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荣

张荣

张荣,生卒年不详,梁山泊人,宋朝抗金英雄。

金灭北宋后,张荣聚众起义,抗击金朝。被任命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军中人称其为”张敌万“。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占领扬州市。张荣驻扎于潭湖,筑成水寨,聚众数万人,袭击金军,屡次获胜。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左监军完颜昌攻打水寨,张荣孤军不敌,率军撤退至通州、泰州市绍兴元年(1131年),张荣进入缩头湖,完颜昌率军进犯,张荣引金军陷入泥淖,大胜,升职为知泰州、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绍兴四年(1134年),因母亲去世,张荣在家丁忧。绍兴五年(1135年),张荣在宿迁峒峿山驻扎,此后多次参加抗击金军的战争。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荣受命联络山东省的忠义之士共同抗金,随后被加官淮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泰州市驻劄。后因手下义军逃散,被迫撤退至邵伯镇。同年十二月,金军在和州附近战败,张荣奉命追击溃逃金军,在安徽全椒、池州、和州等地,斩杀大量敌人,解救了许多百姓。张荣年老后隐居在宿迁黄河西金牛墩,去世后也葬于此地。

文学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张荣等义士为原型塑造出了四位水上英雄——张顺和阮氏三雄。

人物生平

抗击金军

张荣原为梁山泊渔民,金灭北宋后,张荣聚众起义,有数百条船,抗击金朝东京留守杜充任命张荣为武功大夫、忠州刺史,军中人称其为”张敌万“。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占领扬州市。张荣率领装满粮食的船队顺清河而下,驻扎于鼍潭湖,义军用泥粘合茭草堆积成墙,筑成水寨,远近响应,聚众数万人,并与承州守将薛庆取得联系,声势日盛。张荣在位于承州、楚州之间,绵延300余里的樊梁、白马、新开三个湖泊内袭击金军,屡次获胜。

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左监军完颜昌攻下楚州,想要南渡,于是攻打张荣的鼍潭湖水寨,进攻数次都因为湖水的阻隔而停滞不前。等到天寒地冻、湖水结冰的时候,完颜昌率军发起猛烈进攻,张荣孤军不敌,焚毁粮草,率军撤退。张荣率领船队经过捍海堰,想要出海,后来又想要去山东省,却都没有去成,最后进入通州、泰州市南通州、泰州的粮食吃光了,义军将百姓做成肉干当作食物。

得胜湖大捷

因为通州区地势不利,张荣率领船队进入缩头湖,在湖上建设水寨作为据点。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金将蒲察鹘拔鲁、完颜忒里在白马湖讨伐张荣,陷入张荣的包围中。三月,完颜昌想要在泰州常驻,于是率领水军侵犯张荣的缩头湖水寨。张荣派出数十艘船迎战,他发现金军的船队中,在前面的是几艘大战船,后面的都是小船,于是命令部下避其锋锐,不与金军交锋,待湖水退潮时,假装战败弃舟上岸,引诱金军的战船行驶到临岸水浅处,尽陷泥淖,不能自拔。张荣利用金军不善水战的弱点,乘其混乱,令义军大呼反击。溺水、陷入泥淖中的金军不计其数,完颜昌的女婿盆被俘,残军只剩二千人左右。张荣获胜后,投奔了在镇江市驻守的宁武军、宁国军两镇节度使刘光世。刘光世将张荣的功劳上报朝廷,张荣得以升职为知泰州市、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其部下官吏士兵4029人都得以升官。得胜湖也由此改名“得胜湖”。

后来,朝廷听说张荣和部下杀害平民,抢走他们的财产,命刘光世对他进行处理。绍兴二年(1132年),刘光世又将张荣重新召入朝廷,并将他的官职升高了一级,令他伏兵于承州、淮安区要害之地,必要张镃进攻金军,后张荣在淮河大胜金军。

继续抗金

绍兴四年(1134年),张荣驻扎在平江县,因母亲去世,在家丁忧。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将张荣召回并起用。后来,张荣在宿迁峒峿山驻扎,与魏胜等人联合,抗击金朝多年。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数万名金军围攻海州。魏胜派遣儿子魏昌和峒峿山首领、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张荣,带着写有名号的旗子和榜文,前去联络山东省的忠义之士。七月,张荣被加官淮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泰州市驻劄。

