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锜
刘锜(公元1098年—1162年),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字信叔,德顺军(今静宁县)人,泸州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个儿子,当时与张俊、韩世忠、岳飞等人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将。
他自幼聪明好学,力气过人,又苦练箭法,武艺出众,尤其擅长骑射,18岁开始应募从军,曾任陇右都护,多次击败西夏军,屡立战功。绍兴十年(1140年),刘锜指挥顺昌战役,以五千兵马击溃十余万金兵,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又一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绍兴市三十年(1160年),他又以垂老重病之躯挂帅出征,并坚持指挥抗战到生命最后一息。
刘锜的传奇故事被载入了《宋朝南渡十将传》,他指挥的顺昌之战,被作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而留名青史。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锜少年时代跟随父亲生活在军营之中,年龄稍长,就被父亲带上转战于陇右战场,参加抵御西夏的各种战斗。他胆大、心细,尤以箭法精熟而著称。《宋史》载:“牙门水满,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随以一矢窒之,人服其精。”
威震西夏
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刘锜由高俅推荐入朝,担任阁门后。赵构继位后,特授他阁门宣赞舍人,知岷州,为陇右都护,成为专门对西夏作战主力部队的一名指挥官。由于他作战勇敢,夏人畏之如虎,就连夏国境内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威名。据史载,“夏人儿啼,辄怖之曰:‘刘都护来!’”小娃娃就立马不敢再哭了。
失利富平
赵桓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统治者灭亡了北宋之后,不断出兵南侵,企图灭亡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小朝廷。这时,驻守在陕西省一线的刘锜又积极地投入到了抗金斗争的洪流。
为了防止金兵突破陕川防线,迂回包抄东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命令张浚来到陕西,负责陕川防务。到任不久,张浚很快发现了刘锜的军事才能,迅即任命他为泾原经略使并兼知渭州,刘锜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起来。
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富平之战,张浚统领的五路大军全线崩溃,四十万人马丧失尽。这时,驻守在庆阳市的宋军将领慕又投降了金军,并向环州发动进攻,张浚急忙命令刘锜前往救援。刘锜接到命令,留下一名部将守陇西郡,立即率兵从渭州出发,直取环州。可是出师不久,步步深入的金军向渭州也发起了猛攻,正在行军途中的刘锜只好派部将李彦琪继续带领一部分兵马救环州,亲自率领一部分人马回师救援渭州。可当刘锜兵临渭州城下时,渭州已被金军攻陷。刘锜只好领兵退到德顺军。李彦琪不仅没有完成救援环州的任务,而且带着队伍投降了金兵。于是,作为上司的刘锜被贬了官,徒知绵阳市兼沿边安抚。
复官还朝
赵构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刘锜因为新的战功复官,做了宣抚司统制。不久,金军攻占蜀口门户之一的和尚原,刘锜奉命在陕、蜀前线坚守。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南宋朝廷派往西线的使者从前线回到临安,向宋高宗汇报了刘锜在抗金前线的事迹,宋高宗召他还朝,并将自己用的兵器送给刘锜,接着又任命他为江东路副总管。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宋高宗又召刘锜回朝,任命他为宿卫亲军的将领。当时宋高宗驻在苏州古城(今苏州市),解潜与王彦两军交斗,均被撤职,两军悉归刘锜指挥。后来,刘锜奏请改编前护副军(即王彦的八字军)及马军,编成前、后、左、右、中军及游奕,共六军,每军千人置两名将官,共十二将。于是刘锜成了南宋独立成军的将领,扈驾赴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他在合肥市率领军队。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他在京口区(今江苏镇江)戍守,果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马军司。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刘锜被提升为南充市(今四川西充市北)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马军司。
