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英文名:Nanhai Zhudao,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是指南海的九段线以内的所有岛礁的统称,东起黄岩岛,西至万安滩,南起曾母暗沙,北至北卫滩。东西相距900多千米,南北长达1800多千米。其北面是中国广东、福建省和台湾省,西面是越南,南面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面是菲律宾

南海诸岛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在内的250座以上岛礁组成。约在3.2万~1.7万年前南海海底扩张末期,中央盆地四周陆地相继下沉,形成南海雏形和以北东一南西走向为主的一系列地质构造带。此外,珊瑚礁部分没在水下,成为暗礁、暗沙和暗滩,部分露出水面,形成沙洲和岛屿。南海诸岛即在此基础上发形成。

南海诸岛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东沙群岛在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北,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南沙群岛在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大部分面积小于1.5平方千米,呈东北至西南长而南至北狭的长椭圆形。岛屿及其海域主要生长着热带动植物,植物有珊瑚岛热带常绿乔木群落、热带常绿灌群落、热带草本群落和湖沼植被,动物有珊瑚礁生物类群、热带大洋性生物类群、深海性生物类群和热带陆架浅海生物类群。中国最南端的自然保护区西沙群岛东岛白鲣鸟保护区和东沙环礁国家公园坐落于此。

此外,南海诸岛珊瑚礁出现大量白化病及死亡现象,中国政府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治理环境问题。

命名

南海断续线内的岛群,基于海洋地质等原因,有规律地成群分布,形成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又组成一个整体,合称南海诸岛。

位置境域

南海诸岛北起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黄岩岛。东西相距900多千米,南北长达1800多千米。经纬度跨度为北纬23°37′~南纬03°00′,东经99°10′~122°10′。

南海诸岛北面是中国广东、福建省和台湾省,西面是越南,南面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面是菲律宾。其中,东沙群岛居于最北,距广东省最近,位于汕头市正南方168海里,归广东省管辖。西沙群岛的位置偏西,在海南岛榆林港东南150海里,其余群岛均属海南省管辖。中沙群岛在西沙群岛东南约60海里。南沙群岛则居最南,在西沙群岛南方405海里。

成因

地质演化

该区域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洲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处,在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和自然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南海海盆逐步发育。历经距今2.0~1.3亿年的中生代中晚期,南海古陆块解体下沉成为中央海盆;距今约1.3~0.6亿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南海中央海盆发生东北向断裂和西北向、东南向扩张;距今约0.5~0.2亿年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期,再次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挤压产生海沟-岛弧-弧后海盆等3个主要地质阶段,形成了南海断裂-扩张型海盆。约在3.2万~1.7万年前南海海底扩张末期,中央盆地四周陆地相继下沉,形成南海雏形和以北东一南西走向为主的一系列地质构造带,南海诸岛发育而成。

珊瑚礁

南海水温较高,海洋中生长着许多造礁石珊瑚,它们从海底往上生长,并分泌出钙质(石灰质),珊瑚死亡后骨骼堆积在原地,并且和其他海生贝壳及细小动物的遗体等胶结在一起,构成了珊瑚礁。这些礁体有些没在水下,成为琼台礁、暗沙和暗滩,有些露出水面,形成沙洲和岛屿。

地理特征

气候

南海诸岛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全年无冬、四季皆夏、气候暖热、湿润多雨和易受季风影响的特点。

气温

南海诸岛年平均温度约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小,只有8℃左右。月平均气温,东沙群岛在22~29℃,西沙群岛在24~29.3℃,中沙群岛群岛的中沙环礁海域在25.5~29.7℃,南沙群岛在26.8~30.3℃。

降水

南海诸岛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在1450毫米以上,雨量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一般是夏半年多雨,冬半年少雨,如东沙、西沙群岛5~10月为雨季,11~4月为干季,南沙群岛则5~11月为雨季,12~4月为干季。雨量双峰型,前雨峰在4~5月和6~7月,后雨峰在9~10月和11月。

风向

南海诸岛风向大致可分为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两个时期。冬季盛行东北季风,盛行时期为10月中旬至次年3中旬。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盛行时期为每年5月中旬到9月中旬。东北季风时期,亚洲北部冷高压流向赤道低气压,冷空气频繁入侵,平均风力4~5级。西南季风时期,海洋的高气压奔向大陆的低气压,平均风力约三级,微弱常有间断。每年4月和10月为季风转换时期,风力较弱。

地质

南海大地构造位置介于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和大洋型地壳构造域之间,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和南沙群岛的地壳属大陆型,中沙群岛的海山和黄岩岛的地壳属大洋型,其各群的主体都是座落在不同的大陆坡台阶上。