十月,江淮制置使刘锜令张荣率领六十五艘战船,千余名地方武装,赴淮阴军前听候调遣。此前,朝廷曾经下诏在淮东征集了一万名壮丁,由张荣带领,在射阳湖等处驻守。当时,淮东遭遇水灾,食物短缺。刘锜要求每天给民兵发放粮食军饷,转运使杨抗却只肯发放一半的粮食军饷,并让张荣将另一半民兵遣回家乡务农。因此,调赴淮阴军前的民兵都逃跑了。不久后,张荣接到发兵泰州的命令,当他到达楚州时,宋军已经撤退,张荣手下的士兵闻讯后,惊慌逃跑,最后只剩下千余人。义军撤退到邵伯镇,打开水坝,将运河水引入湖中,阻挡了金军,才得以自保。十二月,建康府驻劄、御前诸军都统制李显忠池州市都统制邵宏渊率军在和州附近打败金军。张荣奉命追击溃逃金军,在安徽全椒马村后河楚湄沟附近,义军与金军对战,金军或被杀死,或溺水而亡,死亡者不计其数,义军解救了数千名被金军俘虏的百姓和大量牲畜。随后,张荣继续追敌,在池州、和州等地,义军杀死大量金朝,救下被金军俘虏的五千多名百姓,这些地区的商业秩序逐渐恢复稳定,百姓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

乾道三年(1167年),赵昚下旨,在各地水军中,设置副都统制一名,让其领导军事,作为未来统帅的人选,同时也可以牵制主将。于是,张荣被任命为建康副都统制。张荣年老后放弃了兵权,隐居在宿迁黄河西金牛墩,并落籍于此。张荣去世后也葬于此地,因其领导抗金,人称其墓地为“张义民墓”。

人物评价

宋代官员胡松年曾经举荐过张荣,他认为,以前张荣在淮南诱敌深入,金军步兵与骑兵全部陷入泥淖,无人可以脱身,至今仍心有余悸。如果对他特殊任用,让他统率兵马,名将就会逐渐增多。

宋代抗金名将刘光世认为,忠勇统制张荣与金朝大战,剿杀万余人,并夺到装备盔甲,应该对他进行嘉奖。

宋代官员陈造在《江湖长翁文集》中认为,建炎初年,入侵兴化市的金军被歼,主要作战力量是张荣召集的当地村民。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峒峿山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宋绍兴中,首领张荣屯此,以拒金人。”

人物轶事

十四世同居

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和同治年间的《宿迁县志》中这样记载:迄今为止,张姓子孙十四世同居,张荣是他们的始祖。同治年间《宿迁县志》中还记载道,张荣的子孙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衣服食物,没有人私藏财物,婚丧嫁娶和祭祀祖先都按照礼法进行,子孙后代在家族长老们的带领下,世代守护着张氏家族。

子孙皆孝

张荣的曾孙叫做张鹏,当他祖母王氏病重的时候,张鹏亲自煎药,端吃捧喝,昼夜不离病床半步,两三个月衣不解带。张鹏的祖父和父亲去世后,他在墓地筑庐守墓三年,母亲梁氏去世,他也如此守墓三年。张鹏的儿子张仲景继承了他的孝义传统,侍奉张鹏也非常孝顺,乡里人人都称赞他们家是孝顺世家。据明代《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宿迁曾经立过两座牌坊,一个叫做尚义坊,是为张荣所立。另一个叫做同居坊,是为张荣的子孙、明代的张宾所立。张宾时,张氏家族是八世同居,男女两百多人,衣服财物共享,共同抚养孩子,不分彼此。明成化七年(1471年),朝廷表彰张家为忠义之家,名列乡贤。

文艺形象

水浒传

从水乡兴化市走出来的文学家施耐庵在《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中,以张荣、宋元襄阳市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张顺等义士为原型塑造出了四位水上英雄——张顺和阮氏三雄。

