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Baoji Bronze Ware Museum)是位于中国宝鸡市中华石鼓园内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以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周秦时期青铜文化为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前身是1956年的宝鸡市文物历史陈列室,1958年更名为宝鸡市博物馆,馆址坐落在金台观内。1998年9月8日迁到公园南路,并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2010年9月28日,新馆在宝鸡市东郊的石鼓山上落成,正式更名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设计主旨为“青铜国宝,破图而生”,采用了“堆土高台”的建筑形式。博物院的建筑面积为3.48万平方米,其中文物库房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5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青铜器之乡”“周礼之邦”等,专题展览“明月照琼琚”“对镜贴花黄”等。拥有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碑帖字画、铜镜、钱币等文物4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45件,包括何尊、胡、盘、秦公、秦公钟等,其中何尊、胡簋、逨盘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019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入选中国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曾获得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陕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全省文保系统省级平安单位”等荣誉。

历史沿革

成立宝鸡市文物历史陈列室(1956~1958年)

宝鸡地区文博机构的设置有历史原因。民国期间,受战乱影响,社会不稳定,宝鸡地区文物被盗现象严重。1917年至1929年,军阀党琨驻守宝鸡期间,不断搜寻古玩宝器。仅在1925年冬至次年春,就派数千人在宝鸡代家湾等地大规模盗墓,盗掘铜器千余件;后又在凤翔西灵山盗取文物数百件。及至1940年前后,地方军阀围住村庄,大肆盗掘古墓,被破坏、盗走的文物不计其数。宝鸡当地豪绅也与外地古董商相互勾结,在宝鸡地区到处设点盗卖文物,牟取暴利。对于种种破坏国宝的犯罪行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却并不加以管理。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鸡市及各县区设置了文化机构,文物保护成为人民政府一项重要的任务。

1952年,宝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

1954年7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通力合作,成立了文物普查队,对宝鸡市全市文物进行了第一次大普查。

1956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前身,宝鸡市文物历史陈列室在宝鸡市金台观建立,并对民众开放。陈列室具有博物馆性质,主要用于集中收藏和展示文物珍宝。

宝鸡市博物馆时期(1958~1998年)

1958年,宝鸡市历史文物陈列室更名为宝鸡市博物馆,成为一座地方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主要负责文物宣传、征集、收藏、保护管理、抢救清理等工作。这一时期,宝鸡市博物馆身陕西省十大博物馆之列,并且于1976年被评为中国重点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台观所处地出现了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到博物馆安全。八十年代末,宝鸡市博物馆部分珍贵文物曾一度转移到群众艺术馆存放。1990年,宝鸡市实行文物集中代管,这些文物便被运至法门寺博物馆存放。宝鸡市博物馆展出的仅是一般文物和参考品。

1990年,宝鸡市开始筹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1994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在当时的人民公园对面破土动工。

随着青铜器博物馆的修建和搬迁,2000年,金台观内原宝鸡市博物馆馆址上成立了宝鸡民俗博物馆,以展览民俗艺术品为主要内容。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时期(1998~2010年)

1998年9月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建成,主体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这是中国唯一以青铜器命名的专题博物馆,被列为中国青铜器收藏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对外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还接待过王光英、周光召、李瑞环、钱伟长、张思卿等国家领导人。接待大量游客的同时,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也参加海内外各类展览。在1998年至2010年这12年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确立了独特的青铜器文化品牌。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搬迁、新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之后,原青铜器博物馆馆址被用作宝鸡民俗博物馆馆址。2012年12月19日,宝鸡民俗博物馆正式在此免费对外开放。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期(2010年至今)

随着宝鸡市地区青铜器的不断发掘,已建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显示出规模小、保护技术不先进等问题,新挖掘的青铜器无处保存的问题尤为突出。为解决这些问题,宝鸡市规划设计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建于宝鸡市石鼓山风景区内,项目选址西靠石鼓山,东接茵湘河,背山面水,南临301国道,地势西高东低。

2006年6月,宝鸡市政府召开石鼓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8月5日,进行石鼓山片区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评审会,最终确定了天津大学的博物院设计方案。

2006年12月26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行了开工典礼。

2010年9月2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落成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院建筑面积达3.48万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500平方米。

设计布局

场馆设计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设计主旨为“青铜国宝,破图而生”,抽取青铜器破土而现、横空出世的场景作为建筑创作的主题。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采用了“堆土高台”的建筑形式。博物院所在地为台地,高差较大,适合结合景观做连续的高台表现。设计从山脚开始,在控制建筑高度与协调山体尺度的前提下,以多重台阶和多层体块的层层递进来体现传统的高台建筑形象。高台序列长达近百米,在高台之上可俯瞰渭河宝鸡市

博物院入口设有阙门。阙门起源于周代,在古代一般设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等大门两侧,以显示地位。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因此设计采用周秦阙门的形制。门阙以三层递进,形成序列空间,导引着参观者向上走进博物馆。阙门造型还借鉴了黄土高原的窑洞形式。

博物院主体墙面设计采用了接近土坯墙的材质和颜色。黄土是陕西省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厚重的土坯墙体是当地的建筑特色之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设计也采用了这一元素。具体运用的是福建省的黄色天然锈石板材,每一块面材的色彩都不一样。覆土屋面上设置绿化,使建筑基座犹如黄土中生长出来一般。