顺昌大捷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金朝统治者为了获得一个休整的机会,与南宋签订了一个和约。根据这一和约,宋方必须割地、赔款、对金称臣。当南宋统治者陶醉于和约成立之后的“和平气象”时,金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做好了战争准备,于是撕毁和约,于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悍然兵分四路南下,再次向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战线从东部的淮河下游一直延伸到西部的陕西省。
大敌压境之际,朝廷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刘锜为东京汴梁副留守兼节制军马,抵挡完颜宗弼所统金军向东京(今开封市)方面的进攻。刘锜领命,亲率军队,渡过长江,跨过淮水,长途驰驱二千二百里,前往东京驻防。但是,五月十五日刘锜率领部分军队抵达顺昌(今安徽阜阳)时,东京已经陷落。三天之后,攻克东京的金军继续向南挺进,离东京不远的陈州(今河南淮阳)也陷落。离陈州仅三百里的顺昌成了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
阜阳市位于颍河下游的南岸,其西北面是河与泉河的汇合口,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但是它属于交通要道,在战略上相当重要,如果顺昌失守,宋军将有灭顶之灾。这时军中许多将领慑于金兵的气焰,主张向江南撤退。刘锜却主张坚守顺昌,与金兵决一死战。为了坚定将士们的守城决心,他派人把颍河等水道的所有船只凿穿并沉入河中,向广大官兵们表示破釜沉舟,不留退路,只有决一死战才是唯一的出路。他又将自己的家属安置在寺庙中,四周堆放柴草,向守卫的士兵下了一道命令:“如果战况不利,你们放火烧死我的家属,不要让他们受敌人的污辱。”他的这种誓死与顺昌城共存亡的决心,使“八字军”的广大将士和随军家属深受感动。军人积极准备战斗,妇女帮助磨刀剑,互相激励说:“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顺昌被数倍于守军的金兵围攻四昼夜,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与城池共存亡,经过无数次血战,杀敌不计其数,城池完好无损,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战略阻击任务。
完颜宗弼得知顺昌失利,立即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增援。刘锜面对更加强大的援敌,决定智取。他给部将曹成等二人面授机宜,二将便率部去迎击金兵,但未经几个回合,二人便假装坠马被金兵俘获。金主在审问时,曹成按照刘锜事先嘱咐的话回答说:“刘锜是个公子哥儿,平日喜欢寻欢作乐。这次要来东京任职,是认为朝廷已同金朝讲和,贪图享乐而来的。”金兀术根据口供判定刘锜不是将才,而是一个花花公子,很看不起他,认为这样的将领不堪一击,顺昌城很容易攻破,于是,决定不带原先准备用来攻城的重武器,率领轻兵直扑顺昌城下,在城外扎营,连亘十五里,全军毫无戒备思想。刘锜这边按兵不动,只是先派人悄悄地在颍河中投毒,数日后金兵多数病倒,失去战斗力大半。刘锜认为时机已到,他组织一支敢死队,人人手持长柄斧和长把标枪,排在阵地的前列,专砍敌人首先冲过来的骑兵的马腿,而待骑兵倒地后,再用标枪刺杀,结果大破金军的所谓“铁浮屠”和“拐子马”(骑兵军)。经此一战大败金兵,刘锜的威名也在金军中传开,以后金军只要见到刘将军的大旗,就惊呼“此顺昌旗帜也”,便抱头鼠窜。顺昌之捷,宋军士气大振。高宗授刘锜为泰武军节度使,沿淮制置使,后又加授淮北宣抚判官,还师太平州(今江苏扬中县)。顺昌之战是刘锜一生中最光辉的功绩,在南宋抗金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柘皋遭嫉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帅兀术再次征调两河军队,准备大举南下。高宗也看到如果不大败金军,就无法签订和约,于是下令在淮南西路集合军队,准备迎战。金军攻打庐州古城、和州,刘锜从太平州渡江北上,抵达庐州,与张俊、杨沂中会师。此时,敌军已经大兵压境,刘锜占据东关的险要位置,引兵绕出清溪,两战皆胜。行进到皋,与金军夹着石梁河摆下阵势。石梁河直通巢湖,宽两丈,刘锜命令士卒拖来柴草扔进河里,一会儿便堆积成桥,派遣数队甲士在桥边坐下观望,随后不久杨沂中、王德、田师中、张子盖的军队都先后到达。第二天,兀术率领十万铁甲骑兵,分为左右两翼,摆开阵势。王德冲击敌军右翼,张弓搭箭,击毙敌军一名率军酋长,大声呼喝,便纵马飞驰继续射敌,士气大振,齐声鼓噪。金朝用拐子马从两翼包抄前进,王德率军战,杨沂中率领一万余人,各自手持大斧,迎头痛击,敌军大败,刘锜又与王德等人奋勇追杀,在东山再次击败金,取得胜利。