张顺绰号“浪里白条”。为人忠勇刚烈,且有心计。他的水性极佳,是起义军水军的重要头领。张顺原为江州卖鱼人,梁山起义军劫法场,救宋江时,张顺前来接应,接着又亲手活捉了陷害宋江的黄文炳,随后与宋江等同上梁山。宋江身染重病时,张顺奉命去请神医安道全,将其逼上梁山。作为水军头领,他屡建奇功。童贯征剿时,他诱敌入水,全歼敌军;高俅征剿时,他率水军凿漏敌人的船只,并亲手活捉高;后在征方腊中被枪箭射死。

阮氏三雄是山东济州梁山巾边石碣村人,渔民。三兄弟中,大哥阮小二沉稳含蓄,人称“立地太岁”;二哥阮小五情烈如火,人称“短命二郎”;三弟阮小七泼辣爽快,人称“活阎罗”。他们原在梁山泊水边打鱼为生,与晁盖吴用劫了生辰纲后上了梁山泊,为梁山开基创业,扩大义军势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三人均任山寨的水军头领。征方腊时,阮小二攻打乌龙岭失败自刎而死;阮小五在攻打清溪县时阵亡;阮小七征方腊后,官授盖天军都统制,上任不久被追夺官,回乡为民。

后世纪念

溱潼会船

溱潼会船是江苏省姜堰区溱潼镇及周边两百多个村庄在每年的清明节进行的民俗活动,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岳飞和义民张荣、贾虎曾多次在溱湖大败金兵,双方战况激烈,宋兵也伤亡惨重。从那时起,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当地百姓都要祭奠阵亡将士。后来逐渐演变成会船习俗。活动开始时,当地百姓各家撑船前往乱坟地祭祀无名阵亡将士,祭祀结束后,千余只各种类型的船汇聚在江苏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表演、竞技活动,其程序依次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赛船、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等,参与者和观众多达十万人。清明时节的溱潼会船已经被评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

张荣城遗址

张荣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县志》中曾记载:张荣城在宿迁城北六十里的峒峿山西边,是张荣为了对抗金军而修筑的。张荣城呈方形,面积12000平方米,四周城墙用土夯筑,只有一个南门,俗称“土城”。因为年代久远,张荣城已经被毁,城墙被平整,仅有残存的宽达四米的墙基;城外护城河大部分被填平。2006年,张荣城遗址内曾经出土过宋代砖块,并发现了宋代房址。

四义楼

江苏省兴化市市东城外小尖上,曾建有一座聂氏宗祠,用来供奉南宋时期在兴化抗金的四位义士张荣、孟威、贾虎、郑握。这四位英雄被后世兴化人尊称为“四义”,祠堂名为“四义祠”,后来改作“四义楼”。四义楼曾几度迁址,最后变成一座跨街式木庙宇,高悬于东城外大街之上。

得胜湖

《兴化县志·梁志》载,南宋建炎五年(公元1131年),原梁山好汉张荣组织义军抗金,辗转进入缩头湖,打败金兵主帅完颜昌,取得抗金战争的重大胜利,《宋史》称“得胜湖大捷”,缩头湖由此改名得胜湖。

水浒港

得胜湖大捷第二年,张荣赴任忠勇军统制兼泰州市知州后,在湖东口就地安置义军,并将湖边几条河沟拓宽竣深,构连成二里多长的湖边港,取名叫“水浒港”。《续修兴化县志》载,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晚年重归故里后,曾在得胜湖畔水浒港“课耕”,遍搜张荣义军遗事。可以说,水浒港为施耐庵的创作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现实场景,张荣也成为梁山水军将领的原型。《水浒传》成书后,传到皇宫,被朱元璋批为“倡乱之书”,派人到兴化市追缴书稿。为避免牵连定居在“水浒港”的张荣义军后裔,施耐庵嘱人将“水浒港”更名,从此“水浒港”改叫“避风港”。

参考资料

兴化人民在东城外建“四义楼”.兴化日报.2023-11-29

兴化地区的英雄崇拜.兴化市人民政府.2023-11-29

施耐庵:千秋才人(下).兴化市人民政府.2023-11-29

老街新韵|新盛街:古今文化在这里交融.人民号.2023-12-01

清明节(溱潼会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11-29

春游苏北水乡——溱潼古镇.中国周刊网.2023-11-29

张荣城遗址.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2023-12-01

四义楼和晏公庙.兴化日报.2023-11-29

破解《水浒传》书名之谜.兴化日报.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