位于博物馆中心的椭圆形大厅厅外墙面采用带有饕餮纹饰的青铜板饰面,在黄土高台的衬托下,高大的青铜屋面向茵湘河方向倾斜,如同破土而出的青铜器。条带状的青铜器纹样作为装饰纹理镶嵌在博物馆主体的墙面上部。

空间布局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建筑顺应地势变化,整体建筑西高东低。从楼层的布局、展厅的分布来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分为5层:第一层为参观者进入和离开时的必经之地,以纪念品发售和临时展厅为主。第二层多为辅助展厅和库房。第三层通过入口检票处进入序厅,序厅后面有模拟青铜器出土挖掘现场的主厅,围绕着挖掘现场布置主要的青铜器展厅;入口前设有半下沉广场和水池。第四层和第五层围绕主厅的展厅特点布置主题展览。另外,主展厅的后外侧有单独的院子,划分为办公区域。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青铜器之乡

因窖藏有众多的青铜器,宝鸡市被誉为“扶风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设有基本陈列“青铜器之乡”,位于三楼第一展厅。该展厅面积达606平方米,共计有260件文物在此展出。

该陈列导览图如右图所示,展厅正中为杨家村窖藏复原场景。展厅西边,按照由北至南的空间序列,布置的内容有:“周文王仁义 内圣外王”器物陈列24件,“古公迁岐 经之营之”器物陈列7件,凤雏宗庙建筑复原模型,召陈宫殿建筑复原模型,“周原遗址膴膴 姬周根基”场景,周之世系表,逨盘陈列,器物陈列,逨鼎陈列,杨家村27件文物。展厅东边,按照由北至南的空间序列,布置的内容有:“世族云集 采邑辐”器物陈列67件,“百工居肆 以成其业”器物陈列20件,下沉式手工业作坊遗址复原,晚清四大国宝,宝鸡出土青铜文物陈列(密集型陈列场景),古铜遗址,宝鸡地形下沉沙盘,宝鸡保护文物事迹,《历史宝鸡》视频,浮雕墙(黄帝/大禹/问鼎中原)。

周礼之邦

基本陈列“周礼之邦”位于三楼第二展厅,该展厅面积为947平方米,共计有688件文物在此展出。周代文化的核心是其礼仪制度,该陈列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以寓意周人宗法制的青铜树为开篇,阐明宗法礼制中的大宗、小宗的含义。展厅以方正分隔板块,以西周殿堂为中心,四周分陈西周的创立和周礼的各个方面,厉王胡簋、墙盘、何尊等珍品散落其中,展示周公礼制下的钟鸣鼎食、尊卑有序的社会生活形态。

该陈列导览图如右图所示,按照自西北出发、顺时针游览的空间序列,布置的内容有:“镇不廷 虔敬朕祀”陈列,㝬簋、墙盘陈列,“整我六师 以修我戎”陈列,“公车千乘 萧萧马鸣”陈列,西周马车,封赏礼器,献赠礼器,董家村窖藏,周王表,“骊山烽火 西周东迁”陈列,朕陈列,何尊陈列,“封邦建国 藩屏周室”陈列,青铜大树,铜等兵器陈列,“凉彼姬发 肆伐大商”陈列,牧野之战油画,“钟鸣鼎食 尊卑有序”陈列,弓鱼国墓葬,茹家庄一、二号墓葬,宴礼器及西周宴飨场景复原,竹园沟七号墓葬,竹园沟十三号墓葬,竹园沟八号墓葬,“异性通婚 子孙必蕃”陈列,“周有乱政 而作九刑”陈列。

“周礼之邦”通过多媒体、壁画、青铜器等多元手法,形象展示了周人灭商的迁徙线路;通过展示天亡簋、逨盘铭文等文物,以及铭文、纹饰拓片,表现历史内容,展示武王灭商的决战前夕,敬天祭祖、审慎规划的紧张气氛,弥补了史料的不足。除了出土文物的展示之外,还有大量历史文献的原文与译文展示。而作为战争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青铜兵器也在此得到展示。

帝国之路

基本陈列“帝国之路”位于三楼第三展厅,该展厅面积为947平方米,共计有360件文物在此展出。“帝国之路”以周代的衰败和东迁为背景,以秦朝的崛起之路为展陈线索进行陈列展览。展览的开篇是西周的尾声,之后逐次展现秦非子养马、秦襄公立国、秦文公东猎、武公创县、秦宣公刻石、秦穆公称霸以及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秦公镈为重点展览,描述了秦王族的兴盛,展现秦世族逐渐强大的过程以及秦“帝国之路”的重要场面。

该陈列导览图如右图所示。展览共有五部分主要内容,按序分别为“襄公救周 赏宅受国”“千渭之会 秦风烈烈”“神鸡啼瑞 石鼓纪功”“光美穆公 称霸诸侯”“壮哉雍城遗址 帝国基业”。由北至南,展厅北部布置的内容有帝国之路(电子地图),伯乐相马,周王有难、出兵相救,护驾东迁、终成诸侯,秦文公东猎、再入渭河平原,等等。南部布置的内容有经济繁荣、春秋都会,下沉式秦公大墓场景复原,东拒强晋、饮马于河,西霸戎狄、拓地千里,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等等。各部分内容以相关文物为重要展示形式——例如“秦襄公救周 赏宅受国”部分的文物有铭刻这段历史的秦公镈、秦公钟等,辅之以青铜器铭文拓片、照片,遗址照片,发掘现场照片等,通过由西向东的地理线索,完整展现先秦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智慧之光