东沙群岛座落在水深大部分为340~370米的南海北部大陆坡东沙台阶上,基底为中生代玄武岩变质岩燕山期褶皱岩系。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群岛的中沙大环礁发育在南海北部大陆坡西部的西沙一中沙台阶,基底为古生代变质的片麻岩新生代火山石。南沙群岛的主体包括以礼乐滩的基座为中陆坡台阶,其西南部的曾母暗沙群和万安滩等则座落在南海南部大陆架上。中沙群岛黄岩岛的基座为南海中央深海平原上的黄岩海山链的玄武岩。

地形地貌

群岛地貌

南海诸岛岛礁均是全新世海面上升后堆积而成,海拔基本都在10米以下,大部分面积都小于1.5平方千米,受风的影响,大部分岛礁(盘)都形成东北至西南长而南至北狭的长椭圆形。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少的一组群岛,东沙岛是东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海面的岛屿,海拔6米,岛上无山丘。该岛是由珊瑚为主的生物碎眉堆积而成,是南海诸岛中第二大天然岛。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海域辽阔,陆域低平,最高的石岛海拔15.9米,低于5米的岛屿20座,占62.3%。岛礁均为海洋型岛屿,除高尖石为火山角砾岩组成的基岩岛外,其余全是以珊瑚、贝屑为主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岛礁,珊瑚礁盘大,部分海岸发育有海滩岩,地貌类型较为简单。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为珊瑚礁地貌,其主体中沙大环礁为椭圆形沉溺礁,也是南海中最大的环礁,长141千米,宽55千米,面积近8000平方千米。礁环为彼此间断的暗沙群,形成许多独立的个体,达几十座之多。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属珊瑚礁地貌,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散布海域面积88万多平方千米。岛屿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贝壳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南沙群岛的东北群,是以礼乐滩大环礁为主体的一群岛礁,分布范围为北起雄南礁,南至半月礁,东起海马滩,西止恒礁,地理坐标是北纬8°48′~11°55′,东经115°04′~117°50′;共有发育在礼乐环礁、礼乐滩外围环礁和费马环礁礁缘上的岛礁47座,其中岛2座、暗礁34座、暗沙5座、暗滩6座。

海底地貌

南海海底地貌的总特点为北、西、南部是浅海大陆架,外缘是大陆坡,陆坡上有高原、海山、峡谷、海槽和海沟;东部是狭窄的岛架,外缘临海沟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为宽广的平原,有孤立的海山。

大陆架和岛缘陆架往内一环为大陆坡,大陆架到大陆坡转折处的水深是150~180米,大陆坡水深在100~3500米上下,坡面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垂直方向的坡长不同。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台阶上,分布着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三大群岛。东沙群岛发育在水深约300米的东沙台阶上,西沙群岛发育在水深900~1000米的西沙台阶上,南沙群岛发育在水深1800~2000米的南沙台阶上。

南海海底中心一圈最深部分即中央深海盆地,是南海海盆的盆底,大致位于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千米,宽约530千米。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平均水深约4000米,最深处为4577米,底部平坦,与周围陆坡成鲜明的反差。

水文

南海诸岛海域的海流流向和流速,受季风影响而发生季节性变化。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东北季风盛行,产生西南海流,流势较强,平均流速为每小时0.5海里至1海里。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盛行,产生东北海流,因西南季风不够强劲和恒定,海流流势较弱,平均流速每小时为0.2~0.5海里。

南海诸岛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很高,水温具有明显的热带深海温度高、年变化小的特点。东沙群岛海域表层水温年平均为27.1℃,最低月2月为24.5℃,最高月6月为28.9℃,年变化差为4.4℃。其表层海水盐度,终年在31~34‰之间,夏半年海水盐度较低,冬半年盐度较高。8月份表层海水盐度为31~32‰,2月份为32~34‰。年较差较小,一般在3‰左右。

南海水深面广,海水澄清,泥沙少,海水透明度大。南海诸岛海域透明度一般为20一30米,最大到44米左右。此外,南海诸岛海域的潮汐,一般以全日潮为主,是中国潮差最小的海区。

土壤

南海诸岛主要由三类土壤组成,包括富磷岩性均腐土,盐成土和新成土,均发育于具有强石灰性的生物碎屑沉积物之上。在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经过脱盐阶段,在生物积累、淋溶、磷素富集、积盐脱盐等过程作用下形成。

土壤中常量元素主要以 Ca、Mg、P等为主,三者含量之和可达70%以上,且 Ca、Mg大部分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富磷岩性均腐土的元素含量与母质相比,P、Zn、Cu、Ba、Cd等元素含量较高,且随成土时间的增加,其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Mg、Ca、Sr、B、V、Pb、Mo等元素含量较低,随成土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新成土和盐成土除P和Na素含量较高外,其余元素均接近母质。

