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蕙兰
大花蕙兰(学名:Cymbidium hybrid),又名虎头兰、喜姆比兰、蝉兰等,为兰科(Orchidaceae)黄金小神童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是兰花中以大花附生种、小花垂生种以及一些地生兰为原始材料,经百余年的人工杂交培养出来的一个兰种的统称。其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高山上,尼泊尔、不丹、印度、泰国及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均为其原生种的主要分布地。大花蕙兰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昼夜有温差的生长环境,适宜生长于有机质丰富、排水性能强的土壤中。
大花蕙兰株高0.3~1.5米;根系发达,为圆柱形,多呈灰白色;茎基部膨大,呈近圆形或卵形,形成假球茎;叶狭长,革质,单株3~12片,从假球茎上生长,叶垂直或弯曲;花梗从假球茎中抽生出来,直立或略微倾斜生长,每个花梗可开十多个花朵,颜色繁多,花朵饱满;果实为蒴果。
1889年,英国园艺家培育出了大花蕙兰的第一个杂交品种,到现在品种已千余个,是切花和观赏花的高级花材。作为新型的观赏花卉,在世界兰花的销售总额中,位居前位。2019年,大花蕙兰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Ⅱ》保护物种。2021年,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大花蕙兰列为Ⅱ级保护植物。
栽培历史
1889年,以从卡西亚高原引入的独占春(Cymbidium eburneum)为母本与从缅甸引入的碧玉兰(Cymbidium lowianum)为父本,在英国成功杂交出世界上首个大花蕙兰人工杂交品种,取名韦奇(Cymbidim vietchii)。之后再由英国人以 “ 韦奇 ” 为母本与越南高地原生的美花兰(Cymbidium insigne)进行杂交,从而获得了很多新品种 。自1904年开始,越南从欧洲引进了许多新的兰花,例如红柱兰、独占春等。此后,新的杂交品种层出不穷。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花惠兰杂交繁殖才迎来了鼎盛期。1966年,在美国长滩举行的第5届国际兰学会上,大花蕙兰杂交新品种获得了40枚金牌,达到了顶峰期。大花蕙兰杂交新品种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数十种。随着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多种培育技术的实施,更加推进了大花蕙兰的商业化生产。
形态特征
大花蕙兰株高0.3~1.5米
根
大花蕙兰的根为圆柱形,多呈白色,无主根与侧根之分,前端有明显根冠,根尖多为绿色、黄白或栗色;根系发达,肉质状。
茎
茎基部膨大,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形成假球茎。大花种假球茎高约8~20厘米,小花种的假球茎高约5~13厘米。假球茎通常有约12~14小节,每个节上平均分布隐芽,隐芽会因外部环境及植株年限的不同而长成花芽或叶芽。
叶
叶狭长,革质,单株3~12片,自假球茎丛生,叶子直立或弯曲。
花
花梗从假球茎中抽出,直立或略微倾斜;每个花梗可开10个以上的花朵,花被片6片,外轮3枚为萼片,与花瓣同状;内轮为花瓣,下方花瓣转化为唇瓣;花朵饱满,直径可达6~10厘米;花色丰富,有紫色、红色、黄色、白色等。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蒴果,其数量、形状、大小等因亲本或原生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种子极小,种子内胚通常发育不完善,且无胚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大花蕙兰原产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高山上,尼泊尔、不丹、印度、泰国、中国等是其原生种的主要分布地。
中国分布
生长习性
温度
大花蕙兰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0~25摄氏度,冬季0~5摄氏度时无霜冻现象;0度以下时,部分聚苗盆幼苗会发生冻伤,但其它中大苗和成熟株等无冻害现象;夏、秋季气温高达38℃时,植株基本无影响,但幼苗期的花芽、花穗容易因高温而枯萎。
湿度
大花蕙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整个生长期间空气湿度需保持在80~90%;开花期间应控制在70%~90%。
光照