基本陈列“智慧之光”位于三楼第四展厅,该展厅面积为606平方米,共计有160件文物在此展出。“智慧之光”定位于青铜器相关知识的传播;展厅被设计成了圆中有圆的四环同心式分割空间。

该陈列导览图如右图所示。入口位于展厅西北处,整个展厅布置的内容有智慧之光,金有六齐、炉火纯青,制模翻范、陶范铸造,青铜艺术、神韵昭彰,雄奇造型、神异纹饰,等等。这些内容以单元叙说为逻辑构成,结合器物图文的静态展陈、漫画语言呈现的电子互动桌面、视觉冲击力强的宽幅系统、生动的作坊体验,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展示青铜器从制模翻范到铸造成器的完整工艺。其中青铜器动物世界及国宝折为展示重点,尤其是青铜器造型及纹饰的独特艺术。

专题展览

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

“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为常设专题展览,于2016年10月26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展厅正式开展。该展分“崇礼”“尚美”“天趣”“琢磨”四个单元,展出琮、璧、、柄形器等166件(组)先秦时期玉器精品,介绍了先秦时期宝鸡市地区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示了当地的玉文化。

崇礼”单元的设置,基于中华民族素为礼仪之邦,且玉礼是礼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玉礼从仰韶文化晚期就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为先秦礼制的核心内容。新石器时代是“礼”概念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代表性展品有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青玉璧;商代时期象征王权和权威的仪仗类玉器盛行,代表性展品有商代玉刀;西周公国时期礼乐文明全面发展,有璧、圭、璋、琮等礼玉类玉器,代表性展品有西周青玉琮、西周玉戈、西周凤鸟纹柄形器;战国时期玉器的礼制含义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化和世俗化,代表性的展品有战国谷纹玉璧、战国龙风形玉佩。

“尚美”单元陈列了众多精美的玉饰,代表性的展品有西周串饰、西周绿松石串饰、西周玉龙、西周龙纹玉、西周玉勒一组、西周绿松石煤玉玦、西周玉臂钏、西周石兽面等。

“天趣”单元陈列了众多动物形的玉器配饰代表性的展品有西周玉鹿、西周玉虎、西周玉牛首、西周玉牛、西周玉龟、西周玉鱼、西周玉鸟、汉代玉辟邪等。

“琢磨”单元为古玉加工制作工艺相关陈列展览。古人制作一件玉器,需要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琢磨、打孔、镂空、打磨、抛光等多重工序。宝鸡地区墓地出土玉器上留下了不少与制作工艺有关的痕迹。如加工工具痕迹:砣具痕迹,展品以1974年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西周石玦为代表;管具痕迹,以1974年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西周璧芯料为代表;桯具痕迹,以1980年竹园沟13号墓出土的西周圆形石饰为代表;片具痕迹,以1980年竹园沟20号墓出土的西周圆形玉饰为代表。工艺技巧:改型器,以1974年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鱼为代表;对开成型,以1974年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另一西周玉鱼为代表;成型对开,以1974年茹家庄墓地出土的西周玉鸟为代表;凤鸟纹柄形器加工工序,以1974年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西周柄形器、西周凤鸟纹柄形器为代表;西周大斜刀风格纹饰的加工工序,以1974年茹家庄1号墓出土的西周凤鸟纹柄形器为代表。

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

铜镜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一个大类,也是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设有“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为常设专题展览,位于博物院四楼。展览分为“掬水邀约,千金为鉴”“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清辉湛素,碧水澄鲜”“福寿团圆,龙凤呈祥”四个部分,共计展出铜镜三百余面。

该展将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结合在一起,展览形式别出心裁。背景以白色为主,所有展品配以图文,设计成一本慢慢展开的时尚杂志。展览不仅以时间为线索,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古代铜镜进行全面的展示,同时随展的还有各个时期反映人们社会物质文化和时尚生活的装饰品、日用品等文物。

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

“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为常设专题展览,于2015年1月20日正式开展,展览地点位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展厅。

该展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文明的初声”“无字的天书”“陶制的人生”“盛唐的气象”“凝固的风尚”和“土里土器”六个部分,分别展出新石器彩陶文化、周代钟鸣鼎食、汉代视死如生、唐代各种陶俑、宋代墓葬砖雕和各期瓷器,以及宝鸡地方民窑,共计展出文物近400件。“文明的初声”部分的展品有仰韶文化陶房、仰韶文化龟形壶、算珠口红陶瓶、红陶双耳瓶等。“无字的天书”部分的展品有陶鼎、高圈足陶簋、彩绘陶簋、陶豆等。“陶制的人生”部分的展品有茧形壶、陶、秦六年陶权、陶鼎等。“盛唐的气象”部分的展品有立俑、仕女俑、男立俑、胡人俑等。“凝固的风尚”部分的展品有影青小盏、青釉碗、青釉瓷盘、青釉小盏、兔毫盏、白釉小碗等。