总体上,南海诸岛土壤碳酸钙含量较高,呈碱性,且具有独特生物有效性即富磷、富锌和富铜的土壤类型。

生物

植物

南海诸岛的水热条件和土壤性质地域差异相对较小,其形成的植被群落虽有差异,但有很强的相似性,而且各海岛越临近海岸的植物群落越相似,属于隐域植被。

南海诸岛的自然植被有森林(珊瑚岛热带常绿乔木群落)、灌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灌群落)、草地(珊瑚岛热带草本群落)和湖沼植被。从岛外至内的空间上植被盖度逐渐增加,高度增高,形成条带状或镶嵌状群落分布的空间梯度。各岛礁的内部中心是高大的乔木林,如抗风桐海岸桐红厚壳等;其次是由草海桐银毛树诺尼树等组成的灌木植物带;最外侧沿着海岩,则分布着一道低矮的草木植物带,如细穗草厚藤海刀豆等。

南海诸岛的陆生植物共有405种、3亚种、15变种和1变型,隶属于97科262属。种类比较多的科有禾本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莎草科、锦葵科等13科。在这些植物中有野生植物260多种,以热带成分为主,多数植物科属于热带和泛热带成分。其中,海人树在南海诸岛中分布数量稀少,是中国的珍稀濒危植物。

动物

南海诸岛海洋生物类群通常分为4类,包括珊瑚礁生物类群、热带大洋性生物类群、深海性生物类群和热带陆架浅海生物类群。中国科学院南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队对南海中部部分深海、南部半深海和大陆架浅海以及珊瑚礁的调查,共有26门148目1021科6500种,大多数种类属于印度一西太平洋热带区系性质,少数为亚热带或温带海域广布种。南海诸岛海域记录的鱼类有558种,其中珊瑚礁鱼类有200多种。

丰富的海洋生物为海鸟提供充足食物,岛屿成为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场地,故南海诸岛各种鸟类较多。其中,西沙群岛鸟类有60余种。

此外,南海现代珊瑚礁位于东南亚“珊瑚金三角”的北缘,面积约为37935平方千米,列东南亚地区第二位,占世界珊瑚礁面积的5%。其基本上由九大珊瑚礁区域构成,即台湾省、华南大陆沿岸、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菲律宾沿岸和越南沿岸。南海诸岛主要分布有环礁和台礁。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西沙东岛白鲣鸟保护区是中国最南端的自然保护区,1980年9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东岛又名和五岛、鸟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侧,为中国西沙群岛中的第三大岛,距西沙首府永兴岛32海里。东岛共栖息60多种海洋鸟类,主要有鲣鸟科乌燕鸥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和暗缘乡眼等,其中白鲣鸟数量达6万余只,使其成为中国鸟类密度最大、最具特色的海鸟保护区。

东沙环礁国家公园成立于2007年1月,范围是以东沙群岛东沙环礁为中心及其附近海域,海陆域总面积约为353667.95公顷。该国家公园涵盖了岛屿、海岸林、潟湖潮间带珊瑚礁、海藻床及大洋等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自然灾害

台风

影响南海诸岛的台风源地,一是来自菲律宾以东海面,二是在南海海域中生成。7~10月为台风盛季,约占全年总数79.3%。强台风过境,浪大汹涌,1912年,强台风致使南沙洲尾端增加了一个小沙滩。1971年一次强台风,永兴岛被风浪刮去一部分,使岛屿面积减少。台风灾害还会造成建筑破坏,但也带来丰富的水量,对各群岛植物的生长和岛上积蓄淡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主要群岛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每一群岛又由岛、沙洲及琼台礁、暗沙、暗滩等组成。已定名的岛屿共39座,沙洲13座,暗礁123座,暗沙61座,暗滩31座。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在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少的一组群岛,由东沙环礁(东沙岛和东沙礁)、南卫滩环礁(暗礁)及北卫滩环礁(暗礁)构成。

东沙礁为东沙群岛的主体,为岛、洲、礁、门俱全的典型圆形环礁。其直径约22.5千米中部为一浅水潟湖,最大水深约8米,点礁遍布。东沙群岛位于东沙礁的西端,为西北—东南向沙堤环绕的碟形沙岛。该岛是东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海面的岛屿,呈新月形,潮汕地区渔民亦称其为月牙岛,面积约为1.74平方千米,是南海诸岛中第二大天然岛。南卫滩环礁位于东沙岛西偏北约45海里处,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沉水环礁。北卫滩环礁位于东沙岛西北方约43海里,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沉水环礁。。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北,是南海诸岛中岛屿最多的一组群岛,由10座大、中、小环礁和台礁组成,其中有4座环礁和1座台礁,其上发育有岛屿和沙洲。西沙群岛共有22岛、7沙洲、5礁、6滩,岛群分成东西两组排列,东面为宣德群岛,西面为永乐群岛