大花蕙兰喜欢长时间光照,每天需要维持光照8小时以上,中等苗期的光照强度在20~30万勒克斯之间最适宜。通常在春季和冬季,日照较少的时候,大花蕙兰可以适当地接受日光直射,而夏秋季则要防止直射强光,过于强烈的自然光可以用遮阳网覆盖,以吸收散射光。
土壤
大花蕙兰适宜生长在质地疏松、团粒结构良好、胶质较低、有机质丰富、透气性强、排水性强、保温、保湿能力较好、pH5.5~6.0的土壤中。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
通常在开花后,新芽未完全成熟前的短暂休眠期进行分株繁殖。将母株从盆里倒出,去除培养基质、枯黄叶片、老的假鳞茎及腐烂的根须,将多余的假鳞茎切割开进行分株,每株带2~3根假鳞茎,其中需有一根为新形成。将其清洗并置于阴凉处1~2天,待根系略发白且无明显干缩时进行种植。
组培繁殖
选取健壮母株基部发出的新芽为外植体,将芽段切成芽尖,接种在提前准备的培养基上,待生长后形成原球茎。将原球茎切割成小块,继续接种,进行继代培养。原球茎顶端形成苗,再分化成根,分化出的植株长出具3~4片小叶的幼苗后就可移栽。
播种繁殖
可广泛应用于原生种的大规模繁育及杂交育种。种子细小,在无菌条件下易萌发,发芽率大于90%。
栽培管理
养护
大花蕙兰应采用盆底多孔隙,透气性强的塑料盆种植,并选用蛭石、椰子屑、碎砖粒、陶烧土和水苔等颗粒较大的培养基质。植株种植后无需浇水,将其放置于半阴区,每日向叶片、表土和土壤喷洒水分,在水分60%~70%的情况下,要保持适宜的散射光,待新根开始生长后再进行缓慢浇水。在其整个栽培过程中,需薄肥勤施,从春季至秋季,每半月以低浓度的氮磷钾复合肥进行一次叶面喷肥,秋季多施用钾肥。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大花蕙兰易受叶枯病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叶尖或叶片前端,出现黑色小斑点,并可扩展成不规则的病斑,严重时会波及整片叶子,造成树叶枯萎死亡。可降低栽植密度,保证通风透气、及时除去病株、尽量避免雨水淋湿,防止病情加重,还可用百菌清或代森猛锌喷洒防治。
虫害
在干旱、高温环境下,植株容易发生螨形总目虫害,病叶常出现一片灰白小点,进而形成银灰色或灰褐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会在叶背上发现了丝网,叶片逐渐焦黄并出现凹痕,逐渐萎缩变形。可用肥皂水喷洒、采用三氯杀螨醇、速灭螨等药物喷施进行防治。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2019年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Ⅱ》保护物种。
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Ⅱ级保护植物。
物种现状
因滥采乱挖现象严重、资源流失速度加剧、兰花培育方面的科研较为落后等原因,致使含大花蕙兰在内的兰科所有种趋于濒危。
致危因素
山野兰花种子的繁育能力相对较差,而人为破坏情况也较严重,含大花蕙兰在内的兰科所有种大量流失甚至濒临灭迹。
保护措施
2019年,含大花蕙兰在内的兰科所有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Ⅱ保护物种、2021年,含大花蕙兰在内的兰科所有种被列入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Ⅱ级保护植物、2001年中国启动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编制《中国重点兰科植物保护工程规划》(200l一2030)。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大花蕙兰在世界兰花的销售总额中,位居前位。其种类繁多,颜色鲜艳,作为新型的观赏类花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观赏价值
大花蕙兰花期达2个月,是国际花卉市场上重要的商品盆花和切花,因花期在春节前后,因此也是年宵花之一。
生态价值
大花蕙兰对一氧化碳、甲醛等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可净化空气,同时能释放氧气,使空气中阴离子的含量增加。
相关分类
大花蕙兰可根据花枝分为直立型和垂花型,花枝直立的称大花蕙兰,花枝下垂的称垂花惠兰;根据植株的形态和花径大小分为标准型和迷你型;根据开花时期分为早花型、中花型、晚花型,一般中花型能够在春节期间开花。
参考资料
大花蕙兰 (dà huā huì lán).植物智.2023-05-23
多识植物百科.botanicalgarden.2023-05-23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cites.org.2023-05-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3