临时展览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的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原创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平均每年办展10余个。博物院自主策划的展览有“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近十年考古成果展(2020年5月18日至8月18日)”“碰撞•交流•融合———丝绸之路上的宝鸡与吐鲁番市(2021年8月13日至12月30日)”“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2022年5月18日至9月5日)”等专题展览。引进交流展览有从福建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引进的“中华传统民间艺术——闽台木偶展(2021年8月6日至10月6日)”,从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引进的“白银芳华——从外销银器看晚清民初社会和商贸变迁展(2023年5月18日至8月18日)”等专题展览。

文物里的中国

2019年9月30日至12月30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策划筹办了临时展览“文物里的中国”。展览地点位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四楼中厅。该展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推荐为2019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个优秀文物陈列主题展。

“文物里的中国”搜集了含有“中国”两字的文物四件,以何尊为核心,解读文物里的“国名”,以及这一国名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这四件文物分别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西周早期的“何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时期的“中国大宁神兽镜”(展出为复制件),武汉博物馆东汉时期的“‘中国人民’铭文镜”(展出为复制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织锦护膊”(展出为复制件)。

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

2022年5月18日至9月5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合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举办了“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展览。展览内容设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临展北厅,但展览形式为线上展览。该展通过讲述86枚西安北郊相家巷遗址出土的秦封泥的故事,展示其背后的鲜活大秦帝国。

封泥是以泥为封缄物品的辅助材料、盖印章后用于文件传输中防止文件被拆看、达到保密目的的遗留物。此次展出的封泥从多角度展示了秦朝。展览共分四期,第一期为“统一的秦国”,通过封泥展示了秦朝的职官品类、由政区地名勾勒出的秦朝疆域图、秦朝都邑的布局和遗迹遗存、秦朝的统一文字等内容。第二期为“严谨的秦国”,展示了封泥中的秦朝军事制度、安全管理、车马管理等内容。第三期为“高效的秦国”,展示了封泥中的秦朝邮传制度、粮仓管理系统、秦律等内容。第四期为“艺术的秦国”,展示了封泥中的秦朝乐器、书法艺术灯内容。

和合与共——古代动物造型与人文艺术展

2023年1月18日至4月18日,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和合与共——古代动物造型与人文艺术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临展南厅开展。

该展遴选了200余件动物元素展品,包括新石器时期彩陶、商周青铜器、汉代陶俑、唐代金银器及宋金瓷器等。除宝鸡青铜博物院自身的藏品外,还选取了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陇县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相关藏品。展览以时间为序,通过四个单元,细数中国古代艺术中动物纹饰及造型的嬗变,展现各个时期的信仰、社会生活、艺术文化,以及中国人敬畏天地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融合开放的社会观以及崇德向善的道德观。

展览第一单元为“四海皆崇·敬自然”,分为“自然之歌”“神秘信仰”“百花争放”三个章节,为观众展示新石器时期软陶泥商周青铜礼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地域特色的展品。第二单元为“千秋万岁·求永恒”,分为“天之四灵”“祈福纳祥”“升仙思想”“事死如生”四个章节,展品涉及四神规矩镜青铜鸠车、汉玉辟邪、畏兽砖饰、灰陶牛羊等。第三单元为“交融生美·话融合”,分为“国际动物”“鸟语花香”“入乡随俗”“无问西东”“东风西渐”五个章节,展品有红陶母子驼俑、鎏金花鸟纹铜盒、三彩狮、邢窑白瓷凤首壶、白石兔镇等。第四单元为“纹必有意·颂吉祥”,分为“美意绵延”与“狮虎呈祥”两个章节,展品有耀州窑喜上眉梢盘、虎形枕等。

2023年5月18日,和合与共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

重要馆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拥有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碑帖字画、铜镜钱币等文物4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245件。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商周青铜器藏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收藏的青铜器年代为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等,其中西周时期的藏品数量最多,代表性的有何尊、西周四十二年逨鼎、逨、伯鬲等。玉器藏品既有早期新石器时期的,也有晚期明代的,但最丰富的为西周时期藏品,代表性的有西周凤纹玉璜、西周石兽面、西周玉牛、西周回首玉鹿等。陶器藏品的年代包含了新石器时期至唐宋时期的多个朝代,代表性的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篮纹单耳红陶罐、汉陶厕、五代十国白釉执壶、唐彩绘人面兽身四目镇墓兽、宋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等。铜镜藏品有唐双鸾衔绶葵缘镜、唐瑞兽葡萄镜、唐飞天花鸟菱缘镜等。

何尊

何尊于1963年在宝鸡贾村镇贾村西街出土,为西周早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为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展出。

何尊的口径为29厘米,圈足底径为20×20厘米,通高38.5厘米,重14.6千克,在西周时用作盛酒器,呈椭方形,圆形大敞口,口沿外卷,较宽,厚方唇,束颈。它整体可分为三部分,颈腹间以素面凹带间隔,腹微鼓,圜底。腹与圈足亦有素凹隔带,圈足外撇,又垂直向下起台。圈足内壁与尊外底之间有四个三角形支撑,分置于圈足内壁四边正中。俯视尊口,外圆内方,颈、圈足、腹部截面为圆角方形,将尊体分为前后左右四面,四面正中,自上而下,各饰一道雕扉棱脊。