在柘皋之役获胜后,因为刘锜不肯附和投降派,遭到了和秦桧相勾结的大将张俊的排斥,被免去刘锜宣抚判官,出知荆南府。岳飞上奏请让刘锜继续掌管军队,不许,又下令让他以武泰军节度使的虚衔提举江州太平观。刘锜镇守荆南一共六年,军民都安居乐业。魏良臣上奏说刘锜乃一代名将,不应当长期废弃,于是命他知潭州,加授太尉,仍旧统帅荆南府。黄潭在江陵县东边,建炎年间为了抵御金军被决口,此后每逢夏秋季节便水势大涨,荆南、衡州经常遭受水灾。刘锜下令将其堵塞,开拓出肥沃土地数千亩,流民将近千户前来耕种。朝廷下诏刘锜如逢国家举行重大礼仪庆典时可以推荐文官,并任命他的倒子刘汜为江东路兵马副都监。
呕血逝世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调集了六十万军队,亲自统率南下。南宋朝廷重新起用老将刘锜,任命他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队。这年八月,刘锜率军驻守扬州市,并派兵扼守清河口(今淮安市附近),在水中埋伏了水手,碰上敌船就用铁钉凿沉,使金兵无法渡河。受阻的金军一面在淮东以精兵牵制刘锜,另一面以重兵转攻淮南西路。但是,驻守淮西的大将王权,违反刘锜之命不战而溃,庐州古城、和州先后失陷。金兵乘势沿江而下,派遣大将高景山进攻扬州。这时重病在身的刘锜,已经从扬州退守瓜洲,并用船将难民渡到江南。几天后,高景山指挥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看到来势凶猛的金军,刘锜十分震怒,他带病跃马出战,督众死斗。在与金军的殊死战斗中,他在战马受伤之际下马步战,杀出一条血路回到本营,换马之后率领各将回兵再战。高景山猝不及防,被刘锜一刀斩于马下,金兵失去主将,阵势大乱,被宋军击退。经此一战,刘锜病情加重,亲自上书请求解除兵权,留其侄儿刘汜率一千五百人扼守瓜洲渡,都统制李横率八千人为援应,自己返回镇江市养病。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二月,刘锜因病连吐鲜血数升在杭州市去世。朝廷赐其开府仪同三司,赐予家人白银三百两、棉布三百匹,以后封与“武穆”谥号。 赵昚追封其为吴王,加太子太保。
主要作品
诗词
史料证明,收于诗集《清溪诗集》中的刘锜诗词,约二百首,但大多散佚。今人所见刘锜诗词共八首,《全宋诗》收录七首,《鸪天》词则见于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七首诗题为:《偶得一绝》《题村舍呈德瞻友二首》《题昭陵》《午寝》《用前韵呈德瞻》《资福寺》。刘锜的诗,前人笺注的很少,根据内容看,大多写于他被贬闲居的时候。
书法
据岳飞之孙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宋名人真迹》载,刘锜有《刘武忠书简帖》和《刘武忠五诗帖》两种二十四帖之多。但这二十四帖今日仅留文抄,真迹未见传世。
军事思想
顺昌保卫战是防御战中以少胜多、以步制骑的一个杰出战例,不仅对当时的抗金局势产生过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且为后世的军事学术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教材。在这一战役中刘锜的指挥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先发制敌,挫敌锐气。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当金军的先头部队进抵顺昌时,刘锜迅速抓住敌人喘息未定、集结未毕之有利战机,出其不意,先发制人,连续以伏击、夜袭劫营等进攻战斗挫其锋芒,给来势汹汹的金军以迎头痛击,从而不仅影响了整个作战中金军的士气,而且疲惫了敌人,使敌军不能马上完成进攻准备、转入攻城,争取进一步完善防御设施的时间。
第二,麻痹敌军,制造战机。春秋吴国的孙武,曾采用“亟肆以罢之,多方以误之”的战略方针,获得了进攻楚国的重大胜利。刘锜吸取了他的基本精神,运用于防御作战。刘锜根据“多方以误之”的原则,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顺昌之战爆发前,金军占领了大片土地,也滋长了轻敌思想,完颜宗弼又率领最精锐的部队,自以为所向无敌。刘锜掌握了敌军的这种心理,开战之前,他先以假情报使金兀术麻痹轻敌,派人故意宣传他不过是一个贪图安逸的膏粱子弟,不会领兵打仗,再加上顺昌城原有的城防工事十分简陋,使金兀术越发骄横,似乎已经稳操胜券。开战之后,刘锜又以声东击西等方法,转移敌军注意力,争取自己的主动和逼敌处于被动。这些,都成为刘锜出其不意歼灭金军的有利因素。
第三,以逸待劳,后发制敌。金兀术率领大批金军围城后,人喊马嘶,鼓钲齐鸣,大张声势,企图使城中军民慑服。但城中军民在刘锜的组织指挥下,先坚守不出,避开金军初来乍到的锋芒,然后在金军不备的情况下出击,导致了战局向有利于宋军的方向急转。