宣德群岛,由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嵩焘滩组成,永兴岛为主岛。宣德环礁呈马蹄形,边缘有永兴岛、石岛七连屿和没于水下的银砾滩。其中,七连屿共4岛6沙洲,形成岛链。东岛环礁有东岛、高尖石西渡滩湛涵滩滨湄滩和北边廊,其中高尖石是西沙群岛中的唯一的火山岛。永乐群岛,包括永乐环礁北礁华光礁玉琢礁盘石屿中建岛。永乐环礁是典型的环礁,边缘有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等12岛及羚羊礁和筐仔沙洲。当地的渔民习惯称其为“东七西八”。群岛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超500千米。其中,永兴岛面积最大,约3.8平方千米(含新填海区域和港池)。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包括南海海盆西侧的中沙大环礁、北侧的神狐暗一统暗沙,南海海盆上的宪法暗沙、中南暗沙和黄岩岛。黄岩岛出露在海面以上,是中沙群岛唯一岛屿,其余部分均隐没在水沙下,水深在9~26米。其中,中沙大环礁最浅,水深在11~18米之间,环礁长140千米,宽60千米,是南海中最大的环礁。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在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是南海诸岛中范围最广、暗礁、暗沙和暗滩最多的群岛,拥有暗滩和暗沙50多座,暗礁百余座,珊瑚岛11座和沙洲6座。

8岛5沙洲集中在中北部,从北至南,有双子群礁北子礁、北外沙洲、南子岛、西月岛中业群礁中业岛道明群礁杨信沙洲、双黄沙洲和南钥岛;郑和群礁的太平岛敦谦沙洲鸿庥岛九章群礁景宏岛染青沙洲。太平岛最大,为0.43平方千米;鸿岛海拔最高,为6米。东部有马欢岛费信岛,两岛共居一环礁上,渔民称为罗孔。往东有大暗滩群,其中最大者为礼乐滩,最东为海马滩。马欢岛以南还有五方礁美济岛仁爱礁半月礁和蓬勃暗沙等。

此外,九章群礁以南有近东西向的南华水道,是长约280海里的深水道。南华水道以南岛洲很少,主要是南威岛和安波沙洲(锅盖峙)。南威岛西南有南薇滩、万安滩等暗滩群,以东有尹庆群礁。安波沙洲东北有柏礁六门礁等,以东有南海礁和规模巨大的安渡滩。安渡滩东北有榆亚暗沙、司令礁等,西南有弹丸礁南通礁、北康暗沙、南康暗沙等,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也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的迅速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上升。由于造礁珊瑚对海水温度非常敏感,海温升高造成的热压力导致珊瑚礁出现大量白化病及死亡现象。此外,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和长棘海星暴发等原因亦会导致南海珊瑚礁资源出现退化。

1998年ENSO事件造成海温异常升高,东沙环礁渴湖中的珊瑚发生大面积死亡。2007年6月,南沙群岛渚碧礁和美济礁观测到珊瑚白化。同时,南海夏季海温上升趋势为0.2℃/10年,且南海北部和东南部海水变暖率较高。西沙群岛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2007-2015年整体下降幅度近60%,包括珊瑚种群数量、造礁珊瑚种群结构和珊瑚覆盖度等。中沙群岛漫步暗沙与中北暗沙野外调查中也发现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较低,覆盖度差异大。

环境保护

对于南海珊瑚礁,中国科学家提出要由偏重于活珊瑚覆盖度、特定生物数目和可持续渔业产量等转移到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弹性,以及建立禁止捕鱼等活动的完全保护区,从而保证珊瑚幼虫供应及有效恢复。此外,中国政府将石珊瑚目苍珊瑚、海龟、砗磲法螺和苏眉等关键珊瑚礁生物列为国家保护动物,并严格处置违法行为;在南海建立多个海洋保护区,并在北纬12°以北的南海含北部湾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持续恢复渔业资源;召集渔民持续抓捕珊瑚捕食者——长棘海星,并妥善处理。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全文) Full text: Chinese gov't statement on China's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中国网.2023-05-20

南海诸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6-18

中国鸟岛西沙东岛:白鲣鸟的乐园.环球网.2023-05-20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台湾公园.2023-06-21

南海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2023-05-20

第一节 地 质.海南史志网.2023-06-19

第二节 地貌.海南史志网.2023-05-20

第三节 南沙群岛的岛礁沙滩.海南史志网.2023-12-15

南海的自然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23-06-18

西沙群岛:珊瑚为国土增色.中国国家地理.2023-05-20

西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0

中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0

南沙群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0

ENSO.中国科学院.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