何尊的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上段以扉棱为中心饰四个两两相对的蕉叶纹,其下饰两组蛇纹,蛇身曲折,尾上扬而内卷。中段以左右扉棱为界,前后各饰一组大兽面,以扉棱为鼻梁及额中线,兽面球状凸目,阴线勾“臣”字眼眶,浮雕粗眉,裂口,鼻翼翻卷,下额上卷,短齿微露,头上大卷角相内翻卷亦高出器表。圈足上壁以左右扉棱为界,前后各饰一组兽面纹,较腹部兽面简省。三段纹饰均以云雷纹填底。

何尊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姬诵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佐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原地区”在这里的含义,是指西周王朝所辖领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南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区域概念。

秦公镈(三件)

秦公镈于1978年在宝鸡太公庙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三展厅“帝国之路”展出。

三件秦公镈的大小分别为:甲,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达62.5千克;乙,通高69.6厘米,镈身高50.8厘米,重56.25千克;丙,通高64.2厘米,镈身高46厘米,重46.5千克。该组编镈为秦武公(公元前697-前678年在位)时所制,三件器物的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镈体两侧中腰外鼓,下口收敛,横截面为椭圆形,两侧扉棱由九条龙蟠绕而成,上延至舞部连接成钮,钲部正背两面扉棱各由五条龙和一只凤鸟盘曲而成,舞部有一龙一凤,相背回首,舞部饰勾连龙纹,钲部饰勾连云纹,钲部上下有变形蝉纹、窃曲纹组成的条带,正背两面钲鼓间各有菱形枚四个。

三件秦公镈,每件镈鼓部各有单篇铭文135字。所有铭文字体大小一致,是春秋时期秦国具有代表性的书体,属于秦金文的开篇之作。铭文记述了先祖秦襄公被周王“赏宅受国”,以及秦文公、静公、宪公治国兴邦的业绩,是研究秦国早期历史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秦公镈与同出的秦公钟配套使用为秦公室聂氏宗祠祭祀乐器。

秦公钟(五件)

秦公钟于1978年宝鸡市太公庙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三展厅“帝国之路”展出。

五件秦公钟中,最大的通高48厘米,两铣间距27厘米,重24千克;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千克。它们除大小外形制相同。钟体主要由甬(柄)、舞(连接柄与钟体的平顶)、钲(钟体上半,约占钟体的三分之一)、鼓(钟体下半,约占钟体的三分之一)四部分组成,呈合瓦形。甬上饰四条小龙;舞部饰变形夔纹;钲部设有36枚突起的乳钉,每面各有18枚,分为左右两区,每区有三组,每组三枚,其间还有各种繁复的纹饰;鼓部下端收口多作月牙形。编钟按大小排列,演奏时,大钟的声音震荡时间长,因此不设敲击点。而小钟在其鼓部设敲击点,可以敲击出音高准确的正鼓音和侧鼓音。

秦公钟的钲部,以粗阳线为框,中间铸有铭文。秦公钟铭文内容与秦公镈相同,甲、乙两件钟合铭130字,内容完整。丙、丁、戊三件合铭109字,内容欠缺,由此可知这组钟还缺一件。

逨盘

逨盘于2003年1月19日在宝鸡眉县杨家村出土,为西周晚期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展出。盘为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礼。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重18.5公斤,腹部及圈足处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衔环,盘外部布满翠绿色碱式碳酸铜

逨盘内铸铭文21行372字,包括12个重文符号、1个合体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西周铜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铭文详细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从周文王姬静共12代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内容包括文王、姬发兴周灭商,姬诵姬钊开拓疆土,姬瑕讨伐楚荆,周穆王征伐四方等,将天子的丰功伟绩与单氏家族的功劳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周王的丰功,又昭示了家族的伟绩。同时,逨盘内的铭文还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证实了《史记》的真实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青铜史书。2013年,逨盘被公布为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胡簋

胡簋又作“㝬簋”,于1978年5月在宝鸡扶风县齐家村出土,为西周晚期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二展厅“周礼之邦”展出。胡簋通高59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千克,是已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青铜簋,为盛食器。因胡簋形体庞大,被誉为“簋中之王”。它的双耳呈象首形,簋体下有正方形方座,腹围和方座上均饰直棱纹,颈部和圈足饰一周窃曲纹。圆形的簋身与方形的底座相连,整体造型上圆下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

胡簋是已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周王自作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器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12行124字,是西周第十代国君厉王姬胡祭祀先祖、祈神降福的祭文,故胡簋又称为“王簋”。铭文说到周厉王作为大宗小子,不敢昼夜贪图享乐,尽心经营先王事业,布政四方,祈求先祖列宗赐降福泽,保佑周代长治久安。史书记载的周厉王为杀戮无辜、作恶多端的暴君,胡簋内的铭文却讲述了周厉王如何尊崇祖先、勤于政事,为大众重新认识周厉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13年,胡簋被公布为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四十二年逨鼎

西周四十二年逨鼎为眉县杨家村窖藏文物,年代属于西周晚期,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展出。