第四,拖垮敌军,敌疲我打。这是顺昌战役刘锜赖以获胜的一个很重要的战术原则。他根据“亟肆以罢之”的原则,不断削弱、疲惫敌人。敌军未到前,就在河中和草上放毒,使敌军生病;针对金军铁甲沉重、在烈日下难以持久的情况,故意拖延决战时间,促使敌军体力及斗志下降。炎热的夏天,金军身披重甲,在凉爽的上午作战最有利于战斗力的发挥,刘锜则避开不战;中午,金军人困马乏,军无斗志,刘锜则率兵出击;金兀术败兵之后,企图在顺昌城外安营扎寨,以优势兵力坐困顺昌,刘锜则巧借天时,以狂风暴雨的黑夜作掩护,不断派少量精兵轮番夜袭、劫营、扰敌、杀敌,使敌军自相攻杀,昼夜惊魂不定、疲惫不堪,成为强弩之末。最后,金军被迫“拔营北去”时,刘锜又及时组织了反击,在追击中歼敌万余,从而使顺昌保卫战获得全胜。
相关争议
谥号
据《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的“十五刘”第3909——3904页《刘锜》条载:“刘锜后,谥武穆,又谥武忠。著有《清溪诗集》”。而《宋史·刘锜传》及《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则均只云“谥武穆”。“又谥武忠”一事,于此仅见。但从上引欧阳守道氏之《清溪刘武忠公诗集序》来看,“又谥武忠”之谓,确有其事。
影响与评价
影响
在动荡多乱、战事频繁的南宋初年,刘锜始终如一地从事抗金事业。他“慷概深毅,有儒将风”,不仅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景仰,而且金朝也闻名而敬畏。史称:“金主亮之南下也,下令有敢言锜姓名者,罪不赦”,刘锜在当时的影响与威望,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南宋初的重要将领之一,刘琦不朽的业绩被载入《宋朝南渡十将传》中;著名的顺昌之战,已经与吴和尚原大捷、饶风关大捷、韩世忠大仪镇之捷等作为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留名青史。
评价
《海陵集》卷十一《除刘锜加食邑制》曰:“临戎之机,好整暇,多算无遗。为将之道,能柔刚,有功不伐。”
《欧阳文忠公集》卷九五《刘锜上遗表赠开府仪同三司》曰:“故具官某结发而控西陲,缨而号良将,智谋轻战士之勇,谦退蹈儒生之风。”
《十将传》卷一《刘锜传》评价道:“锜知书识义理,故用兵先计后成。”
《汉滨集》卷十二《与荆南刘太尉启》曰:“任付本兵,谋即于帷幄。”
《宋史·刘锜传》曰:“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
《顺昌战胜破贼录》载金方评价顺昌战曰:“自过南朝以来,十五年间,无如此战,必是外国起鬼兵来,我辈莫敢当也。”
家族成员
注:本表仅收录刘锜的直系亲属。
轶事典故
虫王
景定四年,大旱,蚱蜢成灾。刘锜千方百计灭蝗,取得了成功,因此赵昀封他为“扬威侯暨天曹猛将之神”。此后,人们到了刘锜的生日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就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此来祈求农业大丰收。刘锜因而被后世尊为“虫王”,即灭蝗保农之神。刘锜将军庙有一对联道:“卧虎保岩疆,狂寇不教匹马还;驱蝗成岁,将军合号百虫来。”
鹧鸪天
刘锜,他为了鼓励部属作战,把皇家的赏赐和自己的家产,大都散去了。后来,由于秦桧、张俊的排斥,刘锜于顺昌、拓皋之捷后,竟以“作战不力”的罪名被罢官,闲居于荆南府。刘锜嗜酒,身无分文,常常在酒店就着一碟梅豆,喝廉价的“茅柴酒”。 刘锜如此寒酸,一些不认识他的人常常嘲弄奚落他。刘锜心境不佳,便在酒店的墙上题了一首《鹧鸪天》:竹引牵牛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杯中簇豆梅。休懊恼,且开怀,平生赢得笑颜开;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
刘锜通过《鹧鸪天》表示自己曾经担任过千军万马的统帅,平生有许多足以慰藉之处,不必因市侩的嘲讽而懊恼。名将韩世忠闻之嗟叹不已,立即送钱接济。岳飞亦上书赵构,认为国家多事之秋,不宜让这样的名将闲居一隅。
这个故事在《宋史》及《续资治通鉴》都有记载;在冯梦龙编《警世通言》里《崔待诏生死冤家》一篇中亦谈过这段故事。
通晓阴阳
相传刘锜不但善兵,并且通晓阴阳之术。史载:“锜在扬州市,命尽焚城外居屋,用生石灰书白城壁曰:‘完颜亮死于此’。金主多忌,见而恶之。”金主亮之败和他的心态及骄横有关,刘锜使用宣传战、标语战方式挫其心,取得了效果,可以说是智足谋多。
后世纪念
吴王墓
1989年,族裔重修吴王墓,仿岳飞墓筑圆形坟池,上封土,前立碑,碑背镌刘锜生平事迹。1985年,吴王墓被列为安溪县文物保护单位。
刘锜祠
刘锜祠又名刘太尉祠、刘公祠,位于安徽省阜阳城内原西城墙西北隅。为纪念南宋名将刘锜大破金兵于顺昌而建。祠建于南宋,原名报功堂,后。现已修复一新,有正殿3间,题额为“报功堂”“南宋屏藩”,两侧楹联是“铁浮屠锐利非常,自来中国横行,独畏我顺昌旗帜;金元术骄狂太甚,妄将坚城踢倒,试问他多大靴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