色泥土,不禁怀疑会不会有墓葬,立即汇报给了营地负责人郑国贤,两人决定向文化部门通报,但是未能引起重视。后来王家贵从民工口中得知有人将挖出来的“破铜烂铁”卖了,才赶紧跑三次县城请来了考古专家。

1978年5月,经过了充分准备的挖掘工作开始,负责挖掘的是谭维四。5月17日大墓被揭开,板下存满了泥水,5月23日随着泥水抽出,出现了编钟。由于这套编钟上有错金铭文“曾侯乙作持”,得名曾侯乙编钟。据考,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曾国的国君,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登基于公元前453年前后,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

研究和演奏

1978年6月,国家文物局邀请文化部文艺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的黄翔鹏、李纯一和王湘等六位音乐专家前往随县考察编钟。经过专家们现场测音分析,王湘对几个钟进行试敲,黄翔鹏立即确认这是“双音钟”,即钟的口沿正中隧部和两旁侧鼓部能敲出两个差小三度关系的乐音,这直接佐证了黄翔鹏之前题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的问题》的文章中双音钟的部分。经过全面的测音分析,曾侯乙编钟被认定音域广阔与现代钢琴差不多。通过挖掘现场出土的6个T形木槌、2个长圆木棒,以及漆木雕鸳鸯型盒上的彩绘,专家们获得了演奏曾侯乙编钟的启发。

1978年8月1日,由考古者、音乐学者以及炮兵宣传队的部分人员临时组成了演奏组,在炮兵大礼堂用曾侯乙编钟演奏了包括《东方红》在内的多首古今中外的曲目。1979年9月20日,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楼“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的大厅了,曾侯乙编钟再次敲响演奏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编钟吸引,复制编钟的工作也开始拉开序幕。

传承和传播

1979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发起牵头,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谭维四被任命为组长主持复制工作。在考古、历史、物理、声学、激光等专家的通力合作,6个机构100多人经历4年时间复制出了第一批编钟,又经历3年时间完成了全套编钟的复制。全国有四套复制的编钟分别在随州市、湖北省博物馆、西安黄帝陵以及台北鸿禧美术馆(1998年送抵)。

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曾侯乙编钟原件及其他文物进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半年。1984年为庆祝中英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联合声明》的发表,部分复制钟同其他文物赴港展出半年。199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全套复制曾侯乙编钟及其他部分曾侯乙墓文物珍品应邀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和演出,日本多王室成员参观并聆听演奏,在东京掀起“编钟热”。1994年复制编钟参加《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党和国家领导人观赏了演奏。1984-1989年随曾侯乙墓文物巡展,复制编钟到新加坡卢森堡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巴黎等多地演出。1997年,复制编钟同其他文物为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和平统一赴台,在两岸同行合作下复制编钟在台北孙中山纪念堂演出。

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了编钟演奏组(今编钟乐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应邀赴京演出;1987年,又设立专门的编钟演奏厅,平均每天演奏三四场,供参观者欣赏。从此,编钟乐团的表演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览的延伸内容固定下来。

198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曾侯乙编钟小型张(邮票)。

1997年,复制编钟被搬上香港回归的舞台,作曲家谭盾指挥演奏了交响乐《天地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谭盾以曾侯乙编钟的原声和玉的声音融合交响乐形成的“金声玉振”,成为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音乐中的标志音乐。

2017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的《国家宝藏》第一季收录曾侯乙编钟,由国家一级演员王刚作为“国宝守护人”。

价值和评价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历经两千多年仍能演奏,在研究先秦曾国历史、乐器冶铸技术和制作工工艺以及先秦乐律学、音乐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对曾侯乙编钟的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曾侯乙编钟的铭文中出现了十二律及其异名达28个,其中大多数已经失传,《国语•周语》中记载的中国古代十二律律名是今天仅知的一套(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 应钟),曾侯乙钟铭说明当时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音律体系,同时也表明在战国初期早已广泛应用了七声音阶。

曾侯乙编钟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范铸技术的水平,使用了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

纽约大学的麦克伦教授称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保护与馆藏

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并成为其“镇馆之宝”之一,于2021年10月搬至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

2002年,曾侯乙编钟入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2023年,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保护罩炸裂事件

2013年5月11日,曾侯乙墓展厅中的曾侯乙编钟外围玻璃突然炸裂,造成玻璃损坏。据湖北省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称,这是由于玻璃老化造成的正常现象,已经封闭进行更换维护,等到修复完成后即可恢复展出。

参考资料

古曾国的礼乐与兴亡,重庆展“曾侯乙与他的时代”.人民政协网.2023-11-23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2023-05-05

守护世界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 —曾侯乙编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背后的故事.随州市人民政府.2023-05-05

曾侯乙编钟——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国考古.2023-05-05

“二维码图”:曾侯乙编钟横梁上的古乐谱.光明文化.2023-05-06

守护国宝古乐!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音源首次被数字化保存.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05-05

2400多年前的编钟与改革开放美妙共振.新华网.2024-02-05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 演绎编钟古乐的时代之音(深观察).人民网.2023-05-05

通讯:编钟是这样走上香港回归庆典舞台的.新华网.2023-05-05

奥运颁奖:2400年前的国宝“编钟”将被敲响.凤凰资讯.2023-05-05

[国家宝藏]曾侯乙编钟 国宝守护人:王刚.CCTV节目官网.2023-05-15

从曾侯乙编钟看古代科技与文化融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3-05-08

曾侯乙编钟乔迁“新家”!现场揭秘.随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5

“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湖北省博物馆.2023-05-05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玻璃罩炸裂 .人民网.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