鼎自夏朝开始出现后,一直沿用至汉魏时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飨,或作烹煮肉食的炊具。四十二年逨鼎共两件,一件高51厘米,口径43.5厘米,重量35.5千克;另一件高57.8厘米,口径48.6厘米,重46千克。它们的纹饰、铭文均相同,口沿下饰变体龙纹,腹部饰环带纹。器身有6个扉棱。

逨鼎内铸有铭文共25行281字,记述了周王命逨辅佐长父,因逨及其父征伐戎狄有功,受到周代册封、奖励之事。姬静42年(公元前786年),司工散导引逨入中门,立中庭,北向而接受册命。逨拜首,接受了天子的册命,感激天子的赏赐,作了此鼎,用来追念有文德的先人。铭文中逨受册封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奖励内容记载清晰,是研究西周册命制度的珍贵资料。

四十三年逨鼎一组

四十三年逨鼎一组共10件,为眉县杨家村窖藏,年代属于西周晚期,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第一展厅“青铜器之乡”展出。十件器物的大小不同,高度为22.6厘米-58厘米,重量为3.9千克-44.5千克。该组器形、纹饰与四十二逨鼎相同,但耳部纹饰略有差异。

四十三年逨鼎内铸有铭文。因第九、十号两件器形较小,不能通篇记铸,故而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铸于两件器物内壁,其余8件内壁均通篇铸录全文。铭文共31行,计316字,记载了姬静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六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代册封其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训导其如何施政及受到奖赏的情况。逨不敢不报答天子的赏赐,为祭祀其亡父龚叔而作此鼎。铭文中年、月、天干地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秦吕不韦八年戈

秦吕不韦八年戈于1982年在宝鸡市铜件厂拣选而出,为国家一级文物。

秦吕不韦八年戈长21.7厘米,重0.3千克,为勾杀兵器。器物援上扬,无中脊,内平直,中有一穿,胡下部残折,栏侧仅存两穿,援胡均有刃,内部正面竖刻铭文三行十五字,“八年,相国吕不韦造,诏事图、丞、工奭。”背面横铸“诏事”二字,又刻有“属邦”二字。该戈形制独特,铸造时间明确,铭文内容丰富,是研究战国秦兵器和工官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周周罍

西周周于1982年在宝鸡益门堡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

西周周罍为酒器,高44厘米,口径19.8厘米,重10.25千克,侈口,方唇,口沿内折,颈部内束,颈肩分界明显,肩部弧圆,深腹,腹部下收,平底微凹,圈足外侈,底部下折,肩部对称分布两耳,耳呈半环形,上部为一牛首,下部也有一牛首耳,颈部下饰两周弦纹,弦纹下饰一周顾首鸟纹,肩部饰一周涡纹和龙纹相间的纹饰,上腹部饰三个大兽面纹,下腹部饰九组蕉叶纹,圈足饰一周兽面纹,口沿面刻划一字“周”。该器体量较大,纹饰繁复多样,为研究西周早期酒器提供实证。

西周凤纹玉璜

西周凤纹玉璜于1974年在宝鸡茹家庄国墓地二号墓出土,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题展览“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展出。西周凤纹玉璜长10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玉质呈青绿色,局部表面白化。器型接近三分之一圆,并以扉棱装饰璜的两端。两面纹饰相同,为西周时期常见的左右对称的凤鸟纹,采用的工艺为西周时期特有的“大斜刀”工艺。

仰韶文化龟形壶

仰韶文化龟形壶出土于武功游风,为新石器时期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题展览“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展出。龟形壶长43厘米,高27厘米,使用泥质红陶制作,素面,表里磨光。整器呈龟形,龟张口瞪目,长颈,腹部为覆球状,肩部迅速下收,平底,器腹中空。龟尾部有一上仰的圆柱形口,为注水之用,口部与腹腔相通,为出水口。龟形壶造型别致,是新石器时期比较少见的器类,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唐双鸾衔绶葵缘镜

唐双鸾衔绶葵缘镜出土于宝鸡碧峰寺,为唐代文物、国家一级文物,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专题展览“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展出。铜镜为八出菱花形,内切圆,圆钮。钮左右各饰一大眼斑雉相对立于花枝上,花尾羽上卷,口衔绶带,展翅欲飞。钮上下各饰一花枝,上有凤蝶总科相伴,缘内一周四花枝与四飞雁相间。该镜镜背有蓝、绿色痕迹,疑似矿物颜料所致,较为罕见。

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出版有一系列书籍、学术专著,具体包括《周秦文明论丛》《杨家村西周遗址》《陶语诉春秋》《守望家园》《圣都美石》《秦晋之好》《国宝》《凤鸣岐山》《对镜贴花黄》《出土文物与汉学文化》《青铜铸文明》等。

2016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创办了《青铜器博物院院讯》,作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院刊,不定期出版。

