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耳沙蜥

大耳沙蜥

大耳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mystaceus),为鬣蜥科沙蜥属爬行纲。为体型最大的荒漠沙蜥,体长15-24厘米,体重最大可超过42克。体表呈淡黄褐色,嘴角有耳状皮褶,沿皮褶边缘有大量刺状鳞片。背沙黄色,腹面黄白色;背、腹被大小一致的强棱鳞;后肢第三、四趾两侧具发达的栉缘。在受到威胁或逃跑时嘴角的耳状皮褶张开,露出鲜艳的内面不停扇动,四肢伸直,撑起身体,尾巴上翘,尾末端向上卷曲。

大耳沙蜥主要分布于中亚,少见于欧洲东南部,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栖息于地平线以下45米到海拔1000米左右,常见于荒漠,在中国栖息于半固定沙丘中。以昆虫为食,偶尔也以植物为食。

大耳沙蜥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大耳沙蜥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耳沙蜥在欧洲被当做宠物贩卖,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命名

大耳沙蜥以这种像魔法师一样迷人的外观命名,“mystaceus”是男性形容词,由拉丁语“mysta”和“ace”组合而成,“本质上的”,因此“类似”,“mysta”意为神秘和神圣崇拜的秘密仪式的牧师,“ace”意为本质上的、类似;也可能以希腊语“mystax”命名,意为胡须。

形态特征

大耳青海沙蜥为体型最大的沙蜥,体长15-24厘米,最大体重可超过42克。身体扁平,体表呈淡黄褐色,

大耳沙蜥头部较大,宽大于长,头体长5.6-8.9厘米。眼间轻微凹陷。鼻孔大,朝向前上方,鼻间鳞1-3枚;鼻鳞3枚,上鼻鳞内缘与一纵列鼻间鳞相接。吻圆宽,前端与上颌接近垂直,下颌前伸略超过上颌;嘴角有耳状皮褶,沿皮皮褶边缘有大量刺状鳞片。鼓膜部略为下凹,被细鳞,其后有锥状的鳞丛,部和颈侧的鳞片突起尖出。枕鳞及背鳞具强棱,由两侧至腋部则无棱鳞。体侧褶不明显。背沙黄色,由暗纹、小点和斑块组成复杂的碎细背纹;尾巴扁平,尾长5.5-9.0厘米,几乎与头体等长,尾端为黑色。尾背侧棱鳞显著,腹面较弱。颏鳞至喉褶的一纵列鳞56-67枚。腹侧黄白色,颏鳞及腹鳞光滑,菱形,末端尖出。

大耳沙蜥四肢均被棱鳞;前肢贴体前伸时各指全部超越吻端,指长由长到短依次为4、3、2、5、1;后肢贴体前伸到达嘴角的皮褶部,第三、四趾两侧具发达的栉缘,趾长由长到短依次为4、3、2、1、5。爪尖长,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耳沙蜥主要分布于中亚,少见于欧洲东南部,如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县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大耳沙蜥栖息于海平面以下45到海拔1000米左右,常见于荒漠沙丘。在中国栖息于半固定沙丘中;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栖息于无植被的沙丘顶部,斜坡和洼地;在灌木下挖小而浅的洞以避难;在平坦的沙漠地区,栖息于灌木覆盖较低的沙质平原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耳沙蜥以蚂蚁(Pheidole megacephala)、蚱蜢、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偶尔也以蜘蛛(Araneida)、植物为食。

防御行为

大耳沙蜥在受到鸟和蛇类等捕食者威胁或逃跑时会把嘴角的耳状皮褶张开,露出鲜艳的内面不停扇动,四肢伸直,撑起身体,尾巴上翘,尾末端向上卷曲,表现出凶狠的恐吓状。

大耳沙蜥后肢第三、四趾两侧具有双侧发达的三角形栉缘,使其具备最大冲刺速度,能够在细沙基质上快速奔跑,并采用快速埋沙躲避天敌;面临危险时选择逃跑还是埋沙可能与大耳沙蜥的逃跑距离和所处的生境有关,在更光滑松软的沙子上可能会更倾向于贴身地面不断摆动蜥体埋沙,而反之可能会选择奔跑。

其他习性

大耳沙蜥正常体温33.1-36.8℃,听力范围500-2000赫兹(分钟),听阈40分贝。

大耳沙蜥为穴居动物,常掘穴于稀疏灌木下。其洞穴离地表较浅,洞口宽3厘米以上,洞道直且长,可达70-80厘米,洞的末端不扩大。大耳沙蜥常昼夜活动。

生长繁殖

交配

大耳沙蜥约2年性成熟,繁殖期为3-10月初。雄大耳沙蜥在繁殖期颈下和肩胸部分会变为粉红色,胸部有一醒目大黑斑;雌性颈下粉红色不明显。雄性通过摆尾向雌性求爱。

产卵及孵化

大耳沙蜥是卵生动物,雌性每年产卵2窝,每窝2-6枚,卵为洁白色,卵长22.5-25毫米。

生长

大耳沙蜥幼蜥胸前黑斑色浅。中亚亚种中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西部的种群幼蜥尾部下表面为柠檬色至淡黄色,其余呈橙色

大耳沙蜥大腿后缘和尾腹面的橙黄色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约在性成熟时完全消失。

饲养管理

大耳沙蜥性情温顺,充满好奇心且无需过多照顾,非常适合入门级收藏家和宠物主。

大耳沙蜥饲养在喜塑料或玻璃容器,内需较深的沙层及充足攀爬空间,适宜的湿度为40%-50%,喜光照,每日灯照约10小时以帮助其体内合成维生素D3以预防代谢性骨病(MBD)。多只同容器饲养时,可放置一雄多雌。一岁以下幼蜥每天喂1次,成年大耳沙蜥隔天喂一次,定期补充维生素D3钙粉和复合维生素粉。定期清洁围栏。

大耳沙蜥常见疾病包括钙摄入不足和维生素D3缺乏引起的代谢性骨病、外部寄生昆虫和细菌引起的爬行纲呼吸系统疾病(RHD)。

大耳沙蜥在欧洲被当做宠物贩卖,在美国也有少量销售,因此被过度捕捞。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补及私人饲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81年,大耳沙蜥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9只,在哈萨克斯坦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超过64只。1990年,阿富汗北部沙漠中大耳沙蜥非常多;塔吉克斯坦的种群密度非常低,仅每平方千米1-2只。2010年,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尔库姆地区的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8只。2011年7月,亚马库姆金沙平均每平方千米有6只,其中50%是幼蜥。截至2018年,大耳沙蜥具体种群数量未知,在中国是稀有物种,且数量在下降。

致危因素

大耳沙蜥种群主要受城镇建设(沙丘生境通过灌溉转变为农业用地、采矿取沙)、沙漠旅游开发、人类活动(牛群放牧的减少导致沙丘植被更加丰富,适合大耳沙蜥的栖息地消失)的影响,也受巨大的宠物需求(导致局部过度捕捞,尤其在达吉斯坦)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森林恢复和旅游业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对大耳沙蜥构成了威胁。

保护措施

截至2018年,暂未对大耳沙蜥整个种群进行保护活动,但部分栖息地采取种群转移保护措施,如1944年,40只来自达吉斯坦Kumtorkala dine的大耳沙蜥被转移到阿塞拜疆阿普歇伦半岛

保护级别

大耳沙蜥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大耳沙蜥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参考资料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22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iucnredlist.2023-05-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eol.2023-05-09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reptile-database.2023-05-0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09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itis.2023-05-09

..2023-05-09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eol.2023-05-09

Phrynocephalus mystaceus.everythingreptiles.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