保护修复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持续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发表了如下文物保护相关文章:“青铜铸造工艺的典范——伯各”,《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深圳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周原遗址博物院编制,文物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千年回眸——宝鸡国墓地出土像生动物形玉饰浅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8)下,总第139期,安徽美术出版社;“龙腾虎跃--汉悬璧铭六乳四神龙虎纹镜赏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9)上,总第140期,安徽美术出版社;“巧手良医——文物医生的望闻问切”,《旅顺博物馆学苑》,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2月;“别具一格的酒壶及舀酒勺——筒状提梁卣、蝉纹斗”,《熔铸九州的礼乐之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安出版社,2018年11月;“美轮美奂的染香熏炉——凤鸟衔环熏器”,《熔铸九州的礼乐之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西安出版社,2018年11月;“宝鸡市出土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亚羌父乙罍修复记”,《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6(上)总第182期;“西周公国青铜重器何尊铭文简析”,《天府文博论集》,2020年12月。

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共修复青铜器291件,陶俑3件,铜镜4件。代表性的修复品有西周素面圆鼎、西周曲柄斗形器、西周当卢、西周龙凤纹铜斗、西周云雷纹、西周虎头车辖、西周夔龙纹鼎、西周直棱纹簋、春秋铜鉴、春秋重环纹方壶、西周蟠螭纹、西周銮铃、汉铜铺首、汉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带钩等。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也进行了文物保护相关科研项目,如中国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规划之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的资助项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藏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可移动珍贵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推出了文物保护相关讲座,如2021年4月7日在博物院鉴赏室进行的青铜器范铸工艺实物教学及“金属类文物保护专题”的讲座。

文化活动

文创产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设有“文创商店”,推出众多文创产品,有我爱你中国系列、吉金录系列、初见系列等。

2021年11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一款名为“凤凰于飞”的凤鸟纹胸针文化创意产品。

2022年,以国宝文物“何尊”为原型打造的“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主题文化贵金属产品——传世珍宝·国尊系列被推出,具体包括适合镇室、礼记、传承的限量款金银摆件“盛世国尊”,适用投资收藏的金银条“国尊金/银”,满足陈列装饰的“国尊聚宝”,用于佩戴的“国尊福佩”“国尊福钏”,等等。在当年8月在西安市举办的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国尊”系列银质福佩和福钏等参展,受到欢迎。

2023年6月5日至6日,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化产业专委会、中国文物学会文化创意发展委员会协办,深圳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终评会在深圳博物馆召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创产品“国尊系列”和“凤凰于飞胸针”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终评推荐文创产品”。

除实物文创产品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也积极运用前沿科技技术,带动文创产品从线下走到线上。2022年3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超维空间平台推出了吕不韦八年戈、鲤鱼尊等3D版数字文创藏品万余份,上线即售罄,利用数字藏品新形态,为观众提供了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网络“共享收藏”文化新体验。2022年7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了4款数字文创产品,以院藏精品文物西周男女铜人、伯格尊等为基础,在3D建模设计上推陈出新,在支付宝夏日消费节限量发售。

云讲国宝

“云讲国宝”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宣传教育项目之一,由专门的讲解员讲解院藏珍贵文物获其他文物历史知识,录制视频在博物院官方网站播出。已推出的“云讲国宝”系列视频有:簋中之王—胡簋、人守门鼎、天工之作——伯各卣、骁勇善战的“逨”、西周的刑罚制度——刖刑、从一件青铜器了解古代分餐制、兔年说兔:文物里的兔子、周公制礼。

宝博微课堂

“宝博微课堂”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的又一宣传教育项目。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本着“闭馆不闭展,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线上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了“宝博微课堂”,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文物、历史文化知识等内容。

宝博微课堂推出过的内容有节气系列介绍、青铜器保护知识介绍、铜镜博览会、周秦故事我来讲等。

青铜乐坊欢乐行

“青铜乐坊欢乐行”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创的特色社会教育活动,已成为博物院的一大教育品牌,专为3-18岁的孩子提供。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博物院策划了“我行我塑——捏青铜器”“金剪生花——剪青铜器”“黑白艺术—拓青铜器”“铜画世界——画青铜器”等系列手工体验活动,在活动中讲述文物的造型特征、纹饰艺术、历史价值等内容,让参与者了解青铜器文化。

“我行我塑——捏青铜器”活动:首先带领学生们在展厅进行知识导入,近距离观察青铜器造型和特征,之后在讲解员指导下,用色彩鲜艳、易塑形的泡泡泥,创作五彩缤纷的鼎、簋、尊、爵等青铜器。通过捏青铜器的手工体验,让孩子对青铜器的器型、分类、用途有所了解,感受青铜器造型之美,体验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

“金剪生花——剪青铜器”活动:以乡土民间工艺剪纸为切入点展开。首先用PPT先引入知识,向孩子们介绍逨鼎、何尊等青铜器。随后让学生在彩色卡纸上进行裁剪,再用刻刀雕刻青铜器纹饰。

“黑白艺术—拓青铜器”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重点青铜器的纹饰和铭文,教育员介绍拓印技术的步骤。之后让学生将宣纸打湿,覆盖在文物复制品上,等宣纸干到七八成之后,用“墨包”一点一点去拓印铭文和纹饰。

节庆活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从传统节日入手,策划了以青铜元素为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例如在元宵节,博物院推出了“青铜灯笼闹元宵”活动,设计出了青铜鼎青铜簋、青铜宫灯等造型的灯笼,并将灯笼制作作为元宵节的一个活动。在端午节,博物院推出了缝制“青铜器香包”活动,根据馆藏文物设计出独特的青铜鼎、青铜簋香包,鼓励亲子参与活动,动手包粽子、缝制香包。在中秋节,博物院则推出了制作“青铜器月饼”活动,以“鼎”“簋”“尊”为主题,鼓励参与活动者亲手制作月饼。

除传统节日外,宝鸡青铜博物院在在“三八”“五四”“六一”“十一”等现代节日,也会推出相应的节日教育活动。以2023年为例,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博物院以“劳动光荣,乐享五一”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社教、研学及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共9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博物院分别为水木其华幼儿园、高新一小和七色花团队的小朋友们准备了“欢度六一,童梦飞扬”六一儿童节亲子活动,设置了丰富的手工活动。

宣讲活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广泛开展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等活动。博物院设有“周秦文化宣讲队”,不仅为群众带去讲座,还策划编排了《铜镜里的故事——三乐镜》等历史话剧,走进宝鸡高新中学、宝鸡中学等学校,为学生们带去历史话剧课堂。

2022年11月19日下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宝鸡市图书馆,为20名小读者开展了“品读周秦文化,唤醒青铜记忆”主题活动。宣讲队老师教小朋友们学习古人常用的礼仪见面礼、认识青铜器、用泡泡泥制作青铜鼎。

2023年5月12日、13日,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周秦文化宣讲队先后走进宝鸡实验小学和高新第四小学,为150余名校学生开展了两场文物知识大讲堂和手工体验活动,向学生普及博物馆日产生的渊源、解读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所获荣誉

2010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志愿者服务队荣获了“陕西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2013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荣获“宝鸡市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6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荣获“陕西省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7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9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2019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入选。

2022年11月18日,“陕西省对台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行。

2023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称号。

此外,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曾获得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陕西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全省文保系统省级平安单位”“陕西省文物系统消防安全单位”等荣誉。

参考资料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0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3-06-28

单位概况.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0

青铜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院级领导.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5-15

基本陈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专题展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公布.安阳博物馆.2023-06-27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被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宝鸡市文物局.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文物局.2023-06-28

博物馆简介.宝鸡民俗博物馆.2023-07-06

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0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春节开放公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7-05

周礼之邦.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5

帝国之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芈月传》带你了解青铜乐器——秦公镈、秦公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7-06

智慧之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明月照琼琚——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宝鸡古代玉器与艺术生活展开展,快带着小伙伴一起免费涨知识.宝鸡日报微信公众号.2023-06-26

对镜贴花黄——古代铜镜与时尚生活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国庆节开放公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6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五一”假期开放公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6

陶语诉春秋——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宝鸡石鼓山考古发现.考古发现.2023-06-26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近十年考古成果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璀璨宝鸡,点亮“丝路之火” 丝绸之路上的宝鸡与吐鲁番大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线上展览:《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第一期(统一的秦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中华传统民间艺术——闽台木偶展 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展讯|国际博物馆日 来宝博看新展 贴近美好生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6

前方高能!一大波展览预告正在来袭.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7

线上展览:《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第二期(严谨的秦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线上展览:《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第三期(高效的秦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30

线上展览:《印·象大秦——封泥中的大秦帝国》第四期(艺术的秦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30

新展开幕 | “和合与共” 宝博开展 亮点纷呈 抢先来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6

新展速览| “和合与共” 持续升温 精彩内容 一网打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和合与共︱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0

玉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陶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铜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何缘“中国”:何尊(国宝华光).人民网.2023-06-27

春秋秦公镈(三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秦公镈.宝鸡日报.2023-06-27

秦公钟(共五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逨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禁止出境文物(110)|西周㝬簋.微信公众平台.2023-06-27

胡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西周四十二年逨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西周 · 四十二年逨鼎.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2023-06-27

四十三年逨鼎一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西周 · 四十三年逨鼎.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2023-06-27

秦吕不韦八年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西周周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西周凤纹玉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龟形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唐双鸾衔绶葵缘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研究成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关于创办《青铜器博物院院讯》的通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保护修复.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文物保护近三年(2018—2020)文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文物保护近三年(2018—2020)保护修复成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文物保护近三年(2018—2020)项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办金属类文物保护专题讲座.宝鸡市文物局.2023-06-28

文创商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宝博文创:凤鸟纹----祥瑞的华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金品上新 | 国宝 “何尊”主题——《国尊》贵金属文创系列产品“金”彩亮相!何以为尊,金铸中国.深圳金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创精品亮相丝博会.陕西省文物局.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创产品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终评推荐文创产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4款数字文创产品,将在支付宝夏日消费节限量发售.界面新闻.2023-06-28

云讲国宝.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7

宝博微课堂第二讲|亻朕匜提醒您勤洗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博微课堂|节气系列——夏至.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博微课堂第十一讲|青铜器得了“传染病”如何防治(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博微课堂丨铜镜博览会之二——如何欣赏一面铜镜.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博微课堂|周秦故事我来讲(二十五)——武公设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宣教部“周秦大地上的百灵鸟”.陕西省委科技工委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劳动光荣,乐享五一”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欢度六一 童梦飞扬.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宝鸡市图书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精彩回顾.宝鸡市文物局.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陕西省对台交流基地”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揭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8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获全国文博百强文创产品单位称号.宝鸡文明网.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